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河即拆桥,利用完就杀人”而被后世诟病的一些帝王们相比较,唐朝的李世民算是一个善待功臣的皇帝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元勋们,都被他封以高官厚禄,功臣们以功勋为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耀。
图片摘自网络
而且,李世民还是一个“不忘本”的皇帝。为了表彰、纪念这些功臣们的贡献,李世民下令在皇宫内的三清殿旁修建了一座凌烟阁,将功臣们的画像陈列于内,以不忘记他们对江山社稷的卓越贡献。
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李世民以功劳和贡献为标准,择选了功勋卓著的二十四位功臣。他命令大画家阎立本画像,褚遂良题字,为这二十四名功臣画了肖像,将它们陈列在凌烟阁中。这些画像都是真人大小,画像陈列“面北而立,以示尊皇”。李世民时常去凌烟阁看看他们,以示对这些功臣的怀念。
这二十四名功臣为: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郑国文贞公魏、梁国公房玄岭、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瑾、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和胡国公秦琼。
图片摘自网络
李世民还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皇帝,在他还做秦王的时候,就开始网罗天下的英才。在这些秦王府的人才中,有十八位非常杰出,被称为“秦府十八学士”。这些功臣和人才们辅佐李世民建立功勋,后来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帮助他当上了皇帝。
所以,凌烟阁内陈列的除了众所周知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外,还有这“秦府十八学士”的画像也陈列其中。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却对这“十八学士”了解不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曾经为李世民登上皇位立下功劳的“十八学士”吧!
据史书记载,这“十八学士像”要比“二十四功臣像”要早十七年诞生,是在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命令阎立本画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做皇帝,还在做秦王的李世民在武德四年,率领部属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为李渊统一天下立下大功,李渊为了犒赏李世民的的卓越功绩,不仅加封他为“天策上将”,还准许他设立天策府,可以独立设置官属。
图片摘自网络
有雄心大志的李世民不满足于只做秦王,他为自己的将来开始做长远的打算,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助他完成。于是,李世民在秦王府中设立了一个“文学馆”,开始招揽当时的英才豪杰。
李世民求贤若渴,许多人才都来为他效力,他把这些人都安置在文学馆,这些人才中,有十八个非常杰出,被称为“秦府十八学士”。他们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
李世民对这十八人非常看重,对他们十分尊崇,不仅在物质上给他们极高的待遇,让他们享有五品俸禄,而且出入都有车。这些人在李世民这里真正实现了“人才最可贵”的优待。
图片摘自网络
不仅如此,能进入十八学士之列,更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当时的人们把能进入十八学士之列称为“登瀛洲”。唐代文学家李肇在他的《翰林志》中这样写道:“唐兴,太宗始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讨论文典,时人谓之‘登瀛洲’。”
“瀛洲”指的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人们把东海的仙山称为瀛洲,后来瀛洲就成了仙界的代名词。如果说一个人”登瀛洲”,那就是指他登了仙界,指做了人世间最让人向往的事情。所以这十八学士不仅有物质上的充足供养,更是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荣耀至极,让人无比羡慕。
李世民这样优待他们,这些人才也“投桃报李”,尽心竭力地辅佐李世民。在他和太子李建成的皇位之争中,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屡次为他献出妙计,让李世民一步步大权在握。后来他们又在“玄武门政变”中力挽危局,立下了大功,最终帮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图片摘自网络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人才的贡献,李世民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这十八个人画了肖像。《十八学士写真图》画完后,李世民又命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褚亮(褚遂良之父)题了诗:”阎公十八学士图,当时妙笔分锱铢。惜哉名姓不题别,但可以意推形模。十二匹马一匹驴,五士无马应直庐。五鞍施狨乃禁从,长孙房杜王魏徒。一人醉起小史扶,一人欠伸若挽弧。一人观鹅凭栏立,一人运笔无乃虞。树下乐工鸣瑟竽,八士环列按四隅。笑谈散漫若饮彻,盘盂杯勺一物无。坐中题笔清而癯,似是率更闲论书。其中一著道士服,又一道士倚枯株。三人傍树各相语,一人击带行徐徐。后有一人丰而胡,独吟芭蕉立踟蹰。一时登瀛客若是,贞观治效真不诬。书林我曾昔曳裾,三局腕脱几百儒。雄文大笔亦何有,餐钱但日靡公厨。邦家治乱一无补,正论出口遭非辜。时危玉石一焚扫,览画思古为嗟吁。
后来,凌烟阁建成后,这“十八学士写真图”和“二十四功臣像”都被陈列于凌烟阁,李世民称之为“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所以说,由于善待功臣和人才,李世民才坐上了皇位,后来又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也被后世称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