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数民族南侵还有这好处?从东汉至唐代,让黄河安稳了600年!

少数民族南侵还有这好处?从东汉至唐代,让黄河安稳了6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632 更新时间:2023/12/9 19:18:29

奔涌恣肆的黄河

作为中国境内第二大河,黄河泛滥的频率及其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长江,自古以来,人们便一直在探究黄河泛滥的因素,以及如防治黄河的泛滥。中学历史教科书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即东汉时期的黄河再一次出现大范围与高强度泛滥,多亏景治水,才使黄河安稳数百年。王景治水的确对治理黄河起到很大作用,但要将数百年来的黄河稳定归结在一个人的头上,恐怕是太异想天开的事情了。

黄河一直以来被视作“母亲河”,孕育出了中国的中原明,但黄河在历史上的无数次泛滥,同样对普通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黄河水患不计其数。尤其自西汉以来,黄河水患更是愈发严重,整个西汉时期,黄河曾发生过16次水患,总计时间长达15年之久。东汉明帝时期,黄河再次爆发严重水患,汉明帝派遣水利专家王景前往泛滥区治水,正是自东汉初期以后,黄河水患次数急剧减少,直至唐代建立后,水患再度成为朝廷头疼的重大问题。

黄河决堤

自东汉初年到唐代初年,在接近600年的时间里,黄河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所以许多历史学家与气候、地理学家想要探究出为何黄河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突然变得如此“安静”。

早在南宋时期,著名学者叶适便认为黄河的安稳得益于王景治水,随后的数百年里,这种观点被更多的人所继承与阐发。清代学者胡渭、裘曰修、刘鹗与民国著名水利专家仪祉也都认为王景治水至关重要。

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谭其骧才在文章中指出,东汉至唐代数百年的黄河安稳期,很大程度上是黄河中游土地使用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致使黄河发生水患的自然因素得以改变,因此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黄河水患的频率。尽管谭其骧的文章在随后的数十年里时常被挑战,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文章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使人们意识到黄河之所以处于安稳期,并非单纯由于王景治水。

谭其骧先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谭其骧对于黄河安稳的论述中心,那就是东汉时期黄河中游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要改变,致使黄河长时间处于安稳期。与水流量更大的长江相比,黄河下游之所以频繁发生水患,与黄河中游的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的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黄河中游的河道淤积大量泥沙,河道地势被抬高,当时又没有现代排水系统,因此中游的河道一旦淤积,下游必定会发生水患。

黄土高原

既然如此,要探究黄河下游是否会发生严重水患,根源并不在下游,而在于黄河中游的自然情况。西汉年间,黄河在汉武帝之后会发生如此多的水患,其实与这一时期的“戍守边郡”政策密切相关,大量内地人口前往当时的西北边疆,使黄土高原上人口激增,而且耕地面积大范围扩展,草原、森林被开垦成耕地,因此泥沙大量淤积在黄河中游地带,致使黄河下游发生多次水患。

而东汉时期,由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较少,戍守边郡政策也也逐渐松弛,与之相反,东汉尤其是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游牧民族进入西北边界地带生活,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于是开始重新恢复草地和森林,耕地的减少与森林、草地的增加使泥沙淤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情况得以明显改进,因此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得以大幅度改变,水患得以减轻。

禹贡行者拍摄

当然,以上提及的此种观点并不是解释东汉后水患减轻的唯一说法,换句话说,由于缺乏对古代气象、土地等自然条件的一手资料,许多解释只能以当时的史料文字为研究依据,这就使某一种观点很难成为共识。自谭其骧发表上述观点以来,至今依旧有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或者补充。有人认为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固然会导致下游的水患,但两者并不是直接的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要是笼统地将两者进行结合,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而且游牧民族在西北地区的生活生产,同样会对自然造成影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引发下游水患。

黄河水患严重

在谈及更多的解释之前,也有必要简单说一下王景治水的作用。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水利学家,王景在治理黄河时意识到了河道的高低与是否顺直对于治理黄河的重要性。因此他着重进行的治水措施就是疏通清理河道,并尽最大可能使河道顺直,这样使河道的蓄水能力与行洪能力得以巨大提升。与此同时,王景也十分重视河堤的稳固程度,在他治水之后,历任官员也都会时常加固、维修河堤,这都使黄河变得更加稳定。

黄河堤坝

在谭其骧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将更多因素考虑进去,使解释空间不断扩展。有人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黄河下游,认为在东汉及之后的下游河道出现了多汊流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从中游过来的巨大水流。还有人说,和西汉时期相比,东汉以后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降水量较少,黄河的流量也变得小了起来,这同样会使黄河水患变少。当然,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者认为黄河水患减少是由于单项因素导致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水患的程度和频率等,取决于若干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以上讨论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或许将其综合起来看待,才是黄河自东汉后少有水患的原因。

美丽的黄河

王景治水一向被认为是东汉至唐代黄河水患减少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发展,不同学科之间得以展开合作,通过对史料的气象学分析,东汉初至唐代初年数百年黄河安稳期的促成因素,有了更多解释。尽管至今究竟是哪种因素才是黄河水患减少的最根本条件依旧无法明确,但试图为复杂的问题找出一个唯一因素,这本身也就是个错误吧。

段伟:《试论东汉以后黄河下游长期安流之原因》,《灾害学》2003年第3期。

李尹波:《论农业生产方式对两汉黄河下游水患的影响》,《人民黄河》2018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永载史册的斗殴——康熙当着满汉大臣殴打大学士马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愤怒的康熙决定要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他两就逐步地貌合神离。父亲嫌弃儿子没能力没担当,儿子则眼巴巴的看着父亲屁股底下的宝座。祸不单行的是,十八阿哥胤衸又病死。伤心之余,康熙几乎是趴在地上发布上谕:回京后废黜胤礽!烦心事一件一件接踵而至......大阿哥胤褆看胤礽被废。自古讲究立嫡立

  • 战略意义比淝水之战还要重要的钟离之战,这是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说这一战关乎两国命运,参战两国分别是北魏,南梁。506年,南梁动员数十万大军发动北伐,剑指北魏,初期势如破竹,渡淮河,收梁城。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天降暴雨,南梁军队不得不在洛口驻扎。然后,梁军主帅萧宏来了一波骚操作,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北魏军队会冒雨大举来袭,居然不去验证,仓皇的弃军而逃,直接导致了

  • 袁世凯娶10个老婆,府中女人太多分不清,立下一规矩让人笑掉大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因此男人只要有能力,可以娶很多老婆,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也允许男人娶好几房姨太太。袁世凯梦想当皇帝,皇帝后宫佳丽几千,袁世凯虽然没有这么多妃子,但是他的老婆也是非常多,共有1妻9妾10个老婆。袁世凯的10个老婆,总共给他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真是妻妾成

  • 隋朝的巅峰时期:隋炀帝北上突厥震慑可汗,远涉青海扩张大隋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天之后,隋炀帝再次颁布诏令,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打通从洛阳到江都的大运河。与此同时,他又下令建造用于大运河的帝国舰队,舰队的规模相当庞大,大小船只至少五千艘之多,仅隋炀帝自己乘坐的龙舟,就相当于今天的航空母舰。如此大的工程,三管齐下,也只能出自隋炀帝杨广之手。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三个

  • 说说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堂堂正正的大妃,窝窝囊囊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二、这位来自乌拉部公主仪态万方、楚楚动人,而且礼数周到,言谈笑语之间令人心悦诚服。43岁的努尔哈赤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爱如掌上明珠,自然也就遭到了别人的嫉妒。从阿巴亥受宠开始,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的心情就没好过。因为郁郁寡欢,两年后就染疾病危。孝慈

  • 武惠妃受宠二十年,一度影响唐朝政局,为何最终还是没当上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武惠妃出身武氏,父亲武攸止,是武则天的堂侄,所以按辈分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攸止英年早逝,武则天见其女儿太小,就把她养在了宫中。在宫廷里,小女孩见到太多阴谋诡计,深知权力有多重要,所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攀上高枝。十几年过去了,她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另一方面,在武则天死后,武家势力虽然有所衰落,

  • 袁崇焕镇守宁远城,努尔哈赤负伤身亡,宁远城有何特殊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整个辽西走廊,宁远坐镇中心,西北是松岭山脉,东南濒临渤海。从辽国开始,一直到明朝,宁远城都是防御东北游牧渔猎势力的战略要地。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坐大,明朝因而发起多场战役围剿后金,尤其是萨尔浒之战,明朝派出了四路大军,却功败垂成,让后金攻占了辽东数十个城池,宁远一下子成为了辽东的

  • 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巡游江都,隋炀帝只是为了显摆帝王威风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年,杨广36岁,春秋正盛,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正所谓:“天家无骨肉,帝王最绝情”。作为皇族天家,亲情在权力面前是永远都不可能占有空间的。于是,在派人杀掉了自己的亲大哥杨勇,以及几个侄子(杨勇之子)之后,杨广就想将时任并州总管的五弟杨谅从晋阳骗回京城,除之而后快。谁料,一封假玺书让汉王杨谅看出了

  • 雍正弥留之际除掉一人,让乾隆安稳当了60年老大,自己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大帝在1722年冬天就驾崩了,大臣隆科多拿着老大遗嘱,宣布下一任皇帝是四阿哥胤禛。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中,都在流传着雍正大帝篡位的说法,300年来,没人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雍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大戏再度上映,早就安排好了下一任老大,他在这点上的确

  • 还原一个神秘的“北宋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仁宗明道二年二月初九,北宋皇太后刘娥身着袆衣,头戴九龙花钗冠,乘坐玉辂祭祀。待仪仗行至太庙,刘娥换上祭祀时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的衮服,相比皇帝穿着的衮服,刘娥的衮服减去两道赤白相间的花纹,上衣去掉了宗彝图案,下衣去掉了藻纹。除了没有像皇帝那样佩剑,其他礼制均与皇帝同级,俨然一副皇帝模样。就在两年前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