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宋高宗赵构登基前的遭遇浅析“经历造就性格,性格决定行为”

由宋高宗赵构登基前的遭遇浅析“经历造就性格,性格决定行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08 更新时间:2024/3/10 4:12:17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反映出北宋震动朝野的“靖康之乱”发生后,以宋高宗赵构为核心的北宋政权将都城由汴京城迁往临安,史称“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的核心人物,北宋徽宗皇帝的九子-康王赵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一直以来饱受史学界争议。有人说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皇帝,有人说他是弃国远遁的逃跑皇帝,有人说他是文武兼备的全才皇帝,也有人说他是中原文明火种的继存皇帝。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位历史毁誉参半的皇帝。

生母韦氏,意外成妃

宋高宗,生于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众多皇子中排行老九,母亲是贤妃韦氏开封普通农家出身。韦贤妃早年曾做过哲宗时期名相苏颂府上的陪睡丫鬟,相貌平平却有异能,十五六岁的大姑娘经常尿床。原本尿床在普通人眼里是个天大的笑话,但是相爷苏颂绝非一般人物,听说此事以后,认定韦氏是大富大贵之人。苏相爷赶紧命令府上的奴婢把韦氏精心打扮一番送入汴京城一座道观好生厚养起来。恰巧哲宗元符年间,朝廷给诸位王爷挑选嫔妃,韦氏阴差阳错进入还是端王的赵佶府中成为王妃。

嫁给端王的韦氏,虽然成功入住豪门,但生活过的十分不开心,即便丈夫赵佶意外地成为徽宗皇帝,对韦氏来说只能是情感上的一种负担。宋徽宗赵佶生来俊美,生性风流,而且酷爱文艺,两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实在差距太大,以宋徽宗赵佶的眼光来看,韦氏根本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山野村姑。宋徽宗的风流轻佻史上有名,《宋史》中记载,哲宗皇帝英年早逝,膝下无子,向太后与宰相章惇商议另立国君之事,章惇就看出端王赵佶生性风流,不可以执掌天下、原文如下:

太后曰,神宗皇帝常顾左右曰:端王有福寿,又仁孝,不同诸王章惇曰,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章惇对宋徽宗赵佶的评价还是十分中肯,之后的一系列实事也都完完全全验证章惇所言。

所以,宋徽宗一直都不待见韦氏,即使后来韦氏生下康王赵构仍然不能笼络住赵佶的野心,一年都到头见不到圣上。

不受待见,努力弥补

少年时期的赵构,一直陪伴母亲生活在冰凉的皇宫里,不像其他的皇兄弟、皇姊妹都因母亲貌美多才而深得父皇宠爱。赵构从小就看惯母亲韦氏经常依坐在门前翘首盼望父皇来看望娘俩,每次等来的只有无尽的失望。

有一年,赵构过生日。韦氏让近侍们置办酒席为儿子庆生,突然女婢说皇上驾到。娘俩喜出望外,赶紧出去迎接。哪成想后宫有个嫔妃诞育公主,徽宗皇帝赶去看望爱妃,恰巧经过韦氏的后院。徽宗皇帝感觉十分尴尬,虽然不待见韦贤妃,但毕竟多年没来看望娘俩,对儿子赵构也略有愧疚,就安抚赵构说自己去去就回,一会陪韦氏娘俩一起用膳。

事实依然很残酷,宋徽宗一去不回,离开后院压根把韦氏忘的一干二净。韦氏娘俩把菜热过又热,苦等一宿没有结果。

经过此事,康王赵构深深感受到母亲之所以不被父皇待见就是没有才艺,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习武,希望将来能够从诸多皇子中脱颖而出,从而得到父皇的赏识。《宋史·高宗本纪一》记载如下:

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宋高宗赵构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天能读上千行文章,双手能拉满一石五斗的弓箭,力大无穷,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少年。

机会刚临,赵氏灭亡

宋徽宗继续沉浸在美人、文学、书法、绘画中不能自拔,北宋朝政在蔡京、王黼、李邦彦等奸相的把持下终于迎来灭国之灾。

蔡京、王黼自然不必多说,平生恶名可谓“罄竹难书”。宰相李邦彦作为徽宗时期四大奸臣之一,通过此人的行为足足可以反映出宋徽宗赵佶的昏庸。李邦彦,史称“浪子宰相”,丝毫没有政治建树,完完全全依靠长相俊美,天生俏皮,惯用插科打诨的技俩博取宋徽宗开心,才得以官职宰相。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每次宋徽宗开设宴会都必须有宰相李邦彦陪坐,酒至半酣李邦彦就开始将自己早年混迹市井之间的技俩拿出来逗乐。脱掉衣服,赤身光膀,抛洒媚眼、提臀扭捏,逗得宋徽宗“宣示文身,时出狎语”。由于尺度太大、过于伤及风化,宋徽宗忍不住拿起一根木棍追打他,李邦彦衣不遮体跑出屋外,爬上一棵树,还爹声爹气赋诗一首:

“黄莺偷眼觑,不敢下枝来”

恰巧皇后由此路过,实在看不下去,曰:

“宰相如此,怎能治天下耶!

朱翌《猗觉寮杂记》,徽宗时期的后宫可谓是:

“淫声日盛,闾巷猥亵之谈,肆言于内,集公燕之上,士大夫不以为非”

在这位“浪子宰相”的引导下,徽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迎来震动朝野的“靖康之乱”。李邦彦把北宋唯一能够领兵抵抗的李纲和种师道罢免以后,坚持与金国议和。

金国提出的条件是由宰职官员去往商定割地,由亲王前去礼送金军。此时,宋徽宗已经吓的禅让皇位给宋钦宗,自己躲起来当太上皇。钦宗询问诸位亲王有谁愿意代表大宋前去议和,诸位亲王都明知金人乃野蛮之辈,豺狼之邦,谁去就是送死。

唯有康王赵构挺身而出,愿意做为人质前去金营议和。宋钦宗十分欣喜,关键时候还是九弟靠得住。康王赵构与宰相张邦昌前往金营议和,留在金营暂住多日,赵构每天坚持读书锻炼身体,表现的从容淡定,《宋史》记载:

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

有天夜里,宋军将领姚平仲夜袭金营,金军过来谴责赵构和张邦昌,张邦昌吓哭像个泪人,金国人一看如此一个少年居然丝毫没有恐惧之色,便怀疑宋钦宗派来一个假亲王,赶紧打发赵构和张邦昌回去,换肃王赵枢来做人质,赵构算是因祸得福、虎口脱险。《宋史·高宗本纪一》记载:

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

荣归宋朝,遭遇暴民

赵构返回宋朝以后,深得宋钦宗赏识,封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前往河北总领军务。赵构即刻程前往河北,再赶往河北的路上,金国那边反悔把肃王赵枢扣留,必须请上次来的康王赵构才能继续议和。小将王云连夜兼程追上赵构,说明此事经过。赵构只好返还与王云返还汴京,行至河北磁州遭遇流民阻挡去路,王云迫于事情紧急呵斥流民让路,结果惹怒流民,王云被流民活活打死。史籍记载如下:

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遂杀云

此事对赵构影响极大,赵构看来王云乃是朝廷命官,情况紧急之下说话有些急躁,便被流民打死,万一是自己呵斥流民,此刻丧命的有可能是自己。也恰恰经过此事以后,导致赵构对老百姓极其不信任,在赵构的眼里老百姓丝毫没有教化,根本无视朝廷的威严所在。大胆推测这也应该是宋高宗称帝以后,为什么无心收复幽云十六州,因为对河北地区印象不好,心理阴影。

苗刘之变,君臣无信

建炎三年,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还不稳定。统制苗傅和刘正彦因为不满朝政公然发动兵变,要求宋高宗赵构退位,应有刚满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任。幸亏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到,才解除这场差点颠覆南宋政权的叛乱。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十四·宋纪一百四》记载:

帝凭栏呼傅、正彦问故,傅厉声曰:“陛下信任中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内侍所主者乃得美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因交康履,乃除枢密。臣自陛下即位以来,立功不少,顾止作遥郡团练使。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皆诛讫,更乞康履、蓝珪、曾择斩之,以谢三军。”

经过一番周折苗刘兵变算是得以平息,但是宋高宗赵构已经丧失对武将的信任,赵构认为武将手里有兵,一旦稍有不满造起反来,依然会伤及朝廷的筋骨,这件事恰恰是后来宋高宗对岳飞、韩世忠等人极度不信任的直接因素。

以上是宋高宗赵构的大致经历,细数思量起来,赵构由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逐渐变成懦弱不堪的皇帝与个人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家庭亲情缺失。母亲韦氏遭受父皇赵佶冷落,造成父爱的眼中缺失,与其他皇室兄弟姐妹,他永远是一个内心极其敏感的孩子。君民感情流失。经过磁州暴民杀死将军王云一事,赵构觉得老百姓都是没有开化的暴民,说变就变绝对不能依靠。君臣信任丧失。苗刘兵变以后,赵构原本比较器重的人居然背叛自己,使得他内心中最后的一丝信任荡然无存,特别是对武将应该要严加防范。综上所述来看,宋高宗恰恰是诸多方面的原因,才造成他后来遇事一位怯懦逃避。实际上,是他内心信任感全部丧失的表现,他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除去母亲韦氏以外的亲人、臣民都是不可依仗的人。一个人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心生怜悯。

读史心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参考文献:《宋史·高宗本纪》《宋史·后妃列传》《宋史·徽宗本纪》《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十四·宋纪一百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代朝史:宋朝的国力那么强盛,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灭掉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宋朝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弱,不过这个弱也仅仅只是战斗力弱,因为宋朝大部分的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没有赢过多少次,即便是赢过也会不给对方造成太大的伤害。然而,宋朝的国力可就是非常的强势了,不管是经济文化

  • 折家将到底有多厉害,世袭六代名将辈出,功绩远超北宋杨家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折家将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个武将世家并非汉人,虽然他在宋朝世袭了六代,保卫宋朝疆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相比北宋的杨家将来说,那么折家将真的就是毫无名气了。很显然,毕竟折家将是少数民族,即便是他

  • 大明朝史:明朝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仅只有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其实因为历史的原因,明朝有很多皇帝都被低估了,甚至包括朱元璋和朱棣,很显然这都是因为清朝留下来的明史。满清修筑明史花费一百年的时间,其中改了多少删了多少编了多少,或许也只有编写人自己知道了,更何况满清修筑

  • 大明朝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其实他们喜欢的都是汉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来,那就不得不说清朝,因为太多的人喜欢拿这两个朝代对比,并且很不巧的是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清朝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它们都具备最后一个王朝的特点,就注

  • 宋徽宗在金国被囚禁了8年却还生育了12个孩子,是心大还是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看到宋徽宗赵佶沦为阶下囚的话题,我总会想起那位写着哀怨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南唐后主李煜。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把他囚禁在汴京,并用毒酒赐死他的时候,肯定是万万不会想到,历史会重演,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也会被人从汴京拉走囚禁了。这位被囚禁的皇帝就是宋徽宗,他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因为哥哥没

  • 明朝太监不能识字,他们是怎么宣读圣旨的?其实读圣旨的另有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让我产生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明朝的太监都不认识字儿,他们又是怎么替皇帝宣读圣旨的呢?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太监帮皇帝宣读圣旨,但是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揭开谜底。首先明朝初期,确实有明确的规定太监不能识字,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朱棣继位之后,这个规定虽然还在,但是

  • 她是南宋时期唯一一位皇女,是皇帝的心头肉,险些嫁给四十岁老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原本公主的生活不会受到过多的重视,因为女子不如男子的作用大,也只能是用来和亲和笼络权臣的政治工具,但是也有少数的女儿会受到自己父亲的疼爱,就像朱元璋70岁的时候生下的宝庆公主,真是疼爱至死也还不忘交代自己的子女对这个小女儿照顾好。南宋时期曾经一度都没有子嗣,可能是因为之前北宋被灭的时候将皇室一宗惊吓

  • 关于包拯最搞笑的一个故事,最终让宋仁宗非常狼狈地跑回了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南宋民间有个人们最爱说的、关于包拯弹劾外戚的故事。当然,故事的过程还是反映了包拯不畏权贵,敢于犯上的精神,确实也是一身正气。但这个故事其中却透着那么一点搞笑的味道,再经过老百姓的传说,不觉让人捧腹。这个故事要从两个人说起,一个是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另一个叫做张尧佐。张尧佐是张贵妃的远房伯父,算

  • 大明朝史:朱棣篡位之心早就被他看穿,只可惜太子朱标没有相信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野心的人和没有野心的人是不一样的,很显然朱棣这个人就完全和其他皇子不一样,他不仅能文而且还能武,并且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还非常听话。然而,朱棣的性格却跟朱元璋非常像,但

  • 郑和下西洋,始于朱棣的野望,终于大明王朝的“短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场大明王朝的“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28年共计七次,平均四年一次,比哥伦布的船队要早90年。但是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产生的影响力,却远不及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根本问题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航海大探索没有被一以贯之。在禁海与驰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