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那些事—吃货版,揭开明代宫廷御膳的神秘面纱(第一集)

明朝那些事—吃货版,揭开明代宫廷御膳的神秘面纱(第一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82 更新时间:2024/2/19 8:19:12

明朝没有“御膳房”,膳食主要由外廷和内廷两套管理体系。

宫廷的管理机构叫做光禄寺和太寺,不但宫廷日常的饮食,连带年节庆典、各种仪式、宴请大臣外宾等等,凡是给活人吃的,都归光禄寺负责;而祭祀用的饮食(给死人吃的)是由太常寺负责的,此外,光禄寺还要负责所有相关物资的采购,管得相当宽,因此光禄寺卿算是个肥缺儿,属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了吧。

根据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光禄寺虽说是皇家“食堂”,但真的没辜负这个“食堂”二字,做出来的饭菜口味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来,想吃到民间那些苍蝇小馆的美味,是不太可能的,光禄寺提供的御膳,讲究的是排场和奢华,虽说也有时令食材,但是口味却要中规中矩,也因此少了几分“野食”的乐趣,同样的菜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再提一下菜名,都能吐出来。

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流行的谚语“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太医院药方。其中“光禄寺茶汤”有幸上榜,可见光禄寺饭菜的难吃是多么深入人心。

当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是吃素的,后期随着宦官的地位一步步提升,不少明朝皇帝都会随着宦官一起吃香喝辣,想想就知道,宦官黑那么多银子,又没后代,留着钱干嘛?!当然要及时行乐了,所以口腹之欲绝不能少。自然而然的,后期皇帝的膳食基本上都由内监部门(内庖)来接管了,内廷也产生了。

内廷又分为宦官管理的“尚膳监”和女官管理的“尚食局”,下面又设有司膳、司酿、司药、司禧等部门,这可算是皇帝后妃们的贴心小棉袄了,变着法儿得研制主子们喜欢吃的美味,感觉光禄寺就像是一本正经的正房太太,而内廷就是妖娆妩媚的小姨娘了,皇帝是既要正房太太撑面子,也要体贴的小妾暖厢房。

2、帝吃饭又怎样,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少

和清朝相比,明朝的御膳虽然没那么繁琐,但也是诸多规矩,首先菜色那都是由专门的机构定好的,就是所谓的例菜,所以皇帝也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明朝的皇帝们吃饭也相当麻烦,皇帝要易服、洗手、端坐等待传膳,太监们顶着食盒鱼贯而入,食盒由黄绢盖着,上面撑着一把小曲柄黄伞和十个金铃铛,一路走来,摇曳作响,这样可以防止鸟雀沾污了食物。太监捧着食盒送到皇帝面前,为了防止呼出的气影响菜色,伺候用膳的太监一律都要用头巾将口鼻遮住。

和清朝一样,明代也有专门的太监负责尝膳,以免皇帝食物中毒,同时也是为了记录皇帝的口味,以便日后迎合主子的口味对膳食做改进。

3、同样锦衣玉食,凭啥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普遍活得长?

根据史料记载,同样在故宫里锦衣玉食,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有53岁,而且还有康熙乾隆道光这样算得上长寿的皇帝,而明朝皇帝平均只有42岁,这是为甚呢?

排除基因、遗传等先天因素,明朝的皇帝普遍都爱出幺蛾子,活得比清朝的皇帝洒脱太多了,在生活方面的自律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清朝皇帝规矩极其多,恨不得从皇子开始,就每天4、5点起床工作学习,典型的早睡早起,午间小憩,正餐按时按点;明朝皇帝奇葩多,还有几十年不上早朝的,有暴饮暴食的,身体的生物钟哪经得住长期的造?

第二,明朝的御膳大多重油重盐,到了清朝,很多皇帝崇尚清淡的淮扬菜,虽然有满族喜欢的烧烤,但基本会在厚重的餐后喝酸汤解腻,所以清朝皇帝整体偏瘦

第三,清朝的规矩忒多,动辄被劝谏,皇帝也被管束得很严格,小小年纪就要开始繁重的课业,想要随心所欲比较困难;明朝的皇帝,越往后面越荒唐,生活不检点,纵欲过度,猝死的几率也大大提升了

第四,作为少数民族,满清是在马上得的天下,骑射、摔跤、武术等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打仗的时候,也要定期打猎,所以体格自然比明朝的皇帝们强了很多

第五,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往长生不老,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久居深宫,服食丹药,有长寿药,也有春药,按照现代人对丹药成分的推断,基本上都是些慢性催命药丸

4、明朝的紫禁城里,四季食材皆入味

明朝宫廷的奇珍异味,烹饪方法一向秘而不宣,所以后人已经无法了解全貌了,只能通过一些残存的宫廷食谱,以及一些久居宫内的宦官的记录来窥探一下皇帝的餐桌了。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太监名叫刘若愚,根据他撰写的《酌中志》,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紫禁城内一年四季摆在帝王餐桌上的时鲜。食材太多了,鼠二就主观一把,只捡自己喜欢的来。

春天

麻辣活兔

乳饼

漳州橘

白烧河豚

雄鸭腰子

夏天

笋鸡

加蒜过水面

马齿苋

莲藕

秋天

蒸鲥鱼

螃蟹

花糕、菊花酒

冬天

红焖羊肉

爆炒羊肚

糟腌猪蹄

扁食

醋溜鲜鲫鱼

腊八粥

更多文章

  • 太子写诗求饶,武则天还是不放过他,他的诗却成为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黄瓜台辞》历朝后宫有无数美貌佳人,三千佳丽中不乏有文武双全,睿智过人的女才子、女政治家;可是,只有武则天能够从她们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中惟一的女皇帝,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倘若了解历史,会知道在武则天之前,出

  • 明朝明明有16个皇帝,可为什么只有明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十三陵起止分别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永乐朱棣和最后一个皇帝思宗崇祯朱由检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其他的三个呢?十三陵其实全称应该叫“明北京十三陵”,因为除了北京,在南京也有个明陵,就是大明鼎鼎的南京明孝陵,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其次,第二个皇帝惠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他的叔

  • 吞并半个中国的吐蕃帝国,被李泌用连环计剿杀,挽救了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李泌年轻时,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段轶事。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真实历史中的李泌,对唐朝的贡献之巨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李泌策划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平乱诀”,更提出了绞杀吐蕃帝国的“平蕃策”,直接为大唐王朝延命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大师之一,唐朝宰相、邺县侯:李泌(字长源)堪与管仲【尊王攘夷策】

  • 宋徽宗与李师师成佳话?考古专家:他们约会的地道,至今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执政25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当金军攻入京城的时候,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被金兵抓了起来,关了九年,最后客死金国。徽宗才华横溢,在诗琴书画方面造诣很深,他的字体被称为“瘦金体”,后世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李师师,生得极美,声音也极好听,汴京有名的花魁。她自幼

  • 吐蕃国师鸠摩智动辄以吐蕃威胁他人,难道他以为还在唐朝|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吐蕃护国大法师鸠摩智,鸠摩智vs王语嫣完整版,鸠摩智gif

    《天龙八部》中,鸠摩智一方面自身武功高强,一方面也仗着吐蕃的威势,雄强霸道,狂妄自大。但是,不得不说金庸对吐蕃的印象还停留在唐朝,不知道到了宋朝,吐蕃已经相当衰落,甚至一度还被北宋消灭过的史实。鸠摩智真要是吐蕃国师,不应该到处乱浪,而应该像历史上的吐蕃僧人那样致力于复国。鸠摩智道:“我吐蕃国主久慕大

  • 历史上最牛的女奴隶,她是成吉思汗的养母,她死后五大帝王为其抬棺送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奴隶,几千年的历史上最悲催的存在,在夏商周时期都是祭祀和殉葬的牺牲品,可谓惨绝人寰,但历史上有逆袭的奴隶,史上唯一从奴隶逆袭成为皇帝的传奇人物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石勒,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女奴隶,她虽然一生为奴,但是死后却有五大牛人为其抬棺送葬,可谓风光无限,历史仅此一例,这位传奇的女奴隶就

  • 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中后期,明朝边患问题突出,有“南倭北虏”之说,“南倭”指骚扰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北虏”指骚扰朝北方边境的蒙古族,蒙古瓦剌部于正统十四年大举南侵,掳走明英宗,重创了明朝政府。后来俺答汗收服蒙古各部,于嘉靖二十九年兵犯大同,以武力胁迫明朝开市通贡,后又多次滋扰蓟辽地区,可以说此时的明王朝面临着空前

  • 他是南明的崇祯,实际上比崇祯还要辛苦悲惨,最后绝食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在这个尊贵的位置上,上演了无数人性的丑恶,历史上的许多君王,暴虐,好色,穷奢极欲。挥霍这天下财富。但也有几个命苦的,享福没享成,辛苦一世,还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其中明朝的崇祯算一个,他生于末世,强自挣扎,希望挽狂澜于即倒。然国运如山,回天乏力,终是身挂歪树,雄心落空。崇祯当皇帝,没有享乐,他就像

  • 她是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两人12岁就相识,死后李世民为她破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最爱的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最宠的妃子,李世民真正最爱的人是谁

    极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也让每个皇后都有了母仪天下的姿态和无上的权力,许多雄心壮志皇后还利用这些条件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甚至达到干预朝政的地步。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却不是这样皇后,而是另大唐帝王,唐太宗无比喜爱的皇后,长孙皇后。说起这个女子和李世民的故事,那还真是一段佳话。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姻缘早在长孙十

  • 为朱元璋陪葬的女人的死法有多惨?数量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陪葬与殉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殉葬制度,是使用“活人殉葬”,在我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抹灭人性的制度,应该废除。陪葬制度,实际上是到了汉唐时期,因为人口减少和地位提高,改殉葬制度为“陪葬制度”,也就是功勋大臣死后陪葬于皇陵,这也成为了一种忠臣独有的荣耀。可惜到了明朝,在朱元璋的统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