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鞠通

吴鞠通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87 更新时间:2024/1/8 19:37:48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淮安区(楚州)

出生日期:乾隆23年(1758)

逝世日期:道光16年(1836)

职业:医学家

信仰:道家医学

主要成就: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

故居地址:淮安区河下镇

字:配珩

号:鞠通

人物生平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主要成就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全书分七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记载,并加以注释,说明温病的始原。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法。四卷是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救治和病后调治各论,以便阅读者不致临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分述妇科产后及儿科惊风、痘疹的论治。吴鞠通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并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大大地丰富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温病条辨》写成后,立即被广为传抄,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深得当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颇有医学知识的礼部尚书汪廷珍为之作序:“吾友鞠通吴子……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写成《温病条辨》,这是不可多得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著作。医家张维屏在书后评介:“瑭在京治温病,全活甚众,于是采辑名贤著述,附以己意,阅十数载,考验而成书,……余观数月,见其苦心孤诣,缕析条分,诚治温病不可无之书也,……然贝4医必先明伤寒,而后能明温病,既识伤寒,又不可不识温病,而是书于温病,则固详且备矣。”《珍藏医书类目》评价《温病条辨》“颇有条理,可为治温病之津梁也。”《意园谈医书笔记》赞扬“此书为温病所必看之书。”……由此可见,《温病条辨》确是清代中医温病学的一部杰出之作。嘉庆十八年(1813)吴鞠通的这部伟大著作,在汪廷珍的支助下,得以刊刻问世,并很快传到了日本,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中医博士奈良贤太郎写了一部《内科温病条辨的研究》,淮安清代医家李厚坤继承吴氏学说,把《温病条辨》改成赋文,便利阅读背诵,以启迪后学者。现代中医学院把吴氏著作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七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辩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个人著作

《吴鞠通医书合编》、《温病条辨》

作者:严冰,严晓枫编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1

字数:527000

版次:1

页数:660

印刷时间:2007-11-1

开本:大32开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801745675

包装:平装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以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和汉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故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张仲景是中医学的泰斗,吴鞠通乃温病学的巨匠。“两相羽翼”。

《温病条辨》以理论指导实践,《吴鞠通医案》则以实践验证理论,互证其学。《医医病书》述其未完,是吴鞠通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与君《温病条辨》及未刻之《医案》,并传不朽”(胡沄序)。其著作虽久行于世,堪称瑰宝,倍受医界崇爱,惜合编少见,综观一览多有不便。今值先生诞辰250周年之际,同里贤达纷纷要求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合编为一辑,以方便读者学习运用,亦表对先生纪念之忱。经鞠通先生同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教授热情鼓励和淮安的领导积极策划,几经努力,《吴鞠通医书合编》(简称《合编》)即将付梓和读者见面。为使研读者窥其全貌,特选用吴氏医著精善版,《温病条辨》选用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问心堂本,《吴鞠通医案》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医医病书》取手抄本为底本,参阅其他印本校勘。

前言

温病条辨

引言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序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凡例

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

卷一问心堂温病条辨上焦篇

概述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卷二温病条辨中焦篇

概述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温病条辨下焦篇

概述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寒湿

湿温秋燥

卷四问心堂温病条辨杂说

概述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伤寒注论

风论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

卷五问心堂温病辨解产难

卷六

吴鞠通医案

医医病书

主要贡献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为了纪念和学习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家乡人民为其建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四大温病学家

标签: 吴鞠通

更多文章

  • 包龙星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包龙星

    包龙星(1852年-1907年),是【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主角,清朝官员,和方唐镜是死敌,也是最幽默的一个人物。因病而去世,享年55岁,其实他很伟大。中文名:包龙星国籍:中国(清朝)出生日期:1852年逝世日期:1907年职业:大臣主要成就:杀死常威周星驰有的无厘头搞笑片只为博得观众一笑,并不强

  • 冯契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冯契

    冯契(1915年-1995年),原名冯宝麟,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底蕴与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特点,其哲学创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哲学成果提升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水准。冯契先生

  • 郭象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郭象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

  • 玛奇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玛奇

    玛奇(?—1696)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将领,其先哈达万汗之族。初授显亲王护卫。中文名:玛奇国籍:中国出生地:满洲镶白旗逝世日期:1696年职业:清朝将领性别:男累迁镶白旗满洲都统,列议政大臣。上念广西将士劳苦日久,宜番休,命与都统赵琏,副都统洪世禄、祖植椿率师往,并命参赞军务。次柳州,降伪将

  • 洪元硕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洪元硕

    洪元硕1948年出生于北京,出身名门,祖籍安徽,是中国近现代杰出哲学家洪谦之子。洪元硕,京城足坛名宿,中国著名足球教练,是北京国安小快灵打法的承继者,他曾带过高峰、曹限东、杨晨和陶伟等北京知名球员。而今国安队内外路姜、王长庆、张辛昕、闫相闯、黄博文等人也曾都是他的学生。2015年8月1日凌晨3时多,

  • 定妃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定妃

    定妃(1661年-1757年)万琉哈氏,亦称瓦刘哈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生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定嫔。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后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雍正年间定妃就迎养于履亲

  • 孔伯华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伯华

    孔伯华(1885--1955),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

  • 徐荣祥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徐荣祥

    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1958年生,滨州市沾化区人,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任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状告负责评选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

  • 王艮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艮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二十年十二月八日(1541年1月2日)。泰州安丰场(今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

  • 蒲辅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