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说乾隆》红遍大江南北,郑少秋扮演的乾隆皇帝风流倜傥,无论是微服私巡认识的宫外女子,还是宫中的嫔妃,各个美貌无比,这就让大家有种错觉,皇帝可以阅进天下美人,喜欢的就可以接进宫内陪伴。可是戏说,那毕竟不是真实的。乾隆皇帝的后妃都是进过清朝严格的选秀制度才能进宫的。
清朝入关后,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内部选一次秀女,其目的在于“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过去挑选秀女,公主下嫁后的生女一样要备挑选,选中后入宫再作皇帝的妃殡或配给近支宗室。这从人伦和血缘上实在说不过去,而以往一直如此。到了嘉庆六年时才规定,嗣后挑选秀女时,公主之女著加恩毋庸入选,从此才消除了这种不合情理的现象。
清朝皇帝选纳后妃不看容貌长相,最主要的两条标准:一是血统,二是品德。清代册封皇后、妃、殡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清朝选纳后妃的主要途径就是选秀女,而秀女的出身都是八旗女子。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顺治帝时期曾制定:宫中不得“蓄汉女”(汉军八旗除外),帝王和皇族不得和汉人通婚。爱新觉罗氏婚姻仅限于满蒙女子,并定期在八旗范围内挑选秀女,这是为保证皇族血统纯正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选妃过程中还会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乾隆颁布的一则规定实在霸道,规定说: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