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孙道仁

孙道仁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3/12/22 1:35:55

孙道仁(1865—1935),湖南慈利人,以军功为福建候补道台。历任福宁镇总兵、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新军成立,任陆军第十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任福建水陆提督。与闽浙总督许应骙之侄许崇智素有交谊。许崇智早已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首义后,约孙道仁在万寿桥下舺舨中,劝其参与革命。福州光复,组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7月,正式就职。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孙道仁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不久被李厚基所逐,寓居上海,1935年病逝。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道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慈利

出生日期:1865年

逝世日期:1935年

主要成就:福建都督

生平履历

清光绪十年,孙道仁随其父晚清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参加台湾中法战争。孙开华以署福建陆路提督职,负责台北海防。法军封锁台湾时,孙道仁密雇帆船,把弹药藏在舱底,渡海秘密接济台湾守军,台湾巡抚刘铭传因而委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后保加四品衔,被委为前敌营务。中法战争结束后,孙道仁赴北京应试,任京府通判,分发顺天补官。

光绪十六年,安置在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任办事官。

光绪十七年,热河发生金丹道农民起义,清政府调集军队镇压。孙道仁奉命担任运饷事务,往返于朝阳、赤峰、热河等处,后得赏三品衔以知府分发福建补用。不久升为道员,仍留福建补官。光绪十九年,其父去世,回籍守制。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福建福宁镇总兵,陆军第十镇统制、福建提督。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陆军第十镇统制。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孙道仁被湖南提督娄云庆调用,总管庆字全军营务处兼庆新五营,驻岳州听候调遣,议和后解职。

光绪二十一年,孙道仁受闽浙总督边宝泉委任,督办善后局。

光绪二十三年,在闽统领福胜中、前两营。次年,受闽浙总督许应骙委任,总办全闽营务处,仍统领福胜步、炮等营,不久兼统福强水、陆全军。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浦城县刘加福聚众数千人,反抗当地官吏的苛暴统治。孙道仁传令部下,授以机宜,“擒刘加福于江山界”。孙道仁由此深得清廷赏识,加二品顶戴。

光绪二十七年秋,闽浙总督许应骙奏派孙道仁赴日本参观,兼考察陆军教育。孙道仁回国后,即开办福建武备学堂,并出任总办,武备学堂教学管理均仿效日本士官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许应骙被清廷免职,孙道仁也降补通判,仍任武备学堂总办兼统督练营务处。

光绪三十一年初,清廷委任孙道仁代理福宁镇总兵。同年,奉命筹办改编常备军事宜。十一月,清廷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宁镇总兵。不久又世袭骑都尉衔。

光绪三十二年,孙道仁升任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成为闽军头面人物。

宣统元年,解去练兵处及武备学堂总办职务,因其办学有功,清廷加封其提督衔。

宣统二年,又加授陆军副都统衔。翌年,清廷任命孙道仁为福建提督。武昌起义各省革命迅速开展。当时,孙道仁尚持观望态度。后迫于形势,由彭寿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1月8日孙道仁发出密令:许崇智为前敌总指挥,彭寿松为先锋队和差遣队指挥,于当晚向于山发起总攻。洋枪队由刘通等率领,保护领事馆区和外侨,并占领银元局、厘税局。当日晚上,许崇智率队进入于山。于山俯瞰旗营,为必争之地,旗军失此先着,成为困守一隅之局。福州将军朴寿所部八旗捷胜两营,官兵2500人,起义军5000余人,兵力强,地势利。9日拂晓5时,号炮鸣响,起义军开始进攻。炮兵集中火力轰击福州将军署,满人死伤颇多。中午11时半,清军势不能支,士无斗志,在城上竖起白布降旗,上书:“将军出走,停战议和。”起义军怕他们诈降,置之不理,继续炮击。下午2时,清军又在于山天君殿前门的标杆上,挂一面白布阵旗,上书:“请求停火,愿将全部缴械乞降。”进总督衙,议定组织军政府,众人举孙道仁为都督。都督府成立,13日举行都督就职典礼。郑祖荫代表同盟会授予孙道仁都督印信,文为“中华军政府闽都督之印”。孙道仁接印,张贴就职告示。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道仁被任命为陆军中将衔福建都督。福建新政权内部各派力量争权夺利,局势混乱,以孙道仁、彭寿松为代表派系斗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继任大总统后,指使岑春煊以镇抚使名义率兵入闽,迫使彭寿松离职。自此,福建军政大权集中于孙道仁之手。

民国元年四月,中山先生首次拜访福建,此行也是他唯一的福建行。四月一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之职,抱持周游各省,宣传主义、发展实业及教育之弘愿,从南京、上海转往武昌,再回到上海、经福建,返回广州。四月十九日下午,孙中山一行人,搭乘泰顺轮进港,闽都督孙道仁登轮迎接。随即前往仓前山的桥南公益社与革命志士畅谈,对黄花岗烈士遗族尤为关怀。仓前山的桥南公益社,是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所在地,也是革命志士用来策划光复福建的政治、军事行动地。孙中山在此除与福建同盟会会员合影,并为桥南公益社题有“独立厅”三字,以为留念。现在此地是“中医眼科医院”,门前由福建人民政府竖有“独立厅”石碑,供后人瞻仰。

民国2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揭起反袁旗帜,“二次革命”爆发。安徽、湖南、广东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福州各界派代表向都督府请愿,要求宣布独立。孙道仁存心观望,迟疑不决。时任中华民国第十四师师长的许崇智联络刘通、黄光弼等革命党人,胁迫孙道仁举兵反袁。孙道仁迫不得已,于7月19日和许崇智联名通电,宣布福建独立,并推举许崇智为福建讨袁军总司令。许崇智虽促使孙道仁宣布独立,但孙道仁对许崇智要求出兵北伐之事只是口头敷衍,行动上不予支持;福州商会也不代为筹款。因军饷无着,故福建虽宣布独立,而讨袁军却从未出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道仁于8月9日通电宣布取消独立,并向袁世凯认错请罪,把责任推卸在许崇智身上。不久,袁世凯派李厚基率兵入闽,遣散闽军。孙道仁被迫辞去都督之职,入京接受袁世凯的审查。不久,获准回籍。

民国5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民国6年,孙道仁受命担任北京政府总统高等顾问。不久,黎元洪下台,孙道仁去职。

民国11年6月,黎元洪复任总统。7月,委任孙道仁为永威将军,前往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次年回北京,适逢黎元洪再次退位。

孙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晚年的孙道仁,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鼓浪屿。应女儿、女婿邀请,居住厦门养老,不久在厦门病逝。

安息大陆

孙道仁墓位于开元区仙岳山南面山腰。孙道仁(1865-1932年),字静山,号退庵,湖南慈利县人。晚清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之长子。1884年随父参加了台湾中法战争。清末被擢任为福建水陆提督。1911年11月9日福州辛亥革命爆发,孙道仁援助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为光复福建立下功勋。福建革命军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首任都督。1913年7月,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率军参加讨袁战争。9月,因革命失败而离职。1916年,孙道仁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授永威将军衔,随后到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晚年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于鼓浪屿。1932年逝世后由国民政府择地公葬于此。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2米,南北长15米,总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墓冢呈三级台式,蛎灰水泥沙浆抹面,底边长2.4米,高2.6米,其上为方柱形、攒尖顶墓碣。墓碣高0.77米、底边0.9米,四面各嵌长方形花岗岩块石,正面镌隶书“永威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福建都督孙公静山之墓”,其余三面镌刻其生平事迹。墓围呈长方形。墓前有二级墓坪。

1994年重修。1998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记精粹

孙道仁,字退庵,号静山、静珊,湖南慈利人,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八六七年二月一日,此据孙道仁《退庵纪事》、王俯民《民国军人志》误作一八六二年,南京出版社《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陈玉堂(书石)《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误作一八六四年)生。父开华(赓堂),由武童投入湘军,为鲍超(春霆)部“霆军”骁将,在赣、湘、苏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历任游击、副将等职,同治四年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大败太平军谭体元部,五年以功授福建漳州镇总兵,有妻妾十余人;道仁居长,庶出,生母蔡氏。幼年随父在闽,好驰马试剑,遇父亲督练将士,尤喜倾心静听,故于弓箭、枪炮,颇有心得,偶稽考谱乘,知先世为春秋孙武(长卿,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子裔,传至汉末孙策(伯符),世为名将,遂慨然有志于建功立业,绳其祖武。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十八,夏,于中法战争期间,孙开华以署福建陆路提督奉旨由驻地泉州带印渡海办理台北海防,镇守沪尾(今淡水);九月,刘铭传(省三)继张兆栋(友山)为福建巡抚,仍驻台湾督办军务,当法军将闽省海军摧毁后,即封锁台湾各港口,令对外交通、供应中断,倘日复一日,台湾将不战而降,当前最缺乏者为火药、子弹,刘铭传望洋兴叹之余,遍觅有胆色者冒险接济军实,无人敢自告奋勇其往,及闻孙道仁留提署料理事务,乃遣参将刘维兴押解火药、枪炮至泉州,向孙道仁商议接济之法,孙道仁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泉州与台中府对渡,若遇风色顺利,一昼夜可达台中府之吾栖港。现值军需万分紧急之时,正臣子效命之日。道仁愿不避艰险,押运此批军火赴台济急!”乃密雇帆船四艘,藏火器于舱底,钉木板于其上,再储以他物,孙道仁居闽久,谙漳泉方言,乔装船家,身任护送之役,自言:“风伯效顺,竟一日夜之力,驶至吾栖港门。法舰巡缉前来,幸值潮水初涨,余遂乘潮进口,其余帆船三只亦先后平安抵岸。随行同帮之商船,被法船击沉数艘,论者以为有天幸存焉。嗣后内地承办接济者仿照运输,台防无缺,实由余开其先例也。”(《退庵纪事》),刘铭传以孙道仁敢于任事,“委任前敌营务处,是为余从军之始”。十一年四月,中、法签订《天津条约》,战后各将士多蒙优奖,孙开华“远父子嫌疑,不肯仰邀奖叙”(《退庵纪事》),令子道仁入京以荫生朝考,“道仁奉命之后,携带巨金并开华在战时抢来之古玩珍宝,驰驱北上,以此作为进身之阶”,又“投拜醇亲王为门下士”(闵子南《对孙道仁所知片断》),以此内用京府通判,分发顺天补用,刘铭传追念前劳,奏保孙道仁四品衔。十二年十一月,孙开华任福建陆路提督。十四年,丁嫡母忧,闻讣奔丧至福建提署,奉柩回湘安葬守制。

十六年,服阕赴顺天候补,获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大臣醇亲王奕譞(光绪帝本生父)、庆庆王奕劻(辅廷))派充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办事官,其后自言:“此项差使率皆旗员贵族充当,余以先壮武公(引案:父开华谥壮武)故,受知于庆亲王,得派充帮同办理内学堂事务兼管轮船,盖异数也。”十七年十月,热河金丹学好教(即金丹道教)杨悦春、李国珍、齐保山等起事于敖罕旗,聚众数万,北洋派提督左宝贵(冠亭)、聂士成(功亭)出师围剿,顺天府应解协饷赴前敌接济,所属文员无人敢往,孙道仁毅然请行,顺天府尹孙楫(驾航)壮之,委办后路运饷事务,严冬往返于朝阳、赤峰、热河等处,备尝艰险,运饷事竣,仍供职颐和园,以运饷无贻误,乱平,得保奖三品衔,以知府分发福建补用。十八年,以办理内学堂成绩颇佳,三年课毕,得保道员仍留福建补用。十九年七月,生母蔡氏去世,于长沙易家坳另购佳壤以安母灵;九月二十一日,父开华病逝福建陆路提督任所(沃丘仲子(费行简)《当代名人小传》之“孙开华”以孙开华任福建陆路提督十余年不确,其任期为光绪十二年至十九年,共八年),回籍守制,归葬长沙张家嘴之庄山,清廷赐谥壮武。是时“上有庶母八人,多在年少,下有弟妹七人,婚嫁未了,种种困难,极费周章”,谨“遵照旧章,不能稍有变更”(《退庵纪事》。《对孙道仁所知片断》所记不同,云:“孙开华去世后,留有待妾十余人,当时尊之为‘老姨太’。道仁则另辟一屋为她们集聚而居,平日不许和戚友来往,形同囹圄,且每人仅月给生活费数元,此外一切费用不管,致侍妾穷困潦倒,甚有因饥饿而亡者,不死者亦衣衫褴褛,形如乞丐,道仁竟置之不闻不问。”)

二十年七月,中日“甲午之战”起,湖广总督张之洞(香涛)奏派湖南提督娄云庆(峻山)扩充“庆”字军,驻扎岳州,以备调遣,娄云庆征调孙道仁墨絰以从,赴岳州,委充总理营务处,兼统“庆”字新五营,凡与湖南巡抚(是年之湘抚先后为吴大澄(清卿)、邵友濂(小村))接洽及营中训练等事,均由孙道仁一手经理。二十一年四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和议后解职,“庆”字军大半遣散,湖南巡抚(是年之湘抚先后为邵友濂、吴大澄、德寿(静山)、陈宝箴(右铭))不允给恩饷,军士哗然,孙道仁挺身而出,筹垫巨款,各发恩饷一月,自言:“后来领款无着,余虽负累,然各军得安全解放,保全不少,余亦可告无负于娄公也。嗣是娄公仍回湘提督本任,余则旋家终制。”同年服阕,晋京引见,到闽候补,闽浙总督边宝泉(莲溪)委以会同督办善后局务。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三十一,继参将刘万锺为福胜中,前两营统带(今团长)。二十四年,获新任闽浙总督许应騤(筠庵)送部引见,并檄委总办营务处,仍统领福胜步、炮等营,驻扎省城闽侯(今福州),办理省防事务,旋又兼统福强水陆全军(水陆共十三营)。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起,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岘庄)联络两广总督李鸿章(少荃)、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騤、山东巡抚袁世凯(慰亭)等督抚,力任保护商教之责,以靖地方,并与各国领事立《东南互保条约》,各国驻闽领事咸欲由孙道仁出任保护之责,方肯签约言和,福建盐法道杨文鼎(晋卿)奉许督之命与孙道仁约定,由杨文鼎负筹款之任,孙道仁肩保护之责,以为福建履行条约之资,允之,遂请许督加入《东南互保条约》,保其商民教士,奉命后立即照会各领事请将其各国商人、教士调居省城,由孙道仁派得力士兵两营于其住所附近,以资保护,教堂、洋行产业经开列清单存案,交地方官保管,俟大局平定,照单点还,“又虑电报不通之处,消息羁迟,于是按地方之繁简,分派兵士驻防,率三十里设一站,驻兵二棚(引案:清制以十四人为一棚),附设骑递,密布侦察,以广耳目,严办土匪,以遏乱萌,省垣附近,日夕亲自督率弁兵,严密逡巡。乱党虽时思煽惑滋事,赖防范严密,皆不得逞”(《退庵纪事》),同年率部平定浦城刘加福之乱,擒刘加福于江山界,事平获二品顶戴。二十七年七月,《辛丑和约》成,清廷痛定思痛,决计整军经武;秋,奉许督命赴日本参观秋操,兼考察日本陆军教育,孙道仁挑选军中初级官弁资质聪颖者三十人随往,以增广见闻,“考查学校,则自振武陆军中小学校至士官户山各学校止,兵操自机动演习至大演习止,逐一共同考察,使知现时武备之精进,非若昔日之长枪大戟、画地为式诸阵法,可以对列强而制胜也。日本士官之养成,均经中小学之教育,循序而进,非若中国前此之北洋学堂,习得皮毛,略知测绘,即为将才”(《退庵纪事》),返闽后奉命开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任为总办,上任后聘日人为教官,课程、编制均仿日本士官学校办理,自言:“厥后毕业成绩可观,各生赴都考试多列前茅。各省争相延揽,委充统带、管带(引案:今营长)者不乏其人。我国军事教育之改良,多滥觞于福建,余之愿亦余之幸也。因款项支绌,请于大府,在海防捐输项下提款购办新式枪炮多支,并于东门外购买地基建设陆军营房,闽省新军之造端,均由余发轫焉。”二十八年,闽省暂编常备左右军两镇(师),以孙道仁本部及福强军数营编为常备军左镇,由孙道仁兼任左镇统制(师长),镇共三标(团),标各三营,营二百六十人,驻防省城。二十九年三月,闽浙总督许应騤以贪污被举,解任(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之“孙道仁”云:“许应騤督闽浙,贿赂公行,道仁餽珍异尤丰,任用益专。”),由锡良(清弼)继任,旋改以李兴锐(勉林)署闽浙总督,孙道仁为福建布政使周莲(子迪)中伤,解去左镇统职,降补通判,仍任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兼任督练营务处,同年开复原官。

三十年春,李督委孙道仁兼统领右镇,兼统长门各炮台;七月,两江、闽浙总督互调,新任闽浙总督魏光焘(午庄)未到任前,由福州将军崇善(佑庭)兼署闽督,旋获崇善调委军政局总办,仍兼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因省远隔,呈请交卸右镇及长门炮台统领职务;十一月,魏光焘接任闽督;十二月,奉特旨:“福建福宁镇总兵着福建候补道孙道仁署理。”三十一年正月,接印任事,照常驻扎省防兼办各差,并筹办改编常备军事宜,同月魏光焘解任,清廷以升允(吉甫)继之,未到任前由福州将军崇善二度兼署闽督(三月,未到任之升允改任陕甘总督,由崧蕃(锡侯)继任,亦未到任),旋获崇善檄委充福建常备军统制兼教练处总办,又由崇善奏派赴河间府参观北洋陆军秋操,北上时因便参观“上海兵工厂”,并绕道湖北参观“汉阳兵工厂”;九月二十三日,秋操开始,二十八日,秋操完毕;十月,奉上谕:“福建福宁镇总兵着孙道仁补授。”入京递摺谢恩,召见两次,垂询整理福建炮台及创立陆军学堂、编改陆军情形甚详,奏对后奉谕:“海疆紧要,福建乏人,尔世受国恩,人极明白,更难在这个岁数,赶紧回去办事。”并蒙颁赏“福”字,遵旨陛辞出京,回闽任事;十二月,由湖南巡抚端方(午桥)继病逝之崧蕃升任闽浙总督;同年兼袭骑都尉世职。三十二年,年四十,七月,升任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

宣统元年(一九○九),卸去练兵处总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职务,以办学堂成绩昭著,奉旨赏加提督衔。二年,美国舰队来华游历,奉谕在厦门海口妥为招待,部令由第十镇派陆军一标前赴厦门照料保护,奉命后亲率出兵第三十七标赴厦照料,公毕,前往安徽参观第八、第九镇会操,循例入京陛见,奉上谕:“孙道仁着赏给陆军副都统衔。”乘便考察各镇教育及一切组织。三年七月,继以病免之洪永安为福建水陆提督;八月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武昌革命军兴;九月十五日,以同盟会福州支会会长彭寿松(岳峰)之介,在马尾(又名马江)一船上立誓加入同盟会,十八日晚,彭寿松联合学生、会党,会同新军第二十协(旅)协统许崇智(汝为)起义,推许崇智为总司令,十九日晨,按原定计划发动总攻,福州将军朴寿(仁山)率旗兵反抗,在于山发生激战,下午,旗兵溃败乞降,朴寿被擒枪毙,闽浙总督松寿(鹤龄)兵败自杀,福州光复,绅商学军界公推孙道仁为福建都督,许崇智为陆海军总司令,黄乃裳(黻臣)为交通部长,翁浩为警务部长,郑烈(晓云)为司法部长,彭寿松为政务院长,二十一日,就任后传檄各府州县驻军克日反正,不旬日而全省光复。

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二月十二日,清宣统帝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辞位,十四日,孙大总统赴临时参议院辞职,闻之,去电反对,十七日,孙大总统电覆孙道仁,告以政局安定,电云:“至虑总统辞职,人心动摇等语,现在南北联合,民国统一,战事既息,人心自安。更由参议院编定宪法,使临时政府得以遵守,自不敢有损害秩序之虞。”三月,袁世凯继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四月二十日,孙中山先生于解职后乘“泰顺号”轮南下福州,孙道仁派顾问官陈恩焘乘船出港口相迎,孙先生一行登岸后,孙道仁率文武官员在“至公堂”门外迎迓,孙先生登台演说后由孙道仁陪同巡视都督府、政务院,晚餐后又出席彭寿松主持之“旅闽共和实进会”欢迎会,二十一日,陪同孙先生一行至马尾船政局参观制造轮机、锅炉等厂,同日乘“泰顺号”轮离闽赴粤,孙道仁以下均送至马尾;七月,袁世凯总统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建都督;九月,获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十月六日,袁世凯应孙道仁之请求,派福建镇抚使岑春煊(云阶)到福州,查处福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与都督府民政科科长蒋子尊之争,九日,彭寿松辞职离开福州,二十五日,岑春煊电请取消福建镇抚使名义。二年七月十二日,“二次革命”起,十九日,第十四师师长许崇智与孙道仁在福州“浙江会馆”举行讨袁同盟会,宣布福建独立,由许崇智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仍推孙道仁为都督,孙道仁持观望态度,二十日,发布讨袁檄文;八月二日,孙中山先生偕胡汉民(展堂)乘德轮“约克号”离沪赴粤,船抵福建马尾闻粤局有变,即转往台湾,九日,福建讨袁军失败,许崇智亡命离闽,孙道仁通电宣告福建取消独立,十四日,复致电袁世凯总统、国务院、参众两院及各部总长,报告福建取消独立及一切复旧经过,并向袁请罪,委责于许,图保其都督之位,十九日,国务院(总理熊希龄(秉三))密电福建都督府,指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为“乱党机关报”,“确系有意煽乱”,着将三报“即日封禁”,“并将主笔苏郁文、黄光弼、陈群等严拿务获”,电中并令逮捕积极赞助福建独立讨袁之“桥南社”主要成员“林斯琛、郑祖荫、彭荫祥、黄展云、刘通等人”,并“尽法惩治,毋任漏网,并将乱党机关部及国民党克日查明封禁”。孙道仁接电后,即会同护理民政长江畲经饬属分别封禁、查拿,二十日晚,福州警察厅将“民报”等三报馆先后封闭。二十一日,三报被迫停刊。二十八日,祝茂郊、黄展云(鲁贻)、陈群(人鹤)三人被捕,其余未获。九月,“二次革命”结束。十月二十九日,海军总长刘冠雄(子英)抵达马尾,督同陆军第七旅旅长李厚基(培之)等办理裁军事宜,“李厚基进入福州后,即派重兵严守各城门,将孙之所部湘军解散,悉数退伍,押送马江上船,离开福州。道仁在袁未派刘、李入闽之前,为要探袁对其态度如何,曾去电北京,请袁拨助军饷。电去十余日,才得袁之复电,准予汇助五万元,以济军需。孙获电后,喜之欲狂,以为袁对其尚垂青眼。”(《对孙道仁所知片断》)十一月二十九日,袁世凯任李厚基为福建镇守使。十二月五日,袁世凯令准福建都督孙道仁“电请来京面陈事件”,任命刘冠雄暂兼代理福建都督。三十日,袁世凯据兼代领福建都督刘冠雄电呈福建财政困难,请裁去都督以节经费,是日下令:“福建都督缺着即裁撤,交镇守使接管。”“刘冠雄俟经手事件清理完竣,回京供职。”原福建都督孙道仁留京任用。三年,留京期间形容软禁,托饶汉祥(宓僧)为之说情,当袁世凯问及:“前福建都督孙道仁治闽情况如何?”饶汉祥答以:“孙本不学无术,不过是纨子弟而已。”袁闻后,以孙道仁既为碌碌无能之辈,岂有大志与彼争雄?遂置不问,旋孙道仁奉大总统令:“二年政变,初起不能预防,临时复受迫胁,至通电一节,虽属意在弭乱,究系迹近嫌疑,自宜按律议惩,以伸法纪。兹据陆军部称:察核情节实有不得已之苦衷,且念其于改革之初,保卫全闽,前劳具在,即此次所用各款,亦尚无浮冒实情。孙道仁应准免议,以示宽大。此令。”嗣以从军日久,获准回籍修墓(参政院设于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参政名单见“民国职官年表”、“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孙道仁之名不与焉,“民国军政人物寻踪”误作任参政院参政)。五年六月,袁世凯去世,由副总统黎元洪(宋卿)继任总统。六年,黎元洪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先后获颁二等文虎章、二等大绶嘉禾章,同年随黎元洪辞职而去职。

后继

十一年六月十一日,黎元洪入京复任总统(继徐世昌(菊人))。七月一日,任孙道仁为将军府永威将军(“民国军政人物寻踪”误作承威将军;德威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王士珍(聘卿)),旋奉派前往甘肃、新疆两省查勘烟禁。十二年六月十三日,黎元洪总统被迫解职,是时孙道仁查勘事竣回京,以“靠山”已失,请假回籍。十四年一月,北京政府明令废止再任将军衔,以往任命者仍有效,“自念年届六十(引案:若迳以同治五年为一八六六年计算,是年为”六十初度“),衰病日增,善后之谋,亟宜料理,因清查田产胶葛,以免日后争持”(《退庵纪事》)。十一、十二月间(旧历十月),撰《退庵纪事》一文,其目的为“留之家乘,俾我子孙稔知当年事迹,以备参考而已”。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北京政府明令裁撤将军府。晚年应林婿、女儿之请,居于厦门养老。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八月,因病在厦门去世,年六十六岁,归葬湖南长沙。(参考:孙道仁《退庵纪事》(载《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标签: 孙道仁

更多文章

  • 陈若克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陈若克

    陈若克,女,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原名陈玉兰,又名陈雪明,祖籍广东顺德,出生于上海。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向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从此"小广东"的名声在工人中传颂。民国25年(1936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支部负责人之一。民国30年深秋,数万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在八路军冲下山

  • 杨以德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以德

    杨以德(1873—1944),字敬林,绰号杨梆子,天津人,祖籍山东。杨年幼时家道中落,生计艰难,曾就食于盐商杨绍溪家,担任守夜打更等杂务。1902年任天津火车站东站检票员。1906年,被任命为探访局总办。民国初年,出任直隶省警务处处长兼天津警察厅厅长。是1918年杨三姐告状一事和1920年逮捕爱国学

  • 黄大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大伟

    黄大伟(1886—1944),湖北黄陂人,毕业于比利时皇家军官学校、日本明治大学。在欧洲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代理参军长、粤军第一路司令、中央直辖东路讨贼军第一军军长。1923年背叛革命,投靠陈炯明,陈炯明兵败后,黄大伟隐居香港。全面

  • 吴炳湘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吴炳湘

    吴炳湘(1874—1930),安徽合肥人,北洋将领。出身军旅学堂,1900年随袁世凯赴山东省,后任山东巡警道。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吴炳湘任京师警察厅总监、总统府秘密侦探处主任、京师警察厅厅长兼市政公所会办,深得倚重。袁世凯称帝过程中,吴炳湘积极拥护,带领全国各地警察厅长呈文请求复辟帝制。袁

  • 张礼矩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礼矩

    心浴师张公礼矩,字心浴,道号规元子,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9月20日,瓦房店市长兴岛人。辽宁省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大连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瓦房店市龙潭山龙华宫监院。于2011年4月11日18时在大连龙潭山龙华宫羽化登真,享年九十六岁。中文名:张礼矩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

  • 周祖晃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祖晃

    周祖晃(1891—1959),字敬生,中将。广西临桂县渡头宿棠村人。早年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湘军何键、唐生智部任连、营长等职。1925年(民国十四年)参加北伐。1926年(民国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八旅十六团团长。1929年(民国十八年)任一师二十九旅

  • 贺国中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贺国中

    贺国中(1904——1929),原名祖徽,字书帆,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人,9岁开始读私塾,13岁考入湘潭益智中学堂。民国9年(1920),投湘军赵恒畅部第二旅二团当兵,12年升排长。15年,改编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司令部任副官,参加北伐战争。10月,任第四师师部特务连连长。中文名:贺国中别名:原名

  • 方液仙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方液仙

    方液仙(1893—1940),字传沆,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华民国时期实业家,化工业的先驱之一,有国货大王、化工大王之称。1940年被汪伪76号特务杀害。中文名:方液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镇海出生日期:1893年逝世日期:1940年职业:实业家主要成就:研发中国第一代牙膏创办中

  • 曲同丰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曲同丰

    曲同丰(1873—1929),字伟卿,山东福山人,早年参加过北洋水师及中日甲午战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曾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教官、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监督、保定军官学堂监督,参加过云南辛亥起义,任38协协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总统府军事参议官、参战军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直鲁联军士官学校校

  • 何其巩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何其巩

    何其巩(1899—1955),字克之,男,安徽省桐城县(今铜陵市枞阳县石矶青山人)人。中华民国官员、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也是北京历史上的首任市长),后曾长期担任中国大学代理校长。中文名:何其巩外文名:HoChi-kung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县出生日期:1899逝世日期:1955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