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朝历代哪些官职才是宰相?网友看到唐朝宰相称谓:这都是宰相?

历朝历代哪些官职才是宰相?网友看到唐朝宰相称谓:这都是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58 更新时间:2024/2/6 18:54:49

宰相在历朝历代的官职称呼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职权都是一样的:代替天子掌管百官。简单说来宰相有两个本质特点:一是百官之首,二是辅佐皇帝。不过相权过大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在不断地削弱相权,最后由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君权达到鼎盛时期。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历代的“宰相”。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甘五年间 告相邦。”到了汉代为了避讳刘邦,改为相国。

秦时丞相分为左右二相,我们所熟悉的九卿,都是丞相府的下属单位。

成帝以前,宰相是丞相、相国。跟秦时差不多。不过汉皇一直在更改“三公官”,弱化相权。

原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又将丞相改为大司徒。

自此三公变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三者都是宰相,三者合一便是完整的相权。

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均可看做宰相。但宰相的权力却已经向台阁转移,台阁便是尚书台。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或者为中书令。士人为尚书便是尚书令,宦官为尚书便是中书令。尚书台的职权便是“掌赞奏,总典纲纪,无所不统”。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就因为掌管了尚书台这一权力机构。

魏国:

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中书监、中书令都可称为宰相

三公权力小,实际相权在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监,副手为中书令。

蜀国:

丞相、三公、尚书令、录尚书事都可称为宰相。

诸葛亮就是丞相。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尚书令接替诸葛亮的职务。姜维后行使相权的官职是大将军,算是三公官里。因此蜀汉的宰相称呼较多。

吴国:丞相为宰相。陆逊顾雍都曾为丞相。

西晋

西晋时期的宰相随着权力转移而转移。八公(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中领大将军、给事中等都可视作宰相,具体看实权掌握在谁手里。

不过西晋时期中书省权力最大,因此中书省长官的相权最重。

东晋:

由于东晋世家与皇帝共治天下,宰相都在世家手里,其中带有“录尚书事”职衔的人便是宰相。当然中书令、尚书令等也可称为宰相,但权力要比西晋时期小的多。

名称与两晋时期没什么变化:三公、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录尚书事等皆是宰相。

但实际的相权掌握在寒族任职的中书通事舍人手里。后又成立舍人省,行使实际的相权。至于世家子弟都在上述的职位上“养老”,职位虽高,但不掌实权。

北朝的相权在中书省手里,与西晋类似。但权力小的多。因为北朝中书省任职的都为汉人,鲜卑贵族是不可能让汉人掌权过重的。

隋朝

门下省纳言、内史省史令、尚书省尚书令,为宰相。但尚书令是荣誉官职,因此尚书左右仆射掌实际相权。

唐朝

唐朝宰相称呼最多、最杂。三省长官必须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专典机密”、“知军国重事”、“平章国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称呼之一,方可称为宰相。

你看晕了没有?

两宋时期,宰相称呼经过六次变革,名称变化最频繁:

1.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2. 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右相;

3. 太宰、门下侍郎为左相;少宰、中书侍郎为右相;

4. 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右相;

5.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相;

6. 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

两宋时期,大体上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便是宰相。

明朝初期设置中书省,也就是宰相府,有左右二相,不久改为左、右丞相。因胡惟庸案,朱元璋罢丞相,建立内阁。2000年的宰相制度在此终结。

后来随着内阁地位上升,内阁大学士也被称为宰相。但这时候的宰相与过去的宰相差别太大了。明朝宰相已经没有总领百官、直接参与行政的职权了,就是一个皇帝的纯帮手。

这就是说大学士们只是制定国策大计,但这个怎么实施,他们是管不到的。

内阁大臣职位的高低怎么看,看头衔。主要有三个头衔:保傅衔、特进衔、殿阁衔。如:太师上柱国特进吏部尚书文华殿殿大学士,

太师就是保傅衔,上柱国特进便是特进衔,礼部尚书是京官衔,文华殿是殿阁衔。

不知诸位看官对历代的宰相称呼是否有所了解了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华民国广东省造贰毫银币之十《八属银毫-八属版(广西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来介绍下八属银毫(广西版)系列东毫: 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下野后,1922年3月陈炯明将原来进入广西境内的粤军纷纷调回广东,旧桂系部将各据防区,争权夺利,互相火拼;各地豪强,也纷纷揭竿而起,称霸一方,各自为政,为所欲为;散兵游勇,啸集山林,自称司令者不计其数。广西素有“无处不山,无山不洞”的美称,当

  • 唐朝在极盛时期发生安史之乱,李隆基犯了三大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1)皇权一动,天下必然异动:封建社会的帝王就必须要“勤勉”,就必须要“事必躬亲”,只要懈怠天下必亡古代中国无论你是秦汉,还是唐宋,抑或是明清,其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家国一体。作为家庭,老爹需要付出最大的智力、劳力去工作,负责养家、与外面的人交联。作为一国的“家长”,皇帝也是如此。看历史上的所谓明君

  •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十幅画,每幅画都代表着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蒋介石认为现代国家的生命力有教育,经济,武力三个要素构成,而教育是根本,“三者之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只要教育不破产即有办法,若教育无希望,则真正无办法"。 可以看出,身为政治家的蒋介石对于教育与文化的重视,所以在他统治时期虽频受战火洗礼,却始终没有将千年遗留下来的瑰宝丢失,这点受到了两岸同胞的

  •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霸占了人家的妻子,临死前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大儿子。本来依照宇文化及自身的能力和胆识、见解,宇文化及不可能成为有太大的历史知名度。也没机会杀死隋炀帝,霸占萧皇后。这一切都因为隋炀帝游江南,而发生逆转。隋炀帝在位期间,大量挥霍民脂民膏,对人力的需求和浪费,也远超过隋朝所能负担的程度。因此,隋炀帝在位期间,叛乱此起彼伏。庞大的隋

  • 她14岁嫁雍正为小妾,23岁生子,排位仅次于雍正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耿氏,出生于康熙二十八年,本是汉族包衣出身,父亲职位是管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为成年的儿子们找媳妇儿,同时找了几个出身一般的女子作为嫡福晋的陪衬送去胤禛的府中。当时的耿氏才14岁,14岁是清朝女子出嫁的年龄。进了雍亲王府的耿氏如果说家世。绝对比不上皇后乌拉那拉氏、侧妃年氏;美貌也不及侧妃李氏,宠爱更

  • 唐德宗一朝的“奉天之难”,为何会成为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奉天之难”的发生,跟唐德宗有很大的关系。德宗继位后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坚决的打压政策。只不过让德宗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打压政策所招致的则是各藩镇的强烈反弹。先是建中二年,四镇因为朝廷不承认父死子继的节度使继承引发的变乱。后又是到了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自立以及泾原兵发生叛乱,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天下

  • 她15岁嫁晚年雍正,21岁当太妃,是《甄嬛传》弘曕的亲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甄嬛传》,甄嬛再次进宫的原因,是因为她当时有了果郡王允礼的孩子而不得已为之。进宫之后,她尽全力保证孩子安全的出生。过不多久,甄嬛生下来一对双胞胎,皇子叫弘曕。后来,甄嬛扶弘历登基,把弘曕过继给果郡王。虽然其中的人物历史上都有,但是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历史上的甄嬛为雍正只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弘历。而

  • 李世民下旨查抄侯君集的家,为何抄出了两个“食人乳”的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老侯触犯了唐朝法律,擅自调动国家军队,参与支持太子李承乾预谋造反,试图发动政变拥立李承乾继位。太子李承乾经过是这样的: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少时聪明可爱,按照古代继承法,8岁时被老爸立为了皇太子,这就意味着他是未来的皇帝。然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后李承乾性情大变,史书说他“疑神疑鬼,不良于行”

  • 太平天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为什么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

  • 唐朝以胖为美?考古专家得出杨贵妃真实体重后,女孩就笑不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那时候,理想的成年女性虽然不一定要浓丽肥硕,但至少也应丰腴细腻、骨肉均匀,如此才是男性心目中绝佳的求偶对象。盛唐之时,杨贵妃、武则天都是丰腴硕健之美的典型代表,拥有超凡风华的二人是唐朝美人中的冠代之辈。然而事实上无论哪个朝代,男人必然也不会喜欢那种超级肥胖的女性,他们所慕恋的“丰满女性”是能在微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