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军阀中的“凤凰男”:以朱元璋为偶像,却两面三刀自掘坟墓

军阀中的“凤凰男”:以朱元璋为偶像,却两面三刀自掘坟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993 更新时间:2024/1/21 16:09:55

苗霈霖,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祖上世代贫农,科举对于他来说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重量,所付出的努力也太多了,三十岁时终于考中秀才,可是而立之年,一个秀才并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

苗霈霖生活的那个年代风雨飘摇,清廷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和困扰。对内,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北方捻军也满地开花,对外,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创伤还来不及医治,英法联军又前来侵犯,强势勒索,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已是焦头烂额。

可是,乱世对于有野心的人说,却提供了发迹的机会。此时,捻军势力风起云涌,不甘寂寞的苗霈霖投靠到捻军。

但是加入捻军后,苗霈霖发现这竟是一群大字不识一个的草莽,这么能与这种粗人共谋大业呢?骨子里读书人的清高,让他最终选择离去。随后,他又怀揣十二分自信到寿州知州金光筯处大谈自己的用兵见解,希望得以重用。

可惜热脸贴了冷屁股,金某见多了他这种“满腹经纶”的穷知识分子,对他多说的并不感冒,表现出一脸的冷漠,自知无趣的苗霈霖只得灰溜溜地离开,回到乡里继续着不咸不淡的生活,可是越碰壁他的野心就越膨胀。

1856年,捻军打到了苗霈霖的家乡,地方上的豪强势力纷纷遭殃,这对苗霈霖来说,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地方乡绅想到了平日里最爱吹牛皮的他,万一这个吹牛B的人口里的治兵之策好用呢。

于是,苗霈霖开始在地方豪绅的支持之下组建武装苗家军,一身才艺终于如愿施展。

苗霈霖心里一直有一个偶像那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就提出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用兵方针,他加以改造,提出"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的策略,挖壕沟,筑城墙筑,原本散落的村庄,变成有坚固防守的城寨,果然起到了很好的军事防御作用。

一时间,皖北、豫东之地也纷纷效仿,城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苗霈霖本人也声名大噪,势力迅猛膨胀,成为据寨数千,拥众数十万余的大军阀,同时官运亨通,位居二品。

终于发达显赫了,但眼前的这一切还是不足以填满心底的欲望,对名利的追求已经遮掩了其他意识,以至于不考虑该种做法是否理智。

1860年10月13日,当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皇帝带着眷属以"秋狩木兰"的名义慌忙逃往热河。并颁布圣旨,要求苗家军前往勤王,苗霈霖表面恭敬顺从,但心里却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认为实现自己最终抱负的时刻终于到了,这难道不是获取渔翁之利的好时机吗?于是自树大旗与大清分庭抗礼,建立天顺王国,称"河北天顺王"。

如果此时稍微收敛一下野心,理智地分析可知,清王朝虽然此时面临凶恶险境,但毕竟气数未尽。这是苗霈霖第一次公开反清。

1861年2月,他私下和捻军达成谅解,表示愿意归顺太平天国政权,并“蓄发”表决心,天平天国遂封他为"奏王"。但同年6月,他又觉清军势强,就自保投降了,安徽巡抚翁同书上奏替他开脱,清廷也卖给他一个顺水人情,责令他"带团立功",也就没有追究了。

但第二年1月,他却又倒向了太平军和捻军,联合捻军进攻颍州府(安徽阜阳),3月,当清军大量兵力云集颍州,苗沛霖见没有取胜希望,再次倒戈降清,联合清军大败天捻联军于颍州。可惜却让捻军头目张乐行逃走,清廷对他很不满。

为了解除嫌隙,赢取清廷的信任,苗霈霖决定做出一件大功绩,他把注意打到陈玉成身上。他派部下装扮成乞丐,送信给陈玉成,诱使他来到寿州,可见苗霈霖真的很卑鄙。

如史书上所言,一到寿州,陈玉成,及导王陈仕荣等重要将领就被苗沛霖捕获。英王怒骂苗沛霖:"尔权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一语成谶,陈玉成的这句话很快就印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自知罪孽难赦的苗沛霖再举反清大旗,末日也终于到来,在乱战中被部将所杀,苗家军也随之土崩瓦解。

这种结局似乎让我们觉得是咎由自取,但在悲愤人物作为和人品的时候,也可以读出某种凄凉。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理论作为治国方略,“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对学习目的定义,如果一个人读书不是为了当官,那么读书对他来说就毫无意义,他也就什么都干不了。

尤其是出身低微的人,通过科考这条道路通向上层社会是多么重要,重要到可以摒弃其他一切,可是当他终有一天登高望远时,却又发现理想和现实还是那么遥远。毁灭苗霈霖的正是他的野心,一个人拥有雄心大志无可厚非,然而也就是巨大的野心也可能将自己吞噬。

更多文章

  • 隋唐女将为爱投降,却不料在新婚之日,被自己的丈夫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唐五大女将照片,隋唐第一传奇女将,隋唐最残忍的女将

    新月娥出身武将世家,她的哥哥是虹霓关总兵大将新文礼,也是隋唐时期的一员猛将,不幸的是,在与西魏兵征战的时候,新文礼被打成重伤,后被医治成废人了,无法再上战场。而新月娥不仅长相美貌,而且武艺高强,机智过人,于是就代替哥哥带兵打仗。后来她自己只身前往瓦岗寨,生擒了程咬金、齐国远、李如珪三员大将,一战成名

  • 明宪宗朱见深为何要为叔叔明代宗朱祁钰平反,源于高明的帝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帝王作为一国之主,一直都是坐镇中央,掌控天下大局。每天都在与各色人等,打着交道。而帝王之术就是皇帝能够安坐天下的致胜秘诀。何为帝王之术,说白了也就是驭人之术,处世之道,当地帝王们面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官员以及嘈乱繁杂的事情时,这就要求帝王要有着过人的待人处事的本领。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

  • 李白一生有多狂?一首诗足以证明!他骂你你以为他在夸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白的出生年月,李白的藏头诗,李白杀过人吗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很高,人送外号“诗仙”。他是浪漫主义派别的诗人,诗句大多是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李白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他是皇室宗亲,出生于官宦人家,锦衣玉食,并不用为茶米油盐酱醋茶而苦恼。受环境的熏陶以及他天生的优

  • 朱元璋当皇帝后,如何对待他的哥哥姐姐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的哥哥朱重二,朱元璋里面玉儿的姐姐嫁谁了,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因为朱元璋的这个举动,导致他在后世的名声始终不是很好,被许多人认为是残暴君主,甚至将此事与朱元璋的卑微出身联系到一起,把朱元璋渲染成一个近乎“暴发户”一样的人,称他是无情无义之徒。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从朱元璋当皇帝以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哥哥和姐姐们?从他处理亲情的方式,来窥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武则天母亲也是“大美人”,早年万众追捧,晚年却与外孙传出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的母亲真的喜欢她外孙吗,武则天肉麻的诗,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

    一提到唐朝,让人记忆犹新的大概要数武则天了,武则天虽为一介女流,却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不仅仅依靠的是美貌与才华,更重要的是武则天的决策能力和英雄气概。武则天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能力,有一部分原因是基因好,武则天的父亲只是一介小小的商贩,但是她母亲的身份却十分特殊,连李世民都得对她毕恭毕敬。武则天的母亲乃

  • 李世民:“算一下大唐国祚能到几时”,袁天罡:“猪能上树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手下有袁天罡吗,袁天罡李世民,李世民袁天罡完整版

    唐朝的袁天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唐朝有名的相士,文学家,他善观天象,精通面相,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每逢举棋不定的大事情,总要请他算上一卦,袁天罡跟李淳风合写的《推背图》,上千年来,更像是一本奇书一般,事事应验,代代相传,令人不觉称奇。据说,袁天罡有一年到武则天家做客,当他看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时,

  • 朱元璋摆宴请客,上了这道菜,沈万三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人吗,朱元璋免费高清完整版,朱元璋登基诏书原文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想起了以前穷苦的日子,那些商人的所作所为,哄抬物价,大肆囤积,奇货可居,造成了老百姓们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的艰难,所谓无商不奸,每每想起此,朱元璋就恨得咬牙切齿的,于是,他就想起了来治一治那些奸商,还百姓一个清朗的天空。而沈万三作为大明的首富,靠着海外贸易快速积累大量的财富,简直到

  • 他视宋徽宗为偶像,瘦金体书法足以乱真,却把自己的国家带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唐人摹本绢本设色大英博物馆藏唐摹本《女史箴图》瘦金体题跋大英博物馆藏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文艺皇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北宋的宋徽宗。而在他死后的将近百年里,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位他的“铁杆粉丝”。他不仅仅将宋徽宗视为偶像,更是苦练瘦金体。宋徽宗的这位“铁杆粉丝”是金朝的金章宗,他是金代

  • 李治在驾崩前为什么不赐死武则天呢?真爱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治驾崩前为何不将武则天废掉,武媚娘传奇李治驾崩,李治有能力废掉武则天吗

    李治活着的时候,几个儿子都已经成年,皇太子李哲甚至生下儿子李重润,仪表俊美,李治很喜爱这位嫡长孙,为他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又把孩子立为皇太孙。至于“女主武氏”的说法,只是当时民间的一种传言,唐太宗一直将信将疑,唐高宗自己大概更不愿意相信,而且就算相信,他也很难除掉武则天。很多人以为,如果李世民或

  • 宋朝奇葩的婚恋观,女子非官不嫁,男子为考取功名不肯成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最奇葩的婚姻,宋朝美女,宋朝18帝寿命一览表

    其实这都是科举制惹的祸,在宋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那就是科考取胜,而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历史上最完善的,通过考试许多人可以摆脱贫贱的身份,走上仕途,名利双收。因此当时的许多男子将科考当成是终生奋斗的目标,甚至誓言不及第,不成家。为了考取功名,可以不结婚成家,所以当时读书风气之盛,是现代的人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