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灭亡后是怎么演变成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是怎么演变成五代十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878 更新时间:2024/1/21 8:41:42

我国历史上大唐灭亡的时候正是华夏大地藩镇林立的时候,各个割据势力征战不休,与汉末的群雄逐鹿、西晋末年的民族大混战极其的相似。但是最终演化成为了五代十国,要比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更加混乱。

五代十国时期的出现,可以说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一个历史产物。理论上说,古代王朝灭亡之后,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新旧两朝更迭之际,中间的混乱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派新朝气象。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旧的王朝在灭亡之后弊病并没有得到解决,继而有恶化的情况出现,古代历史上的东汉末年与唐末皆是这般景象,都是在旧的王朝灭亡之后,迎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那么,历史上唐王朝灭亡后,为何会衍生出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

首先,唐朝灭亡之后,所以会出现五代十国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唐代藩镇体系的彻底崩塌。中晚唐时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唐朝赖以维系的根本就是藩镇节度使制度,各大藩镇间的互相掣肘与赋税、边防成为了唐王朝将近三百年国祚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黄巢起义”之前,天下绝大多数的藩镇势力实际上都在唐王朝的控制之下。而到了起义之后,唐王朝则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

这中间,灭掉唐王朝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就属于中原型藩镇。由此可见,不堪重负的唐王朝虽然灭亡了,但曾由唐王朝控制的各地藩镇则也彻底摆脱了唐王朝的框架。这样的情况,便为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基础。并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唐朝藩镇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唐代的藩镇自中唐时期开始割据,到唐朝灭亡已经有百年的割据时间。因此,为维持割据的传统,各地藩镇都不肯屈居于人下,于是竞相逐鹿于中原,这就为五代十国局面的持久埋下了伏笔。

同时,五代十国数十年局面的形成,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唐代藩镇的本质,看起来是节度使以及武将,可实际上却在于藩镇之兵。藩镇之兵在唐代时,往往选择拥立节度使来维系自身的利益。而在唐朝框架崩塌之后,这些藩镇之兵依然选择拥立将领或是节度使来维持割据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使得唐朝灭亡后,很快就陷入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因为对于藩镇之兵来说,维系割据更切合自身的利益。而后来五代的迅速更迭,很大程度上也同这些原本的藩镇之兵有关系。以至于,这股历史上武重兵强的逆流,直到北宋时期才得到彻底逆转。

2、雄主凋零

东汉末年时割据势力也很多,但性格各不相同:董卓暴虐、袁绍优柔寡断、刘璋暗弱等,最后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此三人在军事政治上堪称雄主: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转战荆州、孙权数次击败魏国南征。最关键的是三人形成了微妙的制约,才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等民族趁势而起,雄踞北方;司马遗族和汉人地主退居江南,偏安一隅,二者经过长期混战与自身内部更迭,最终形成以北魏、北齐、北周为代表的北朝和以宋齐梁陈为代表的南朝对峙的局面。此间,拓跋焘建立北魏,整合多民族国家;北魏分裂后又有宇文泰、高欢二人乘势而起,分别建立北周、北齐,宇文泰之后更有宇文邕、杨坚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南朝刘裕代晋建宋,曾发动北伐,夺回大片领地,刘裕死后萧道成建立南齐、萧衍建立南梁、陈霸先建立南陈,但此三人后裔才能平庸,南朝也被北朝所灭。

唐朝灭亡时,藩镇林立,与前两个时代极为相似,但因为雄主较少,导致势力分散严重。以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为最强三藩镇。李茂贞争霸失败,势力大减,屡次被朱温、李克用击败;李克用与朱温在争霸中处于劣势,郁郁而死;朱温晚年昏庸无道被亲子朱友珪弑杀。

李存勖继任李克用之位,朱温诸子则陷入内斗,李存勖乘机建立后唐并击灭后梁,先后攻灭前蜀、逼降南平、南楚等势力,疆域达到巅峰但他长于军事疏于政治,而且重用怜人(古代的戏子),最终死于兵变。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继任,但晚年李嗣源无法压制权臣,后唐朝廷形成李从珂和石敬瑭两大势力,最终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辽国援助才击败李从珂,建立后晋。石敬瑭在位时短,心腹部下刘知远几乎复制了他的套路,建立后汉,但刘知远和后裔更加无道,后汉仅有三年便被郭威的后周取代。后周在柴荣时达到顶峰,先后击败后蜀、南唐、辽等势力,但柴荣英年早逝,大好形势被赵匡胤黄袍加身。至于十国等政权更是交替频繁,许多政权都是二世而亡,例如后蜀。

五代十国百余年,各个国君如同走马灯一样,其中成就最高的李存勖也无法和三国时期曹操之流、南北朝时刘裕杨坚之流对比,而继任国君中优秀的也是极少。想要形强大稳定的割据势力是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大佬们更新换代极快的五代十国也就没有强大而稳定的国家了。

3、君臣关系更混乱

乱世之中君臣相残再正常不过,但五代十国时期更为严重。

三国时,刘备托孤诸葛亮李严,虽有多方面政治考量,但二人基本完成了职责,并未代刘禅自立(起码在明面上);孙策逝世后,群臣在18岁的孙权领导下团结一心;曹操逝世后曹丕对魏国的控制等。

南北朝时,君臣关系已经向混乱发展。北周权臣宇文护连杀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位皇帝,北齐高欢诸子更是一群奇葩,感兴趣的可以仔细查阅资料。但总体上还是有一定的宗法,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们比不了的。

朱温常常与诸儿媳通奸,逼奸大臣妻女等,最终被亲儿子朱友珪杀死。李存勖则被兵变的叛军杀死,李从珂造反杀李从厚,石敬瑭又杀李从珂,这只是皇族内部残杀(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整个五代十国,皇族内斗,君臣相杀,权臣内斗数不胜数,政治极其混乱,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形成稳固的政治集团。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长时间的战乱时期,而这段时期,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也留下了诸多的历史思考。因为,这段时期脱胎于中晚唐时期,如果将这段时期同唐朝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话,便能发现,“安史之乱”后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深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风雅何处寻?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你值得观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农民发现的小碗,是一只北宋年间的金边玛瑙碗。玛瑙这种物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被简单打磨,用来祭祀神明。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它视为财富的象征。汉魏时期,随着玉器的盛行,玛瑙器的品类有所拓展。盛唐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来自西方的商人带来了玛瑙原石,工匠们也开始使用脚踏式的砣

  • 唐太宗,四百年来历史之选择,千余年来之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相关资料,唐太宗与许敬宗对话原文,唐太宗活了多少岁

    自184年黄巾起义至626年唐太宗继位为帝,400余年的时间里,处于礼崩乐坏,名教废立,道家、法家、佛家及玄学依次登场,占据王朝统治的正统地位,虽以六经为本,维持形式上的经学名教地位,尤其是中九品中正制度下的选官制度,形成了门阀士族、世家大族垄断政治官员体制的局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奢靡,游山

  • 名将如云的明朝怎么就打不过没名将努尔哈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努尔哈赤怎么打败明朝,明朝和努尔哈赤之间的历史,明朝和努尔哈赤有什么关系

    大明政局动荡,阉货与东林党人的权力角逐。自神宗万历驾崩后,大明的政局便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天启年间,更是出了魏忠贤这种罪大恶极的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蒙蔽圣听,而且肆意卖官授爵,侵占百姓土地和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建庙以图与孔子并列。在他的昏暗统治下,本来尚能支撑的政局越来越乱,百姓的不满更是加剧,直接促成

  • 公元649年,世间再无唐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贞观二十三年(649)7月10日,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谥号文皇帝。世间再无唐太宗。唐太宗是带着遗憾走的——贞观十七年(643)齐王李祐和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叛乱让他是伤透了心,至死都是心里的一个死结;新太子李治又太羸弱,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合适人选;辽东用兵的无结果,

  • 你觉得明朝皇帝的不好,能否代表明朝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对明朝各个皇帝的评价,明朝皇帝有多不靠谱,明朝皇帝很好当吗

    明朝一天都规定了早朝、中朝、晚朝,而且制度苛刻。明初洪武是个工作狂,朝议的事项达到158类,而且无论什么情况都参加,老朱基本是全年无休的。后来到了正统朝,正统继位时才九岁,受不了那么长的早朝那么多雍杂的事,朝议的事才改为8类,并形成具文,一直延续到明末。明代的皇帝确实很多都难称优秀,有几位甚至很荒唐

  • 你知道吗?这些唐朝诗人竟然都是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宰相张九龄简历,唐朝十大顶级宰相,唐朝宰相的诗

    与汉朝的宰相统领百官不同,唐朝实行“群相制”。唐朝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职,而是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同一时期,可以有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宰相。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侍中)被认为宰相。唐太宗末期,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豫朝政等官名,指为

  • 鹣鲽情深:朱元璋脾气如此暴躁,为何对这位女子言听计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最宠爱的三个女人,朱元璋最信任的是谁,朱元璋最荒唐的事

    马皇后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她是皇后,也是朱元璋一生的挚爱,她是陪同朱元璋从一无所有登上帝王之位的女人,在建立明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皇后的真名应该是马秀英,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中,而且是家中的独子,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少见的。因为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所以她为人谦逊善良,端庄大方。

  • 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门阀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千古第一才女谢道韫,古代四大才女为什么没有谢道韫

    谢道韫(约349——409年),字令姜。谢道韫堪称十足的官二代,出身东晋两大名门之一的“陈郡谢氏”,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时博学,聪颖有才智。一次大雪天,谢家众人赏雪,叔叔谢安考后辈们吟诗咏雪,大家都说像盐巴,谢道韫悠然神想后,说出了千古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冬天睡觉时古人怎样御寒?别小看古人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以前没棉被怎么御寒,宋朝异常寒冷原因,宋朝以前有棉被吗

    有人会产生疑问,古人就不能用棉花来制作被子取暖吗?并不是古人不聪明,只不过棉花这种农作物在宋朝之前我国并没有,它是从印度和阿拉伯引进的。所以在宋朝之前,人们不能用棉花进行织布,也不能用棉花制作成棉被来进行取暖,他们只能使用别的东西来代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些皇室贵族们

  • 不争位李治获立太子进而继大位,武曌乘机俘获高宗册封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正史武则天和李治,武曌复原图,武则天又名武曌

    朝中重臣们也大部反对立李泰为太子,尤其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主张立晋王李治,因力他是出了名的糯米团子,没什么魄力。就连唐太宗也认为李治太懦弱了。而长孙无忌他们看中的就是李治的温厚文弱,便以控制。他们伺候唐太宗十几年已经是够累,不想再来一位伺候雄才大略之主了。另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因为李泰身早就网络了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