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符浩

符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49 更新时间:2024/1/16 17:29:16

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于陕西醴泉。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驻日本、越南等国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2016年6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符浩

别名:符忠孝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醴泉

出生日期:1916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2016年6月17日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天南地北集》、《风雨沧桑集》

人物履历

1946年7月起先后在山东渤海军区政治部任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在渤海纵队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在33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任98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起历任中国驻蒙古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印度使馆参赞、外交部人事司副司长、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1972年5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74年9月任中国驻越南大使,1977年3月任中国驻日本大使,1981年10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4月任外交部党组成员、顾问。1994年10月离休。

符浩是第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逝世消息

外交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前驻越南、日本大使符浩同志,于2016年6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符浩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生平

1916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村,世代都是以种田谋生的穷苦人。10岁时,符浩入私塾学习,他聪颖灵慧,学习刻苦,从城里来的“洋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1929年关中大旱,蝗虫肆虐,礼泉县出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载道,鸡犬无踪”的悲惨景象。西张堡村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7户人家绝了户,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年仅13岁的符浩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跟着大人外出谋生。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读书写字,还时常给工友们说“古经”、编“闲传篇”,灌输一些进步思想。

1934年夏季,18岁的符浩考入县立房巷小学五年级,次年又以优异成绩被西安师范录取。西安师范犹如他人生中的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辛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

1935年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向华北,翌年春天,符浩写下了他第一首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句:“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

1936年12月9日,他响应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号召,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冬天,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日红军已进驻到距西安以北百里之遥的嵯峨山,政治气氛较前更为自由和宽松。符浩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救亡运动,并经常写一些进步文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浩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聆听了毛泽东为抗大学员作的“抗日战争必胜”的报告,毛泽东还在符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

1938年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思想进步很快,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团任政治处干事。

1944年春天,符浩调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曾秘密潜入敌营进行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了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6年上半年,他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担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他在德州同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了机智巧妙的斗争,直至这年7月我军胜利解放德州城。此后,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1949年符浩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1950年调北京外交部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外交官。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上任前,他被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找去谈话,聆听了总理有关外交工作的指示。

1952年秋季,调回国内任亚洲司专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符浩被派驻朝鲜古都开城,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期间他与波兰、捷克、瑞典、瑞士和印度五个中立国打过交道,经过一年时间,他圆满地完成了遣俘任务。

1954年9月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55年8月,他赴印度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在印度期间,他亲自交涉印度军队驱赶我国牧民事件,护送女活佛明告达姆回到祖国的怀抱。

1962年6月,任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符浩在外交部第一个停职反省,被错误批斗。“造反派”要他交出干部档案,他横眉冷对,坚决拒绝,被称为外交部的“硬骨头”。

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重新工作,回到了外交部恢复原职。1970年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革委会成员。1971年1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兼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

1972年5月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4年9月,他出任中国驻越南大使。

197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越牺牲的烈士,符浩在清明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祭扫活动。

1977年8月,他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组织参与接待邓小平等数十个高级访日代表团的访问,并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

1982年符浩从日本回国,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之后,符浩先后当选为第六、七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并担任外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担任该项工作期间,他多次陪同委员长出访,或做为团长带团出访。随后10年间,他走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并在“人权问题”上同西方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83年起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

1994年他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上退下来后,仍时时刻刻关心着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他曾担任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

1998年4月,82岁高龄的他出访日本,为中日世代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符浩现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外交笔会会长,曾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诗作;著有《天南地北集》和《风雨沧桑集》等。符浩的书房(名人书斋)。

传奇人生

戎马倥偬初涉外交

符浩是典型的褪下戎装穿起礼服的外交部开山元老。打过日本侵略军,又从晋冀鲁豫打到长江,解放上海,战功赫赫的符浩并没有想到,血与火的洗礼为自己开的是一扇五十年外交生涯的大门。

原名符忠孝的本文主人公,一九一六年降生在陕西礼泉县一个贫苦农家,苦难艰辛的童年生活没有磨灭这个穷人家孩子的志气,反而激发他求知上进的信念。凭借毅力和聪颖,他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在那里,这个正直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寻找中国和自己的出路。西安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一九三七年符忠孝考入延安抗大第三期,并响应号召上前线,从此成为一名军人。

刚进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便来看望新生,点名到符忠孝时,由于浓重的湖南口音让人听起来像是“符号”,同学马上纠正,而罗瑞卿却幽默地说:“小题大做,一个标点,一个符号,有什么不可以”。于是,“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的典故就在抗大传开,符忠孝豁然有悟,索性取其谐音改名叫“符浩”。

一次毛主席来抗大作报告。报告结束后,符浩把自己的笔记本送到毛主席面前,请他题字。毛主席笑着问:“叫什么名字呀?”“符浩。”“好呀,浩浩荡荡干革命嘛!”说完在符浩的本子上题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主席的题词,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符浩永远不会忘记在抗大的日子,至今还珍藏着毛泽东讲课那天给自己题上“了解对象,尊重对象”的日记本。而这八个字几乎预言了符浩一生所从事的事业。

离开抗大,符浩被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某团任政治处干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符浩身经百战,多次死里逃生,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当“敌工科长”时,出生入死潜入敌营策反,促成山东战区抗战以来伪军反正规模最大一次的伪王道部起义。长期从事对日军和伪军的工作,符浩积累了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并和许多日本反战军人结下深厚友谊。从那时起,符浩的外交才能已初露峥嵘。

他第一次做外交的经验也比别人早,一九四六年,在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任部长的符浩,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德州第十五小组的中共上校代表。符浩与美国代表怀特中校、国民党代表刘金明上校等人围绕德州的停战换防执行问题谈判交涉近四个月,情况复杂多变。国民党企图收编城中伪军,以抢占在中共解放区范围内的德州,美方代表则表面中立实际扶持国民党。符浩一面积极配合执行停战工作,一面小心防范城内伪军反扑,以及国民党军故意制造的摩擦,同时让美方代表无可挑剔。经过巧妙周旋,符浩维护了中共的胜利成果。最终,在伪军的一再袭扰下,中共决定以武力解放德州城,国民党代表在感到形势不妙后提前逃回北平,美方代表在八路军的保护下完成了停战执行任务,虽然未能帮国民党抢占解放区,却不由衷心佩服中共的谋略与胆识。而符浩的首次外交答卷也颇为精彩,以至后来这段历史被拍成电影。

之后,符浩随华东野战军攻占济南、会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大上海,直至全国解放,他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人,完成了自己的每一项使命。1950年,时任华野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的符浩被抽调进入刚刚成立的外交部,开始了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一路披荆斩棘,顶过凄风苦雨,为中国迎来了外交新时期的明媚曙光。

日本战俘事件促姻缘

1944年日军一架战斗机由青岛起飞,因方向舵失灵,迫降在潍县以北的海滩上。驾驶员山田敬马被民兵活捉,很快地送到军区。山田的叔叔山田乙三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托济南的日军指挥官派人到渤海军区提出,愿以被日方扣押的中方两名重要干部交换山田。渤海军区同意了日方的要求,并商定在利津县城交换。

驻守利津城的是伪治安军27团,日方指派一名叫竹田的大尉为利津县顾问兼27团教导官。实际上,竹田就是利津县的太上皇。山田敬马与两位中方重要干部的交换一事便是由竹田最后拍板。竹田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已近60岁了,很老于世故。看到利津是个穷地方,生活条件很不好,而且八路军在鲁北各县发起反攻,利津危在旦夕,于是竹田躲到了北平。到了当年的8月,八路军已扫清了利津县城周围的日伪据点,呈兵临城下之势,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身在北平的竹田知道利津的处境,却不敢回去。但日军上司限令他回利津,否则以失职论处。在此情况下,竹田硬着头皮踏上了回利津之路。当行驶到博(兴)蒲(台)公路中段时,中了博兴县一区区中队的埋伏,竹田和伪军全部被活捉。在中方俘虏的日军中,大尉算是高级军官了。

很快,竹田被送到了渤海军区。回到根据地后,区中队便在村边一个场院里暂息。村里人知道抓到了一个鬼子“太君”,都围着看。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还不到学龄的儿童,拣起一块瓦片,猛地一下向竹田的头上打去,竹田头上的伤就是这样来的。符浩听后,感到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对教育竹田就很有意义,便请翻译把刚才这段话译给竹田听。符浩趁热打铁对竹田说:“这件事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很值得你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三尺孩童对日本侵略者如此仇恨?”竹田低头一言不发。后来,经符浩和松木等反战同盟的朋友教育开导,竹田并不太顽固,进步还算快,他要求参加反战同盟。

身为敌工科长的符浩,有感于竹田被俘后的思想转变,提笔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竹田大尉的创伤》,发表在《渤海日报》上。文章署名为黄木。鉴于文字和故事非常精彩动人,很快被当地的耀南中学收入《国语选编》中。当时焦玲在耀南中学读书,听了国文老师王苇塘对《竹田大尉的创伤》这篇课文的精辟讲解后,被文章打动了,便向王老师打听文章作者黄木的情况。王老师告诉焦玲,黄木的真名叫符浩,是军区的敌工科长。对于符浩,焦玲并不陌生,知道他是一位神出鬼没专门瓦解敌伪的对敌工作人员,对符浩的传奇故事很敬佩,可没想到他还是个文人。从此,文武双全的符浩在焦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不久,焦玲调任渤海军区宣传部干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演兵场上看到美丽的焦玲飞身跳马的英姿,符浩就知道注定一生的缘分来了。几乎与此同时,军区选举模范党员,焦玲榜上有名。符浩深为焦玲模范事迹感动,诚心诚意投了她一票。焦玲果然当选为模范党员,符浩主动去同焦玲握手,对她光荣当选表示由衷祝贺。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握手。从那时起,符浩就坚定又默默地认定焦玲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爱人。

抗战胜利后,符浩已年近而立,组织上很关心他的个人大事,便张罗给他介绍对象。当组织征询符浩的意见时,符浩脱口而出:“我看焦玲很合适。”于是,军区领导通过焦玲的上级――宣传队曹队长,向焦玲介绍符浩的情况,征求她的意见。虽然焦玲那时年仅19岁,但处世稳重,对于婚姻的态度尤其慎重。虽然她对符浩很崇敬,但她表示还要了解他的历史、家庭和为人。当一切都了解清楚并满意了,当年符浩便与焦玲结成终身伴侣。

首任联大代表团秘书长

进入外交部不久,中国着手建立与蒙古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符浩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临行前,符浩与夫人焦玲一起前往西花厅听周总理指示工作。一看到身着戎装的符浩,周总理就笑着说:“已经是外交官了嘛,怎么还穿军装?”并且细致地对焦玲说:“要当参赞夫人,可得学会穿旗袍呀!”两个“土八路”出身的外交官这才真正意识到了外交工作的性质,从各方面注意做一个合格的“代表中国”的外交官。

一九五二年,符浩从蒙古回到国内任亚洲司专员。翌年夏,朝鲜战争结束,战后的战俘遣返工作复杂而繁重,符浩受命前往开城协助李克农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争取最多的志愿军被俘人员返国。

回国后,符浩调任亚洲司副司长。一九五五年,他赴印度任使馆政务参赞。符浩在印度工作六年又半,参加了第一次中印边界谈判,亲自解救护送被达赖集团掳走的西藏女活佛回国等许多重大不为外人所知的事件。一九六二年,从印度回国的符浩先后任人事司副司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和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文革”期间,耿直硬颈的符浩首当其冲多受磨难,却还不顾个人安危与外交部九十一名领导干部联名保陈毅。那段不堪回首的疯狂岁月,符浩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支撑走过,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曙光初现的一九七一年。

那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出逃坠机温都尔汗。外交部于十四日接获驻蒙古大使馆的直线电话关于中国一架军用飞机在蒙古境内机毁人亡的报告。姬鹏飞立即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情况,得到总理的一系列处理指示。当天下午,符浩亲自密封了蒙古使馆电报送到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的人民大会堂。回到家,兴奋的符浩去乔冠华家,两人开怀对饮。符浩不禁吟起了“月黑雁飞高,阐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唐诗。乔冠华也一时诗兴大发,遂改其句曰“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在这次开怀小酌不久,又一件振奋人心的喜事降临了——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二七五八号决议通过了表决。中国迅速组成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乔冠华任团长,黄华为副团长,而符浩则是代表团秘书长。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接连出现重大突破,美国也与中国频繁接触,中国外交二十年来的工作已开始显露出硕果。临赴纽约前一晚,毛泽东接见代表团成员,这在以往是从没有过的,足见他对重返联大的重视。在会见中,周总理特意在介绍符浩时指明:“他是属于‘九十一’人,政审通过的。”谈话时,毛泽东肯定地说:“我还是喜欢九十一人。”这就是明确地表示支持陈毅,并肯定了外交部九十一人的行动,使符浩等人轻装上阵,远赴联合国。

心情激动的符浩,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将纷繁思绪反复吟哦成诗一首,其中一句“心潮逐浪云天外,誓挽强弓射大鲸”尽吐胸中豪情,为日后在联合国这个国际大舞台书写中国外交新篇章做出绝佳序言。

践履中日友好的缔约者

一九七二年五月,在周恩来提议下,符浩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但“文革”后期,符浩受到冲击靠边站,一九七四年又被派往形势紧张的越南担任大使。不久,“四人帮”被粉碎,符浩回国接受驻日本大使的新任命,了外交新旅程。

符浩与日本打交道,除去抗战时期,他曾于一九五五年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日,并且是一九七二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接待班子的负责人。一九七七年,符浩再次成为中日缔结友好条约的关键人物。这双亲自赶走侵略者的手,又要为两国的和平,紧紧握住日本友人的手。历史的安排,让符浩感慨万千。

符浩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日本促进日中缔约全国委员会的三位召集人。随后,在日本各界为符浩举行的盛况空前的履新招待会上,符浩切身感受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对缔约的热情,深感中日缔约是大势所趋。之前,符浩从日外相园田直那里已直接得到他积极促成缔约的信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首相福田赳夫的态度。

到任不久,福田首相在办公室接见符浩。两人像是老友一样谈笑风生,当谈到从政资历时,福田说:“我早年曾在汪兆铭(汪精卫)南京政府担任过财政顾问。请问大使阁下当时做什么?”符浩微微一笑说:“那时我是八路军,正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福田顿感几分尴尬,为了摆脱自己一时的被动局面,福田把话题一转,围绕中国文化,从四书五经、战国策一直说到自己的名字“赳夫”。符浩接口说:“是出自《诗经》‘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阁下乃国家栋梁也。”福田听后大笑,连声说:“哪里哪里。”会见气氛瞬间融洽。福田说:“联合声明发表已经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的纪念会我将出席。我对五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高兴。今后怎么办?……我要努力建立一种体制,使两国关系能够无误地、长久地持续下去。”回去后,符浩对福田说的“一种体制”作了认真思考,并广泛拜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日本内阁有关省厅大臣,得出结论,福田所指应是缔约问题。

当时使馆中关于福田是否会推动缔约存在两种看法,不少人认为身为右翼的福田不可能推动。而符浩则在多方考察调研后,认为左翼不敢、不能做的事,右派可以去做,福田很有可能同意缔约。为协调两种意见,符浩在最后给国内的报告中采用了“不排除缔约的可能”。之后的事实证明,福田首相一见到园田外相就以确定口气问他“你打算几时去中国?”缔约之事顺利进行,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中日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即时生效。

为中日友好做出巨大贡献的符浩大使,自己就是一位中日友谊的最好例证。抗战时期,担任敌工科长的符浩,对被俘日军做思想教育工作,成功化敌为友,许多日本军人参加了反战同盟,与中国人民一起抗日。其中有三个与符浩一起战斗的日本军人战后回到日本。当听说新任大使叫“符浩”,便猜测可能是“符科长”,于是聚在电视机前观看符浩大使抵日的报道。电视画面里符浩大使夫妇一出机舱,三个老人就齐声说:“是他,是他,嘴很像,没错!”于是他们给中国大使馆打电话请求见面,但被年轻的接线生想当然地拒绝了。后来符浩知道了一直耿耿于怀。

终于,一次符浩到京都访问,在演讲会上他看到台下一双热切的眼睛,那正是闻讯赶来的三人之中的松木春一老人。演讲一结束,符浩就走下台去,与久别的老友紧紧抱在一起,感人的场面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符浩与这几位老朋友及其家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来,他们还曾来中国,与符浩大使一起旧地重游,缅怀一起战斗的岁月。这些老人及其后代都是促进两国友好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外交家的桑榆情怀

从外交部离休后,符浩进入人大常委会对外委员会主持工作,继续从事外交工作。一九九三年,七十七岁的符老正式从人大退下,在家中以写作为乐。古诗词造诣极深的符老,有随兴赋诗习惯,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风云变幻的外交旅程中,符老都有佳篇,如今已汇集出版了诗词集《天南地北集》,并有回忆性文选《风雨沧桑集》。

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的符老已九十高龄,这位豁达正直的第一代外交官有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谈起近况,符老毫不掩饰对感情笃深的老伴焦玲的赞许:“她把生活安排的很好。我每天都去散步,和老朋友聊天,只是最近不大写文章了。”焦玲也是从烽烟里走来第一代女外交官。这对有着传奇经历的外交官伉俪既是事业上的最佳搭档,也是生活中惹人艳羡的佳偶。

从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的位子上退下来,焦玲也没有闲着,在外交部老干部大院里在老同事的拥戴下,一连当了三届离退休干部的中共支部书记。生性豁达开朗的焦玲,与相濡以沫的丈夫符浩一样为人淡泊,三个子女也继承了他们的性格,好学而不耽于名利。家中古香古色的摆设大多是喜欢历史考古的小儿子“淘”来的旧东西,简单古朴不失风雅。墙壁上还悬着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的真迹和吴作人大师写的“同求大道”、“自异融流”两幅大字。焦玲环视一下自家的客厅说:“我们这个家说朴素是真朴素,说富有也真富有,算是个平融之家吧。”

这对相携走来的外交官夫妇,两人的性格却颇为不同,焦玲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对看不惯的社会风气常常义愤填膺,交通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等,都是她很关注的。采访中,坐在一旁沙发上的符老微笑着说:“我老伴儿脾气大,我脾气好,所以能以柔克刚。”这位老大使打从当年在演兵场上看到焦玲飞身跳马的英姿,他就知道注定一生的缘分来了,如今相携共度六十载,人间至福莫过于此!

符老起身要出门散步,焦玲也走过去给老伴儿围好围巾,扣严棉衣。阳光下,两人身前的水仙正散发出脉脉馨香。

标签: 符浩

更多文章

  • 王屏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屏

    王屏(1919年-2007年)原名李世宾,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人。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儿童团参加革命。历任红三军团第六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军前总政治部保卫部秘书、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秘书、冀中军区政治部调查科长、中共鞍山市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长、辽东军区第一六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

  • 阙中一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阙中一

    阙中一(1914—1995),原名阙桂兰,福建省永定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通信连班长、特务班长,中央通讯队分队长,担任毛泽东的警卫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央军委警卫连指导员,军委交通局外交联络站政治协理员

  • 王润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润

    王润,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一直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六十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工作,已培养出硕士及博士30余名。他译著《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能》,主编《金属材料物理性能》,该著作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6年7月29日17时1

  • 夏瑞芳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夏瑞芳

    夏瑞芳(1871—1914),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字粹芳,出生于1871年,1897年集资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出任经理。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央组出版机构。夏瑞芳还在1901年创办《外交报》杂志。在1904至1914年间,除出版教科书和各种读物外,先后创办发行了《东方杂志》、《教育

  • 谢义炳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谢义炳

    谢义炳(1917.4.3-1995.8.24),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和奠基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谢义炳一生从事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灾害性天

  • 乔义生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乔义生

    国民党元老,山西临汾人。早年留学英国学习医学,求学期间曾倾身“孙中山伦敦蒙难”,求大义救孙中山。回国后任黎元洪的医官。1911年回山西策动起义,后任山西都督府外交司司长等。1929年后,历任镇江关监督、厦门关监督、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等。1949年后到台湾,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56年4月7

  • 秦华孙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华孙

    秦华孙(1935年9月生-2017年2月3日),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外交官,是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1993年3月至1995年5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5年至2000年2月)。1961年8月入外交部(1956-1961年在外交学院

  • 温宗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温宗尧

    温宗尧(1876-1947),字钦甫,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幼年入香港中央书院(后改皇仁书院)读书,留学剑桥大学。1892年加入杨衢云创办的“辅仁文社”。1897年任北洋大学堂教习。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以温宗尧为驻沪外交代表。1908年,授驻藏帮办大臣。1911年11月,任南北议和南方参

  • 王襄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襄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

  • 李海霞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海霞

    李海霞(1893—1980年),又名时霖,今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自幼勤学,善书画;民国初,就读于上海法政大学,后考入外交部工作;民国13年(1924年),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工作,以外交官身份宦游法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民国19年,任智利代办,任职期间,促使中国与阿根廷建交。并为在智利的无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