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家世绝口不提,身世极其隐晦,甚至于李白的父亲“李克”这个名字,还是李白死后,才出现在他的碑文上。
现在通常来说,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克是一位商人,也就是说李白的家庭并不缺钱,非常富裕,这也是李白在青年时期可以每日挥金如土的原因。
唐朝有明文规定,犯过法的人和从商的人及其后代都不能参加唐朝的科举,如果李白偷偷地参加科举,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死刑处理。
也正是因为李白出身于一户商人家中,他的理想就绝对不可能实现,李白这辈子都想打破这个束缚,所以不惜挥金如土也要打通关系。
年少时的李白曾隐居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学习,20岁的时候,李白有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于是写了一首《大猎赋》希望能被举荐,但是没有人看好李白。李白一个商人人家出身的孩子,既没有权势也没有功名,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选择打通关系,这挥金如土的性格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打理关系维护人脉相关。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宰相被贬,迁任益州(成都),不管是李白父亲的建议还是李白自己想的,李白最后还是去了成都找到了被贬的唐朝宰相苏颋。
苏颋也曾赞扬过李白,但其实他也不太看好李白,而是鼓励他继续读书。但是在这个时期,王维已经中了进士,任太乐丞。
这次自荐失败后,李白一直在游山玩水,从峨眉到渝州,能去的地方都去了,年轻时的李白意气风发,敢闯敢拼,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某一条出路。
在渝州的时候,李白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但是李邕看到李白这么年轻还高谈阔论、不拘小节,这让李邕非常不满,于是就让下属宇文少府负责接待。
李白看到宇文少府这么热情得接待他,非常高兴,于是就有了《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而对于李邕的白眼,年轻的李白自然非常不服气,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上李邕》。
“莫欺少年穷”这句诗虽然出自《儒林外史》,但是可以追溯到《上李邕》中的“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种社交方式自然少不了花钱,而李白也不缺钱,所以就以挥金如土的方式维系着人际关系。但是在上层人士的眼里,以这种方式维持关系的李白非常不受待见,并且因为李白的商人家庭背景更是多了一份厌恶。
这之后李白就一直在读书,一直到他24岁这年。24岁这个年纪放到现代来说,也已经有不少人大学毕业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对于唐朝古代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家里蹲,啃老族。
于是李白终于按耐不住,打算仗剑天涯,辞亲远游。李白这次决定走出四川,去别的地方耍耍。
等到第二年5月份,李白就已经到达了荆州。路上遇到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夸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一说可不得了,李白自己也是有点膨胀,陆陆续续写了《大鹏赋》、《古风·北溟有巨鱼》等诗句,以鲲鹏自比。
但是在玩到洞庭湖的时候,幼时的好友吴指南病故,后来据推测,这个人应该是李白青年时玩得最好的朋友,根据李白写的诗来看,不排除这个人是李白的发小。
李白出门时带了三十多万,仅仅这一年,就已经全部花光了,也是由于李白的身上没有多少钱了,导致吴指南只能草草下葬,在数年之后才迁坟。
根据古代的继承制,李白虽然有从商家庭做支撑,但是李白的家族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李白很可能由其他的兄弟姐妹,以李白这挥金如土的性格,即使一开始家里愿意支持李白,但在看清李白这么多年仍然一无是处后,很快就改变了态度,不愿意再支持李白了。
根据李白后来一贫如洗的境地来看,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李白在埋葬吴指南之后,依然没有回家,这之后李白游历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在扬州仅仅呆了一年不到便一贫如洗,活不下去了。
虽然李白游山玩水、爱好喝酒,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拜访达官显贵,为自己的仕途谋求出路,在拜访达官显贵的时候免不了需要用到钱来打点关系,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李白的钱大多都是接济各个地方的贫穷人家慢慢消耗掉的。
只是纵然李白用了这么多钱来打点关系,他每一次去拜访别人基本上都被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最后不得以将情感寄托在山水风景上。
现代人看来,李白没有政治才能,但是不论李白到底有没有政治才能,但是他从十七八岁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想,并向着目标努力奋斗。李白的整个人生,都没有在官场历练自己的机会,反观王维,15岁就可以进入达官贵族的视野,20岁就已经进入官场,而李白的20岁为了打破商人家庭的束缚还在苦苦挣扎。
而这本质上其实是因为古代社会对教育的垄断,虽然后来武则天为了打压达官贵族,允许平民也可以参加科举,这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当个一官半职,可悲的是,即使平民都可以参加科举了,商户人家的子弟依旧不能参加科举,也就是说李白在科举这条路上是注定不可能走通的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放在李白身上再合适不过,李白可以为了理想,为了朋友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将三十余万金钱散尽。
相信如果真的可以穿越回古代,恐怕会争抢着和李白做朋友,豪气仗义,帅气多金,但是如果从此以后李白就一分钱没有,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呢?除去后人给他的诗仙称号,又有几个人能同甘共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