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沈元

沈元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78 更新时间:2023/12/24 13:53:16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沈元早年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似圆柱体附近可出现正常流动的局部超声速区,当速流马赫数增加至一定值时方开始出现极限线的存在。在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及实验条件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以及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在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新专业,为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资料

名:沈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16年4月28日

逝世日期:2004年5月30日

职业: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伦敦大学

代表作品: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国五年)4月30日,沈元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沈元从福州英华中学高中毕业,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又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清华南迁到昆明。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留校任教。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赴英国留学。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夏天,沈元的博士论文《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通过了答辩,在伦敦大学接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沈元将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圆柱体推进到对椭圆柱体在高亚集音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飞机速度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过渡,在理论研究上更接近于机翼外形的实际。4月,他发表了《高亚音速下可压缩性流体绕似椭圆柱体的流动》的论文,载于《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第5卷第1期。

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

1950年,沈元回到北京。华罗庚领导的数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联合聘请沈元任教授。

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

1952年10月,参加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

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和学校其他领导一起,采取果断措施,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

1958年,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北航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轻型旅客机、探空火箭、无人驾驶飞机等型号的研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1975年,他亲自主持从国外引进了第三代中型电子计算机,为北航新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他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职务,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既要把学校办成教育中心,又要办成科研中心。

1980年10月,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82年11月起任名誉院(校)长。

1981年,他曾应邀在巴黎国际首届航空航天学术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介绍中国航空航天成就和学术活动。

1982年,他积极鼓励组织北航的可靠性研究,对推动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担任名誉校长后,他仍十分关心北航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983年,后沈元从事中国交通运输战略决策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决定立项研制国产干线飞机起到重要作用。

2004年5月30日21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沈元的研究工作,就是要从理论上探讨处在高亚音速气流中的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怎样的局部超音速和激波。从事这项研究,为了做出流体速度图,要做大量的数学运算。当时电子计算机还未问世,在一年多时间里,沈元依靠手摇计算机,进行大量繁杂的计算,终于对圆柱体在高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得出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在英国留学期间从理论和计算结果上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圆柱体表面附近出现极限线的可能性及其出现条件,并说明了在高亚声速流动下圆柱体附近局部流速可能超过声速而不出现激波。这项研究成果,对当时了解跨声速飞行中的气动问题,具有开创意义,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的重视。

从20世纪40年代起,从事航空工程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投入到新中国航空高等学府的建设中,跟踪科技发展,预见建设需要,开创新专业,建设新实验室,设立前沿学科的研究课题。

1沈元.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Atheoreticalinvestigationofcompressibleflowroundcylindersatlargemachnambers).BritishAeronauticalResearchCouncilReportNo.9873,19472沈元.高亚声速下可压缩性流体绕似椭圆柱体的流动(Theflowofacompressiblefluidpastquasi-ellipticcylindersathighsubsonicspeeds).THESCIENCEREPORTSOF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1948,Vol.V(No.1)3沈元.SomeaspectsofaerospacedevelopmentinChina,ProceedingoftheFirstInternatioalAerospaceSymposiumattheParisAirshowJune2—3,1981.AIAAAerospaceAssessmentSeries,1982,Vol.6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北航建校初期,从确定筹建方案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从组织大批青年教师苏联专家学习到建立教学组织和制度,他都倾注了大量精力,使学校教学工作很快走上正轨。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他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精选苗子、宁缺毋滥、打好基础、严格要求,能力培养和科研任务结合”的方针。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他还亲自指导培养了4届研究生。

社会任职

沈元任数学物理学部常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兼任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家教委高等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原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泰国亚洲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航空知识》杂志首任主编。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员、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顾问。

1950年-1951年3月,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1951年4月-1952年10月,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1952年10月,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中国航空学会当选为首届理事长。再度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

1980年,沈元被任命为北京航空学院院长。

1983年后,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院(校)长。

人物评价

沈元院士一生追求真理,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学习沈元院士爱国敬业、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勤奋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改革创新、治校育人的教育思想以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惠彬院士评)

沈老为航空事业和航空人才培养贡献了一生,他师者仁心、爱护良才,他对自己个人的关心帮助和对北航建设发展事业倾心倾力的全情付出与支持。(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教授评)

沈元院士追求真理、航空报国、开拓进取、躬亲教育的一生,沈元院士的一生,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一生,是敢于担当、不断开拓的一生,是克己奉公、坦荡磊落的一生,展现了仁者的人生境界,我们要学习沈元院士的赤心报国和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战略视野和抢抓机遇的办学观念、开拓创新和唯实致真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开放办学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评)

后世纪念

2016年4月28日上午10时,沈元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隆重举行。

标签: 沈元

更多文章

  • 金鹏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鹏

    金鹏(1909~1991),语言学家。北京人,满族。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春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历任高校教授。中文名:金鹏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909逝世日期:1991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从业经历30年代参加《汉藏大辞典》的编纂工作。40年代赴

  • 袁卫亮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袁卫亮

    袁卫亮,辽宁农信社主任,1995年2月入党,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辽宁大学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2011年9月,沈阳警方确认袁卫亮溺水身亡系自杀。中文名:袁卫亮国籍:中国出生地:辽宁省铁岭市出生日期:1964年6月逝世日期:2011年9月职业:辽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精

  • 王子云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子云

    王子云(1897-1990),原名青路,字子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萧县。早年毕业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后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王子云是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学派和美术考古学派

  • 江隆基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江隆基

    江隆基(1905—1966),又名泮庵,字盘安,陕西省西乡县人,中国著名教育学家,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东渡日本留学;1931年留学德国。曾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书记。从1937年起,先后担任陕西西安二中校长,陕北公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华北联大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

  • 萧公权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萧公权

    萧公权(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1920年,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迁成都,任教于四

  • 向达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向达

    向达(1900-1966),湖南溆浦人。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秋到牛津大学鲍德利(Bodley)图书馆工作;在英国博物馆检索敦煌写卷和汉文典籍;1937年赴德国考察劫自中国

  • 芮沐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芮沐

    芮沐(ruìmù)(1908年—2011年),男,祖籍浙江吴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首任系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中国共产党员,上世纪3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分别在法国巴黎大学及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35年学成归国,为在抗战前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法律人

  • 芦荻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芦荻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担任空军记者。195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毛泽东主席的古籍助读工作。1992年,芦荻创

  • 段锡朋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段锡朋

    段锡朋(1896年-1948年),1896年生,江西永新人。字书诒。1916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科学习,1918年发起创办《国民》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

  • 李广田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