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家姓钮祜禄氏,慈安是广西道员穆扬阿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慈安就被送宫中。慈安最先封为贞嫔,后来又晋封为贞贵妃。慈安虽然年龄比慈禧小两岁,但进宫时间较长。咸丰为皇子时,嫡福晋病逝,咸丰继位后,因为慈安的温柔而封为贞妃,五月晋封为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
皇后的职位很高,要统摄六宫,内廷由皇后决定。此时的慈安只有16岁。虽然慈安年龄小,但慈安善良谦和,很有长者的风范,因此慈安当皇后也属于正常晋位。
慈安虽然是皇后,但她并没有为咸丰皇帝生有子女。而慈禧进宫晚,职位比慈安低很多,但慈禧却能被咸丰宠爱,并为咸丰生有一子同治。要知道慈禧生的这个儿子是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紫禁城最后出生的一位皇子。咸丰生育能力很差,他有18位后妃,但只生有两子一女,其中一个儿子生下后就夭折,女儿22岁去世,因此只剩下同治一根独苗。
正因为慈禧生下皇子,因此地位不断上升,但咸丰并没有更换皇后,慈安地位依旧比慈禧地位高。史料记载,慈禧略通文墨,后来慈禧帮助咸丰批阅奏折,甚至参与政事。就引起了咸丰的注意。
毕竟清朝与其他王朝不一样,还没有后妃掌握权力的先例。但咸丰身体已经被折腾的不行了。他驾崩前做了一件事。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咸丰去世前就担心懿贵妃(慈禧)将来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那时皇后(慈安太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朱谕,授权皇后,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制裁她(慈禧)”。可见咸丰对慈禧并不放心,给慈安留了一道密谕,关键时候可以对慈禧的不轨行为进行裁决。
也正是咸丰这道密谕,慈安的地位实际比慈禧要高。即使拿下八大顾命大臣,如果慈禧不鼓动慈安,恐怕难以成行。
后人对慈安评价不高,认为慈安太软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才使慈禧架空了她的权力。其实慈安死之前,慈禧必须听从慈安的安排,即使同治皇帝是慈禧亲生的儿子。同治皇帝对慈安也很尊重和信赖。此时慈禧的野心并未暴露出来。
而丁宝桢要杀安德海之前,已经请示朝廷,按当时的决定权来看,慈安应该是最先得到的消息。对于宫中出了这样的丑事,慈安不得不做决断,而慈禧也不敢来,就因为慈安握有咸丰的密谕。
在后人眼里,慈安太后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之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都是慈禧说了算。这是一种误解,慈安活着时,慈禧虽然有权,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通过慈安,并不仅仅因为咸丰有道密谕留给慈安,只因慈安才是正宗的太后。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一直到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大清王朝运转虽然是两宫太后决断,但最终决断自于慈安,只是她的决断受慈禧的影响而已。
所以慈安太后权力很大,丁宝桢敢杀安德海,而没把慈禧放在眼里,除了丁宝桢这个人刚直不阿以外,他对清朝局势肯定能看明白。当然他不会想到慈安会死在慈禧前面。但安德海犯的错,已经触犯大清律令,给清朝摸了黑,同治皇帝、恭亲王也不会保他。
从清朝内廷来看,同治皇帝继位后,慈禧虽然母以子贵,但从清朝后宫等级森严的制度来看,慈禧与慈安的地位还有悬殊。慈禧的行动要受到慈安的制约,重大问题,慈禧不敢决断,要向慈安请示。因此有学者认为,慈安的存在,实际上给慈禧带来巨大压力。
从慈安与慈禧的权力来看,两人不可能平等。据史料记载,咸丰刚去世后,慈安与慈禧就有明争暗斗,在咸丰灵前就有礼仪之争,这种争执是做给肃顺看,还是两人本身就存在?已经无法考证。但以慈禧的性格,不发生争执才是怪事。
但光绪继位后,光绪六年,在祭祀东陵时,慈安与慈禧再次产生过礼仪争执,不难看出两人虽然联合把肃顺打掉,但在礼仪上各不相让。谁让同治老妈是慈禧。
但这种争执不会向外表露,从常理来看,地方官员汇报,还以慈安为正统。
在常人眼里,清朝大量重用汉官的是慈禧太后,其实不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恰恰是慈安太后。没有慈安太后的认可,这些汉人官员坐不上封疆大吏的位置。
从丁宝桢的任职情况看,他于1865年任山东巡抚,期间也正是慈安太后执政时。而安德海被丁宝桢抓捕斩首的时间是1869年,也是慈安太后同意的时间。因此,丁宝桢杀安德海,如果得不到慈安太后的同意,恐怕给他两个胆子也不敢杀。
至于同治皇帝和恭亲王的力量已经很弱了,虽然同意,因为慈安的旨意才是最终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