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的最后六年:纠结两江,吏治无希望;纠结天津,骂声中离去

曾国藩的最后六年:纠结两江,吏治无希望;纠结天津,骂声中离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89 更新时间:2024/2/15 2:53:51

文|胡元

曾国藩的最后六年,他内心也纠结了六年,他曾经成功过,甚至成功到可以政变的地步,却又壮士断腕,明哲保身;他曾经退却过,甚至退却到可以放手的地步,却又宦海涅,备受重用;他从未放弃过为国家奋斗的真诚,却在最后与“爱国”无缘。

纠结两江:吏治无希望

1866年,被撤掉剿捻钦差的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到晚清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已经腐败不堪,各地官场黑幕重重。曾国藩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政治现实,他到任两江之后,全面改组了两江各级领导班子,各个位置都换成了自己觉得是“能做事,不爱钱”的湘系亲信。

曾国藩自己心里明白,湘军子弟之所以豁出性命跟着他干,并不是因为什么坚定的信仰,只是图个不参加科举考试也能进入公务员队伍,找个乌纱帽铁饭碗。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不出现大变动的前提下,纵使清廉的官员到了那个位置上,也要跟着大家贪污腐败,否则就难以在官场上生存,这是潜规则。

但是,如果腐败到行政体系已经难以正常运作的时候,就需要抓一个“表示表示”。可是大家都腐败,抓谁不抓谁就成了一门学问。曾国藩请教他的幕僚赵烈文,赵烈文表示要抓就抓丁日昌,因为丁是个腐败“先进典型”。

但曾国藩想动手的时候,发现已经力不从心,因为丁和李鸿章走得非常近,李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丁日昌一边贪污,却又把李鸿章每月所需军粮办得妥贴,曾国藩已经被官场拖入到另一种纠结当中,这么明显的一个贪官,一旦反了他的腐败,势必影响剿捻战事,如果不反他的腐败,又如何去整治别人?曾国藩在两江的反腐大业终究还是被政治体制紧紧地捆住,不动则已,一动全盘棋子将一起陷入混乱,那就只好让他一直腐败下去。

曾国藩虽不贪钱,却也接受下属的“进贡”,之后把这些钱集合起来给自己建了个小金库,用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迎来送往,又接着给自己的领导“上贡”,却从不把小金库里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他是官场潜规则的遵从者,自己却又游离在“清官淘汰定律”之外。

纠结天津:骂声中离去

1868年,中央突然下达旨令,任命曾国藩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掌握了京畿重地的安全与防务,一般这个职务都要交给朝廷极度信任的人。

1870年6月,由于天津地区发生疫病,在天津的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大量死亡,达三四十人之多。这时,有谣言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制药等。数百名愤怒的百姓先后打死了法国领事丰大业及其随从,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甫、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等4座基督教堂,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7月2日,曾国藩在保定署衙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遗嘱。他说,他行将前赴天津,“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恐致激起大变”;并表示“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曾国藩已进入60岁,在这一年,他的肝病日益严重,右眼已经完全失明,身体每况愈下。

罗伯特.赫德(左一)与清廷官员合影照

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曾国藩1870年7月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接着释放了案件嫌疑人,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

曾国藩按照法国人的要求搜捕参加反洋教的民众,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于是接着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

曾国藩在天津一系列的动作,让参与斡旋的英国人、大清海关总办罗伯特·赫德感到难以置信。后来,赫德以一长串刺耳的词汇评价曾国藩:“优柔寡断”,“被评价过高的人物”,“与他的崇高声望名不副实”,“才能不过平庸而已”⋯⋯一句话,在赫德看来,曾国藩老朽而昏聩,他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而曾国藩办洋务出身,深知国家积弱多年,目前无任何资格跟列强叫板,他只有牺牲自己的名誉去换个卖国贼的骂名,而保全国家的利益。事后,他在给慈禧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一法”。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午后突感脚发麻,曾纪泽赶紧扶他入书房,端坐三刻后逝世。在自己因为天津教案郁郁而终之前,处理的最后公务竟是派遣中国学生去遭国人痛恨的地方——留学。在人生最后的六年,曾国藩内心也纠结了六年,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女人的人曾经成功过,甚至成功到可以政变的地步,却又壮士断腕,明哲保身;他曾经退却过,甚至退却到可以放手的地步,却又宦海涅槃,备受重用;他从没有放弃过为国家奋斗的真诚,却在最后与“爱国”无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段子:李鸿章骂人也留情,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靠白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骂人也留情的李鸿章李鸿章好谩骂下属,越是亲近的人越骂得凶。据说,李鸿章晚年曾外放两广总督,当时有一个谙熟李鸿章脾气的人,故意和布政使闹起了矛盾。别人劝他,想得到提拔还和上司过不去?那人说“没关系,前天李中堂已经骂我滚了”。李鸿章手下有个管粮草的小官叫鲁白阳,是淮军名将聂士成的亲戚。鲁在淮军中久不得

  • 看到乾隆临的《圣教序》,书友们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爱写字,除了将墨宝题遍大江南北,此君尤爱在古代书画上题字题诗。故宫的藏画们,人家本来清清静静的,意境悠远的,也都被他题的满满当当。不过这样也好,只要看到肉虫子一样的线条,不用仔细看,就知道是清宫出来的宝贝了。当然,尽管乾隆的字不如他爹雍正遒劲,不如他爷爷康熙秀气,但肉肉乎乎,圆圆滚滚,这倒符

  • 太傻太天真!崇祯太子回京归顺,多尔衮“真假”大戏强杀朱慈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清军入关之初,多尔衮就一直密切关注着一个人的下落:崇祯太子朱慈烺。因为崇祯皇帝既死,太子是残明势力最名正言顺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明朝灭亡这一年,十六岁的太子逃出宫中,为农民军俘获。李自成封他为宋王。后来李自成败走,带他出城南下,遂不知所踪。多尔衮深知,崇祯的皇子或者其他男性至亲,都有可能为反

  • 清朝太监地位低,没钱也没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依旧没有设立宰相,但是却取消了司礼监,这样皇帝的工作量就变得非常大。他必须不断批读奏折,必须不断接见军机大臣。制度逼着他们变成了行业里的劳模。清朝的大内总管并不是太监,而是内务府大臣。这个官职有点像汉朝的少府,但实际权力要更大一些。理论上来说,他有对所有太监的管辖权,比如他手里的慎刑司就有对太

  • 增见识丨和他比盖章,乾隆同学还嫩了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乾隆同学的农家乐审美引起了众人狂欢式的吐槽。而之前大热的《延禧攻略》,又让他以「大猪蹄子」的身份涨了一波话题量。这位在互联网上热度极高的皇帝,早已转型成为网红,一提到他,好像总有吃不完的瓜。 除了审美与佳人以外,网红历历的另一爱好也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在书画上疯狂发弹幕

  • ​梁山泊起义失败37人被凌迟,比太平天国更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他们却在历史的扉页占据一席之地,从某个层面上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洪秀全从几百人发展到上百万人,这规模足以撼动整个大清国本。同样是农民运动,梁山泊起义就没那么浓墨重彩了。而大多数人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这个起义是因为《水浒传》,其实真实的梁山泊并没有那么豪气和宏大,结局也相

  • 清朝奇人潘伦恩,记述的2则奇闻异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劫数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揭示了命运劫数并非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实际上,在历史上有无数侠客文人记载了无数怪力乱神的故事,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记载了无数奇幻的故事。不过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另外一个文人潘伦恩在他的文学著作《道听途说》中记述的两则奇闻

  • 清朝奇事:舅舅拆散侄女婚配,串通富少半夜抢娶,不料新娘成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让这李翁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他膝下无儿郎。只有一个女儿。然而,李翁对这无儿之事似乎也不过分看重,因为女儿给她带来的欢乐和安慰极多。女儿名叫婉贞,相貌长得极为漂亮。那眼睛如同秋水漾波,口似樱桃,满头油亮漆黑的头发。肌肤雪白如脂,虽然时常穿着荆钗布裙到田间劳作,装束成农家女样,可却总也掩盖不住她那花容月貌

  • 清朝奇事:丧妻举人进京科考被拐子盯上,用妻行骗却丢妻丢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王若望到家后,装殓、守灵那些天里,他痛哭不止,精神恍惚。恰在这时,同去考试的好友来信相告:他和另外四位好友都中了举人,约他一起进京会试进士。这时他已心灰意冷:“我们夫妻恩爱,突然绝别,我只为科考,连她最后一面也没见;现今就是一个进士扔在地下,我也无心弯腰去拾。”好友和亲邻都劝他:“人死不能复生,你总

  • 清朝冤死案:贞妇遇强暴拼命反抗,却因裤带未断被愚夫活活打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少女嫁到聂家,家里就更加贫困了,采野菜、拾柴草的活计,都得此女承担。老婆婆又卧病在床,成了废人,不能同儿媳妇一起去。此女凭着如花似玉的容貌,独自到树林中去活动,怎能保证没人进行引诱呢?幸而她为人贞静贤淑,不苟言笑,再加上当地风俗比较古朴淳厚,王法也很严厉,所以就没有人去侵犯她,同时也没有人敢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