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史料入手,浅析甲午中日战争过后十年,中日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从史料入手,浅析甲午中日战争过后十年,中日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106 更新时间:2024/1/20 11:09:26

这次战后,中国与日本几百年来的国际关系基调就此定下,即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吞并朝鲜半岛,此时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吞并中国东北,这是一个零刀割肉般的过程。那么,在1895年到1910年这15年间,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可以用暗流涌动来概括。随着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周边邻国的侵略也在不断进行。这种侵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有化、经济、政治等不同的手段形式。

当时腐朽的清廷已经即将走到最后阶段,内部的危机频现,在外受到西方列强的掠夺。中国表现出的软弱与不堪一击让日本意识到,这样一块肥肉断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吞入囊中,由此,中日两国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被定下。但是虽然摩擦不断,1895-1910年这15年间还是以“平稳”的表象为主,并没有剑拔弩的对峙。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经历过甲午战争,日本早就视中国为囊中之物。但是日方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急切,反而是用文火慢炖式的“友好”政策。这一做法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动限制。换句话说,日本不是不想快到斩乱麻,而是实力不允许。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之际,英、法、美、俄、德各国纷纷来到东北亚分一杯羹。

他们各国的实力不同但是没有哪一方愿意放弃这个机会,都想在东北亚拿到符合己方实力的那一份额。在当时,他们各方互不相让,但又没有哪一方真的有实力独自侵吞这片土地。因此在多次明争暗斗中,各方也形成了一个平衡,互相之间为了长远的利益都在维持这一平衡的局面。

但这种平衡也很脆弱,任一点变动都会打破。当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侵占辽东半岛时,俄国就首先站出来反对。他们认为“日本提出的媾和条件中,对俄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朝鲜的独立和日本占领东南北部”、“日本的敌对性行动主要是针对俄国,日本占领东北南部将对俄国构成威胁,将会出现日本对整个朝鲜的吞并。或早或晚,难免要同日本发生冲突”,因此“要断然声明不能承认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南部,必要时诉诸于军事行动”。

俄国的反对很快招来德国、法国这两个盟友,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方一面“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一面将军舰开到日本附近海面,随时准备开战。在这种局面压力下,刚刚经历过8个月侵华战争的日本再也无力招架,只好做出让步。1895年5月5日,日本宣布退让,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有。

通过这次事件,日本意识到侵华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事情,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列强共同的焦点,而英法俄德各国已经没有耐心掩饰各自的侵略野心,纷纷将侵略意图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就连“迄今为止仅注力于西半球的美国”,也“开始逐渐远东来了”,“卷进欧洲各国对远东特别是瓜分中国的竞争漩涡中去了”。在列强并立的压力下,日本意识到自己要侵华,只能从侧面下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军事为主、经济为辅的策略,占据着领导者的一方。他们企图用资本主义体系融入各个国家,而被他们融入的越深,政治和经济受到的影响与约束也就越大。

随着当时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此时他们不再满足于倾销地、原来供应地,而更将眼光着力于资本输出场所。这一政策的改变,也影响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和侵略手法。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大量赔款的日本当时具备了输出资本的能力后,也不可避免的走上同样的道路。

另外,赔偿的项目虽然已经签订,但是想要消化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本虽然通过《马关条约》将朝鲜纳入麾下,但是在具体实施起来就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毫不遮掩地暴露其想要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一次次的干涉朝鲜内政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极大反感。朝鲜内部有一些亲俄势力,在看到俄德法三方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的表现后,希望借助俄国的势力实现本国的独立。而俄国也毫不客气,趁机将势力渗透到朝鲜内部。

因此,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一些偏激的做法还引起了朝鲜内部的一致反对,导致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推进寸步难行。这种局面在巨大的压力下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1910年,日本才真正实现了对朝鲜的吞并。而这一侵吞的完成,让日本缓过劲来侵略中国东北。1910年后,日本对中国频频挑起事端。

另一方面,《马关条约》中提到的割让台湾给日本,其推进过程也遇到了同样的阻挠。从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开始,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持久的抵抗过程,一直持续到1901年,期间日军战死人数32315人。

《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赔款和权益,为了尽快将这些权益转化成经济利益,日本也必须与中国维持短期的“友好”局面。到1907年,日本的在华企业数量达到1149家,投资金额达到2.36亿日元。这些数据还在不断的增多,到1914年,日本的在华企业增加到了4031家,投资金额达到4.56亿日元。巨大的增幅说明日本当时正在向中国进行经济渗透,此时不可能也不能进行军事侵略。

甲午战争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虽然最后日本战胜,但是这次战争也使得日本国力消耗殆尽。战后,他们急需要一段时间来整修军队、发展经济。当时日本刚刚步入近代社会,还不具备持续作战的实力,因此日军侵华总是呈现波浪式的特点,这是受他本国经济条件限制的。

这一次战争使得日本财政和军费都达到了极限,而战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又使得日本不得不低头退让,吐出已经拿到的辽东半岛,此时的日本采取“卧薪尝胆”的战略,准备实力达到时与俄国开战,报一箭之仇。这一战就是日俄战争,最终也以日本战胜为最后的结果。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态度也是中日关系短期内能够维持“平稳”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清廷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步步退让,毫无原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应对措施,妥协、投降、卖国,因此日本结合自身考虑,没有急于对中国的继续军事侵略。

但是没有军事侵略不代表日本停止了侵华行为,在这十五年间,日本对华贸易与在华投资办厂发展迅速。仅棉纱一项,数据就十分惊人。战前的1894年,棉纱一项的金额为532.48千两,占同年中国进口总额的2.5%,而到了1896年就增加到2005.6千两,占到6.3%,及至1900年,更是发展到9922.05千两,比例高达33.1%。甲午战争后的几年内,面纱在中国的占有率从不足3%发展到30%以上,金额增加了30倍。日本的对华贸易上的数据也十分惊人,在在这一时期,两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密切的经济关系呢?

首先就是刚刚经历过一次大战,两国关系得到缓和,这就为经济往来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其次,日本利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得来的特权,向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再次,当时中国开放的埠口已经有十多个,清廷从败战中总结经验,意识到想要重大国雄风,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所以此时除了官办企业,也支持民办企业、中外合办等形式;最后,这些在华的日本企业并不单单承担着发展经济的责任,他们还负责打探消息、收买人心,为日军大规模侵华做战前准备。

综合以上原因,日本在这一阶段没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而是大规模的发展经济,支持其国内恢复元气,也为下一次军事侵略行动做出准备。

而且在这一时期,日本也对中国进行着文化侵略。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留日学生上,当时留日学生是各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据统计,1906年人数达到800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清廷官员纷纷总结战败原因,并将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归结到大力发展教育。清廷认为日本有许多值得我国效仿之处,因此派遣大量学生赴日学习。

当时的社会更需要新式教育的人才,而传统的科举制度下已经培养不出适应新式战争的人才,所以日本成为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 。

而从日本的角度考虑,也很乐意接受这些留学生。他们将这些学生作为“亲日派”来培养,以期为日后侵华做准备。可是,这些学生大多政治敏感,不仅没有被日本拉拢,后来还有很多成为武装抗日力量的发起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九龙夺嫡后,看看雍正给三阿哥定的罪,就明白什么叫“强词夺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是最勤奋的帝王,也算得上最“小心眼”的帝王了。由于康熙晚年惨烈的“九龙夺嫡”,雍正在历经磨难,艰难上位后,采取了许多手段,对曾经跟自己敌对的兄弟们进行了无情打击。最惨的应是八爷党的主力,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雍正找了各种借口将二人削爵圈禁至死,一个被改名为“阿其那”(猪),一个被改名“塞思黑”

  • 人们打开李鸿章墓,找到了两块30斤的金砖,随后“傻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当人们将他的墓打开后,除了发现少数的陪葬物和慈禧赐予的黄马褂之外,还在其妻子的墓中找到了两块30斤的“金砖”。起初,当地人非常惊喜,认为这一定是金子做的,毕竟李鸿章可是晚清重臣,一生财富颇丰。但当相关人员鉴定后发现,这并非金子所铸,而是由铜制造。一代晚清重臣,为何会在墓中制造金砖假象?资料记载,李鸿

  • 乾隆将此女纳入后宫,继后怒断其发,乾隆:将皇后打入冷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假如继后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断发的话,那被乾隆纳入后宫的女子又是谁呢?通过研究乾隆后宫史料,还真发现有这样一名妃子,她就是芳妃。芳妃陈氏来自于扬州,是民籍汉人陈延伦的女儿,陈氏的这个出身决定了他肯定不是通过选秀入宫的,而是直接被送入皇宫的,那么陈氏是什么时候被纳入后宫的呢?史料记载,陈氏第一次

  • 雍正死因百年未解,一份秘密档案中发现线索,怪不得史书不敢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对于康乾盛世的开创跟结束的两位帝王,康熙跟乾隆,想必都很熟悉,但夹在中间的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倒是不少人仅仅只有一个“九龙夺嫡”获胜者的印象。的确,相比起康熙跟乾隆二帝,雍正有点名声不够响亮,其实这跟他在位的时间较短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康熙在位61年,乾隆说为了尊重康熙,所以自己只在位60年,但雍

  • 冯云山有多厉害?如果没有战死,太平天国很可能成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人物。1851年永安封王时,冯云山被封为南王,总揽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实际地位和影响力还在杨秀清之上。不过就是那么一位重要人物,却在封王没多久就战死在全州,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冯云山的死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他没有战死,太平天国很可能成事。即使不

  • 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贵州茅台的万亿神话,雪球何时会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滚雪球大师的真相1852年6月初,在广西被围追堵截了一年多后,洪秀全带领两万太平军,向北逃窜至湖南。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冲出广西后,太平军就像滚雪球般壮大。9月份兵临长沙城下时,总兵力已经达到七八万人。翌年1月打下武汉三镇后,人数壮大到五十万之众。1853年2月,太平军倾巢而出,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 为防止清朝窃取情报,太平天国使用一种语言,现在覆盖全球1%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江南、江北两大营的主力将士,多半来自北方,而太平军最初的主力,都来自两广,本来就有区域语言差异,再加上洪秀全刻意为之,因此让这些八旗将士犯了难。后来,曾国藩听闻此事,特意写奏折给咸丰皇帝,说太平军使用的不过是“涯话”,是两广地区的一种方言,咸丰皇帝才恍然大悟。何为“涯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客

  • 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清朝十二帝王,每位都有一部自己的爱情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或许你经常看清宫剧,也或许你经常看清宫小说,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爱情故事是以清宫为背景呢?这要感谢清朝的皇帝们,从努尔哈赤到溥仪,一共十二位,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可以将他们的爱情故事拍成一部恋爱偶像剧。如果真的拍的话,估计可以拍出十二部,还是连续剧。所以说,清朝是一个多情的王朝,不然怎么会

  • 九子夺嫡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胜出的是雍正,而不是更强的八爷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古代无论王侯还是皇族,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为的就是避免兄弟之间争权夺位而骨肉相残。康熙十四年(1675年),便立了年仅2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大家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胤礽的母亲是仁孝皇后,身份和辈分也能够立为太子。但是胤礽被立为太子后,却十分的嚣张跋扈,经常结党营私,一点都不将康熙这个皇帝

  • 历史上雍正真的很爱年妃吗?为何她生的儿子没有按乾隆这辈起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皇帝之前古代的历代皇帝陵寝地宫中只允许陪葬皇后,而年妃以皇贵妃身份破例陪葬帝陵可见雍正对她有多么喜爱。 年妃是雍正的一生挚爱,雍正临死前特意要求年妃陪葬地宫 年妃是名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家族的祖先年有升本是在松锦战斗中被清朝抓获的明军俘虏,被俘后年有升被清朝编入镶白旗为包衣奴才,所以年氏家族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