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朱凤美

朱凤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00 更新时间:2024/1/19 3:31:35

朱凤美,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他在麦类黑穗病、线虫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防治方法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成果。他在研究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过程中,发现了生物拮抗作用,为生物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他首先将菌类分类与病害诊断研究结合起来,为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奠基人之一,是植病研究工作者的楷模。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凤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95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70年06月11日

职业:研究员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中学部

主要成就:麦类病虫防治研究做出创造性成果

代表作品:《中华民国に扵けゐ植物病菌の所见》等

人物生平

朱凤美,1895年1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其父曾任教于清华学校,1911年在沪创办大同大学。朱凤美少年受父母薰陶,对诗词颇有志趣;但他特别爱好植物,常在课余或假日采集花草植物压制标本,有时还进行观察分析。1913年他考取南京江苏第一农业学校,191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18年赴日本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学习。1921年毕业回国,先后担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安徽第二农业学校教员,后在河北大学农科专门部、武昌大学、北平农学院等学校任教授。1927年再次去日本,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专攻植物病理学。1930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浙江省昆虫局技师。1933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进行麦类病害防治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中央农业实验所内迁,1938年到贵阳,他兼任农林部贵州省推广繁殖站主任和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病虫害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返南京,1947年任该所病虫害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病虫害系疏散到杭州,在杭州迎接解放,并即迁回南京继续留任。1950年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称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他一直在研究所工作。

朱凤美一生从事植病防治研究,在开拓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事业和农作物防治实践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制的线虫汰除器,经大面积推广应用,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在1950年,农业部授予发明奖;他研究发现小麦拌种时,掺加油粕粉末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病;从油粕中分离出抗生菌能防治作物病害,为农作物防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1950年农业部授予他爱国丰产奖状。60年代初期,他提出的“杜绝菌源为中心,秧田期防治为重点”的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案,首次有效地解决了白叶枯病的防治问题,1978年他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人民为了表彰他在植物保护研究及生产中的贡献,1956年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先后被选为江苏省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聘他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备受植物病理学界的尊重和爱戴,曾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第一页上刊登着戴芳澜、俞大绂、邓叔群与朱凤美4人的照片,他被公认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界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成就

1895年1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11年,清华学校中学部毕业。

1913年—1917年,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毕业,留校任助教。

1918年—1921年,日本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学习,1921年毕业。

1921年—1924年,回国,先后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河北大学农科专门部、安徽第二农业学校教员及浙江昆虫局技师。

1924年—1926年,任武昌大学、北平农学院教授。

1927年—1930年,再次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

1930年—1933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浙江省昆虫局技师。

1933年—1949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42年,随所迁往贵阳,兼任农林部贵州省推广繁殖站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所返回南京。

1947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主任。

1949年,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病虫害系主任、一级研究员。曾兼任华东水利部农林干部学校植保班主任、植物检疫训练班主任。

1970年6月11日,逝世于南京。

先生主要论著

1朱凤美.中华民国に扵けゐ植物病菌の所见.日本农学汇报,大正十五年(1925).

2朱凤美.NotesonThePresenceofSclerotiniainChinaWithSpecialrefe-rencetocomparisionwithsclerofiniaorichidis.浙江昆虫局年刊,1933年.

3朱凤美.麦类病害识别及其防治.中华农学会报,1935(156):1—46.

4朱凤美.黔省麦类黑穗病与线虫病之严重性及其简易的防治法.农业促进委员会等合印,1939.

5朱凤美等.防治小麦线虫病之最理想的方法及其所需之器械——线虫病麦选除机.中华农学会报,1940(170):36—50.

6朱凤美.小麦线虫病之分布及其严重性(一).农业推广通讯,7(8):31—36.

7朱凤美.小麦线虫病之分布及其严重性(二).农业推广通讯,7(9):36—44.

8朱凤美.小麦线虫病的防治方法(一).农业推广通讯,7(10):20—28.

9朱凤美.小麦线虫病的防治方法(二).农业推广通讯,7(11):20—30.

10朱凤美.小麦线虫病防治方法(续完).农业推广通讯,7(12):26—32。

11朱凤美.TheprevalenceofThewheatnemafodeinChinaanditscontrol.phytopathology.1945,Vol35.P.288—295.

12朱风美.小麦感染所谓高型与矮型腥黑穗病后之秆长观察.昆虫与植病,4(13).

13朱风美.防治麦病的拌种器之制作和用法.华东农林,1950,1(4).

14朱风美.上海市郊秋季马铃薯该如何防晚疫病.华东农林,1950,1(2).

15朱风美,杜秀蓂,刘贤承.油粕对于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效力(预报).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4年第1号,11—13.

16朱凤美,杜秀蓂,严锦兰等.红砒处理麦种防治黑穗病的试验.植物病理学报,1955,1(1):45一60.

17朱凤美,杜秀蓂,奚文英等.油粕对于小麦腥黑穗病及其类似病害的防治效力.华东农业科学通报(第二报),1956年,第5号.

18朱凤美.麦类黑穗病.华东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第3号.

19朱凤美,杜秀蓂,琳.砒剂处理麦种的有效而安全的关键.植物病理学报,1957,3(2):178—182.

20朱风美.应用油粕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的具体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论文集,1957年.

21朱凤美,杜秀蓂,奚文英等.消灭麦类黑穗病的种子处理法.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8,(9):473一476.

22朱凤美,王法明,陈毓苓等.稻热病污种子应用水浸无气处理的疗效.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8年,4月号,177—185.

23朱风美.麦种用石灰水处理的防病效果.农业科学通讯,1958(9).

24朱风美.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几个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9,(9).

25朱凤美,杜秀蓂,奚文英等.麦类黑穗病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29—254.

26朱凤美,杜秀蓂,小麦线虫病及其防治(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55—263.

27朱凤美,杜秀蓂,陈毓苓等.稻麦种子的水浸消毒处理(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69—109.

28朱凤美,杜秀蓂,奚文英等.关于麦种水浸消毒处理的几个补充实验报告.植物保护学报,1962,1(4):409—416.

29朱凤美,王法明,陈毓苓等.运用水稻高产肥水管理技术防治稻瘟的实验观察.江苏农学报,1963,2(2):132—133.

30朱凤美,陈毓苓.防治稻瘟.白叶枯和纹枯病三种重要稻病的关键性措施.中国农业科学,1963(6):13—19.

31朱凤美,陈毓苓.“苏化911”防治稻纹枯病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1):1—14.

32朱凤美,肖庆璞,王法明等.江南稻区新发生的几种稻病.植物保护,1964,2(2一3):100—102.

33朱凤美,李经仪.麦类大粒种子精选及病污种子治疗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科学,1965(9):7—11.

34朱凤美,陈毓苓,朱宗武等.大面积使用“苏化911”和甲基砷酸钙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示范试验结果.江苏农学报,1965(3).

为麦类病虫防治研究做出创造性成果

朱凤美早期从事麦类病害防治研究,以由种子传染的黑穗病类、线虫病为研究对象,他深入生产实践,以田间调查、试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科研方法和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开发无机农药硫磺、红砒拌种防治黑穗病

30年代小麦秆黑穗病、腥黑穗、燕麦坚黑穗病在我国西北、西南部地区流行。西北各省群众原来多采用饮用酒拌种防治这些病害,但消耗粮食过多。西南各省一般采用温汤浸种,但缺乏温度计,温度无法掌握,推广不易。他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开展硫磺、红砒等农药防治研究,在欧、美学者虽已经证明硫、砒有效,但无法实用于生产的情况下,他解决了不同土壤、湿度下,不同播种时期中的拌种最适药量,与稀释剂等一系列问题,并制订出这两种药物安全有效的种子处理规范化技术,在病区迅速推广。仅据绥远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统计,用硫磺代替饮用酒后,每年可节省谷子达300余万斤。同时,他利用不同融点的蜡质物,设计出一套简易温度计,使群众很容易掌握水温,解决了当时西南各地缺少温度计的实际困难,推进了温汤浸种的全面应用。他从实际出发,创制简单实用的仪具,不断探索简便易行的防治措施,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石灰水浸种法防治种子深层带菌病害

苏联学者蔡来斯基(Zalessky,V.1935)曾提出水浸无气消毒处理种子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等种子深层病害,但浸种用水需先煮沸排气,待水回冷后再浸种。其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亦多注意用水浸种处理,但由于防腐剂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一般认为还不能实用。朱凤美在总结前人水浸无气消毒种子方法的基础上,加用0.5—1.0%生石灰作为防腐剂,在石灰水与空气接触生成碳酸钙膜层后,隔绝空气,加速病菌窒息致死,使水浸无气消毒的理论得到阐明,方法得到完善。此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且防治的病害种类多,基本上可防治稻、麦种子带菌的主要病害(如麦类的黑穗病类、稻瘟病、恶苗病等),促进了农村种子处理的普遍推广,成为我国60年代独具特色的种子处理技术。

发明线虫汰除器,首创应用机械防治线虫病

40年代,朱凤美在贵州工作,了解到当地小麦线虫病严重,于是对线虫病开展比较系统的研究。在了解线虫病的分布及为害规律的基础上,绘制成线虫病的全国分布图,为当时制订防治策略,设计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为适应处理大量麦种的需要,他联合机械专家,根据凹孔、分离形状相异的麦瘿的原理,首创线虫汰除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研究改进汰除器,由木质改为铁质,每小时可汰除麦种250—500公斤,汰除虫瘿率达99.9%以上,且可汰除大部分发育不良麦粒以及杂草种子,发挥大粒麦种生产的潜力,仅大粒种子即较一般种子增产10.5%。线虫汰除器的创制,为我国创造了全面防治小麦线虫病的简易技术设备,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他写成专文在美国《植物病理学报》上发表。

证明粪肥是病害的传染源,并开拓生物防治

50年代初,山东小麦腥黑穗病大流行。朱凤美深入山东农村,考察麦病发生情况,发现小麦腥黑穗病与使用土粪有密切联系。又从农民大面积采用粪种隔离(麦种与粪肥隔犁下地)与施用净粪(即油粕)取得控制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为害的示下,进行系统实验,证明小麦腥黑穗病菌可以通过牛马肠胃而继续存活,从而指出:种子、土粪(即牛马粪与土壤混和的一种肥料)是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染源。这一论断即纠正了国外学者认为小麦腥黑穗病菌只能种子传染,通过牛、马肠胃不可能存活,土粪不能传病的错误结论,又为当时山东省大面积采用粪种隔离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从利用油粕为肥料,防治小麦腥黑穗病这一事实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明油粕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作用。由于油粕施入田间后能产生一批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腥黑穗菌有拮抗关系,因而抑制了腥黑穗菌的萌发侵染,并分离出具有对病原有较高拮抗作用的多种微生物。其中以B8、A3两种抗菌力最强,除能抑制小麦腥黑穗菌、大麦坚黑穗菌的孢子发芽外,对于丝核菌、赤霉菌等都有较高的拮抗作用。从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发展到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进入生物防治,即生态防治的研究领域。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邀请朱凤美为技术顾问,将他的研究成果“麦类黑穗病”拍成科教电影,广为传播。

为水稻病害防治研究开辟新途径

朱凤美在50年代进行麦病研究的同时,还开展水稻病害的防治研究。首先以稻瘟病为对象,其后逐步向白叶枯病和稻纹枯病发展,按水稻3大病害的发生特点,制订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取得卓有成效的结果。

开辟农业防治稻瘟病的途径

50年代开始至60年代,朱凤美先后主持华东与全国稻瘟病的防治协作研究,决定以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主攻方向。在品种方面,他鉴定了全国各地保存和新选育的品种达10461个,选出了一批抗稻瘟病而又高产的品种,直接投入生产使用。栽培方面,从总结劳模陈永康的“三黄”、“三黑”的丰产经验着手,探索运用水稻高产肥水管理技术,统一多肥足水与稻瘟病和水稻高产之间的矛盾,研究控制稻瘟病发生危害的措施。他还注意品种与施肥之间的工作关系,根据品种的特性施肥,以提高和稳定品种的抗性,发挥品种抗性与高产的潜力。他的《运用水稻高产肥水管理技术防治稻瘟病的实效观察》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水稻营养生长规律与稻瘟病侵染为害之间的规律性。这是一篇既具实用价值而又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文献。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来访者亦极赞赏。

突破了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僵局

水稻白叶枯病是农民长期以来视为水稻的不治之症。在60年代初,对水稻白叶枯病的传病规律尚不清楚,且无可用的高产抗病的品种和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他毅然接受这一研究任务,在总结种子带病研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他们深入常发病区调查研究,同时开展室内试验工作,经过5年集体努力,终于探明病区的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菌源,水是传病的媒介,秧田期是初次侵染的关键时期。由此提出以“杜绝菌源为中心”(管理病稻草)“秧田期防治为重点”(严防灌溉水淹苗)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在病区进行大面积示范防治,经过反复验证表明,这一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白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突破僵局,为后来继续深入开展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创造了条件。

奠定药剂防治纹枯病的基础

随着水稻早栽、多肥、密植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发生日益加重,并逐渐成为影响水稻持续高产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他经过详细调查后,决定以化学保护为主,组织人力,探测有效药剂及有关施用技术,先后测定化学杀菌剂80余种,终于明确有机砷剂是防治稻纹枯病的特效药剂,并制订出有机砷剂在水稻上的安全施药期和有效剂量。70年代中期以后,药剂防治纹枯病普遍推行,并逐渐由砷制剂发展到应用抗生素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大力推动水稻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1963年,浙江东部稻区水稻新病害突然爆发,上海市郊县亦相继发病,朱凤美率先响应华东科学技术委员会号召,会同王鸣岐、陈鸿逵两教授商讨开展现场调查及组织协作问题。他深入浙江重病区余姚一带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病害与当时日本最新报道的黑条矮缩病相似。他提请科委组织江、浙、沪有关科学家分工协作研究,终于在不长的时间内,证实这种病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其传毒介体为灰稻虱。华东科委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病害的蔓延,在浙江义乌县召开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现场防治讨论会;随后又在上海市召开了包括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0余人的水稻病毒病防治研究讲习班。协作组所召开的这两次会议,朱凤美在会内、会外做了很多工作与细心安排。在此期间,有关稻、麦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忘我劳动是分不开的。这种对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大家永远不会忘记的。

重视菌类分类与病害诊断研究

重视菌类分类与病害诊断研究,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朱凤美早在30年代,在教学之余即致力于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进行分类研究。在日本学习期间,曾将在国内采集到的241种植物病害整理成论文——《中国的植物寄生菌》,并在日本植物病理学年会上进行交流。在浙江昆虫局工作时,他对植物的菌核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1932年用英文发表了《中国的菌核病》及《SclerotiniaMiyabeanus于我国境内的发现及其与S.Arachidis之比较研究》等,对我国菌核病的研究与防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对于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鉴定仍极为重视,每到一地都亲自动手采集植物病害材料,制成干标本或浸渍标本,江苏省农科院标本室保存的3000余份标本莫不贯注着他的心血。他还极度重视全国新的植物检疫性病害的鉴定,如云南水稻的一柱香,安徽大小麦的麦角病,山东的甘薯线虫病等,并收集大量文献写成专题教材在全国植物检疫训练班上讲授。同时根据他多年来采集与鉴定真菌病害的心得,参考国内外有关真菌分类文献,编写出《植病诊断》、《真菌分类学提纲》,编绘出《真菌分类图册》。在华东农业技术干部训练班上讲授。这些著作反映了我国60年代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勤奋、认真的治学精神

朱凤美的一生,治学不倦,经常日以继夜地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他在研制线虫汰除器时,曾连续工作7昼夜,直至完工。他以全部精力贯注于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研究之中。

他选择课题,不从个人兴趣和专长出发,更不从文献资料中寻找。他早年研究的重点是真菌分类,在浙江昆虫局时曾对菌核病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到南京工作后,即根据生产需要安排研究课题,先后研究了麦类黑穗病、小麦线虫病、赤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影响粮食生产的严重病害,并领导和指导棉病、柑桔病害和植物病毒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放在病害防治上,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服务。

朱凤美从不局限于传统植物病理学进行室内研究所通常采用的微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而是把生产现场调查、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结合起来应用于病害防治研究。如稻瘟病的研究,即在通过田间调查取得病害发生为害规律的大量数据之后,再研究运用劳模陈永康的高产栽培经验,用以控制稻瘟的方法,推动了应用栽培技术控制病害的进展。

在人力安排上,他不仅在本单位组成一支坚强的科研队伍,并且重视组织其它单位人力开展协作研究,共同攻坚。如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病毒病等的防治都是这样进行的。他还重视与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为了开展病毒病的研究,他聘请魏景超教授来华东农科所病虫害系主持病毒病研究课题,使该所的病毒病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推动了对粮食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病毒病的防治研究事业。

在病害防治策略和措施上,他克服以往不少学者单纯着眼于消灭病原的片面观点,重视品种、栽培条件和环境因子对于病害发生发展的作用。因此,他不仅重视化学防治、物理防治,而且重视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诸如他试验出多种种子处理方法,创制了线虫汰除器,强调肥水管理和应用抗性品种在稻瘟、白叶枯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研究饼肥防治土传病害等。这是早期综合防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调查研究,重视生产的表现。

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严谨周密,对青年同志要求十分严格。每当新的试验开始,他必亲自参加,共同探讨,然后判定试验方案,共同进行工作。当取得结果以后,必经严格考核,才给予肯定。他注重从实践中提高中、青年的研究能力,树立科学态度。当研究工作遇到问题时,则毫不放松,严加分析,寻找原因,设法解决。例如石灰水浸种遇到阴雨天气,麦种发芽出现问题。他总是十分冷静,又很虚心地再一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以拌草木灰的简易方法,吸收水分予以控制。还继续试验,明确气温与浸种天数之间的关系,使操作规程日臻完善。

朱凤美重视在研究工作中培养干部,同时还重视业余培养和脱产培养。他经常不厌其烦地亲自编写、打印教材,帮助同志查阅文献资料,熟悉试验技术。

50年代他先后派出有关同志到大学、科研单位学习植物病毒、线虫、微生物实验技术,以提高干部的学术和业务水平。他兼任华东农林水利部农林干部学校植保训练班主任、植物检疫训练班主任时,亲自主讲植物病理学基础课,经常备课到深夜。一次由于通宵未眠,体力不支,以致跌倒,但他仍挣扎起来,坚持讲完全课程。这种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深受同学敬佩。

朱凤美一生为祖国的植保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其他科学家一样,受到了冲击,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努力工作。在他逝世前的最后30分钟,桌上还尚未读完的一页书,钢笔尖上尚留着书写未尽的墨水滴。他作为我国植病界的奠基人之一,以及他在病害防治和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镌刻在我国植保业绩的丰碑上。

标签: 朱凤美

更多文章

  • 于克恭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于克恭

    于克恭(1907—1940)曾用名王志恒、李保山。1907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今乳山市)地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妹11个,有三人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生命。16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于克恭弃学任教,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仇、民族恨,使于克恭对旧

  • 周诗穆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诗穆

    周诗穆(1902年-1980年),中国电影摄影师,浙江宁波人,父亲早殁,靠母亲编织草席以维持全家生计,由于悉心钻研,刻苦勤奋,很快掌握电影摄影技术。他拍摄了《松柏缘》、《风雨之夜》、《苦学生》、《慈母》、《恋爱与生命》、《现代一女性》等作品。中文名:周诗穆国籍:浙江宁波民族:汉出生日期:1902逝世

  • 王敬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敬平

    王敬平(1946.5—2009.8.6),男,号虎啸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另

  • 韦丛芜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韦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1905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为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成员,《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

  • 刘季洪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季洪

    刘季洪(1903—1989),江苏丰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继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0年复获化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西北大学校长、国立西安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制

  • 沈隽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沈隽

    沈隽(1913—1994),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创建了我国果树生理学、果树解剖学和果树矿质营养研究室。首先提出“等高撩壕”栽培法,促进了山地果树的发展。在苹果抗缺铁黄叶病优良砧木筛选、葡萄抗寒新品种选育及化学疏果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主编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中国果树志》等。曾多年连任中国

  • 傅筑夫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傅筑夫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学家,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在北师大求学期间,结识了鲁迅先生,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宝贵教诲。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指导下,傅筑夫又进行中国古代神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他后来大规模搜集经济史资料,从事经济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中文名:傅筑夫国籍:中国民族

  • 熊大仁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熊大仁

    熊大仁,1910年3月17日生,珍珠养殖专家。江西南昌人。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中文名:熊大仁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南昌出生日期:1910年3月17日逝世日期:1981年9月9日职业:科学生物学家毕业院校:复旦大学代表作品:在珍珠人工养殖领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研究性别:男1910年3月17日

  • 刘波涛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波涛

    刘波涛,常见人名。著名人物有财经作家及营销观察者刘波涛,重庆大学2007级化学应用系刘波涛。中文名:刘波涛国籍:中国出生地:重庆市丰都县太平坝乡出生日期:1988年逝世日期:2009年7月21日职业:学生毕业院校:重庆大学主要成就:重庆大学优异生奖学金,抢救落水女童,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暑假返乡的重庆大

  • 章荣初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章荣初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骅,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幼时念过小学,青年时贩卖棉布,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后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卖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上海沦陷期间,创办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