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36 更新时间:2024/2/6 19:01:24

(来源:平凉市旅游局官方)

寸寸丹心照北庭

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

《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关注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胆识谋略过人。

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兴办洋务、处理陕甘战事、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其间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病逝福州,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曾国藩盛赞道:“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驻兵平凉两年有余,运筹帷幄、安边恤民,兴文重教、绿润关陇,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靖陇上烽烟 修凉城礼乐

当时烽火迭起,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尤其是化平川(今宁夏泾源)人烟稀少,“明清住室经同治兵燹,无一存者”。左宗棠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当作头等大事,他亲临化平川考察,妥善安置流民,将汉族群众迁徙平凉、华亭等地,又将部分回族群众从灵州(今宁夏吴忠)迁到化平川。

他让官员分粮、分地、建房、挖窑洞,帮助百姓购买耕牛、农具等生产用品,协助耕种,兴农助产。特别是看到这些民众文化匮乏、身无长技,就饬令地方修建书院、兴办教育,赠送“四书”“五经”等书籍,大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志士。

左宗棠重视水利建设,积极治理泾河引渠灌溉。他曾委托徽商胡雪岩购买德国机器,在泾河川开渠。驻扎静宁州计都镇(今庄浪县岳堡乡)时,左宗棠发现当地人注重耕读传家良俗,书香气息浓郁,于是他一边和农户“拉家常”“串门子”,一边饶有兴趣地翻看其藏书。

一日,在一个乡绅家里发现了明朝吕近溪写的《小儿语》,以及吕近溪儿子吕新吾写的《续小儿语》,仔细阅读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时局动荡,社会风气不佳,孩子们也失去了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正所谓“坏于大人,而大人之坏,坏于小儿”。要彻底改变世风,必须从幼童抓起。于是,他欣然提笔为《小儿语》作序,资助重新刊印,让这本颇有教化之用的书广为流传。

驻兵静宁州时,得知这里正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和刘锜的故里,作为征战多年的大帅,他熟知吴氏兄弟的“和尚原大捷”“仙人关大捷”、刘锜的“顺昌大捷”“柘皋大捷”等“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

出于对英雄的敬仰,撰写祭文并带领随行军官、地方官员,步行去“名将祠”祭拜。名将祠又叫“三将军祠”,占地十亩左右,祠外悬挂“三将忠魂昭青史,千载功业把春秋”楹联。祠内供奉三位将军名衔牌位。明清时期,静宁州城官民每年春秋都会祭祀。

左宗棠叩拜行礼之后,虔诚恭敬的诵读祭文,用小篆书写祭文、石匠勒石,把石碑立在祠堂前为念。碑文落款:“钦差大臣左宗棠命男钦赏主事举人孝威谨撰并书”。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公元1866年,左宗棠到任西北发现植被稀少、气候干燥,

赴任不久便在总督府后院栽种了许多柳树。同僚们不解其意,左宗棠说,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如果不栽种绿树,将会了无生气。同时,下令士兵行军途中广植柳树,柳树较为容易成活。

左宗棠在平凉的两年多时间里,以及日后的西进途中,通往新疆的数千里大道两旁,仅是从陕甘交界的陕西长武县到甘肃会宁县,就栽树26.4万棵。此外,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新疆栽种了100多万棵,总计约200余万棵。

隆无誉《西笑日觚》盛赞:“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后人把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

据记载,当时的平凉府东大路,宽十余丈,植树四五层,三路并行,参天合抱。

平凉有一块“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碑文记载了当年植树的艰苦与不易:“惟时搜集枝杆,越山度壑,负运艰苦。树艺伊始,每为游民窃拔,牲畜践履。······谕禁之,守护之,灌溉之,补栽之。不知几费经营。”广植柳树的同时,左宗棠还种了大量杨树、榆树、槐树,这便是后人常说的“左公杨”“左公榆”“左公槐”

为了保护生态林木,左宗棠曾亲拟告示:“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文雅之情挚,用心之良苦,至今令后人读来依旧动容。

民国时期,甘肃省专门出台了《保护左公柳办法》,“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

左宗棠兴修道路、广植绿荫,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同乡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柳色千章合 书声两岸来

在平凉驻兵时,左宗棠令平庆泾固化道道员魏光焘重修了毁于战火、久负盛名的“柳湖书院”。竣工后,魏光焘亲作《重修柳湖书院碑记》,石碑现存柳湖公园湖心亭。

柳湖之胜,始于暖泉——泉水微温、隆冬不冻,盛夏不干、四季畅流。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知府蔡挺在此“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柳喜湿润,很快树荫繁茂、叠翠盎然。

明朝嘉靖年间,驻藩平凉的韩昭王占为苑囿大规模扩建。据《柳湖书院志》载,当时园内建有观海堂、涵虚堂、金盆堂、夏享亭、喜雨亭、荷花堂、承辉阁、蓬湖阁、藏书楼等十余景,始为“陇东名园”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书院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以及“柳湖书院”——从此成为平凉“崇儒重道”培养人才的文昌之所

重楼环碧水 高柳插青霄

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平凉才俊赵时春重游柳湖后,作《柳湖观荷》赞咏:“帝孙台榭枕城边,招客重开锦绣筵。花底鱼游青障里,柳塘云拥碧荷天。清波摇荡随风出,绛殿平临对日鲜。置醴同欣接宴尝,浴沂何让嗣群贤。”

公元1765年—1788年乾隆年间,柳湖数次修茸,新建文澜桥、读书堂、养正轩、响鹤山房、时雨亭、饮水亭、青藜阁、牌坊等建筑。

同治初年,柳湖毁于兵燹。左宗棠格外注重恢复平凉重文尚教之风,便复修“柳湖书院”,广植1200多株“左公柳”,亲书“柳湖”匾额、“暖泉”碑碣。

石碑刻有左公题诗:“平凉高寒,水泉甚冽,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权郡守喻君光容甃为池,以惠斯民。为书此永之。”

从此,柳湖重新氤氲书香气息,成为平凉文昌兴盛的显著标志。所植柳树借左公一腔热情,翠影葱笼,湖光潋滟,终成以“柳中湖,湖中柳”闻名陇上的山水名园。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逢暮春时节,柳絮轻飘、弥漫湖柳,这就是名享塞北的平凉古八景之一——柳湖晴雪

清代名家赵汝翼《柳湖晴雪》诗赞:

“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波舞,片片银花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知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一诗写道:“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凉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足见当时“左公柳”之繁盛。

泉光随地绿 树影入潭青

1926年,柳湖被作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驻地,解放后改为平凉师范,1958年学校搬迁改为公园。“文革”时成为柳湖公社驻地,1977年平凉县政府收回恢复公园、整修绿化。

1979年5月1日正式开放,命名为“柳湖公园”;2001年10月1日正式免门票开放。2008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后人为了纪念左公留予平凉之厚礼,在公园修建了“左公亭”,以铭记植柳兴教、培育人才的功德。

百代过客,珠流璧转。据档案记载,1935年平凉境内存左公柳7978棵,1998年《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余200多棵。目前柳湖公园存167棵,为全市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

春柳古槐镌刻着百年左公殷盼,书坊碧波氤氲起悠远文韵馨香。

岁月不居,时至今日,人们倘佯在诗画美景中,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古柳苍林带来的惬意与翠畅,以及中华一代名臣左公对书院的谆谆寄托。

特别是那绿雾霭霭的左公柳和文韵悠然的柳湖书院,穿越百年风雨星月,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叠翠成为平凉文化气象的灯塔。

今天,他们以翠云般的浓荫,朗月似的光华,福泽崆峒河山,温润泾汭两岸,为平凉人民带来绵长福祉和安康。

参考资料:

1.《清史稿·左宗棠传》

2.李世恩主编《春秋逸谭》中何小东、孟慧、孙志勇、陈宝全、刘杰等人相关文章(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部分图片来源:平凉2M摄影工作室 马康迈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 微游平凉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弘扬伟人精神激发奋进力量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2022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香山公园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开展“弘扬伟人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活动。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的伟大缘于他为中华民族毕生奋斗、鞠躬尽瘁、死

  • 武则天发现一个人才,为唐玄宗开启盛世推开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姚崇年轻时参加科举,考中下笔成章科,从名称可以看出,姚崇中举的这一科比较厉害,中举者的文章在速度和质量上都要上好佳。姚崇果然名不虚传,契丹反叛时,朝廷里军机事务繁忙,姚崇负责处理这些事务。他条分缕析,把看似杂乱无章的军机处理得井井有条,并按轻重缓急进行上报。通过这件事,武则天发现姚崇是个人才就给他升

  • 上海举行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纪念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图说: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纪念活动今天在上海孙中山故居举行。金松 摄在孙中山故居庭院中央,摆放着上海市政府、市政协、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民革上海市委和中国福利会等敬献的花篮。市领导陈通、陈靖、李逸平与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人士一道,在孙中山先生铜像前肃立并行三鞠躬礼。

  • 唐代时期,农民、权贵、富豪和僧道大肆逃税,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唐前期逃税问题与政府应对。唐前期,政府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但是在这一土地和赋税制度下,逃税问题一直相伴而生,至高宗朝之后愈加严重,权贵、富豪、寺观和农民均大肆逃税,严重侵蚀政府财政收入。针对愈加严峻的逃税问题,武后、玄宗等组织过多次治理行动,但皆无法遏制

  • 乾隆为何在金川之战中连斩两名朝廷重臣?此事与一位土司公主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雍正没有做完这件事就驾崩了,他的儿子乾隆则接下了这件事,但在四川西南实施改土归流时,当地的土司却奋起反抗。乾隆委派朝廷重臣督战,可是这位臣子竟然和当地的一名大官一起被乾隆前后斩杀,后来人们归纳下来,才知道这竟然与一位土司公主有关。 一、“玉观音”引起大叛乱 《金川妖姬志》曾经记载过这两次战役,从书

  • 唐朝之后的中原王朝“宋”对外战争失利,真的是因为重文轻武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让人震惊的是,自从唐朝灭亡之后,继之而起的汉人王朝宋朝,仿佛就失去了唐朝的勇武,领土面积少了不少,还被各种少数民族压着打,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的宋朝GDP可是世界第一,更是有百万之兵,虽然士兵众多,却频频遭受外敌骚扰,除了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外,甚至连南方的交趾都频频犯境,更不用说辽跟金

  • 校庆日,陈春声书记高松校长瞻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陈春声书记、高松校长仔细参观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展在孙中山纪念馆,陈春声书记、高松校长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黄健敏博士的讲解下, 仔细参观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陈列,并不时询问交流有关陈列品的史实和故事。该陈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孙中山的生平史迹、思想理论和他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歌颂

  • 民航联盟:晋阳古城发现隋唐瓷窑遗址 延长山西烧瓷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因遗址埋藏厚、保存好,被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为重点保护大遗址。2010年10月,列入中国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Y1火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012年至2020年,当地考古人员在晋阳古城西北区域先后发掘了一号、二号和三号建筑基址。其中二号

  • 玩瓷必看底足:故宫63件雍正款瓷器底足细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收藏家聚乐部》古瓷的款识是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藏友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清雍正珐琅彩蝴蝶纹盘,御承堂博物馆藏2017年至2019年被山东潍坊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展本期,御承君将

  •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结局如何了?晚年被儿媳囚禁,孤苦终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晚年却又沉迷女色,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而衰埋下了伏笔。最终也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成为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说到底,唐玄宗这一生何其传奇。《大唐芙蓉园》剧照710年,也就是唐隆元年,李隆基与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