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的巅峰时期:隋炀帝北上突厥震慑可汗,远涉青海扩张大隋领土

隋朝的巅峰时期:隋炀帝北上突厥震慑可汗,远涉青海扩张大隋领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2 更新时间:2024/1/20 10:51:30

四天之后,隋炀帝再次颁布诏令,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打通从洛阳到江都的大运河。

与此同时,他又下令建造用于大运河的帝国舰队,舰队的规模相当庞大,大小船只至少五千艘之多,仅隋炀帝自己乘坐的龙舟,就相当于今天的航空母舰。

如此大的工程,三管齐下,也只能出自隋炀帝杨广之手。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三个浩大工程居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

紧接着,隋炀帝就带领着舰队,浩浩荡荡地下了江南,一方面安抚江南百姓,一方面宣誓大隋王朝的赫赫君权。

没错!这些的确都是空前绝后的大事业。

只不过,在隋炀帝杨广丰功伟绩的背后,更多的却是普通民众的血汗和尸骨。

不得不佩服,相比起其他的帝王,隋炀帝杨广确实是个精力非常旺盛的人,在位的十三年间,他真正待在京城的时间,总共加起来还不足十年。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出于长远的政治眼光,隋炀帝杨广再次率领着军队,浩浩荡荡一路北上,决定去往已经向隋朝称臣的民可汗那里,向这位突厥人的头目炫耀一下大隋王朝的国威……

此次北行,隋炀帝一共率领了五十万大军,十万匹战马,随从的还有和尚、尼姑、道士等宗教界人士,以及百戏杂戏班子一行人,从长安大兴城出发,开始巡游塞北草原。

按照之前的计划,隋炀帝是准备先从京师(长安大兴城往北走)到达榆林(此榆林并非现在的陕西榆林,而是现在内蒙古的托克托县),然后出塞北上,到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而后再从和林格尔向东南方向走,一直到涿州(今北京),稍事休整之后,再从涿州回到长安大兴城。

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带领五十万大军亲自巡行塞北草原,确实也怕吓坏了启民可汗,为了消除误会,杨广就派出大臣长孙晟(shèng)先去和启民可汗知会了一声。

毕竟,作为一个“突厥通”,在启民可汗当年归顺隋朝的时候,长孙晟就曾在其中穿过针引过线,两人还算熟络。

得知隋朝贵臣长孙晟来到了自己的牙帐(将帅居住的营帐,也指回纥、突厥、沙陀的“首都”),启民可汗不敢怠慢,立刻召集起自己的部属以及大大小小的酋长们,让他们一起来听长孙晟传达隋炀帝的旨意。

刚刚到了牙帐,长孙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他觉得启民可汗心不细,牙帐周围还有很多的杂草没有铲除,看着很是碍眼。

对此,长孙晟也没有直说,而是在牙帐外的草地上拔起几根杂草,放在鼻子上闻了闻,似乎在自言自语:“这草根闻着好像还挺香吧?”

别说,启民可汗还真是一个厚道人,只见他也拔起一把杂草放在鼻子跟前闻,而后疑惑地答道:“大人,我怎么没闻到有什么香味呢?”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引自《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四》】

直到此时,长孙晟才用突厥语语重心长地对其说道:“历来天子巡幸,诸侯都要亲自洒扫道路,将御道上的杂草铲除,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恭顺之心,如今我到你牙帐一看,外面长满了杂草,还以为是你故意留下的香草呢!”

【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引自《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四》】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启民可汗这才恍然大悟,赶忙跪地赔罪:“这是奴才的罪过!奴才的身体骨肉都是拜天子所赐,能为天子效力,怎么敢推辞。只是边地小民不懂礼法,全靠将军您的教诲。这是将军的恩惠,更是奴才的幸运。”

大家瞧瞧,堂堂的突厥可汗,面对着一个隋朝的官员,竟然一口一个奴才的自称,想来也是挺好笑的。

说完之后,启民可汗片刻不敢耽误,马上拔出了佩刀铲草除地,而跟在他身后的那些附属部落的大小酋长们,一个个也都撅着屁股有样学样,不大一会儿工夫,牙帐周围的杂草就被全部清除干净了。

清除完杂草之后,启民可汗突然间开窍了,主动表示:“我们草原上没有道路,不如现在我就为皇帝修上一条大路。”

于是,启民可汗立刻传达下命令,要求自己附属所有部落的百姓们,全部加入到修路的行列,从榆林这边的黄河南岸修起,一直修到他的牙帐,然后再从牙帐往东南方向修,一直修到涿郡为止。

总之一句话,草原上的路他全包了!

由于这条大路是为了迎接隋炀帝杨广巡幸而修建的,所以当时这条路就被命名为“御道”。

大家要知道,这条最早的草原天路全长三千里,路宽百步,算得上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级别最高的“草原高速公路”了。

其实,从这些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长孙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不仅圆满完成了隋炀帝交代给他的任务,还先行给启民可汗上了一堂礼仪课,让他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如何接待上国皇帝的礼数。

由此可见,但凡是能臣,都会对君主多想一步,而有本事的人也总是具有大局观的!

再看隋炀帝这边,为了将此次出行的耀武扬威表现到极致,除了之前提到的五十万大军和十万匹战马以外,还有两样东西可以将启民可汗惊得目瞪口呆:一个是皇帝大帐,另一个是观风行殿。

皇帝大帐是按照突厥可汗牙帐的样子,打造出来的更大规模的帐篷,而隋朝的工程建筑专家宇文恺也是为此大展才思。

【宇文恺,字安乐,中国古代杰出建筑学家,隋朝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出身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长安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

隋朝的西京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都是宇文恺建筑设计的。因此,区区的一个大帐篷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此皇帝大帐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大到可以一下子装进去几千人。

当时,启民可汗率领手下人拜谒隋炀帝的时候,为了凸显追随自己的人也很多,就带了附属自己的部落酋长大大小小三千五百人之多,没想到隋炀帝大手一挥,让所有人全部都进入了大帐里,低头抬头仔细一看,可把启民可汗与其手下的酋长们震慑住了。

可以想见,这些突厥人自小就住帐篷,但这辈子也没有想到,天地之间还能有这么大的帐篷!

不仅如此,隋炀帝自己还有几千人的仪仗队也在帐篷里面,双方分宾主落座之后,立刻就有百戏班子开始演出,唱歌、跳舞、乐器、杂技……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看到这一切,包括启民可汗在内的突厥人,心中只有四个字:自惭形秽!

而更让他们自惭形秽的,就是隋炀帝的观风行殿……

为了体现华夏文明特色,宇文恺还为隋炀帝建造了一座观风行殿。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高规格、可拆卸、可移动的活动宫殿。

这座行殿虽说可拆可卸,但绝对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最离奇的功能,就是这座宫殿能走能动,类似于安上轮子的大楼房,因此才被称为“行殿”。

因此,当隋炀帝杨广坐在观风行殿里,在那条新修的御道上行走的时候,沿途的突厥牧民们都一度认为是天上的神仙降临凡间了,远远地全都望风拜伏,连头都不敢抬。

由于这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驾临北方草原民族首领的牙帐,启民可汗也是诚惶诚恐,激动不已。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作为突厥族的首领,启民可汗带头跪倒在隋炀帝面前,店小二一样亲自为隋炀帝捧上了美酒,其手下的贵族们也都依照草原民族表示恭顺的最高规格,裸着半边袖子亲自割肉,献给隋炀帝以及他身边的大臣们。

看着先前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如今却跪倒在自己面前,孙子般的毕恭毕敬,当时的隋炀帝也是心潮澎湃,当即就赋诗一首: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杨广《幸塞北——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大意是指:边塞招展着大隋帝国的旗帜,如今我驾临启民可汗的牙帐,突厥的百姓们都把毡房向我敞开,犹如每天向着太阳把帐门打开一样。现在的启民可汗就像汉朝的呼韩邪单于(hū hán yé chán yú)一样,在大汉皇帝面前叩首了,手下的其他酋长们也都像汉朝的屠耆单于(tú qí chán yú)一样接踵而来,在我面前跪拜,向我献上羊羔与美酒。面对此情此景,我终于觉得自己比汉朝的皇帝还要强,当年的汉武帝只是把匈奴打跑了,最后登上了一座空空的单于台,而我如今却能让这些和当年的匈奴人一样强大的突厥人,拜倒在我的面前俯首称臣。

可见,隋炀帝杨广的这首诗写得确实不错,激情豪迈、君临万方,一览无余地展现出了大隋天子的威风和气度。

直到此时,隋炀帝杨广北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此次北巡期间,隋炀帝还下诏:发丁男百万,修筑榆林以东的长城;大业四年七月,他又一次发役夫二十万,再修长城。

这次修长城的时候,隋炀帝还特意邀请了启民可汗前去参观,其目的有两个:

第一,震慑启民可汗。

第二,隋炀帝并没有放弃对突厥的警惕和防范。

由此可见,隋炀帝杨广在这一方面,绝对算得上未雨绸缪、深谋远虑。

巡视外塞北草原之后,隋炀帝依旧不肯闲着,很快又开始了他的西巡之路……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的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青海与河西走廊。

在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一路上冰雪交加、风餐露宿!

实际上,隋炀帝和他的十多万随行人员在西行的路上,可谓是吃尽了苦头,但也正是因为此次西行,使得隋朝彻底解决了吐谷(yù)浑的问题。

隋炀帝在原来吐谷浑人逃跑之后的地盘上,设置了河源郡、西海郡、鄯善郡和且末郡,把青海全境和其间东边的一部分领土纳入了大隋版图。

而后,隋炀帝大赦天下,将很多罪犯全部赦免,让他们去充当戍卒,分别安排到新设的四郡去屯垦戍边、充实边防,极大地扩张了当时的中国版图。

隋炀帝西巡结束之后,当他返回大兴城的时候,还带了不少人回来,其中包括西域各国的酋长、领袖、小国国王、使节,以及大批的胡商。

由于之前已经在河西走廊展示过国力,但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心服口服,隋炀帝就将这些胡人都带了回来,想让他们见识一下大隋的两个首都。

同年九月,隋炀帝先率领使团回到了大兴城,经过短暂的休息和整顿,两个月之后,又把他们带到了东都洛阳,准备在洛阳过年。

为了再次展现大隋国力,隋炀帝又将天下的十多万艺人全部召集到东都洛阳,到了大业六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隋炀帝就在洛阳城的端门外安排了一场大型文艺演出,光是演出所用的场地就长达五千步,参加乐器演奏的演员多达一万八千人,绝对是锣鼓喧天、丝竹动地。

如此一个梦幻世界,锦绣乾坤,立刻就将西域来的那些胡人和胡商,以及大小国王们看得目瞪口呆、五体投地。

不得不说,为了炫耀国力,隋炀帝杨广当时也是不计成本,其后果自然也是利弊参半,毕竟消耗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隋炀帝杨广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挥霍奢侈和滥用民力,也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

但不管怎么说,隋炀帝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巡行,确实也让当时的隋朝统治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无论是从人口、行政区划,还是领土上来看,大隋王朝在隋炀帝时期的确都到达了鼎盛状态。

因此,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鼎盛状态,肯定和隋炀帝东奔西走付出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也绝对算得上是隋炀帝本人的功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说说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堂堂正正的大妃,窝窝囊囊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二、这位来自乌拉部公主仪态万方、楚楚动人,而且礼数周到,言谈笑语之间令人心悦诚服。43岁的努尔哈赤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爱如掌上明珠,自然也就遭到了别人的嫉妒。从阿巴亥受宠开始,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的心情就没好过。因为郁郁寡欢,两年后就染疾病危。孝慈

  • 武惠妃受宠二十年,一度影响唐朝政局,为何最终还是没当上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武惠妃出身武氏,父亲武攸止,是武则天的堂侄,所以按辈分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攸止英年早逝,武则天见其女儿太小,就把她养在了宫中。在宫廷里,小女孩见到太多阴谋诡计,深知权力有多重要,所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攀上高枝。十几年过去了,她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另一方面,在武则天死后,武家势力虽然有所衰落,

  • 袁崇焕镇守宁远城,努尔哈赤负伤身亡,宁远城有何特殊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整个辽西走廊,宁远坐镇中心,西北是松岭山脉,东南濒临渤海。从辽国开始,一直到明朝,宁远城都是防御东北游牧渔猎势力的战略要地。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坐大,明朝因而发起多场战役围剿后金,尤其是萨尔浒之战,明朝派出了四路大军,却功败垂成,让后金攻占了辽东数十个城池,宁远一下子成为了辽东的

  • 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巡游江都,隋炀帝只是为了显摆帝王威风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年,杨广36岁,春秋正盛,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正所谓:“天家无骨肉,帝王最绝情”。作为皇族天家,亲情在权力面前是永远都不可能占有空间的。于是,在派人杀掉了自己的亲大哥杨勇,以及几个侄子(杨勇之子)之后,杨广就想将时任并州总管的五弟杨谅从晋阳骗回京城,除之而后快。谁料,一封假玺书让汉王杨谅看出了

  • 雍正弥留之际除掉一人,让乾隆安稳当了60年老大,自己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大帝在1722年冬天就驾崩了,大臣隆科多拿着老大遗嘱,宣布下一任皇帝是四阿哥胤禛。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中,都在流传着雍正大帝篡位的说法,300年来,没人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雍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大戏再度上映,早就安排好了下一任老大,他在这点上的确

  • 还原一个神秘的“北宋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仁宗明道二年二月初九,北宋皇太后刘娥身着袆衣,头戴九龙花钗冠,乘坐玉辂祭祀。待仪仗行至太庙,刘娥换上祭祀时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的衮服,相比皇帝穿着的衮服,刘娥的衮服减去两道赤白相间的花纹,上衣去掉了宗彝图案,下衣去掉了藻纹。除了没有像皇帝那样佩剑,其他礼制均与皇帝同级,俨然一副皇帝模样。就在两年前的明

  • 雍正登基后,为何不赐死八皇子,反而着急将八福晋“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朝代, 290年后,康熙和乾隆都出现了繁荣,慈溪也出现了衰败,这说明拥有一个好的皇帝是多么重要。康熙时期,国家处于鼎盛时期,但他也非常努力地选择继承人。显然,康熙皇帝知道这一点。他有九个儿子,当时他分为两个派系,分别由四皇子和八皇子为代表,最后,雍正当上了皇帝。原则上,八阿哥作

  • 唐朝诗人小传(18)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最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罗虬】台州(今浙江临海)人。累举不第。遭兵乱,依鄜州李孝恭。咸通、乾

  • 顺治庙号世祖,康熙庙号圣祖,为何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以谥号代替庙号,一直到西汉才恢复了庙号制度,两汉时期庙号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汉十一位皇帝有谥号,但是有庙号者只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四位对国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庙号,连汉景帝都没有;东汉也一样只有光武帝、汉明帝和汉章帝三人才有,不过东汉开始庙号不再局限于“太高世中”了,比如汉明帝庙号显宗

  • 鸦片战争时,清朝拥有百万大军,为何始终在以少敌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养活了数十万的禁军,但是却调不出几万人来,清朝当时登记在册的兵丁人数,总数达到了83万,但是这些兵丁有大量是在吃空饷,并没有实际布防。但是就算这么算下来,满清在岗的兵丁也有65万人,这么多人对付2万人的英国侵略者,按理说应该一点儿问题也没有。然而,这就是满清的问题所在,因为腐化的原因,满清的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