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契

冯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245 更新时间:2023/12/10 19:37:17

冯契(1915年-1995年),原名冯宝麟,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底蕴与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特点,其哲学创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哲学成果提升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水准。冯契先生的代表作“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中哲史两论”(《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等,代表了20世纪八九年代中国大陆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契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诸暨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哲学家、哲学史家

主要成就:建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品:《智慧说三篇》、《中哲史两论》

原名:冯宝麟

师承:金岳霖

个人经历

1935年,冯契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

学术评价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冯契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沉思与反省,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及时代问题的关注。从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冯契以始于智慧又终于智慧的长期沉思,为中国当代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

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冯契的哲学思考涉及中国哲学史、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一卷本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考察,侧重于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及科学的比较方法,冯契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中的逻辑环节,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或者说,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或者说,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在冯契看来,中国传统哲学在关注前二个问题的同时,又对后两个问题作了更多的考察: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原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二者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就名实之辩而言,冯契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每当中国达到总结阶段时,就有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对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考察,提出辩证逻辑的原理,在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荀子》、《易传》、《内经》初步形成辩证逻辑的系统,到宋明,从沈括张载到王夫之、黄宗羲,辩证逻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冯契进而指出,与辩证逻辑的早期发展相应,中国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将道理解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与辩证的自然观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冯契的这一看法不同于所谓中国人“重人生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流行之论,它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和自然观的理解。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智慧说三篇》由三部相互联系的著作构成,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of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

按冯契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二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由无知到知的过程发端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冯契认为知识经验领域无非是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得自经验者即是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形成了知识经验。

经验知识涉及的是名言之域,在冯契看来,认识并不限于经验领域,它同时指向性与天道,后者即是智慧之域。如果说认识论的前二个问题主要关联着经验知识,那么,智慧则更多地涉及认识论的后二个问题,即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而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又内在地关联着人的发展,后者便为自由的人格。冯契肯定,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具体真理:人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相对中揭示绝对,而这一过程即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如何实现从名言之域的知识到超名言之域的智慧?冯先生从理性直觉、辩证综合、德性自证诸方面作了考察。他区分了总名与达名,达名表示的是最高的类,总名所表示的是元学的理念,亦即大写的Idea,总名可以看作是达名的辩证综合,如时空范畴便是达名,当我们说在有限中揭示无限,在瞬间把握永恒时,便是以时空范畴作辩证的综合,以表述超名言之域。与辩证综合相联系的是德性的自证。理性直觉与辩证综合的主体是我,我不仅有意识,而且能自证其德性,亦即对自己的德性作反思和验证,在言行一致的活动中自证其德性的真诚与坚定。

可以看出,从无知到知,又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既是知识论的问题,又是元学或本体论的问题;以广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冯先生对知识论与本体论作了沟通,并由此展示了统一本体与现象、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独特思路。

社会职务

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史、认识论和逻辑学。

主要著作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怎样认识世界》,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出版有10卷本的个人哲学著作《冯契文集》。

人物纪念

冯棉——《家父冯契》

今年是家父冯契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和逝世十周年,值此“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仅以此文表达对父亲的追忆与缅怀。

1915年11月4日

父亲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普通农户的家庭里。从小学开始,父亲就显露出聪明才智,学习成绩优异,尤以作文和数学见长。十八岁那年,祖父不幸病逝,家境窘迫。杭州初级中学校长唐世芳先生慧眼识才,伸出了援助之手,让父亲在学校兼任文书工作,有一份收入,使父亲的学业得以继续。父亲去清华读书的行装也是唐先生帮助备置的。唐先生是父亲的恩师,逢年过节,父亲都要去信或打电话问候,平时也常有书信来往。

1935年

父亲报考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奖学金生,被录取;之后,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公费生。公费生每月有二十元生活费,免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父亲决定入读清华哲学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考虑是:要救国,就要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是哲学;我对数学、科学、文学、哲学都爱好,学哲学大概最能满足我广泛的兴趣。”

在清华,父亲受教于冯友兰、金岳霖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哲学与逻辑功底。抗战期间,清华西迁昆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父亲在西南联大又选读了原北大教授汤用彤先生的“印度哲学史”、“魏晋玄学”、“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等课程。大学毕业,父亲进清华大学研究院哲学部继续学习,研读了古今中外各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其间,金岳霖先生还为他一人授课,内容包括休谟(D.Hume)和布拉德雷(F.H.Bradley)的著作以及金先生的《知识论》手稿,冯友兰和汤用彤先生也多有指导。1993年汤用彤先生百年诞辰和1994年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父亲分别写了《忆在昆明从汤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和《忆金岳霖先生以及他对超名言之域的探讨》两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这段难忘的岁月。

1944年

父亲研究生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智慧》。对智慧的探索成了他毕生的信念,父亲生前出版的论文集名为《智慧的探索》,他晚年的最后三部著作《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被合称为“智慧说三篇”。

1946年

从1946年起父亲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纺织工学院任教,并在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兼课。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于1952年正式受聘,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直至1995年去世。其间,还先后兼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父亲酷爱读书,买书是他的一大喜好。他购书都是自己掏钱,从不用科研经费。他的科研经费仅用于外出开会的差旅费和市内的交通费,而且由系里代管,自己并不经手。家里有五只大书架,因书太多,只能分里外两层摆放,他时常理书,哪些书放在里层的哪个位置,清清楚楚。父亲购书重在实用,都为研究哲学而买。我的大舅舅、版本学家、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赵万里先生来我家翻阅了父亲的一书架线装书之后,所作的评价是:没有收藏价值。

文革前

父亲经常熬夜,烟也抽得厉害,主要抽“牡丹牌”,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好的香烟。文革中成了“牛鬼蛇神”,监督劳动,工资被扣得只剩下一点生活费,于是,只能改抽廉价的“劳动牌”香烟了,我记得是八分钱一包。1975年,发现患有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在医生的建议下,毅然戒了烟。从此,他的生活起居变得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六点钟左右起床,然后去学校数学馆附近的空地上独自一人打“杨式太极拳”,他打拳重在活动筋骨,远远望去,整套动作既不标准也不协调。每天傍晚,他和母亲一同外出散步,晚上也不再熬夜。

没有了烟,绿茶和绍兴黄酒是他所爱。绿茶大多是托亲朋好友买的或别人送的,尤其是安徽师范大学的臧宏教授,每年春天都会寄来几大包黄山茶林场的“毛峰”新茶,接到包裹单,照例由我去邮局领取,取回后父亲再把它们分放在一个个“火油箱”里。父亲喝茶用小杯,这是母亲特意安排的,为的是让他能多起身倒茶加水,离开案头活动一下。

黄酒是父亲自己买,他常在傍晚散步时去师大一村的小店买酒,不是“加饭”就是“花雕”,每天晚餐用热水温热了再喝。有客人来家,招待吃饭,照例也温上黄酒对酌,再加上几盘家常的荤素菜。记得在家招待的中外客人有:挪威的希尔贝克(G.Skirbekk)教授夫妇、美国的艾姆斯(R.T.Ames)教授、王浩教授、何炳棣教授和成中英教授、台湾的张尚德教授等。外校教授来参加父亲指导的研究生论文答辩,通常也请来家里便饭,如复旦的胡曲园教授、严北溟教授、蒋孔阳教授、上海师大的徐孝通教授、上海社科院的傅季重研究员等,这时,母亲也参加进来和客人们聊天,饭桌上的气氛热烈而亲切。

父亲生前曾为整理出版金岳霖先生的遗著《罗素哲学》、徐怀先生的遗著《古代基督教史》、陈旭麓先生的遗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邓艾民先生的遗著《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而操劳,并为之作序或跋。父亲逝世以后,哲学系成立了“冯契先生遗著编辑整理工作小组”,全系教师通力合作,花了不少精力,将父亲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于1996至1998年间相继出版,母亲也参加了这一工作,选编了其中的“哲学通信”,并亲自撰写了“冯契年表”附于书后。可以说,《文集》的出版,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注:本文选自冯棉2005年11月1日在“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暨冯契基金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标签: 冯契

更多文章

  • 郭象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郭象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

  • 玛奇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玛奇

    玛奇(?—1696)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将领,其先哈达万汗之族。初授显亲王护卫。中文名:玛奇国籍:中国出生地:满洲镶白旗逝世日期:1696年职业:清朝将领性别:男累迁镶白旗满洲都统,列议政大臣。上念广西将士劳苦日久,宜番休,命与都统赵琏,副都统洪世禄、祖植椿率师往,并命参赞军务。次柳州,降伪将

  • 洪元硕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洪元硕

    洪元硕1948年出生于北京,出身名门,祖籍安徽,是中国近现代杰出哲学家洪谦之子。洪元硕,京城足坛名宿,中国著名足球教练,是北京国安小快灵打法的承继者,他曾带过高峰、曹限东、杨晨和陶伟等北京知名球员。而今国安队内外路姜、王长庆、张辛昕、闫相闯、黄博文等人也曾都是他的学生。2015年8月1日凌晨3时多,

  • 定妃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定妃

    定妃(1661年-1757年)万琉哈氏,亦称瓦刘哈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生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定嫔。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后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雍正年间定妃就迎养于履亲

  • 孔伯华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伯华

    孔伯华(1885--1955),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

  • 徐荣祥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徐荣祥

    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1958年生,滨州市沾化区人,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任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状告负责评选和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

  • 王艮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艮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二十年十二月八日(1541年1月2日)。泰州安丰场(今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

  • 蒲辅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文

  • 王聪儿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聪儿

    王聪儿(公元1777年—1798年),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江湖艺人出身,因嫁给齐林为妻,又名齐王氏。参加白莲教起义后,她曾任义军总指挥,也就是八路义军统帅,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率众十余万纵横驰骋于鄂、川、陕、豫四省,英勇战斗了两年多,虽然最终因起义失败而自杀,

  • 刘渡舟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渡舟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文名:刘渡舟别名:刘荣先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出生日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