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蔺相如也是一代名臣,不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还是负荆请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还被收入到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柱石,关于他们二人之间的过往不但被史书专门收录,还被改编成为京剧。不过也有人有过这样的疑问,廉颇当年大破齐国而被拜为上卿,但还是被蔺相如压了一头,所以才会心生不满。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何原因而能够位于廉颇之上呢?
结合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使得蔺相如更受赵王器重。
[var1]
首先来说,赵国是个很重视军事的国家,所以赵国一直不缺能打仗的将领,赵括的父亲赵奢、李牧以及后来归降的乐毅,都是响当当的大将,和他们相比,廉颇虽然厉害,但却没有到非他不可的程度。也正是因为不缺战将,才能衬托出像蔺相如这样出色的文臣的可贵,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对于缺少能臣的赵国来说,蔺相如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次,与靠战功出头的廉颇不同,蔺相如是被赵王身边的宠臣保举出使秦国的,所以对于赵王来说,蔺相如是更可靠更值得信任的,加上又在秦国立下大功,回来后赵王自然对他不一般,所以才会让廉颇不服气,也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var1]
第三,蔺相如不仅是在外交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他对内,在帮助赵王巩固政权方面也贡献颇多,所以才会得赵王器重。从蔺相如的仕途可以看出,对于君王来说,战功固然重要,但相比政权统治来说,还是稍差一些,蔺相如的位置居于廉颇之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廉颇在朝堂上比不过蔺相如,其实跟他自身也是有着一定原因的。《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渑池之会之前,赵王出于安全考虑本不想前往秦国,但廉、蔺等一干大臣劝其赴约,廉颇率军护送赵王至边境。在与赵王辞别时,廉颇说,赵王的这次行程应该不会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回国的话,希望赵王能批准他立太子为王。
此言一出,赵王心里非常不舒服,虽然他知道廉颇这是担心自己被秦王所挟持才会有这样的考虑,出发点是好的,但这话怎么听都会觉得刺耳。他明面上当然是一口就答应了,但心里却对廉颇的印象大打折扣。
[var1]
渑池之会,赵王能全身而退,蔺相如立下功劳,可陈兵边境的廉颇也是参与了护驾的,不过事后却没有任何封赏,应该也跟他这一番言论有关。
关于“将相和”的故事,在史学界还是有着争议的,有人认为史料记载蔺相如只是做到上卿,并没有为相国的记录,当时赵国的相国应该是平原君,既然不是相,自然就提不到“将相和”了。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有着一定借鉴意义的,廉颇的忠诚耿直固然是优点,但说话不讲究艺术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点却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