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权臣桓温的“悲剧”:至死都没有当上皇帝,却成功地遗臭万年

东晋权臣桓温的“悲剧”:至死都没有当上皇帝,却成功地遗臭万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18 更新时间:2024/1/19 13:10:02

在帝制时代的中国,皇位的巨大诱惑力不仅驱使皇族内部争得你死我活,也成为绝大多数权臣奋斗的目标,而成功者也并不鲜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权臣虽然拥有改朝换代的条件,但最终却与皇位“擦肩而过”。在此类人物中,东晋权臣桓温可谓悲剧人物,他不仅没有做成皇帝,反而被贴上“逆贼”的称号,成功地遗臭万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桓温。

桓温画像

桓温,字元子,西晋末年谯国龙亢县人,出身数百年名门望族龙亢桓氏,是东汉大儒桓荣的后代,东晋宣城内史(太守)桓彝的长子。曹魏中后期,龙亢桓氏成员桓范因为给大将军曹爽谋划铲除权臣司马懿,结果失败后被捕杀,整个家族受到牵连,几乎被全部杀光,唯有桓温的曾祖父桓楷等少数人幸免于难。由此可以说,桓温一家跟晋朝皇室司马家可谓有血海深仇。

作为世家子弟,桓温不仅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见《晋书·卷九十八》),而且胆识过人,年仅18岁时便因替父报仇、手刃仇敌江播而闻名天下(注: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参与谋划)。晋明帝因为欣赏桓温的才貌胆识,便将女儿南康公主嫁给他,并准许其承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桓温23岁便当上太守,前途无量

桓温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当朝驸马,加之相貌英俊、才识过人、名声甚佳,因而很自然地受到朝廷内外的推崇,踏上仕途升迁的“快车道”。咸康元年(335年),年仅23岁的桓温出任琅琊内史,仅仅过了十年时间便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等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成为帝国极为倚重的封疆大吏,尽掌长江上游的兵权。

此后二十余年间,桓温以荆州为根据地,整军经武、积极进取,以消灭跟东晋对峙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重新统一天下为己任。在此期间,桓温多次亲率大军出征,西灭成汉,北伐前秦、姚襄和前燕,从而收复大片失地,并壮大自己的实力。凭借着赫赫战功,桓温在兴宁元年(363年)被进拜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尽掌帝国军政大权

桓温历次北伐示意图

随着权势和名望的不断提升,桓温逐渐滋生不臣之心,为此他三次出兵北伐,希望以此建功立业、收拢民心,成为其篡位称帝的“资本”。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全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枋头之战(369年)中惨败给前燕更让他的声望大减。桓温眼见岁月匆匆流逝,自己将近花甲之年且体弱多病,但距离梦想却越来越远,他的心中可谓惆怅至极。

太和六年(371年),在平定部将袁真及其子袁瑾在寿春发动的叛乱后,桓温曾意味深长地向部下询问,这场胜利是否可以一雪枋头之耻?谋主郗超明白桓温的用心,摇摇头表示不能,并乘机向他建议通过废立皇帝、逼迫新帝给自己加九锡来重建威权。这里说明一下,所谓的“九锡”,是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加九锡”往往是权臣在篡位前的预演。

桓温对篡位一事长期犹豫不决

对于郗超的建议,桓温很是心动,但自觉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旦搞砸了,不仅做不成皇帝,反而会成为天下口诛笔伐的对象,因此一直犹豫不决。某日,桓温躺在床上跟亲信们聊天,忽然间又想到此事,不禁感慨着对他们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转眼间就会消失,如果就一直这么默默无闻苟且下去,死后必定会被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取笑的。”

桓温见亲信们全都不敢搭腔,心中大为不爽,于是霍然间抚枕而起,以一种毅然决绝的口吻说道:“大丈夫横行人世间,如果做不到流芳百世,那就让他遗臭万年吧!”就此,桓温定下进京实行废立皇帝的计划(“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见《晋书·卷九十八》)。

桓温废立皇帝,意在谋朝篡位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黜皇帝司马奕,并大肆诛杀政敌司马晞、司马晃、庾希等人,然后拥立晋元帝的幼子、丞相司马昱,是为简文帝。然而,简文帝在位仅半年多便驾崩,使得政局再度陷入动荡之中。简文帝病重期间,曾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急召驻守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但都被后者婉拒。不久,简文帝驾崩,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

桓温之所以拒绝入京辅政,倒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年老多病、难堪重任”,其真实目的无非是希望简文帝能直接“禅位”给他,就算不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他,至少也应该给一顶“摄政”的帽子,好让桓温以此为“跳板”,仿效当年的王莽篡位建国。没成想,简文帝却听从侍中王坦之的建议,在遗诏里只是要求桓温辅佐太子治国,丝毫没有把江山让给他的意思,后者当然很气愤。

简文帝临终前要求桓温入朝辅政,但被后者拒绝

其实,东晋的朝臣们大多也反对桓温称帝,究其原因,在于这位权臣飞扬跋扈多年,早已引起公愤。因此,在强大的阻力面前,桓温变得日益郁闷、压抑,眼瞅着身体一天天垮下去。不过,桓温并不想就此认输,为了能在临死前过一把皇帝瘾,曾经多次派人入朝威胁朝廷,逼迫孝武帝君臣赐予他九锡之礼。由此看来,桓温想做皇帝的心态是何等急迫。

对于桓温要求给他加九锡的要求,当时在朝中执政的谢安、王坦之决定采用“拖字诀”,在假意答应权臣要求的前提下,以相关人员所撰写的锡文不好为借口,多次下令让他修改,以此来拖延时间,桓温对此敢怒却不能言。就这样,在锡文被不断地修改过程中,桓温走完自己的一生,至死还是没有当上皇帝。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死在姑孰,终年62岁

桓温至死没有当上皇帝,还成功地遗臭万年

桓温虽然至死都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儿子桓玄却一度篡位成功,建立史称“桓楚”的短命王朝(403-404年),并追尊其父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不过,桓楚帝国仅存在1年时间,便被东晋将领刘裕消灭,桓玄兵败被杀。桓楚灭亡后,桓温被褫夺帝号,并且跟其子桓玄一起成为朝廷正式认定的“逆贼”,果然实现他当年立下的誓言-“遗臭万年”了

参考书目

1.【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4.【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更多文章

  • 被质疑"洗白秦桧",《满江红》取消周边众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昨晚,电影《满江红》在众筹网站摩点上发起众筹的部分产品引发广泛批评,其中宰相令牌、秦桧书签、酷似风波亭的沙漏等衍生品被吐槽“萌化秦桧”“洗白奸臣”。今天,《满江红》方面宣布取消该众筹,并发布道歉声明称,“众筹活动因产品设计和创意初衷与部分网友理解存在偏差,给网络舆论带来不好影响,我们对此深表歉意,决

  • 李世民心中的三大名将,为什么与历史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的名将排名,真实历史中的李世民的战功,李世民历史真实事迹

    要说唐初名将,人们心目中当然少不了什么李靖,徐茂公,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但是,李世民钦定的三大名将,既没有李靖、秦叔宝,也没有尉迟敬德、程咬金。《新唐书》记录了这事件,唐太宗面对文武大臣说:“当今名将,唯李勣、李道宗、薛万彻而已。”《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件事,是贞观十八年。李勣就是徐茂公,他不仅

  • 辞彩云而泛轻舟,登黄鹤而吹玉笛 ,依旧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政治都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字。 “盛唐气象”“唐人高处”“汉唐风骨”……几乎每一个与 “唐”有关的词,都是后人对唐代成就的真心赞美与追慕。唐人的故事、唐人的传说和唐人生活的时代样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激起后人不断的追想和探寻。 此次以 “

  • 南宋末代皇帝十几岁写出催人泪下的诗,他遭遇了什么,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但实际上,皇帝这个职业堪称高危职业,历史上能够掌权并长寿善终的皇帝少之又少,而如果不走运当了亡国之君,那更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下场往往十分悲惨。我们开篇的那首诗,就是一位亡国之君所作,他就是南宋恭帝赵?,据说赵?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只有十几岁。那么,这首《在燕京作》所写何事,宋恭帝又因何创作此诗呢?

  • 打斧头一词源自于唐朝开国元老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粤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些词语,只有弄懂它的源头才好理解,不然就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谓。“打斧头”这个词,在香港和广东很普遍。几乎人人都识,泛指帮人家买东西,通过虚假价钱或以少报多等隐瞒手段,多收人家一点小钱的不良行为。但是多问一句,为什么叫“打斧头”,不叫“打菜刀”呢?追溯“打斧头”的源头,和

  • 北宋的商业税收是如何管理的?可以位居古代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疆域图在古代的众多朝代中,北宋的商业税收首屈一指,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仍能在战争年代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它的税收也是在众多朝代中占据第一位,若要究其原因,还要到更深层次寻找。经济繁荣,税收来源丰富北宋的的都城当时定都东京开封府,也就是现

  • 尉迟恭:唐朝名将,两次救李世民的命,名列凌烟阁武将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几次想杀尉迟恭,尉迟敬德凌烟阁图片,李世民死后尉迟恭什么地位

    从隋朝的朝散大夫转到反隋阵营中担任偏将,尉迟恭仍然继续发挥他作战勇猛的长处,帮着刘武周击败了许多敌将,占领城池无数。直到620年他遇到李世民和秦琼。介休降唐那时候刚刚成立的大唐王朝危机四伏,尤其是刘武周占据了雁门、定襄等多个河东郡县,对于新唐是个极大的威胁。于是一向能征善战的李世民带领大队人马前去讨

  • 元朝是历史疆域最大的王朝,建立后多次出征,有成有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一.元朝人骁勇善战首先,元朝之所以能够战胜大国,实际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元朝自身的信念,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元朝人都是相当的骁勇善战。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在建立元朝以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苦难,自年少时就带领军队到处战争,这样的经历之下使得成吉思汗练就了相当坚韧的信念,越面对着强大的困难反而越

  • 回纥和唐朝合作攻打安史叛军利益更高故其帮助唐朝镇压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军队,并没有回撤到中原平叛。如果回纥和安禄山合作,正在河北作战的安禄山不可能特意跑到西北来帮助他们对付大唐的西北军,所以即便安禄山给回纥许诺诸多好处,但回纥想拿到这些好处,还需要先独自把大唐帝国最精锐的西北军给击溃。但问题是,以当时的回纥实力

  • 他是终结中国宰相制度的人!看胡惟庸如何一步步走入朱元璋的陷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惩治胡惟庸的手段,胡惟庸与朱元璋的女人吻戏,朱元璋胡惟庸结局

    不过,要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并不是他说废就能废的,即便贵为皇帝,在触动这些传统的时候,也不许给出充足的理由,否则得不到臣子和人民的支持!为了废掉宰相制度,朱元璋趁着自己清除功臣党派的时候,顺势想了个办法。胡惟庸,这个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功臣,被朱元璋当成了废掉宰相制度的一个棋子。朱元璋深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