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89年,63岁的江泽民入主中南海,引民族英雄林则徐两句诗以明心迹

1989年,63岁的江泽民入主中南海,引民族英雄林则徐两句诗以明心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24 更新时间:2024/1/15 19:39:23

对于这一“天降大任”,江泽民其实并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原本打算从上海市委书记任上退休后,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甚至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然而,面对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面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党同志的信任和殷切期望,他决定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离开上海,入主中南海后,江泽民向邓小平郑重而明确地表示:党和人民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定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江泽民在离开上海到北京赴任之前,他的老领导、老朋友汪道涵赠送并用以激励他的古诗名句。

据美国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撰写的《江泽民传》一书披露:

1949年9月,刚刚担任华东工业部部长不久的汪道涵,在下属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视察时,认识了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江泽民。两人同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时年江泽民23岁,汪道涵34岁。

汪道涵对库恩说:“此后,我们就越来越熟悉,江泽民成了我家的常客,我和妻子把他当小弟弟看待。”自此之后,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二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江泽民视汪道涵为“终身的良师”。

1989年江泽民赴北京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探望了已经退休的汪道涵,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忐忑。于是,汪道涵赠给他一幅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汪道涵在接受库恩采访时说:“我也感到担心,因为江没有在中央最高层工作的任何经验,而在那里存在很多复杂情况,有很多矛盾,有时会令人沮丧。我用林则徐这幅对联告诉江泽民,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

江泽民就任总书记后,大学时代的老师顾毓琇写信向他表示祝贺,江泽民在复信中,再次引用林则徐的这两句诗以明志,坦陈了一位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一切的伟大胸襟。

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伊始,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13亿中国人民的承诺:假如有利于国家,自当死生以赴;哪能因祸、害而避,因福、利而趋?江泽民用这两句诗向全党全国人民表明自己心迹:不辜党和人民重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最能证明一切。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党和国家历经了惊涛骇浪。从指挥长江抗洪到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从西部高原到南方海岛,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前沿,从厂矿车间到田间地头,从高等学府到中小学校,从三峡大坝到航天基地,从边防哨所到绿色军营,从香港澳门到欧美亚非……江泽民的身影经常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最艰难最危险的第一线,人们总能看到他那紧迫而急促的脚步,总能听到他那激情澎湃而充满信心的话语,也能看到了他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有力地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的深度和千钧之重。

江泽民多次引用、用以自励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贫寒家庭。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间疾苦,为民众世代所称颂。

1842年,林则徐焚烧鸦片、抗英有功,却遭朝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流放,“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一心为国,忍辱负重,反而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雄落难,其途中的悲愤之情自可想见。然而,胸襟坦荡的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咏诵七言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首: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七律的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是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已感到心身疲惫;若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因为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政治大风暴之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

然而,林则徐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而萦怀,于是,颔联话锋一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人联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驰骛争取呢?他向家人表示,贬戍伊犁,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同时也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诗人安慰家人: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实则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

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从《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则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很显然,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别离之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七言律诗,流传最广泛的的就是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写作此诗不几日,林则徐在《致姚春木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最好注脚。实际上,此联诗也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林则徐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死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清人对此赞曰:“迹其生平,无愧斯语。”

在写作技巧上,这一联对仗工稳而灵活,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避趋之”的“之”字是虚词。林则徐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后来人立志要有一番作为的,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官员,都以林则徐作为楷模,喜欢用他的这首七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以自勉。江泽民也是以这两句作为座右铭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以说是江泽民伟大而光辉的一生的写照。林则徐的这联名句,也正是在江泽民的反复引用下,一时广为人知。

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逝世噩耗传来,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伟把《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发到了他所教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师生群里。授课时,陈伟沉痛地说:“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吟诵了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充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一生愿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一切的伟大胸怀。”

卢志丹原创,欢迎转发,谢绝抄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农夫与蛇:日本关东大地震,北洋政府捐款3亿多元,但反手就被“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关于农夫与蛇的故事。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更确切地说横滨和东京一带,发生地震灾害。震级为8.2,已然超过了日本所定的最高等级。在这场地震中,来自地底的力量不断震颤,大地先裂开后聚合,很多人被活生生夹死;大楼摇晃不止,纷纷倒塌,砸死了不少人;房屋倒塌引发了火灾,要知道日本的很多民居

  • 雍正37:皇帝开会老十放屁,雍正还得赔笑脸,想要改革阻力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九子夺嫡落下帷幕,听着胜利者雍正在殿中的话,老十双股用力,洪荒之气让毒蛇老九一个没绷住,笑出了声音。一旁的八阿哥赶紧眼神示意,开会呢,严肃点!昨天吃的什么…咋还是鸡肉味儿的?底下小动作雍正虽然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嘴上还得表示,这可都是朕的肺腑之言啊。但是朕知道,朕说啥你们指定都不信。“朕的心,天知道…

  • 1989年,曾国藩墓被盗墓贼炸开,考古队探查后,直接下令永久封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梁启超曾经在自己的书中提出:“古往今来,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当中诞生过‘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万世师表”的孔子,第二个是“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而最后那“半个”,就是曾经带着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得到梁启超如此之高的评价,这也要与曾国藩那颇为精彩的人生经历说起。作为“晚清四

  • 清朝皇帝回忆录-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回忆录(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皇帝的回忆史,爱新觉罗·胤禛生平简介,爱新觉罗胤禛的姐姐

    隆科多倒是个可以随时联系的人,但是他身份属于步军统领不方便。我平时只能和一些僧人谋士性音,文觉等人商讨。终于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大清康熙六十一年,皇阿玛去南苑狩猎后,身体忽然觉得很不好于是赶回畅春园养病。我们兄弟几个也都随时在旁边伺候着。结果这个时候我忽然被皇阿玛派去南郊进行祭祀大礼。我有点心慌了。因

  • 中国帮派史之义和团:慈禧为何会支持义和团?权利博弈最后的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为啥要消灭义和团,慈禧太后为什么绞杀义和团,义和团对慈禧的评价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大清帝国的首都第二次被西方人攻破。这场战争的结果并不只是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那么简单。大清朝廷对外割地赔款,对内也失去了统治力。在战争开始之初,以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汉人重臣为代表的数名地方督抚私下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拒绝了大清朝廷的征召,并未参与八

  • 康熙为何被称为大帝?看看如何打败手握700万平方公里的葛尔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究竟做了什么,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葛尔丹。葛尔丹元朝灭亡后,蒙古军队一时间销声匿迹。直到明朝后期,一个叫瓦刺部的联盟出现,蒙古军队才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瓦刺部又被叫做卫拉特联盟,其中包括准葛尔部落、和硕特部落、土尔扈特部落、杜尔伯特部落和唐古特部落等

  • 1928年孙殿英盗慈禧墓,其中价值8亿的夜明珠,竟在洛克菲勒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殿英盗慈禧墓的图片,孙殿英盗慈禧墓的宝物都到哪里了,孙殿英盗慈禧墓详细过程

    1928年7月,著名的“清东陵盗宝案”在河北遵化发生,“盗墓将军”孙殿英用炸药炸开了清朝统治者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将地宫中的宝贝席卷一空。这起惊天大案震动了全中国,一群清朝的遗老遗少哭天喊地,希望蒋介石能还以公道,可是在孙殿英的银弹攻势下,审判不了了之,他从陵寝中盗取的各种宝物也不知所踪。在被盗的

  • 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一刀一枪拼出一等公爵,放眼大清仅此一人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如果不是满洲权贵后代,不是满蒙贵族,也不是进士翰林出身,想要加官封爵是难以登天的事。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军中有一名气势凶猛的虎将,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精通骑射。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方,在千军万马之中浴血奋战。硬是凭借着普通士兵的身份,一刀一枪拼出了个一等公爵,放眼整个大清,有此能力者仅此一人尔

  • 民国栾川无赖土匪恶霸谢润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栾川土匪李起凤,栾川土匪抢亲完整版,民国时期豫东土匪陈三孬

    青年时期的谢润玉,就以地痞流氓和无赖为荣!1940年4月28日的栾川县冷水镇集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真正称得上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正在这时,络绎不绝的人群开始往一个圈子围去,原来有一个人说:“谁要是敢不穿一件衣服在冷水镇集市上走一圈,我愿拿500大洋给他!”他的话音刚落,就见人群中走出来一个年

  • 清朝福临时代的公主们都经历了什么,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福临皇帝的兄弟,清朝公主名字一览表,清朝公主可以穿正红吗

    长女,三女,四女,五女,六女皆早殇。风评,不要说作女人,女孩都没做过,只能作女婴,哀怨指数:2颗星。次女15岁时嫁给(讷尔杜。瓜尔佳氏)。纳尔杜官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博,夫妻感情还算不错,可惜,玄烨侄儿和纳尔杜的老爸(一说是叔叔)鳌拜感情可就不太好了,鳌拜事败,讷尔杜跟着也败了,公主卒时,年33岁。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