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不同于史记记载

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不同于史记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94 更新时间:2024/1/28 0:45:13

战国末期,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社会急剧变动,是谓“天下大乱”!

某一天,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与荀子学“帝王之书”的李斯,与其讨论天下局势。

李斯说:

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列强伐交的分裂局面的改变,已势不可挡,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必然要建立。而只有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才能统一中国。

接着,李斯的眼神飘向远方,突然他好似下定了决心,语气兴奋又坚定地说道:

“现在,秦王打算统一天下,我要去协助他谋划统一。”

不得不说,李斯能从混乱不堪的混沌中看出一丝天机,其政治眼光真的很深远。

不久,未来的大秦丞相李斯迎着初升的朝阳,志得意满,怀着助秦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西进秦国。

嬴政的“知己”

前247年,13岁嬴政刚刚即位为秦王,李斯恰逢其会来到秦国。

为什么说恰逢其会呢?

此时的嬴政如同初升的太阳,茁壮而耀眼,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志向非凡。刚被立为秦王时,他便向满朝臣工表明要以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己任,籍此征询治国安邦、征服六国之策。

一个想要统一六国,一个想要助秦统一六国,嬴政与李斯初相识便引为知己。

李斯向嬴政绘声绘色描绘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宏图霸业,并信心十足地说:

“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地位了。凭借着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才干,可以像炊妇扫净灶头一样,足以吞没诸侯,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

说完,李斯又以劝谏的口气说道:

这是经过数代秦王励精图治使之发展起来的大好形势,可是建立帝王之业、一统天下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如果优柔寡断,就会坐失良机。一旦诸侯国再强大起来,联兵合纵抗秦,到那时,即使具有黄帝一样的德能,要吞并他们也是不可能得了。

李斯对秦国,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及其雄心壮志,与嬴政不谋而合。

嬴政即位后,年幼的他的夙愿便是“吞并六国,扫荡中原,完成统一,天下一家。”可至于怎样实现统一六国的夙愿,嬴政尚没有成熟地考虑。

然李斯的出现似乎让他看到了统一六国的希望,嬴政随即问他如何灭六国,李斯也不负嬴政的期许,侃侃而谈:

现在关东六国,朝不保夕,君危其位,臣危其禄。君危其位难免偏听偏信,臣危其禄难免会君臣离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遣人去各国暗中行收买、离间之计,各国必不攻自破。

李斯的主张和意见,使嬴政大为振奋,立即拜他为长史(类似于今秘书长),引为心腹。

如此,李斯开始了其在秦国传奇的一生,先是助嬴政一统天下,后又助秦设郡县、字同文、度同量、车同轨、币同一,奠定了后世中国大一统之局面。

排除其他一切因素,只论李斯的功绩,李斯担得起“华夏功臣”四字。

然,李斯助秦一统的目的太过明显,皆为名利。

为名利,他可以毒杀同学韩非。

韩非与李斯是同学,不善辩说却精于著述,嬴政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一直想把他收为己用。韩非初为韩国臣子,与韩万还属同族,后秦攻韩,韩王为自保派韩非入秦求和。

嬴政对韩非到来非常欣喜,但由于其是韩臣且也没有主动投秦,嬴政不知如何邀韩非效秦。

李斯得知嬴政有意邀韩非效秦,其惧韩非才能比己高,恐韩非来秦与己前途不利,遂向嬴政进谗言:

“韩非是韩王的同族,他爱韩不爱秦,不会真会效秦,为免放虎归山还不如把他杀掉。”

嬴政是个雄主,又信任李斯,见韩非这个大才不能为己所用,遂把他抓了起来,但惜才的他没有下定决心要杀韩非。嬴政没有杀韩非,李斯却不想放过韩非,他擅自毒杀了韩非。

为名利不择手段,最终也会被名利所害。

前208年,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秦二世下令夷其三族。

李斯真的与赵高伪造传位诏书?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

李斯、赵高和嬴政爱子胡亥从行。

嬴政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境),突染重病,病危之际,他把李斯、赵高叫到跟前,命二人急拟诏令,让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守丧,继承皇位。

不幸的是,这封诏书还没有发出,嬴政便气绝身亡,因此诏书和传国玉玺都落在了嬴政近侍赵高手中。

赵高此人,嬴政在世时是个忠心耿耿的忠仆,可他生性刁滑,野心极大,嬴政死后他就本性毕露。

他深知若让扶书即位,自己断无位极人臣的那一天,在名利面前,他决定孤注一掷,伪造传位诏书,改立与自己有师生之谊的胡亥为帝,如此自己便是从龙之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然,赵高一人一言尚不能使群臣信服,为使群臣相信并支持始皇帝立胡亥为帝,他必须找到一个在朝中重臣与自己合谋形同谋反的阴谋。

赵高想到了李斯。

李斯与扶苏素有间隙,主导焚书坑儒时就被扶苏所不喜,且又不是扶苏的心腹,扶苏若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名利势必会被扶苏的心腹蒙恬蒙毅等所占。

因此,扶苏即位,与他无利。

曾对嬴政忠心耿耿的李斯,在这一刻终被名利蒙蔽了双眼,背叛了对自己有知遇、重用之恩的嬴政,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

李斯身为秦朝丞相,地位非同凡响,朝中有一大批重臣围绕在他的身边,唯他是从,加之嬴政驾崩前,身边只有他和赵高二人,他的支持,使赵高阴谋得逞,伪造的传位诏书就这样成了真的传位诏书,胡亥取代扶苏,成为了秦二世。

以《史记》而论,李斯是参与到赵高伪造传位诏书一事的。

因《史记》的权威性,此事几乎是历史学界的定论,没有多少争议。

但是,随着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了3300多枚西汉竹简,根据竹简的内容,“李斯伪造传位诏书”一事似乎有了被推翻的可能。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被鉴定为西汉的竹简,随后这些竹简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据考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抄写于西汉中期,因其内容中未见汉武帝之后的年号,故而年代最晚在武帝后期宣帝初期。

竹简内容涵盖“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包括《苍颉篇》《赵政书》《老子》《周驯》《魂魄赋》《日书》等篇章,具有非常寻常的学术价值,为了解先秦西汉的历史、思想、自然科学、医学、文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为什么说“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的内容有推翻“李斯伪造传位诏书”可能呢?

因为《赵政书》记载了一件与《史记》中完全不一样的“始皇帝嬴政传位”事件。正是这些内容,使“李斯伪造传位诏书”一事有了被推翻的可能。

《赵政书》记载: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欤。今病笃,几死矣。其亟日夜输趋,至白泉之置,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

大意就是,嬴政第五次出巡途中突发重病,其知己命不久矣,不禁长叹落泪,随后急诏丞相李斯榻前觐见,对他说:“我自己查看上天安排的命运,会在五十岁时死去。

我十四岁被立为秦王,现在已当王三十七年了,我应当在今年死去,本想借着出巡改变自身的命运,谁知上天并不想就这样放过我!我寿命将至,命不久矣。

现在要日夜赶路尽快回咸阳,后面的车就不要管了。你一定要谨慎行事,务必保守这个秘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的身体状况。”

以《赵政书》所载,嬴政第五次出巡是想要逆天改命,延长自身的寿命,却最终失败。

病重时,嬴政急诏李斯觐见,告诉李斯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命他赶紧带着自己回咸阳,且途中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这个消息。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复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没多久,嬴政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无法支撑到咸阳,再次急召李斯觐见。

李斯应召前来后,嬴政对他说:

“我身为天下霸主现在寿命已经到了,不过我的儿子为人孤独、软弱怎么办呢?如果他的即位,大臣势必会开始争权夺利,这些纷争也将会侵害到秦国的统治。

我听人常说,牛马相斗,死伤的会是附在它们身上的蚊虻;大臣们争权夺利,最后受苦的也只会是无辜的秦国百姓。

我可怜我儿子的孤独无助,和我惊恐不已的百姓,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们,你们商议推选我的接班人吧!”

《赵政书》说嬴政自知时日无多后,再次召见李斯,跟他说自己的儿子优柔寡断,怕他登基后会压不住群臣,引起天下大乱,秦国百姓会流离失所,希望李斯能重新选出一个继承人。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肯定会这么一个疑问,嬴政口中的“儿子”是谁?可能有人认为是扶苏,实则不是。如果这段对话出现在《史记》,那么可能指的就是扶书,但是在这里却不是。

在这里,嬴政口中的“儿子”指的是胡亥,至于为什么,下文会有答案。

嬴政对李斯说的这番话,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看似是信任李斯,实则是试探李斯。

好似刘备白帝城托孤一般,嬴政看似是让李斯挑选继承人,实际却是让他拥护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一切都只是为了试探。

试探李斯有没有反心,试探李斯以后还会不会像忠诚于自己一样忠诚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此时,只要李斯说错一句话,他离死不远矣。

那么,李斯是怎么回答嬴政这道可能是送命的题目呢?

李斯答:

“陛下万岁之寿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产也,去故下秦,右主左亲,非有强臣者也。窃善陛下高议,陛下幸以为粪土之臣,使教万民,臣窃幸甚。臣谨奉法令,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大臣,盈其爵禄。使秦并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于天下,势有周室之义,而王为天子。臣闻不仁者有所尽其财,毋勇者有所尽其死。臣窃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见疑如此,臣等尽当戮死,以报于天下者也。”

李斯说:

陛下不会有事的,一定能长命百岁。我李斯非秦国人,我离开故国效力秦国,侍奉陛下而疏离亲人,这些都没有人强迫我去这么做。

我这么做,只是因为赞同陛下您的不凡见解,陛下施恩重用我这般不堪的人为重臣,让我去教导百姓,我感到很幸运。

我恭谨的尊奉陛下的旨意和秦国的律法,追随陛下兼并了天下诸侯,占有了他们的国土,臣服了他们的王,树立威名于天下。

我听说为富不仁的人也会有主动散尽家财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会有舍生取义时。

我自以为就算到死也不够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但却还是被陛下怀疑忠诚,像我这样不被信任的忠臣就应当被乱刃杀死,以警示天下人啊!

李斯回答不可谓不高明,表面贬低自己,却在贬低自己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说自己助秦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表面让嬴政杀掉自己,实则却是在说自己忠心耿耿,不该被这么对待。

李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嬴政担心什么,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解开嬴政的顾虑而展开,无论对嬴政的忠诚,还是对秦国的功绩,他都是在跟嬴政说自己不会反,自己会善始善终。

嬴政对李斯的回答也很满意,流涕而谓斯曰: “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

他流着泪对李斯说:

“我不是怀疑你以后要作乱,你是信任的忠臣啊!你们(冯去疾后来也被召见)还是商议一下谁为继承人吧!”

从李斯的言行中确定他不会谋反的嬴政,遂安抚起李斯,告诉他自己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

但是,嬴政始终担心他日后会对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不忠诚,所以仍想从他的口中亲自听到自己选定的那个继承人的名字,故而希望他能正面回答下。

李斯和冯去疾,他们知道嬴政说的这番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于是当即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告诉嬴政,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胡亥。嬴政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后,随即说道:“可”。

嬴政带病出巡,不带任何子嗣唯独带胡亥,李斯他们都是久经官场的老油条,自然知道嬴政的用意。

如果嬴政想让扶苏即位,他完全没必要再三跟李斯说害怕自己的儿子即位镇不住朝臣,扶苏身边围绕的都是蒙恬、蒙毅这些忠心耿耿且能力不俗的重臣,若是扶苏即位,嬴政根本不用担心镇不住这个问题。

正因为是年幼且在朝中无甚根基的胡亥,嬴政才会说怕镇不住。

李斯是谁?可以说是嬴政肚中的蛔虫,他在想什么,嬴政一清二楚。

因此,他给的答案,就是嬴政想要的答案。

然而,与《赵正书》截然不同的是,《史记》中却是记载嬴政想要传位的是扶苏,是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才有了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

到底谁真谁假呢?如若单纯地以逻辑性来讨论这个问题,似乎《赵正书》所言更有逻辑性。

我们都知道,若要说对自己身体最了解的人,无疑就是自己。

嬴政第五次出巡途中就突感重病,这肯定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其肯定是早有预感的。

既然有预感,以嬴政的政治能力,他绝对不会毫无准备,出巡时肯定会带上自己钟意的继承人,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速地继位安排。

如果嬴政真的属意扶苏?他为什么会在出巡时让扶苏去镇守边疆,却让胡亥跟在身边?

单凭这点,逻辑性就说不通。

作为一统天下的雄主,嬴政不会不明白:

一旦自己出巡途中出事,无论自己愿意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儿子是最有机会继位的,那些臣子决定不会放过从龙之功这样可以让其家族二代不衰的功绩。

《赵正书》所述之事显然更有逻辑性。

出巡改命—>胡亥随行—>人不胜天—>敲打李斯—>议立储君—>王曰可。

嬴政这一通操作犹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生前死后尽在掌握之中,一个老辣、心机的雄主风采一展无余,这才是嬴政会做的事。

由于《赵正书》只是孤证,《史记》也更具权威性,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没有确凿定论。

一切的一切,只能等待更多有关秦朝的古籍的出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说三国:三七八 邓艾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等晋武帝司马炎即位,曾跟随邓艾平蜀的议郎段灼上书说:“邓艾心中怀着极大的忠诚,却背着反叛的罪名,平定了巴、蜀之地,却受到夷灭三族的惩罚。邓艾性格刚强急躁,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不能和朋友、同事和谐相处,所以没有人肯为他申辩。我私下认为,邓艾本是个屯田养牛的人,对他来说,拥有光宠荣耀的地位,已经达到了

  • 【重返帝国】龙胆神将是你心中的三国第一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看看重返帝国中的龙胆神将他是三国中最为出名的武将之一蜀汉五虎将常山赵子龙三国作为大多数人最熟悉的一个华夏时代这个时期里不知道产生了多少能人强将在三国武将的排行里更是诞生了许许多多的顺口溜流传得最久的是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而赵云的出名不仅在于他的武力值相比于关

  • 司马懿遗嘱:子孙不得为我扫墓!过了1700年后,才知他老奸巨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就像一盘大棋,而真正左右天下局势的其实是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他们的一个决定、一个策略就很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而要说起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除了诸葛亮、周瑜等人,大家肯定对司马懿记忆深刻,他的智谋虽不及诸葛亮,但也相差不多,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顶尖谋士,更让人意想不到都

  • “最较真”的盗墓贼,在墓上建房子,花20年搬空范增墓,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 走偏门可能让你实现一夜暴富,也会让你一夜入狱!”,最近三四年,盗墓题材类影视剧可谓是火的一塌糊涂。 胡八一、吴邪这些“盗墓大咖”更是成为观众心目

  • 《黄天之世》:独特角度写三国,黄巾军不容小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已经完结的精品历史文。《黄天之世》,罗小明,306万字。分类:历史-秦汉三国。简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苦难,腐败,欺凌!”“我等小民饱经苦难,官吏腐败横行,肆意欺凌我等,我等不过是贩夫走卒,农人兵丁,家无立锥,不为大汉天子所知,对于高高在上的大汉天子,不过蝼

  • 真正的“刘”,不是刘备,被三国演义框住的马超,不是西凉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马超并不是“五虎大将军”之一。他真正的人生经歷,其实是跟孙曹刘“五分天下”的大军阀之一。第五个是辽东公孙氏。更有趣的是,这个五分天下之时,刘备还是个捡角的。真正的“刘”,是刘璋,主益州。马超,则是关中群雄的首领。这是函谷关到陇山之间的区域。嗯?他不是西凉人吗?其实马超很早就跟父亲来到关中定居

  • 三国演义中,为何很多人叫嚣要活捉关羽,却很少人讲要生擒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乱世,原本就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有太多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之上。俗话说得好,不以成败论英雄。那在三国之中,能够称得上英雄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毕竟,乱世多枭雄,搞权谋的还是占大多数。在后人的口碑当中,关羽绝对是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除此之外,一点寒芒先至,随后枪出如龙的赵子龙,呼声也不低。既然是英雄,

  • 任见:汉明帝派遣四路大军决战北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十二章 出类拔萃的西域美人在宴会上,绛宾演奏了一组自己谱的曲子,然后请弟史弹琵琶助兴。弟史轻盈地奏起琵琶,悠扬动人的旋律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连连喝彩。曲子演奏完毕之后,绛宾又邀请弟史跳舞。弟史庄重高雅的风韵和婀娜优美的舞姿令绛宾陶醉,他惊叹世上竟然有如此美妙的女子,对弟史动了爱慕之情。080班超的

  • 刘邦一生只作了两首诗,全都上了语文课本,一首激昂,一首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要知道,在诗歌繁盛的唐朝,全部诗人加起来的作品,也不过才五万首而已。可见乾隆的产量有多惊人!然而乾隆帝的诗能为人所喜闻乐道并且吟咏传颂的,几乎一首都没有。 反倒是文化水平几乎接近文盲的汉高祖刘邦,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人所周知,力压乾隆的四万多首,流传千古,深刻影响着后人。可以说

  • 赵云大战袁绍猛将文丑不败,为什么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字子龙,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常胜将军”,是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被增添了光环的他,则更加神勇,不但能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杀五十余员曹魏名将;还曾在汉水之战中,吓得魏将张郃、徐晃不敢上前;除了曹魏之外,东吴的将士也惧怕他的威名,夷陵之战时,陆逊见了他,立马收兵,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