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州味道|姚门流芳垂青史——从姚僧垣、姚察、姚思廉到姚崇

湖州味道|姚门流芳垂青史——从姚僧垣、姚察、姚思廉到姚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52 更新时间:2023/12/18 13:28:55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7304 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 顾方明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两汉之际中原局势动荡,不断有北方人士南迁避乱,其中不乏家风严谨、儒学造诣深厚的大族,其中的姚家,更是湖州地区自汉至宋人才辈出的名门著姓。姚姓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春秋时有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西汉末年青州刺史姚恢避王莽之乱,过江定居吴郡今武康地,后显人尤多。东汉有尚书仆射姚皓,三国吴有太常卿姚信、宁浦(今广西横县)太守姚陶、太傅姚奋。姚信的八世孙姚僧垣为后周开府仪同三司、隋北绛郡公,僧垣有二子姚察和姚最,姚察为隋太子内史舍人,姚最为隋蜀王司马。姚察子姚思廉,为唐弘文馆学士,姚思廉的孙子姚璹为武则天时的宰相,姚最的儿子姚思聪为唐秘书少监。姚僧垣入周、姚察入隋打破了姚氏一族长期定居武康的局面,《旧唐书》《姚思廉传》云:“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察,陈吏部尚书……陈亡,察自吴兴始迁关中。”按嘉泰《吴兴志》载:“京兆之族亦出于武康。独最与思聪墓在武康石城山。今居之吴兴者,皆秘书少监思聪后也。”

《十八学士于志宁书赞卷》旧传唐阎立本绘 吴兴沈括题跋

历史风云变幻,我们从姚僧垣、姚察与姚思廉祖孙三代人身上所体现的出色才能与忠直秉性,或能管窥姚家历经朝代鼎革、南北割据依然生生不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流芳百世的秘密。

姚氏在南朝时以医学著称。姚僧垣(499-583),字法卫,武康人,医术精妙,为世人推崇。姚僧垣的父亲姚菩提(生卒年不详)堪称奇人,他曾任梁高平令,因多年疾病缠身,留心研究医药,由《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从中寻觅对症药,籍以自医。在治愈陈年旧病的实践中,姚菩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随后他深入民间医治民众,凡经姚菩提医治者,总能见效,医名由此大震。梁武帝萧衍听闻后召其议论医方,菩提所言都能切中要害。因此梁武帝十分礼重,留宫中以待医,并敕命其子僧垣承受家业。

《人体骨部度位图》出自《类经》明张介宾类注 明天四年刊本

姚僧垣不负期望,二十四岁时即传家业,面对梁武帝的测试能够酬对无滞,在大通六年(532)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到大同九年(543)担任殿中医师。姚僧垣诊治细致认真,武陵王所生葛秀华积病良久,难以医治,姚僧垣领命诊视后向梁武帝详细汇报了病人的症状及变化情况,梁武帝听闻后赞叹道:“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术,是以每恒留情,颇识治体。今闻卿说,益开人意。”医术讲究因人医治,同样是一味药大黄,梁武帝曾经生病发热,欲服大黄,僧垣直言“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武帝不听劝阻,遂致病重无救。而梁元帝患心腹病,众太医力因为担忧大黄药力猛伤及元帝健康,或许也因为畏惧元帝刚愎易怒的性格,而主张用平药,唯有姚僧垣有底气有魄力地解读脉象:“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听从后果然宿食散去,病情痊愈。

《梁武帝半身像》南宋 佚名

姚氏家学深厚,姚僧垣虽没有史书流传于后世,但他在青年时代热衷文史而不好章句,在与同时代人商谈讨论古今历史时能够为学者所称赞。梁末侯景之乱使得江南生灵涂炭,贵族在这场毁灭性的战乱中真如“磊磊落落玉山崩”,姚僧垣在叛将侯景围困建业面临生死抉择时,毅然抛下妻小奔赴国难,等到宫城陷落,百官逃散,姚僧垣回到吴兴,郡守张嵊见到姚僧垣后流着眼泪说:“吾过荷朝恩,今报之以死。君是邦大族,又朝廷旧臣。今日得君,吾事辨矣。”不久侯景大将侯子鉴率精兵两万压境,协助刘神茂攻城数日,张嵊死守不敌,郡城沦陷。僧垣窜避良久但仍被拘执,侯子鉴久闻姚僧垣之名,对这位精通医术兼修文史的人才深相器重,因而姚僧垣免于危难。等到梁简文帝继位,姚僧垣回到建业,官复原职并兼中书舍人。侯子鉴不久镇守广陵,姚僧垣又跟随到江北。历史有限的记载集中于侯景之乱中军事的交锋,姚察父子在《梁书》充分肯定了宁死不降的守将张嵊的节气,但身处动乱之中的配角姚察面对自己不确定的命运当时有何感想,却难以再现,毕竟彼时诸多江南本土士族在中央权力的压制下已经逐渐从地方武宗豪强到文苑艺林名门的转型,在朝纲沦丧、社会动荡之际,充斥着贵族玉碎之声,绝难用后世忠君的道统来简单判断此时的姚察。

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征召姚僧垣至荆州,担任晋安王谘议参军,面对朝廷纲纪混乱、用人不当的时局,姚僧垣审时度势,深怀忧虑。他曾经对故人说:“吾观此形势,祸败不久。今时上策,莫若近关。”听闻他这话的人都只是掩口窃笑。等到北周大军攻下荆州,姚僧垣仍然伴随梁元帝左右,被军人劝阻方才哭泣离去,被燕公于谨、周太祖所礼遇。

入北周后,金州刺史伊娄穆、襄乐公贺兰隆、乐平公窦集先后患重病,请姚僧垣医治,均药到病除。面对大将军叱伏列椿、周文宣太后、周高祖的病情,姚僧垣精确地预判了他们的死期。周武帝率兵东征时,于河阴(今河南洛阳)身患重病,一时间“口不能言,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急召姚僧垣。姚僧垣判断周武帝诸藏俱病,不可同时医治,按照行军时刻的轻重缓急,先治其口,次治其目,再治其足。武帝至华州(今陕西华县)时,已三病皆除。姚僧垣因其高超的医术常伴帝王左右,他被周高祖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被周宣帝封为长寿县公,周宣帝重病时对身旁的随公说道:“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入隋后姚僧垣又进爵北绛郡公,开皇三年姚僧垣溘然长逝,时年八十五岁,遗命丧事从简。

《图注八十一难经》书影 明张世贤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吴门沈氏碧梧亭刊本

姚僧垣医术高妙,医治无数,他不仅是当时历代皇族所信赖的御用医师,其声誉更盛及诸蕃外域,受邀问诊,他借着行医的机会搜集诸种奇症药方,进行考察验证后编成《集验方》12卷,同时撰有《行记》3卷传于世。他的小儿子姚最19岁随父入北周,奉敕习医业,略尽其妙,著有《本草音义》。

姚察(533-606),字伯审,武康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姚察从小品性卓越,是块读书的好胚子,他六岁便能诵读经书一万多字,勤学苦读,日以继夜,十二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姚僧垣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作为梁代的名医,他将在皇宫中得到的赏赐都投在了姚察、姚最两兄弟的游学上。当时梁太子萧纲盛修文学,十三岁的姚察被带到宣猷堂聆听讲经并参与辩论,为儒者所称赞。等到萧纲即位成为梁简文帝,对姚察礼遇有加,命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梁元帝即位后姚察担任原乡县令,后奉命辅佐史官修史,正式开启修撰史书的毕生事业。虽然天下局势变化,由梁入陈,再到隋王朝统一南北,姚察除丁忧的特殊时期外主要从事修史相关的显要文职。中国古代王朝有着悠久的修史传统,一个人能够担任史官,不仅仅是官方对其博闻强识的文史素养与沉稳精炼的文字功底的充分认可,更是对其能够秉笔直书的道德操守的充分肯定。

《历代帝王图》中的陈后主像 唐 阎立本

陈朝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当时担任大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徐陵自己的让官致仕等表由姚察代笔,这位编著《玉台新咏》的文学家已经是当时名高一代的文坛前辈,但读到姚察的文章感叹道:“吾弗逮也。”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徐俭评论姚察道:“姚学士德学无前,汝可师之也。”尚书令江总与姚察关系尤其友善,每次有奉命的制作文章,一定要用书简给姚察过目后再用。一次诸文士名贤登宫城作五百字诗,徐陵在集会后关照江总说:“我所和弟五十韵,寄弟集内。”等到江总编辑文章一看没有姚察的文章,硬是向谦逊的姚察索要当时文章,姚察推辞不下才将诗歌写本寄送给江总。在陈朝时姚察的学养品行不但得到徐陵与江总的赞誉,也得到了陈后主的充分肯定,称赞他“在于今世,足为师范”,每次姚察写了文章,陈后主便敕命索取。由于姚察博通典籍,对名门士族的姓氏起源、官职姻亲与兴衰高下一清二楚,朝野知名,被尚书令江总等人联名推荐,后主敕答曰:“姚察非唯学艺优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选难才,今得之矣。”于是姚察众望所托,成为陈朝的吏部尚书。

姚察作为江南第一等人才闻名北方,在陈太建初年出使北周,先前已经徙往关右阻击江左的德高望重之人,无不仰慕。沛国人刘臻偷偷前往使馆向姚察寻求《汉书》解疑十多条,得到了详细且有依据的解答,事后刘臻对亲近的人给予姚察“名下定无虚士”的肯定。出使归还后,姚察补东宫学士,与陈朝当时的江总、顾野王、陆琼陆瑜兄弟、褚玠、傅縡等人汇聚宫廷,一时间文才济济。在一众文士中,姚察性格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他并不以青春飞扬的才思出众,他的形象不是那种把酒临风的潇洒,而是一位在案头矻矻穷年、奋笔疾书的文史学者:姚察终日恬静,最大的兴趣爱好便是阅读,精通各种坟籍,因此他所撰写的制述多用新奇,况且他专志著书,白首不倦,手抄不辍,喜好研核古今的学术研究,并且深谙佛经,因而文字绵密精彩,虽老不衰。因此,后来当陈宣帝希望改变梁武帝时期简洁的事神礼节,朝堂上的硕学名儒都表示附议,唯有时任尚书祠部侍郎姚察一人站出来博引经籍,力排众议支持梁乐,众人惊骇不已,但也不得不惭愧叹服。

《天目云海图》 陈 顾野王

姚察留下的诗歌文字极少,《文苑英华》中记载的一首《赋得笛诗》可能是陈朝时期的游戏之作:

作曲是佳人,制名由巧匠。

鹍弦时莫并,凤管还相向。

随歌响更发,逐舞声弥亮。

宛转度云窗,逶迤出黼帐。

长随画堂里,承恩无所让。

诗歌描述了处在雍容华丽的黼帐画廊里面的弥亮的笛声,与琵琶、笙箫、舞声共同摇曳生姿,读者观之,可以管窥当时宫廷雅集之一角。这首诗也可以当作一首情感克制柔和的咏物诗,笛子演奏着出身“佳人”与“巧匠”的曲子,在一众乐器之中脱颖而出,悠扬独特的声音宛转逶迤溢出云窗黼帐,末句点出自己“承恩”的现状与凭借自身能力而“无所让”的自信气度。

南宋建阳刊本《六朝注文选》 内页。梁朝盛修文学,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影响深远,从《文选》中可以发现当时歌咏音乐的诗歌传统。

入隋后,姚察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奉命修撰梁、陈史,隋文帝曾经单独召见他当着众臣的面夸奖道:“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后来隋文帝又任命姚察为晋王昭读,炀帝即位后又任命姚察为太子内舍人,常侍从左右,遇到礼仪上需要改易衣冠,删正朝式,接受皇帝恳切求教并在近处应答的,只有姚察一人。

姚察的品行高尚,《南史》评论道:“察至孝,有人伦鉴识,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 梁末动乱,年轻的姚察随父母从金陵回归故乡,江东地区惨遭兵祸,粮食短缺到发生人吃人的地步。姚家人口众多,一路上靠着采野菜充饥,姚察常深入崎岖艰难的偏僻处挖野菜,使得粮食没有断绝。他常常减少自己的口粮分给诸位弟妹乃至姚家故旧中缺粮食的人,自己甘愿吃野菜。而即便是在这样乱离艰难的情况下,姚察依旧苦读不辍。等到侯景之乱终于平定,姚察被梁元帝任命为原乡令,这位仁厚的地方官见境内萧条,百姓流亡不返,便轻徭薄赋,劝导农耕,终于使得当地户口殷盛。

姚察的孝道有目共睹。粱朝沦亡后,父亲姚僧垣到了长安久无消息,姚察每日只吃蔬菜穿布衣,不听音乐,一直持续到姚僧垣的凶讯随使者来到江南。当时姚察刚刚服完后母亲韦氏丧礼,陈后主见他哀毁骨立,赶紧以姚家宗嗣继承的理由来劝解他不要过度悲伤。长期的服丧吃斋生活使得姚察身体过于消瘦,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在姚察出使北周终于见到父亲姚僧垣时,临别之际,姚察竟昏厥而又复苏,等到父亲逝世姚察承袭爵位时更是悲痛不已。

即便姚察后来身居险要,荣宠优渥,但他一直心怀退静,回避声势,在个人生活上更是清洁自处,少有资产,遇到有人劝告他经营生计,他总是笑而不答。他与亲属和睦相处,对旧故忠诚厚道,平时得到的赏赐都周济给身边需要的人。有一件逸闻可以佐证姚察极其朴素廉洁的生活:姚察的一个门生不敢给老师送厚礼,便送上一端南布,一匹花綀,姚察就对他说:“我自己穿的衣服,最多只用麻布蒲綀,这些东西对我没用。既然你想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恳请老师接纳,却被姚察神色严厉地赶出了门,从此知道这事的人再也没敢给姚察送礼。这份廉洁自律在统治阶级整体追求声色享受的陈朝晚期无疑更显珍贵,晚唐孙元晏有诗赞曰:

曾佐徐陵向北游,剖陈疑事动名流。

却归掌选清何甚,一匹花綀不肯收。

梁武帝萧统的《异趣帖》,其章草有晋人风度,其内容“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显示了佛教对这位帝王的深刻影响。

姚察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他在十四岁时就在钟山明庆寺受菩萨戒,并在陈朝为官后将俸禄捐给寺庙,并为禅师树碑,文字十分遒丽。姚察在明庆寺中看见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所留的禅斋诗,不免触景生情,沿用萧诗韵写下了言辞怅然哀切的一首咏怀诗:

地灵居五净,山幽寂四禅。

月宫临镜石,花赞绕峰莲。

霞晖间幡影,云气合炉烟。

迥松高偃盖,水瀑细分泉。

含风万籁响,裛露百花鲜。

宿昔寻真趣,结友亟留连。

山庭出藿蘼,涧沚濯潺湲。

因斯事熏习,便得息攀缘。

何言遂云雨,怀此怅悠然。

徒有南登望,会逐东流旋。

姚察这位虔诚的佛教徒斋戒了整整五十年。姚家世代素士的门风与经年累月的佛教徒清修生活,使得姚察在遗嘱中要求薄葬,一切从简,当初姚察发愿诵读一藏经,终于完毕,临终前他没有表现出痛苦与烦恼,只西向坐正念,道“一切空寂”。逝后身体柔软,面色如同往常。

姚察一生史著颇多,代表性的有《汉书训繤》30卷、《说林》10卷。他在完成了梁、陈史书的大部分工作,未竟而卒。其中序论、纪、传有所缺漏的,临死前将修撰体例告诫约束儿子姚思廉,嘱托他来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武康人。姚思廉在少年时代在父亲姚察的悉心指导下习读《汉书》,尽得父亲真传。姚思廉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对外在世界少有欲望,一心学习的好青年。姚思廉在陈朝时担任扬州主簿,入隋后为汉王府参军,后来丁父忧解职。当初姚察在陈朝时曾经修撰梁、陈两朝史书,临终前嘱托姚思廉完成其生前未完之志。

后来姚思廉担任代王杨侑的侍读时,起义军攻下京城,代王府上下僚属奔逃惊惧,唯有姚思廉服侍代王,不离左右,等到义军将要进入殿堂,只听见姚思廉厉声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一众军士被其说服,布阵列于台阶,唐高祖李渊闻讯后佩服姚思廉义气,允许他扶着代王杨侑到顺阳閤下,姚思廉泣拜而去。围观者都感叹道:“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也!”

《十八学士于志宁书赞卷》中的姚思廉像 旧传唐阎立本绘

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杨侑、喝退众兵的忠烈之举,给李渊父子以深刻的印象,李渊父子由此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当时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了十八位文韬武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姚思廉正是其中之一。当时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姚思廉也随即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在政事上“直言无隐”,常督促唐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姚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得失直接秘密上奏,姚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贞观六年(632)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姚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舜、禹、汤之所为也。”其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好游赏也。”尽管太宗没有采纳姚思廉的意见,但仍然赏赐给姚思廉50匹绢,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许葬于昭陵。

《梁书》和《陈书》名为官修,实际上除去监修魏征所作总论外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凝结而成。姚察历仕梁、陈、隋三朝,以精于史学著称。入隋后,受诏撰写梁、陈两代史书,然未及完成就因病去世。姚思廉继承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为此努力工作。贞观三年(629),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博采诸家之说,在贞观九年(635)修成《梁书》《陈书》。

《陈书》列传第十四(局部) 日本平安时期写本

《梁书》56卷,有本纪6卷,列传50卷,起于齐中兴二年(502)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陈霸先灭梁,包括梁朝一代55年的历史。《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记事起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陈霸先称帝,终于陈祯明三年(589)隋灭陈,包括陈朝一代33年的历史。《陈书》与《梁书》都出自姚氏父子,特别是姚思廉之手,因此在撰述的特点上,二书多相同之处:

一者二书注重史料价值,注意对史料博采善择。二书为学者立传,较多地保留了文化史料,收录了诏册、奏表、书札、文赋等,保存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此外二书还较多地保存了有关农民起义的珍贵史料。

二者《梁书》《陈书》全用散文写成,其语言通晓洗练,叙事简严。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盛赞姚氏“行文则自出炉锤,直欲远追班、马”,在六朝乃至唐初推崇骈体四六文的背景之下,《梁书》单独使用古体散文,多个篇目“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赵翼甚至认为是姚察的史家笔法而非中唐古文运动开启了古文的潮流:“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

这两部史书在编纂上存在明显缺陷,但这并不完全是姚氏父子的错误,必须归咎于当时国史书写体例。国史书写体例一般,“各列传必先叙其历官,而后载其事实,末又载其饰终之诏”,除去长篇累牍地照录九锡文、禅位诏、策、玺书等矫饰文字,国史撰写体例中“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的传统使得诸多恶事不记载于本传中,例如《梁书》中昭明太子萧统之死与临川王萧宏战败,《陈书》帝王本纪中梁敬帝与陈昌之死。同时,梁室诸多王室子弟比如与梁元帝萧绎为敌的萧詧没有单独列传,使得诸多重要史实失载。另外,姚思廉没能充分重视科技,对梁、陈二代科技方面史实记载甚少,他为父亲撰写的《姚察传》隐去了祖父姚僧垣精通医术并以医术得幸皇室的事实,在思想根源上是因为姚思廉以方伎为耻。

《梁书》与《陈书》展现出了史学思想上的进步,姚氏父子历经梁、陈以至隋唐之际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幻,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在书写历史过程中突出以史为鉴的宗旨,认为修史的功能在于“垂鉴戒”和“定褒贬”。两部史书中对政权更迭兴起的解释虽然沿用了诸如天意、历数等迂腐词汇,但是在具体的书写上把撰述的落脚点放在人事与权谋上,多次总结梁末侯景之乱和陈代祯明沦覆的历史经验,强调国家的治乱安危取决于人事,决定历史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姚氏父子治史如同良医一般,在过去的历史经验中探索国家治理的良方,实在是中国古代良史可贵的使命精神,姚氏一族这一光辉灿烂的传统在大唐开元元年(713)贤相姚崇向唐玄宗“十事要说”中绽放,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开元盛世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 |湖州味道② |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 湖州味道⑤ |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 |湖州味道⑧ |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 ⑩ |湖州味道⑪ |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 | 湖州味道⑭| 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 | 湖州味道⑰ | 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 | 湖州味道⑳ | 湖州味道 ㉑

湖州味道㉒ | 湖州味道㉓ | 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 湖州味道 ㉖ | 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 | 湖州味道㉙ | 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 | 湖州味道㉜ | 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 ㉞ | 湖州味道㉟ | 湖州味道 ㊱

湖州味道 ㊲ |湖州味道㊳ | 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 ㊵ | 湖州味道㊶ | 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 | 湖州味道㊹ | 湖州味道 ㊺

湖州味道㊻ | 湖州味道㊼ | 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 湖州味道㊿ |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 | 湖州味道53 |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 | 湖州味道56 | 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 |湖州味道59 | 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 | 湖州味道62 | 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 湖州味道65 |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 | 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 | 湖州味道71 | 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 | 湖州味道74 | 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 |湖州味道77 | 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 | 湖州味道80 |湖州味道8 1

湖州味道82 | 湖州味道8 3 | 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 |湖州味道86 | 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 |湖州味道89 | 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 | 湖州味道92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王燕婷

编辑:金臻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绚丽南太湖

摄影:汤伟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丕患病,其母汴太后大骂:疯了吗?竟敢动你父亲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丕老婆图片,曹丕墓

    汴太后知道,这孩子打小就混账,可没想到,他竟敢动老爸的女人。当初,袁绍府被攻破,曹丕带着副将,风一样冲进人家后院。眼见副将对着金银珠宝流口水,曹丕十分瞧不起,副将不服气,“公子不缺钱,自然看不上这些俗物,可我就不信你不爱女人?”说话间,他就拽着曹丕,要往内宅冲。众人一听都慌了,要知道,曹操有严令,不

  • 史上六大最强谋士:皆足智多谋,诸葛亮未进前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张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宰相,出身名门的张良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绫罗绸缎。张良在群雄灭秦时跟随的是刘邦,就是那个传说斩白蛇起义的亭长。刘邦进攻咸阳的时候,张良献计贿赂秦军守备,刘邦先入关中者王之。鸿门宴时,张良一直鞍前马后,又利用项伯帮刘邦脱险。楚汉之争时,张良运筹帷幄于千

  • 她是大唐最有才华的公主,也是提携李白等人的著名女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文/七台八景公主+道士+青年才俊提携人,这位集多种光环为一身的传奇女子,就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一、向道避世 唐玄宗有两个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两个公主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自愿做了女道士。两位最尊贵的皇家女孩之所以这样做,绝非赶当时女性修道之时髦,更非鱼玄机之流的不堪。而是因她们有着

  • 宋代的经略安抚使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为何没有酿成藩镇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在开国不久以后的某一天,宋太祖赵匡胤与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的牛人宰相赵普进行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宋太祖向赵普提问道:“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

  • 除了魏延,诸葛亮还怀疑一人将来会反叛,刘备刚杀完就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云魏延刘备,刘备任命魏延汉中太守,刘备张飞魏延蜀盾战法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备的义子刘封。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意思就是说,刘封本来是一个寇姓人家的孩子,而这个寇姓还有着世代承袭的爵位为“罗侯”。当刘备来到荆州时,已经四十多岁了,膝下并无子嗣,于是决定收刘封为养子。刘备还是

  • 从士大夫和流民阶层看,为什么东晋、南宋延续百年,南明则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士大夫阶层,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国家机构后区别出来的人物,而在古代中国乃是对社会之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在国家政治中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韩非子·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周礼》

  • 「慕容洞唐整理凉史」《凉史》连载:大周武则天时期的凉州(武威)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天授元年(0690年),十月的阿史那斛瑟罗的率众内迁。阿史那斛瑟罗为阿史那步真之子,在周朝供职的右玉钤卫将军。武则天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斛瑟罗为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分别诣凉州、北庭内属,又寄在凉州界内的兴昔州,且置有隶于凉州大都督府的。周朝天授元年(0690年),武则天宣布改

  • 杨贵妃身材丰腴,唐朝真的以胖为美?真相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唐朝“以胖为美”最有力的出处来自于北宋苏轼,形容杨贵妃是“环肥燕瘦”,此外还有一些唐朝的人物画像与陶俑,女性的形象都较为丰腴;然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指出, “清瘦”其实才是唐俑最普遍的特征;而唐朝诗人的作品中,也大多以纤细苗条来形容女子,像刘希夷的《春女行》就写“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 董卓野心勃勃,敢废立甚至杀害皇帝,为什么自始至终不敢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董卓秽乱内庭是什么意思,董卓的生平简介,董卓与貂蝉

    自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汉祚共绵延近四百年,中间虽有王莽篡权,虽也没有断了传承,可是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代,汉室衰微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了。在这段时间里,宦官祸乱朝纲尤为严重,汉灵帝甚至封赏了十二个中常侍,并认他们为父母。后来灵帝驾崩,辅政的大将军何进,想要诛尽宦官,又不得太后同意,于是召握手西凉重兵

  • 史上唯一被父亲追封的皇帝,却与母亲武则天交恶,只活了23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唐高宗李治追封自己的儿子李弘为皇帝,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四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就孝顺仁德,多次向父亲唐高宗上书修改不合理的法律,而且也十分体恤民情。唐高宗有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都是被废的萧淑妃所生,都知道萧淑妃和武则天是死对头。两位公主已经三十出头了,却还没嫁人。按当时少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