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也不是按照平均分配的,而是看各方势力实际能够覆盖的范围,以此来分配的。这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先进行变法运动,魏国也因此成为了战国初期强极一时的霸主国家,这一状态直至战国中期那段时间才得以改变。
[var1]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也走向了强大。这三晋当众唯有韩国一直没有大的举动,一直夹在大国之间,成为了各方的出气筒。
其实在晋国的各大势力中,韩氏的崛起时间是最晚的,相对来讲在这些大的家族中他的封邑也是最小的。
在晋文公时期,韩氏一直依附于赵氏,可以说是赵家的家臣,后来韩氏的韩厥成为晋国的卿士,在晋悼公时期,韩厥成为了晋国的正卿,后来韩厥的儿子韩起也成为晋国政坛之上的正卿,韩氏两代人的强势最终使得韩氏在晋国有了一席之地。
[var1]
不过在韩起之后韩氏就没在出现国能够执掌晋国的人,而此后晋国内部的各个势力也都在明争暗斗,韩氏的实力在晋国先是是很靠后的。
不过韩氏毕竟在正卿这个位置上任职超过三十多年,所以韩氏在此时也还算有一些自保的能力,在三家分晋之前其实并不见得魏氏比韩氏强上多少,不过在魏文侯强势崛起之后,韩氏也只有老三的位置了。
三家还未分晋国的时候,韩氏的封地是在韩原,后来韩氏将封地迁到了黄河的对面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var1]
在三家分晋之后,韩氏获得的领土是平阳、上党、宜阳与阳翟等地,也就是晋国的中南一部的土地。
在地理位置上,韩国的位置明显是十分不占优势的,并且处在魏国。赵国、楚国与秦国之间,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点可发展的空间,并且这些国家明显都很强大。
这样一来韩国就成为各大诸侯压榨的主要对象了,韩国也只有被动受气了。
在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比如魏国与赵国,这两个国家都为自己扩张了领土,魏国向西侵占了秦国近千里地的土地,将秦国死死压制,向西吞并了义渠。
[var1]
赵国的领土扩张主要表现在吞并了中山国,并且吞并了代国,驱逐了楼烦与林胡建立了雁门关、云中等地,领土翻了一番。
在三家分晋之时,韩国的土地也都是贫瘠的地方,虽然后来韩国获得了上党这个地方,但是这一地也并不适合种植,相反它含有很多的矿产资源。
虽然韩国也在寻求变法图强,但是申不害变法策效益也仅仅表现在短期的效果,根本不足以令韩国变得强大起来。这样一来韩国的地位也就变得十分的尴尬。
[var1]
这也是韩国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韩国周围强国邻里,将韩国包围的水泄不通,这样一来,即便是韩国有一双翅膀也根本无法飞起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