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南出土的两千年前竹简,揭开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

湖南出土的两千年前竹简,揭开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82 更新时间:2024/1/9 3:34:31

而这些秦简的出土,从秦朝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记载,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秦王朝。它和司马迁那些冷冰冰的历史记载不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思想内涵,没有什么善恶的批判,没有个人的情绪附带,只是充满了烟尘气息的老百姓日常。也正是这些日常,才给了我们真实还原了,当时秦国的各方面实际情况。

加上之前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相互印证之下,历史上一些无法理解或者干脆没有踪迹的事件,瞬间被真实还原在了我们的眼前。

司马迁在《史记》中毫无理由的批判秦法的暴虐,甚至拿大泽乡起义来当佐证,虽然不知道史官们如何记载历史,但如果都像司马迁这样不教而诛的话,那么我们的历史的真实度,就要打个折扣了。

或许史官们为了减少记载的负担,都用最简洁的话来阐述事情,但像司马迁这样书写几千年历史的,却不能这么简单粗暴,说人违法,那也得让后人明白违背了什么法。

光是违法两个字,就给陈胜吴广找好了造反的理由,这种记载历史的方式原本我们还无法反驳,但现在有了大量的证据,司马迁《史记》的客观性就要受人质疑了。还有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的记载,他写了什么?我听说贾谊在文章里说:”!你一个史学家,拿道听途说的话来当历史记载?

更何况贾谊的《过秦论》是什么?政治议论文!这种明显带有个人感情主张的议论文,拿来记载在历史记录中。史官的客观节操呢?或者史官的职业操守是师娘教导的吗?

在出土的秦简当中,有个徭役法规定:迟到了三到五天的口头训斥;六到八天的,罚一个盾牌;十天以上的罚一个盾牌;最后是干脆没去或者超长时间延期的,罚两副铠甲。

记录上以铠甲和盾牌来作为惩罚的道具,但事实是不是可以用金钱来抵我们也不知道,或者说人家记载的不是盾牌和铠甲,而是要付出打造一个盾牌和铠甲的劳力。

但不管怎么研究,事实证明,迟到三天以下的,甚至没有处罚,也就证明了秦法在制定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浮动和空余,而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苛刻。

或者我们可以从秦法的种类多样去评价秦法的细致,但绝对不能因为秦法的细致而胡说人家苛刻。看司马迁记载陈胜造反时说的话:“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又有人说陈胜他们服的是兵役不是徭役,所以逾期当斩。但从秦法的量刑的浮动来看,还有历史上并没有秦朝有逾期而斩的记录。所以那怕是兵役,遇上了天灾这样不可抗拒的因素,杀头的可能性绝对没有。而且看后来的事情发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个泥腿子造反,立马响应者如云,又送粮食又送兵力的,以秦朝那时候的传讯速度,是不是有些太快得不可思议了?

而且“山东豪骏”都是什么鬼?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豪杰。函谷关以东是什么地方?六国的故土!豪杰是什么?六国的残余贵族们!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通透了呢?陈胜这样一个对于贵族来说不过是个泥腿子的农民,结果七月底八月初起义,九月项梁起义,十月刘邦起义,好像一夜之间全天下都听从陈胜号令一般。

而且大家好像八十年前都已经准备好兵马和粮草,早早就等着这一天一样,那么之前呢?之前难道秦法就不严苛,之前难道百姓就能过下去了?八月初造反立国,九月,一个叫周文的不知名人士,就越过了函谷关,来到了戏亭,距离咸阳不足百里。

函谷关就成了纸糊的一样,这座阻挡了大秦数代帝王、数十万雄兵几十年时间的天下雄关,怎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好像连一场像样的战争都没有发生?

之前秦国那么强大的兵力难道都是废物?还是说周文天神下凡?同样一座雄关,怎么在强者面前越坚固,在弱者面前反倒不值一提了?

然后呢?周文被章邯带着一群劳力给打得屁滚尿流的自杀了。往回看看这个周文的履历,效力过的人都有谁呢?项燕!春申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啊,这样一个勉强算是能人的人物,怎么就默默无闻地混在大泽乡的队伍当中呢?

看看所谓的“张楚”政权,一月内连攻五县!那么陈胜、吴广会带兵吗?看历史记载,会!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会带兵呢?起码学过兵法!

一个普通老百姓到哪里学兵法呢?又怎么有学兵法的本事呢?谁都能像韩信一样带那么大的外挂吗?你我现在接受了十多年的丰富教育,又有哪一个大学生敢喊着自己能带兵打仗的?

结语:细思极恐啊!所以秦法暴虐吗?或许它非常细致,但绝对不是造反的理由。大泽乡起义是农民起义吗?起码人数上的主体是,但领导者绝对不是!所以,陈胜、吴广起义,秦法不过是一个理由,而不是根源,它证明不了秦法的严苛,更证明不了秦始皇的暴虐,不过是一场六国遗民的政治操弄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军权:曹氏奉行上行,刘氏选择下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肥的母亲曹氏结局,吕雉晚年对待曹氏,刘氏与曹氏关系

    曹魏:军事权力的组织结构是以宗室和皇族为主。由于历代夏侯氏与曹氏通婚,大将军、大司马等人中必然有这样的人。从夏侯惇到曹爽,都不该用这个姓。曹操以武立国,得天下三分之二。他的人才观也很开明。历经三番寻才,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在军权上,曹操是非常彻底和自私的(当然,这种自私在封建社会是正常的,也是必

  • 周瑜后代中的名人:除了周润发还有一位,我们在教科书上都见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正史中,周瑜在吴国的重要性丝毫不差蜀国之于诸葛亮。周瑜年少之时便于孙策交好,从21岁起便跟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复了江东,孙策遇刺之后周瑜又辅佐于年轻的孙权。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江东诸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设下连环计,火烧了曹操百万大军,从此魏国元气大伤,继而奠

  • 听说孔明去世,他大呼:“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智绝”的代表,一心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刘备也非常欣赏其才能,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最后也是死而后已。但最终无法完成恢复汉室的愿望,结果是客死五丈原。蜀汉的股肱之臣诸葛亮

  • 司马懿早就看透空城计,故意撤军?专家:司马懿是在自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马谡由于过于自信丢了街亭,导致蜀国的西部防线被攻破,当时的诸葛亮坚守城池时腹背受敌,城中只有几千兵力。司马懿得到消息后立马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便命人制造出“城中埋有军队”的假象,城门只有老弱之人,这让准备拼死一战的司马懿不敢贸易进攻,众人皆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此安详的局面反而让人疑心有诈!司

  •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上位还有多少旧臣,司马懿从出山到夺权多少年,司马懿为什么能兵变

    这其中还关系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曹芳之所以会那么弱,干不过司马家族,还是因为他并不是魏明帝的亲子的缘故,他只不过是一个养子,且还没有太大的能力,那时候魏明帝在世,一共只有三个亲儿子和两个养子,只不过这些人到最后都死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曹芳活了下来。而曹芳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才年仅8岁,一个小屁孩他懂什么

  • 从世兵制到府兵制,梳理南北朝时期“北强南弱”的深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北方则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倾轧,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惨象,并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最终由鲜卑拓跋部于439年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至此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局面。后来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魏则是先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接着西魏为北周所取代,东魏为北齐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文帝杨坚

  • 千古奇男子—范蠡: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竟将妻子送给旁人做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生平简介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

  • 春秋战国是河西走廊三大部落之一,如今连他们的后裔都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北方游牧民族,古代春秋战国海外势力,春秋战国时期有几次游牧民族入侵

    [var1]追本溯源,羯族的演化过程很漫长,好比“满族”这个称呼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样。只能说羯族的前身很古老,但是名字很稚嫩,因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有的“羯族”这个称呼,而且自从有了“羯族”这个名称,他们也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那么羯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现如今找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呢?想要弄明这

  • 关羽用过的一条毒计,400年后李世民又用了一次,果然好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十大耻辱两次被擒,历史上的关羽真正的战力,关羽中了毒箭后的武艺

    关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全靠两件本事。第一是他的勇武,第二就是他的智谋。最能显示关羽谋略水平的一战,莫过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樊城之战。那一年,关羽出动大军,由荆襄地区北上,向强大的魏国发起挑战,一路所向克捷,曹军望风披靡。曹操在许都听闻到前线传来的败绩,心惊肉跳,一度计划迁都到河北,以免受到关羽攻击。为了

  • 孔子的回答,为天下普通人指出了一种努力方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重臣的评价,同时指出值得后人借鉴之处─学习态度和方法。孔文子,卫大夫,名圉(音雨)。文,是孔圉的谥号。敏,朱熹解释为一种人性(《朱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指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