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宫斗”:冲出后宫席卷天下的西晋八王之乱

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宫斗”:冲出后宫席卷天下的西晋八王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24 更新时间:2024/1/22 4:07:37

近年来,“宫斗”体裁的影视剧几乎充斥荧屏,很多观众对这类故事乐此不疲。不过,无论是《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还是《延禧攻略》、《如懿传》……,大部分充其量不过是宫廷中几个女人为争宠,而争风吃醋;几个皇子为争储,而勾心斗角……。

《延禧攻略》剧照

相较于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发生在西晋时一场绵延长达十六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直接将一个曾经繁盛一统的帝国推向万劫不复亡国深渊的“宫斗”——“八王之乱”而言,这些后宫里的故事,简直可以说是“弱爆”了。西晋的这场“宫斗”的始末如何?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本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血亲们,不惜兵戎相见,不惜同归于尽,不惜引狼入室?

一、西晋宗王问题的由来

如果说,晋武帝司马炎封建宗室诸王,是汲取了历史教训的结果,尤其是“殷鉴不远”,直接借鉴了曹魏迅速覆灭的教训,是典型的“以史为鉴”,诸君同意吗?

开什么国际玩笑?估计这会是大多数读者的最初本能反应。因为,“以史为鉴”,可以让人避免重蹈覆辙,是应该而且必须越来越好!怎么会越来越坏呢?其实,“以史为鉴”的效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会促进事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而有的则会使事业走向反面,甚至遭受挫败。悲催且诡谲的是,晋武帝“以史为鉴”,封建宗王,恰恰属于后者。

西汉初分封图

曹魏鉴于汉代封建宗王,引发中央、皇帝与地方诸侯王为争权夺利,爆发过诸如“七国之乱”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因而大力抑制诸侯王的势力,使其形同囚虏。致使司马氏篡位时,曹魏宗王束手待毙。

高平陵之变

有鉴于此,晋武帝称帝建国后,就大封宗室27人为诸侯王。以二万户为大国,每国置上、中、下三军,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军,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一千五百人。

西晋地图

晋武帝还规定:诸王不但有封国,可支配封国部分财政收入,还大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等军政职务。如汝南王司马亮,晋武帝时被任命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司马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镇关中;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晋惠帝时任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

晋武帝制定的上述措施,虽然保证了日后如王莽曹操之流的异姓权臣篡位时,宗王们有足够的力量,予以反制,维系皇室至尊地位。但却忽略了这些宗王掌握着巨大的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一旦中央、皇帝丧失了约束他们的能力,宗王们是否能继续“死忠”皇室?司马炎不知道是才短智浅,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是基于“血浓于水”的信念,对司马氏宗王们的“人品”、忠诚,信心满满,无需设置预防机制?无论怎样,司马炎生前,尚能靠个人威望、能力,驾驭诸王。他死后,尸骨未寒,外戚、宗王们就为争权夺利,而血腥厮杀。什么规则、伦理、亲情,都被弃如敝履。

二、贾后乱政与“八王之乱”序幕的拉开

290 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晋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几乎无法独自处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却野心勃勃,手段毒辣。由于晋武帝晚年,外戚杨氏、贾氏皆掌重权。晋武帝死后,太傅杨骏和女儿,即武帝皇后杨芷(后追谥武悼皇后)合谋,假传武帝遗诏,掌控朝政。杨氏的所作所为,引起权力欲爆棚的贾后的强烈不满,她联合党羽,暗地谋划夺权。

晋惠帝、贾后剧照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贾后矫诏,命楚王司马玮率军,发动政变,杀杨峻及其家人、党羽数千人,废黜杨太后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后断其饮食,将其饿死。政变平息后,贾后又矫诏,命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掌守卫京城的禁军北军。

不久,随着贾后与司马玮权争的激化,贾后矫诏,责备司马玮擅杀大臣,将他处死。至此,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贾后手里。为维系政局稳定,贾后一方面重用贾模、贾谧等族人,掌握实权;另一方面,她又延揽张华裴頠、王戎等耆宿名臣入朝,共掌枢机。张华、贾模、裴頠等同心辅政,贾后也稍自收敛,使元康元年(291年)到元康九年期间,国家一度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不过,这短暂的和平、稳定,很快随着贾后废杀太子司马遹而终结了。

司马遹剧照

晋惠帝太子司马遹,幼年聪慧,深受晋武帝喜爱。成年后虽德行有亏,但性格刚毅。贾后因司马遹非自己亲生,对他多有畏忌。在众党羽唆使下,贾后设计,于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诬陷太子欲谋反弑君,将其废黜,囚禁于许昌金墉城。张华等虽极力劝阻,无奈回天乏力。为杜绝后患,次年三月,贾后命人将司马遹杀害。

三、“七王”加入战团,战乱扩大

司马遹死后,曾一度巴结贾后的司马懿之子、赵王司马伦在心腹孙秀谋划下,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起兵杀贾后及张华、裴頠等,掌控朝政。

不久,赵王伦逼迫晋惠帝下诏退位,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得知消息后,司马冏首倡平叛,与司马颙、司马颖结盟,进兵攻入洛阳。司马伦军大败,司马伦、孙秀皆被杀,司马冏迎晋惠帝复位,由司马冏辅政。

游戏中的司马冏形象

此时,晋惠帝无子,依亲疏顺序,应立司马颖为皇太弟。但司马冏贪恋权位,决意立晋惠帝侄司马覃为皇太子,以便自己掌控朝政。他的这一决定,引起司马颖的不满。加之司马冏自辅政后,骄恣专横,擅杀朝臣,激起众怒。

此前,司马颙曾党附司马伦,与司马冏素有芥蒂。司马冏对司马颙心怀不满,司马颙也因而内心忐忑。 最终,司马颙拥护司马颖,二王联合起兵,攻讨司马冏。骠骑将军、长沙王司马乂对司马冏不满,趁机起兵,充当内应。司马冏兵败被杀。

司马颖等夺权成功后,重新进行权力分配。司马颖居住邺城,遥控朝政。司马乂与司马颙、司马颖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司马颙、司马颖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乂。尽管司马乂“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守卫洛阳的将士,皆愿为其死战。但由于司马颙、司马颖联军长期围困洛阳,导致洛阳城内因乏粮,而爆发严重的饥荒,“公私穷蹙,米石万钱”。东海王司马越与殿中诸将联合,捕获司马乂,送给司马颙、司马颖。后来,司马乂被司马颙部将杀害。

司马颖攻占洛阳,杀司马乂后,又返回邺城。晋惠帝被迫下诏,以司马颖为丞相。不久,又诏封司马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如故。

由于司马颖骄横僭侈,臣民怨声载道。司马越认为夺权时机已到,于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胁迫晋惠帝下诏,亲征司马颖。司马越军在荡阴(河南汤阴)之战中,被司马颖军击败,司马越孤身逃归封国东海。晋惠帝赖侍中嵇绍(嵇康之子)以死护卫,幸免于难,被司马颖军俘获到邺城。

此时,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为谋取利益,也加入战团。他们联合起兵,以“勤王”为名,讨伐司马颖。司马颖军接连大败,司马颖只好仓惶裹挟晋惠帝,逃奔洛阳。此时,洛阳在司马颙部将张方控制之下。他虽迎晋惠帝、司马颖进入洛阳,但却拥兵擅政,晋惠帝、司马颖形同傀儡。因连年兵燹, 洛阳残破。张方裹挟晋惠帝和司马颖离开洛阳,前往长安。这时,朝政大权落入司马颙手中。司马颙逼晋惠帝下诏,废司马颖皇太弟之位,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四、“八王之乱”的终结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以迎晋惠帝还都洛阳为名,起兵讨伐司马颙。次年,司马颙战败,晋惠帝又落到司马越手中。司马颖、司马颙相继被杀。306年,专擅朝政的司马越将晋惠帝毒死,皇太弟司马炽即位,即晋怀帝。自公元290年至公元306年,16年期间内,从汝南王司马亮到东海王司马越,一共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混战不已,史称“八王之乱”。

文史君说

“八王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烈的一次皇族内讧。晋武帝鉴于以往抑制宗王的历史教训,大肆分封宗王,并赋予他们巨大的权力。若皇帝有为,中央控制力强,驾驭得当,诸宗王即便内心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也不至于兵戎相向,割据混战。但若皇帝昏庸,中枢内乱,诸宗王们就不惮于将人性中最丑陋、最恶劣的一面,充分暴露于世。他们对权力、财富近乎疯狂的追逐,最终酿成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八王之乱”。这次动乱,既将一度富强、繁庶的西晋帝国,内耗殆尽;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更要命的是,此时,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敏锐地觉察到了西晋帝国的外强中干,纷纷起兵割据,纵横突击,早已精疲力尽、内耗殆尽的西晋帝国,既无还手之力,也无自保之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异族入侵者的凌厉攻势,西晋帝国就象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最终坠入亡国深渊。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汉风云:名士高洁辞不就征,宦官弄权忠臣获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桓帝下诏封赏翦除梁氏的功臣后,单超又奏称,小黄门刘普、赵忠等,亦并力诛奸,应加封赏,于是复封刘普、赵忠以下八阉人为乡侯,与十九侯相去未远。从此,宦官权力,日盛一日,势且不可收拾了。贵人邓猛因色得宠,一跃为桓帝继后;皇后母亲宣得受封长安君。桓帝尚未知邓后本姓,还道她是梁家女儿,只因梁氏得罪,特令她

  • 东晋名士帮人带信,半道却将信全扔入河中,两个成语由此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名士殷羡出任豫章郡太守,离开首都赴任时,朝中不少官员都托他带信,为其在豫章的亲朋好友制造跟殷羡套近乎的机会。殷羡倒是很好说话,将一百多封信尽数收下,全都打包带上路。走到半路时,殷羡不知是心血来潮、好奇心发作,还是蓄谋已久、早有此打算,把那些书信全都拆了封,一一查看,发现内容大都是让亲属跟殷羡拉关

  • 为何隋唐之后穿黄龙袍,唯有秦始皇穿黑龙袍?学者:他们根本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王朝的天子一般都称为皇帝,而“皇”皇与色彩中的“黄色”同音,所以为了显示尊卑有别,民间的庶民不能使用和制造黄色的物品,所以黄色就成了皇亲贵族的专用,包括衣服的颜色也是一样。既然黄色是皇室的专属颜色,那么所有的龙袍都是黄色的吗?其实也不一定,中国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秦始皇的皇袍就不全是黄色的。他的

  • 刘备一生中犯的两大错误,听信了小人之言,看错了一个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取西川完整版,刘备无耻要将女儿嫁给末将,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吗

    刘备虽说出身普通,但胸有大志,他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在自己已经四十岁的时候却还是没有达成他口中的一番事业,只能带着一家人暂时的寄居在亲戚刘表的家中,一次刘备在宴席之上苦了出来,无奈地说自己“如今连年虚度,大腿上又一次长出了肥肉”,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直在虚度光阴,直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由此可以看出刘备

  • 中年挥金如土晚年流离失所,李白不是很有钱吗?怎么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家世绝口不提,身世极其隐晦,甚至于李白的父亲“李克”这个名字,还是李白死后,才出现在他的碑文上。现在通常来说,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克是一位商人,也就是说李白的家庭并不缺钱,非常富裕,这也是李白在青年时期可以每日挥金如土的原因。唐朝有明文规定,犯过法的人和从商的人及其后代都不能参加唐

  • 湖州味道|姚门流芳垂青史——从姚僧垣、姚察、姚思廉到姚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播音:王然、汇哲全文7304 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 顾方明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两汉之际中原局势动荡,不断有北方人士南迁避乱,其中不乏家风严谨、儒学造诣深厚的大族,其中的姚家,更是湖州地区自汉至宋人才辈出的名门著姓。姚姓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春秋时有

  • 曹丕患病,其母汴太后大骂:疯了吗?竟敢动你父亲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丕老婆图片,曹丕墓

    汴太后知道,这孩子打小就混账,可没想到,他竟敢动老爸的女人。当初,袁绍府被攻破,曹丕带着副将,风一样冲进人家后院。眼见副将对着金银珠宝流口水,曹丕十分瞧不起,副将不服气,“公子不缺钱,自然看不上这些俗物,可我就不信你不爱女人?”说话间,他就拽着曹丕,要往内宅冲。众人一听都慌了,要知道,曹操有严令,不

  • 史上六大最强谋士:皆足智多谋,诸葛亮未进前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张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宰相,出身名门的张良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绫罗绸缎。张良在群雄灭秦时跟随的是刘邦,就是那个传说斩白蛇起义的亭长。刘邦进攻咸阳的时候,张良献计贿赂秦军守备,刘邦先入关中者王之。鸿门宴时,张良一直鞍前马后,又利用项伯帮刘邦脱险。楚汉之争时,张良运筹帷幄于千

  • 她是大唐最有才华的公主,也是提携李白等人的著名女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文/七台八景公主+道士+青年才俊提携人,这位集多种光环为一身的传奇女子,就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一、向道避世 唐玄宗有两个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两个公主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自愿做了女道士。两位最尊贵的皇家女孩之所以这样做,绝非赶当时女性修道之时髦,更非鱼玄机之流的不堪。而是因她们有着

  • 宋代的经略安抚使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为何没有酿成藩镇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在开国不久以后的某一天,宋太祖赵匡胤与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的牛人宰相赵普进行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宋太祖向赵普提问道:“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