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史为镜:唐朝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如何成为最早的体制照妖镜?

以史为镜:唐朝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如何成为最早的体制照妖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35 更新时间:2024/2/6 8:42:34

国家制度优劣之争,在人类文明探索进程中是必然存在的,毕竟,只有不断鹅择乳,才能最终达成全人类幸福的目标,因而,国家制度的评判标准,也就成为了学界研究的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学界已经诞生出了许多相关理论。

然而,制度问题不同于一般科学问题,它的优劣只能被定性于国家灭亡后,谈论没灭亡国家的制度好坏,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因此,从古代寻找制度评价标准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学界在对盛唐进行研究时,发现唐朝有一个独特的灭亡原因,那就是失败的公务员考核制度。

唐朝考课制度,古人对优秀国家制度的探索

《贞观政要》:“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这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过的一段话,意思是官员不能随便任命,须量才使用,不可冗余。房玄龄听罢深以为然,在提出文武官员六百四十编制的基础上,针对官员的考课制度应运而生。

“考”即考察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员在任期内的具体表现,“课”则指依照唐律进行督课,“考课”即依照唐朝律例,对各级官员进行绩效考察,并在考察结束之后,依照考课结果对每个官员进行奖励或惩处。考课制度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优秀国家制度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精简官僚制度。

考虑到唐朝广阔的国土面积,庞大的官僚规模,为了保障考课制度能够完美运行,且最终能达到挑选优秀官员,罢黜劣迹官员的目的,唐朝统治阶级分别从“专设机构”、“评判标准”、“考课程序”三个主要层面出发,最终设计出了一整套复杂又庞大的考课制度。

首先,为了贯彻考课制度实施,唐朝专设了考课机构。吏部在“吏部司”、“司动司”、“司封司”之后又增添第四司“考功司”,《大唐六典》记载“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皆具录当年功过行能”,说的就是考功司的职责,从“凡”字可见,考功司是负责唐朝考课的主要机构,没有之一。

不过也有例外,据唐《考课令》记载“京官三品已上,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奏裁,亲王及五大都督府亦同”,可知,考功司内部负责考课的官员,只能对四品以下的地方官员进行考课,而三品以上的京城官员、五大都督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考课不受吏部评判,他们的考课由皇帝亲自负责,这也被称之为“内考”。

而即便四品以下的官员,由考功司负责,也只是笼统的说法,毕竟考功司内一般只常设六名职事官,包括考功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都事一人和主事三人,哪怕再加上流外官,也无法应对全国官员的考课。因此,实际上考功司在整个考课体系中只起到制定政策的作用,具体的考课内容,都由各级地方长官负责,考功司只负责接收最终的考课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级的权责分明。

考课制度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实行,虽然评判标准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调整,但总的来看可以分为道德和功绩两个权重。道德上设置了德、慎、公、勤四个类别,功绩上则分得更多,有二十七个分类,史称“二十七最”,“最”指的是最佳业绩,其评判内容相当庞大与复杂。

《考课令》规定,考课的结果根据四个道德评分和二十七最进行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从“上上”到“下下”的九个不同评价,最终,朝廷可以根据官员上司在考簿上的评价对官员作出升迁、留任或者罢黜等决定。

为了加速考课制度的实施,唐朝统一了考课工具,要求全国各级官员在考课过程中都使用相同的考簿、考碟。考簿是记载着官员们功过的政绩文书,而考碟是考簿提交到吏部考功司之后,由考功司出具的一份标有考课等级的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获取这份文件,官员们还得先交一份“考钱”,以弥补朝廷在考课制度实行中的财政开销。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层面外,唐朝考课制度还有许多额外的细节,例如审定程序、复议程序等等,从这些细节上,不难看出统治者想要唐朝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心愿,但最终的结果,确依旧不尽人意。

考课制度预示着唐朝灭亡

考课制度的设计目的是精简官僚体系,延长统治者的统治,然而刚实行没多久就令人相当失望,考课制度不仅没有发挥预想中的作用,官僚制度反而越来越冗杂。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统治者局限的认知、儒家思想的侵蚀以及考课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理设计这三点。

统治者局限的认知指的是唐太宗之后的一系列帝王胡乱提拔官员,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唐高宗时期有个叫李义府的人,《新唐书》评价他“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于心,凡忤逆者,皆中伤之”,说的是此人阴险狡诈,嫉妒记仇,然而,偏偏这样一个无德无才之人,却被唐高宗破格提拔为中书侍郎,最后又被升为宰相。

武则天时期,朝廷用人更加随心所欲。岑仲勉在《隋唐史》一书中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武则天在位时期便任命了七十三个宰相,任命宰相都如此,其他职级的官员显然更加随意。如此随意的提拔,上行下效之下,加快了官僚体系冗余的速度,导致考课制度无法达到精简官僚体系的目的,最终财政崩溃。

除了统治者无知以外,儒家思想的侵蚀,也使得考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对官员政绩进行评价。考课制度的概念并不是唐朝时期才出现的,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建立了一种“上计”制度来评价官员政绩,此种制度建立在法家学说的基础上,即君主制定驾驭群臣的“术”,“术”则作为官员行为规范的“法”,虽然说君主的“术”不一定正确,官员们经常无所适从,但对于官员而言,至少能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标准。

然而在儒家思想的侵蚀下,法家“术”的部分被“教化”思想所取代,具体表现为,考课标准中插入了四个道德评价,即德、慎、公、勤,这就致使在实际考课案例中,总是出现道德权重比政绩权重高的情况,因为儒家中的道德,要求的就是对统治者绝对服从,只要对统治者表现得绝对服从,政绩差点也没关系,再加上道德只能主观推测,因此考课失去了准确评价官员的能力,也就成了一种摆设。

最后,考课制度本身也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没有考虑到官官相护的情况。前面已经讲过,负责考课制度的考功司,只负责进行政策制定和最终结果的统计,真正给官员们进行考课的,一般都是官员的直接上司,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情社会中,有几个上司会给自己的属下穿小鞋,因此,长期的实行下来,人们发现,全国官员的考课评价大多都是中中或者中上,这样的统计,没有任何价值。

考课制度作为唐朝官僚体系的管理制度,它的失败,也预示着唐朝国家制度注定失败,随着官僚系统越来越冗杂,财政越来越紧缺,朝廷不得不施行两税法,甚至与民争利垄断盐业,但这些手段都治标不治本,唐朝最终走向灭亡。

唐朝官僚体系“爆雷”对后世之

首先,公务员的考核权不能交给公务员本身。就像运动场上,运动员不能一边参赛一边做裁判一样,如果把对公务员的考核权力交给公务员,哪怕短期有效,长期来看一定会滋生出“人情交易”,最终得到的考核结果一定是虚假的,而这种虚假的考核结果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务员犯错,毕竟哪怕犯错也不会有人来考核,最终导致公务员贪污腐败,国家管理混乱,社会风气肮脏。

其次,考核时间不能固定。此种思想,自古有之,《尚书》有云“三载考课,三考默险”,说的就是考核时间不能固定。唐朝的考课是固定死了的,每年一次岁课,每三年一次定课,有了规章可循,官员们只要在每年考课之前疏通关系,便能得到不错的评价,这样的考课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应当定性的同时定量。唐朝时期的考课制度实际上已经体现出了定性加定量的精神,但它的定性和定量的方向错了。对于一个硕大的国家而言,不同职级、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干的工作也应当是不同的,如果给所有的公务员都只划分为四个定性,即德、慎、公、勤,显然不合理,而“二十七最”显然也无法囊括所有公务员的工作标准,因此,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先定性,将同一工作内容的公务员划分到一起,再定量,按照公务员的绩效打分。

最后,公务员考核的惩奖应当以奖励为主要内容。唐朝考课制度在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官员们纷纷发现,只要干事就有可能出错,出错就要受罚,而只要不干事,就一定不会出错,年末的考课就一定不会出现低评价内容,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开始在官场内蔓延,官员们失去了工作积极性,最后的升迁、奖惩也演变成了论资排辈的循环做法,官员们保住了自己的利益(乌纱帽),而老百姓却失去了实干型官员,最终受损失的还是百姓。

结语

唐朝的繁荣,只持续了约莫百年,这在唐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只占了一般不到,究其原因,是因为唐朝统治者设计出来的国家体制并不适合持续发展,而唐朝的灭亡,早就在唐朝考课制度中被揭示出来了。

唐朝考课制度,就如同一面照妖镜,除了能照出唐朝灭亡的命运外,也可以拿到现代来做镜子。每当有人想评价一个国家能否长久时,便可以拿起这面镜子,看看该国家的官僚考核制度设计是否合理,会不会导致官员冗余,如果是,显然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走向衰落,毕竟官员并不创造财富不是吗?

参考文献:

《考课令》

《新唐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扬州唐城遗址,这里曾是隋炀帝行宫旧址,可以感受千年唐风古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唐朝,想到的是西安,提起宋朝,想到的是洛阳和杭州。其实无论盛世之唐还是风雅之宋,在这些都城背后一直有一座城市历经千年繁华而不衰,她就是扬州。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曾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都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被誉为“通史式繁华第一城”。想感受唐时扬州城的富足豪奢,不妨打卡毗邻瘦西湖的扬州唐城遗

  • 《清平乐》宋仁宗曹丹姝:相爱的两人,一个不勉强,一个不肯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平乐曹丹姝简介,清平乐年轻的宋仁宗,清平乐曹丹姝个人台词

    曹家名门显贵,功勋之臣,曹丹姝人品才华性情都是极佳,又因坊间传闻的一句“貌丑不致惑君”被大臣力荐此乃中宫佳选。一个女子满心欢喜地嫁给自己,心心念念的男子,却不曾想因为坊间的一句传言而那两个本来应该可以,相爱之人却变得相爱而不愿说。只因为一句没有实证的传闻和别人口中的人云亦云,宋仁宗在大婚之夜辜负了一

  • 20岁和尼姑恋爱,80岁娶18岁少女,生四个娃,北宋诗人张先很另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先纳妾故事是真的吗,宋朝张先娶小娘子,北宋风流才子因夫妻反目出家为僧

    张先擅长写慢词,与奉旨填词的柳三变齐名,有《安陆集》传世,其中长调颇多。他的词工巧妍丽,为时人所喜爱。又因为他作诗写词善用“影”字,所以又被世人称作“张三影”。张先早年曾经做过安陆县的县令,后来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以后,醉心于山水佳景,常和朋友一起出游。咱们熟悉的诗人、文学家,像梅饶臣、苏轼、欧阳

  • 古代妃子是如何侍寝的?西周和清朝,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妃子最难受的三点,西周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古代妃子入宫有什么仪式

    各位,药王孙思邈曾在他的《千金方 房中补益》一书中提到过,说当年轩辕皇帝之所以能成仙,是因为他修炼了一种采集阴阳的秘法。而他的后宫之中,至少有一千二百名妃子。当然,此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但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周公旦等人的努力,礼乐制度形成。后宫妃子侍寝,也就有了初步的规矩。据史料记载,西周时

  • 历史彩照:清朝官员首次踏出国门,贝子爷有望登上皇位却两次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貌不惊人的老者却是当年朝廷中最有胆识的官员。63岁高龄的他创下数项纪录。1、他是中国的第一位跨出国门的官员。1866年,在其他官员畏手畏脚不敢出国时,63岁的他主动报名,经过几次考试,得以出国,成为“东土西来”第一人。2、他是最早一位被英国女王非正式接见的中国官员。维多利亚女王先为他在白金汉宫举

  • 历史上“细思恐极事件”两则:明末首辅陈演家产、清朝丘姓蒙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吏治清明,才能国家承平。吏治向上维系着国家兴亡,向下关联着升斗小民的柴米油盐,千百年来,老百姓们所期盼的不外乎就是安稳的生活,希望能够遇到一个为民主事的清官,希望所谓的“父母官”真的能够视民如子女。但是在封建社会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封建岁月中的确出现过包拯、海瑞那样的好官,但是这

  • 别再被谣言骗了,中国古代人均寿命不到30岁,清朝排倒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约生活在170万年以前,这时候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虽具备打猎吃熟食的生活,但生活质量不高,考古认为元谋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从这旧石器的时代开始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寿命实现了一个跳跃式的增长。古人进入三皇五帝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交流文化、生活资料的攫取、生产工具的创新、对大自然的认识和适应人的寿命

  • 乾隆但凡有点野心,中国将多出一个省,且领土面积是新疆一个半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清朝乾隆执政的时期,我国还有机会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块土地占地面积高达二百多平方公里,如果收复我国将多出一个省,并且这个“省”还是新疆的一个半大。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又为何最终没能收复为我国领土?异军突起,奋力压制在清朝中期的时候,蒙古地区的准噶尔部落突然崛起,并且目的性很强地直奔清兵大本营

  • 如何评价清末天平天国运动和其领导者洪秀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洪秀全难道不知道造反有杀头之罪吗?难道他不想过一种平安的好日子吗?是满清太残酷压迫不允许,是八旗子弟跑马圈地不让贫苦大众活。洪秀全振臂一呼,响者如云,南方大半个中国皆臣服于他。人人皆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事例。腐败的满清政府居然十年无力与之抗争。可见一个执政党多么的没落无能。平时哪

  • 一组偶然发现的墙头诗,揭开太平天国历史上一大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太平天国的五大事件,历史上太平天国真实案例,太平天国的所有功臣

    这十二首诗,其中两首是这样写的:卖国求荣大不该,背主无义黄金爱。昔日不闻杨松事,谁知天父眼恢恢。上帝排定不可强,金爱害死李忠王,竟□扶清乱天国,谁知被诛在南阳。观诗中内容,有一个叫黄金爱的人,出卖并害死忠王李秀成,最后在南阳认罪伏诛,如同三国演义的杨松一样。这位黄金爱,是忠王什么人?他真的做出过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