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期间,其实是出现过一次短暂的发展时期,同光中兴,这也是最后一次,就像是人死前的回光返照一般,看似正常平稳,其实已经是暴风前的短暂安宁。同治帝和光绪帝期间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进步人士,他们为国家的兴亡而付出努力,让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程度的进步,但可惜清朝实在是落后世界太多了,这些复苏都只是于事无补。
从前大清国一直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认为自己实乃天朝上国,但是这个美梦被西方国家的大炮打破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为国家内外都带来了忧患,清政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时间国库空虚,无力承担损失,所以统治者们意识到要发展经济,才能继续应对接下来的危机。
政府官员和各界的进步人士积极倡导,给光绪皇帝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最终皇帝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洋务运动,让留学生去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任用先进人士,这些举措确实为封建落后的国家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外来文化促进了清政府的进步,但这种没有基础的速成法始终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清朝后,打破了人们封建守旧的思想,使得涌现出一批的先进人士,他们力求国家改革,所以才有了同光中兴,朝中的许多大臣都愿意国家能够繁荣发展,他们为了挽救国家,一直都在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孜孜不倦地寻求新的办法,比如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恭亲王奕訢等,这些人在改革期间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他们下令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建马尾船政等机构,还有天津、浙江两地的纺织业,湖北的重工业,这些新兴的民族工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可即便是这样也仍旧无法改变清朝的整体局势,看似是产业西化,但这并没有蔓延到全国范围,还有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这些传统的帝王理念仍旧贯穿整个国家,原本应当资本主义化的产业其实还在围着封建制度运行,所以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这仅仅是在封建统治允许的情况下发展的,而且仅允许萌芽,根本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到足以改变国家政体的地步,清朝统治者虽然是在发展经济,但其实只是为了巩固国家的封建统治。
即便先进人士有了足够的能力进行完善的改革,但统治者和守旧派根本不会允许触犯到他们的利益,光绪皇帝期间的“戊戌变法”,皇帝虽然站在改革派这边,但是有着掌握实际大权的慈禧支持守旧派,所以这场变法仅仅是持续了百日便宣告破灭了。
而在同光中兴期间,其实统治者们也想要实行自救行动,首次尝试资本主义改革,虽然仍旧是在围绕封建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确实创办了许多的新兴工业,军事方面也西学西用,有了精良的装备,可这样的改变还是无法应对西方的全国改革进步,西方国家一直在努力发展资本主义,而清政府本质上还在推崇较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所以落后的清政府始终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
那么同样是西学西用,为什么日本的改革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让全国国力实现质的飞跃?其实根本差异还是腐败固执的清政府不愿意摒弃封建统治带给他们的利益,所以才会出现两派之间的矛盾,若是在同光中兴期间,他们能够意识到国家需要的是全面改革,是实质性的政体改革,或许清朝能够实现他们的繁荣强大。
但可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法一时改变,所以这次的同光中心改革是不彻底的,大清国失去了这次能够让国家强大的最后机会。
参考资料:
【《清史》、《中国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