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东汉时代为数不多的几位有作为的明君之一。他总共在位十八年,只有一个年号“永平”。明帝当政的时代,东汉王朝如旭日东升,国富民强,海内乂安,四夷宾服。倡儒重教,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光芒万丈的明帝时代,与其子章帝时期并称,被后世的史学家视如西周的成康盛世,誉之为“明章之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我国内地并逐渐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
佛教初传中土的确切时间,难以定考。目前中国佛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而佛教界传统的观点多为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感梦求法”说。
东汉的佛教,开始主要在宫廷中流传,被看作祠祀的一种,混同于黄老之学。到东汉末期桓、灵二帝时代,随着西域佛教学者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的相继来华,由此译事渐盛,法事渐兴。
汉代铁器的最初登场,大半都是当作铜的代替品来使用的。中国古代所谓的金,多半是指铜而言的,就连兵器这样锐利的东西,也专用青铜来做,直到人们认识到铁的优越性,铁代铜才渐成大势。当然所谓铁代铜,并非简单地全盘取代,铜仍然保持其贵金属地位,铁的崛起带来的是铜的需求量和官府把控的松动。于是部分铜料流入民间,得以生产更多日用品,部分铜器则被铁器取代,在这个意义上,两汉时期“铜”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关系,是因铁的推广而得到解放的。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随着佛教东传,佛教造像也随之汉化。释迦牟尼佛的造像种类繁多,早期释迦牟尼佛像脸部五官秀丽脱俗,肩膀略窄单薄。释迦壮年时期的佛像为成熟的男性面孔,厚实的肩膀以及饱满结实的手臂。
宝物藏心馆藏这尊释迦牟尼佛像高:32厘米 底径:15厘米 莲花座宽:23厘米。释迦牟尼佛开脸端庄大气,其身形敦厚浑圆,雕刻线条粗犷大气,为典型汉代早期佛像。
此佛像盘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座上,头饰戴冠。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大耳垂肩。身着袈裟,下身着裙,衣纹写实自然。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结禅定印。
莲座上阳刻“明帝永平三年制”款。阳刻是一个雕刻工艺术语,指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从阳刻上,我们能够看到文学、美术、雕塑、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集结。
莲花台座上仰覆莲瓣劲挺饱满,内层莲瓣饰卷草纹样,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尖角,微微上翘。整体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工艺精细,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艺术之美的光辉,彰显历史文化的底蕴。
释迦牟尼佛胸口的万字吉祥如意纹在显微呈像下,金光闪闪,典型的鎏金工艺,虽然历经2200多年,仍然闪烁着宝气。
收藏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脸部涂了一层泥金,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显得斑驳沧桑,反而别有一番韵味。
泥金是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泥金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古人用植物汁液调和天然金粒,涂在石器表面,以作装饰。至于其作用是单纯为了美化还是为了显示主人地位,亦或二者兼而有之,不得而知,有待研究。
这尊汉朝铁铸释迦牟尼佛的出现,无不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而且在显微呈像的观察下,朱砂红的艳丽,孔雀绿的迷人,宝石蓝的深邃,加上铁质的包浆,让人深深地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恭敬之心,顶礼膜拜。宝物藏心艺术馆已经为这尊佛像装藏,这就是文物和文化的魅力。
特约记者 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