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末世博弈中,有这样四个人,他们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既倒,最终遗憾离世。
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德高望重,军功显赫,一手粉碎太平军,巩固了大清的政权;左宗棠收复伊犁,保家卫国,抵抗外敌;李鸿章,才智深远,一手推动洋务运动的展开和兴盛;而年纪最小的张之洞,虽为一介文臣,却在这乱世波涛中踽踽而行,从未回头。
只是,英雄迟暮,尽管他们以身献国,也终究未能挽救大清。
张之洞的生平
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张之洞,相较于其他三位,显得年纪尚小,资历不足,但是,一介文臣能够在晚清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跻身四大重臣之一,可见其能力卓著。
张之洞出生宦官世家,父亲一生为官,却因能力有限,终身只在一个小小的知县上踟蹰。因此,张之洞一出生就背负了父亲无数的期待与希望。
幼年的张之洞是远近闻名的天才,他博文广记,十分刻苦,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他五一不通,年仅14岁,就考上了秀才,两年后,更是一举中第,16岁的举人在整个科举制的历史中也极其罕见。
倘若不是因为之后的科举主考官与张之洞沾亲带故,需要避嫌,或许他很早就能科举及第,27岁,他终于如愿以偿科举及第,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张之洞最初掌管的是湖北四川两地的教育问题,因为卓有成效,很快被朝廷重视,大力推广。也正因为如此,让当时皇朝的实际掌权人慈禧注意到了这个能力非凡的年轻人。
彼时,曾国藩率领军队镇压太平军,虽然解决了当时清政府的大患,但是随着曾国藩的声誉越来越高,这让慈禧开始担心其威胁自己的地位。
彼时彼刻,她正需要更多的能力卓著之人与其分庭抗礼,尽管当时李鸿章,左宗棠已被重用,但是李鸿章与曾国藩有师徒之谊,左宗棠又与曾国藩惺惺相惜,迫于无奈之下,慈禧只能将目光投向朝廷之外的官员,而这,也成为了张之洞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证明能力,得到重用
因为教育措施得当,张之洞被慈禧注意,但这并没有让慈禧彻底决定扶持张之洞。毕竟,平衡朝堂讲究的是一个势均力敌,否则就没有意义。
慈禧决定再好好考察一下张之洞,而这时朝廷老臣刘坤被检举贪污受贿,但是因为其资历深厚,慈禧始终没有决定如何处置,而这时,张之洞上书谏言,字字珠玑,将其利弊一针见血的指出,最终将刘坤彻底扳倒。
经此一役,慈禧看到了张之洞身上不属于文人的果断勇敢,深明大义,于是当即决定委以重任。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上任之后,他先后开设了多所学堂,修铁路,办铁厂,后来为洋务运动立下汗马功劳的汉阳铁厂就是此刻诞生的。他虽然是一介文臣,却比很多武将都提前看到了国家的衰落。
汉阳铁厂
只是,那个时候的张之洞年轻力壮,满怀一腔豪情,他以为只要他励精图治,只要他们傲然不屈,只要大清依然还在,即使瘦弱者终能康健。
只是,那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种朝代更迭叫做时代的转折,这种转折非人力的逆转,就算他们以身殉道,也无能为力。
1908年的晚清岌岌可危,慈禧这个玩弄整个朝代的女人早已经离开人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相继病亡,晚清四大顶梁柱只剩下张之洞一人。
然而他,也垂垂老矣,洋务运动进行数十载,成果斐然,然而这个时候的张之洞也终于明白,就算成果再斐然,大清,实在落后的太多了,所以,尽管他们拼命奔跑,也跑不过西方列强一步一步逼近的炮火。
此时此刻,大清帝位上坐着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慈禧虽然离世,可皇权终究还是一个幌子,主少国疑,内有袁世凯虎视眈眈,外有列强已经在摩拳擦掌,张之洞虽有无尽抱负,却已没有这样的时间。
1909年的一天,载沣来看望这位四朝老臣,并告诉了他自己想要除掉袁世凯的计划,张之洞听完明确告诉他,不可。因为此时的大清主少国疑,除掉一个袁世凯还会有千万个袁世凯,更何况,现在比皇权旁落危机更甚的是来自外敌的侵略。
但是,载沣并没有听从这个即将作古的老人的劝告,他甚至认为面前这个瘦弱的老者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顶天立地的四大柱国,他对他嗤之以鼻,然后不屑而去。
张之洞看着载沣愤然而去的背影,还是忍不住心痛叹息起来,亡国之音已经响起,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在张之洞临去之前,他对身边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死之后,国运尽矣。
亡国之征
有人说,就算张之洞能力超凡,也不该说出这样的大话,或许,他彼时彼刻的心情,只有已经离世多年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知晓的。
他的临终之言并不是说他于大清的作用如何重大,而是这个年迈的老者拼搏一生,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了,眼看清朝已经日落西山,国内还是四分五裂,他明白,他或许已经是最后一个苦苦支撑的人了。
一旦他倒下,朝廷之中再也无人能够阻挡外敌一分一毫,他遗憾又愧疚。一方面,他清醒的看到这个曾经强盛的国家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另一方面,他又愧悔,为何自己不能再多坚持一会儿,哪怕只多一会儿就好,尽管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无用功。
朝代的更替终究无人能挡,世俗的忠贞迟早会被时间遗忘,这个带着无尽痛心与愧悔的老者就这样死在了大清国灭国的前夕。
或许,连老天爷也不愿看到这样的热血忠臣倒在自己的信仰之下,或许在张之洞闭上眼的前一刻,他依旧祈祷上苍,是自己年老昏聩,他们的大清依旧国强民壮,让四邦来朝,万国来贺。
张之洞走了,晚清的四大顶梁柱终于全部倒塌,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国最终湮没在滚滚浪潮之中,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为了让它倒塌的慢些付出了多少。
它的离去,带走了一个封建愚昧的旧时代,也带走了这个时代里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及他们终其一生奋斗的传奇,而后人,只能在只言片语的史料中,窥见他们当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
我们说,朝代更迭是历史必然,但是在历朝历代覆灭之时,都有这么一群人,以身献国,恨不能以热血换城池,作为必然成为过去的他们,那些挣扎与反抗究竟是历史给人类逆风翻盘的可乘之机,还只是一场虚无的幻梦。
我们还未离去,但我们终将离去。若是我们能够重回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不知是否也能如同那些传奇一般,书写另一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