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泽农

王泽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4/1/4 22:45:32

泽农,(1907—1999),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参加筹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是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主编了《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

基本资料

名:王泽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婺源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99年

职业:茶学家、茶学教育家

毕业院校: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主要成就:筹创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

代表作品:《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

人物简介

王泽农,字梦鳐,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受到爱国主义和科学救国思想的熏陶,1925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当时北京军阀混战,王泽农失望地离开北京,1928年2月考入国立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1年7月毕业。这所学校是北伐军长江流域推进,在进步思想影响下而创办的,实行半工半读。在这里,王泽农初步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劳动观点。同时,又由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北三省,并步步向华北进逼。王泽农在读书和以后的工作中,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主革命等进步思想的教育。

简历

1907年5月3日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

1925—1927年肄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1928—1931年在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32—1933年任江西省立农林学校理化、农化教员。

1933—1937年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攻读农业化学,毕业后获比利时国家农业化学工程师称号。

1937—1938年任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业试验场技师。

1938—1941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农场农产制造组主任,茶叶研究室研究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兼任教授。

1941年任江西省垦务处秘书。

1942—1944年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兼化验组组长。

1944—1946年任江西省垦务处处长,中正大学农学院兼任教授。

1946—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茶业专修科主任,南通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兼任教授。

1949—1952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东区茶叶公司总经理。

1952—1954年任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教授。

1954—1992年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教授,先后历任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等职。

1957—1992年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三届理事长、现在是中国农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在国外的研究

1933年至1938年,王泽农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L′InstituteGronamiquedel′Etata′Gembloux)和颖布露国家农业试验场(LaStationdeRecherchesAgricolesdeL′Etata′Gembloux)留学和工作期间,除刻苦钻研农业化学外,还深入研究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化学等生物学科。在土壤学方面,他除了广泛阅读欧美各国文献外,还研究了俄国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德古查耶夫(д.okyuaeB,B.B.)、美国马尔伯特(Marbut,C.F)、德国拉曼(RamannE.)等关于土壤地理学派的学术观点和著作。他理论联系实际,在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表土和底土(LelimonHesbayenentantsoletsous—Sol)》论文,按土壤发生学观点,论述埃斯贝粉沙土在比利时、法国、荷兰东部的分布,阐明当地成土母质、气候、地形、地貌、当地栽培的燕麦和三叶草的生化作用对土壤发生的深刻影响。

研究工作

从1936年开始,王泽农进一步研究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规律。从典型剖面摸清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化学形成机理,写出了《颖布露近郊一个土壤剖面的物理、物理化学和化学研究(EtudePhysique,Ph-ysiso—ChimiqueetChimiqued′UnProfilDansLesEnvionsdeGembbloux)》论文,以大量检测数据,说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天然植被的生化作用对土壤形成反馈的影响。上述两篇论文,论据充足、论点新颖,对当时西欧尚停留在物理和化学特性静态研究的土壤学家来说,是具有挑战性和发性的论文,也是当时西欧有关土壤发生学文库中早期有价值的文献,受到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莫里斯(Meurice,R.)等的好评。

王泽农通过科研实践,认识到农业化学研究和植物化学、生物化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一观点出发,通过对植物化学的研究,写出了《甜菜化学研究(EtudeChimiqueDeLaBatterave)》一文,阐述了甜菜不同品种及其各个发育阶段内部解剖结构、外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对甜菜不同器官及其不同部位中无机和有机成分形成的影响,并根据显微镜观察结果,提出化学成分含量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关性,阐明了组织化学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内在联系。这篇论文得到比利时皇家学院(L′AcademieRoyaledesscincesLettresetBeaux—ArtsdeBelgique)院士马尔沙(Marchal,E.)教授的高度评价。

王泽农在比利时从事的农业化学以及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为他回国后创建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工作

1938年王泽农从比利时回国,这时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我国人民生命财产朝不保夕,物资供应严重缺乏。他受命协助亮恭筹建复旦大学农学院。王泽农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担任农场农产制造组主任兼技师。由于当时经费拮据,他在产品上力求提高品质,打开销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当时大后方的酱油制造技术极为落后,仅靠天然发酵,品质较差。王泽农改进了天然发酵技术,分离、纯化培育了优良麴菌;由他领导研制的“复旦酱油”,成为重庆市场畅销产品,从而使学校经费自给有余。为坚持抗战到底,解决师生的生活费用和学校办学的困难,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王泽农以身作则,每天下午与学生同劳动,并在现场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当时复旦大学由于辗转迁徙,损失巨大,仪器设备都很缺乏,为了保证课堂讲授和实验不脱节,他与某些工厂协作或自行设计制造仪器和必需的药品、试剂,尽可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1942~1944年,王泽农先后在江西泰和参加筹建江西农业专科学校,在福建武夷茶区参加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他艰苦创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成果。这时期他研制咖啡碱率先采用直接灼烧法,在武夷山区进行调查和详测茶岩土壤,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可喜成绩。

1946~1949年,王泽农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任教授兼主任。这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进步师生进行疯狂镇压和迫害。王泽农为了爱护和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在鼓励和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还特别关心学生优良品德和进步思想的培养,经常参加学生时政座谈会,在他们主办的墙报上发表个人见解。当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迫害时,他积极参加进步师生的集会,进行正义的呼吁和抗议。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泽农除继续在茶业专修科任教外,还筹建了复旦大学农业化学系,担任系主任。同时受命华东区军管会担任华东区茶叶公司总经理。建国初期,他工作繁重,除教学工作外,还担任复旦大学教学改革组副主任,以及其他社会工作。但王泽农始终坚持搞好教学工作,从没有放弃课堂讲授,为培养人才作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王泽农由上海复旦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他又由芜湖调至合肥。一直在茶业系任教,先后担任过土壤农化教研室主任、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院学术委员会副

创导茶学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

在王泽农以前及其本人早期关于茶叶的化学研究都局限于茶叶成分的分析,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一直没有超越植物化学或植物成分化学的范畴。通过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植物本身内在因素及外界环境和农业措施对植物成分的影响造成数量上的变异,归根结底是植物生理和生化反应。因此,农业化学、植物成分化学研究的归宿,必然是植物生物化学。同时,他还体会到,茶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茶叶高产优质问题,离开茶叶结构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特征成分的形成和转化,离开生物化学,是无法彻底完成任务的。

50年代以后,王泽农在科学研究中,始终贯串了生物化学这条主线,如60年代进行的“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的研究,除对茶树缺素症进行观察和检测外,并从这些元素对茶叶经济产量、品质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转化的生理生化机理,系统地阐明缺素培养苗能抑制叶绿素的形成和糖类的转化以及儿茶素的酯化,从而使生长缓慢,减少茶叶产量,并降低茶叶色、香、味的形成。王泽农的这项科研成果,首次把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从实验观测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物质代谢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高度。

又如,对茶叶发酵机理的研究,他于60年代发表的《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和80年代发表的《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等论文,也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阐明了酶的主导作用。王泽农的研究工作,否定了传统认为红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作用是一个简单的儿茶素(catechin)氧化过程的错误论点,明确指出茶叶发酵是一个涉及茶叶各种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由活体正常呼吸作用及其引发的物质代谢,经过人工的干预,逐步转化为酶系统定向调控的发酵作用过程。这里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电子转移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并塑造出红茶色、香、味等品质特色。这就对茶叶发酵的认识,从个别成分变化的孤立片面观点,提升到生物化学系统论的理解阶段,从而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茶叶发酵的实质。

近年来,王泽农致力于茶叶中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等二级代谢的研究,撰有茶叶磷代谢的计量化学方面的论文,用计量化学的观点,阐明代谢过程物质形成的形态与数量的实质关系。他指导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茶学的各个分支,但都以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的导向,来阐明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及实质问题。现在我国在茶学研究领域方面,已普遍采用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从当前我国有较高权威性的茶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以茶叶生物化学理论为依据,提出茶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提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看来,茶学研究中的生物化学路线,已成为当前遵循的必然趋势。

此外,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王泽农的研究工作,还与生产密切结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寻求滞销茶叶的出路,曾进行过茶场(厂)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在提取咖啡碱、茶单宁、试制茶染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70年代,他主持研制成功hcej—6型红茶光电拣梗机和LCDJ—20型绿茶光电拣梗机,效果都很好,分别获得安徽省1981年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商业部1984年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

建立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体系

王泽农是我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首先开设茶叶化学课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养茶叶生物化学科技人才。

王泽农早期所讲授的茶叶化学,只局限于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研究,属于植物成分化学范畴。50年代中期开始,他讲授茶叶生物化学课。1957年他编译出版了《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全国第一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这部书突破了茶叶化学静态研究的状况,论述了茶树品种形成、茶树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和茶叶加工工艺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质生成的影响。他主编的全国第二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1980年出版;增订的第二版,1988年出版。书中着重阐述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特征成分及其生物合成和转化机理,并以物质二级代谢为主线,贯串全书,从而充分显示出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独立学科,作为生物化学的分支所具有的特殊性。这就突出了该课程本身的系统性,避免了与一般生物化学不必要的重复,加强了茶叶特征成分的论述,从而提高了茶学课程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1981年,王泽农编著的《茶叶生化原理》,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1977~1981年全国科技优秀图书。该书以近代细胞学为依据,从酶系统的细胞定位,结合茶叶细胞质体系、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系统阐述茶叶天然物质一般代谢途径与茶叶特征成分在特定栽培及加工条件下的形成和转化,阐述了茶叶品质的内在联系。该书反映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为了使茶学科研与生产水平不断深化和提高,他还不遗余力为培养茶叶生物化学人才作出贡献。1955年安徽农学院由他主持成立了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为了培养和加强师资力量,他除从本校吸收一批茶叶专业毕业生外,还从外校调来了学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王泽农的指导下,进修了有关茶叶生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现在都已成为茶叶生化专业人才,从而建立、稳定和发展了茶叶生化教学和科研队伍。

人物评价

王泽农在三次主编国家茶叶生物化学统一教材过程中,尽量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及掌握的资料。引导大家在广泛搜集专题资料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为全国茶叶生物化学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扩大,起到了重大作用。他还为他校培养茶叶生化进修教师,向其他学校和单位输送攻读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生,对全国茶叶生物化学队伍的扩大,作出了贡献。

王泽农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特别是为我国创建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上取得了成就。目前他已年逾85岁高龄,但仍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地继续工作。他常说:“莫道黄昏夕阳短,地球绕日无尽期。”不久前他还接受了安徽省科委“八五”攻关项目——中低档茶叶深加工主持人的任务,开展对中低档茶综合利用的研究,为改变茶叶产品结构,打开销路,发展茶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

主要论著

1王泽农.灼烧法制造咖啡碱.茶叶研究所丛刊,1943,第1号.

2王泽农.武夷茶岩土壤,茶叶研究所丛刊,1944,第7号.

3王泽农.迎接1950年的茶叶增产.大众农业,1950(3):2—3.

4王泽农.中国茶业发展的道路.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18—19.

5王泽农.植物营养元素与茶叶生长.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38—39.

6王泽农.关于茶鞣质的研究.化学,1951(13):5—6.

7王泽农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

8王泽农.我国茶区的土壤.茶业通报,1958(2):3—7.

9王泽农.茶叶生长发育期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60(3):1—4

10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11王泽农.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园艺学报,1962(2):201—219.

12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4(9):29—37.

13王泽农.茶叶理化审评研究动态与展望.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4(13):1—8.

14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化作用.茶叶季刊,1975(4):19—27.

15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理生化作用.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5:1—9.

16王泽农.从茶树密植谈到农业技术措施协调问题。茶叶,1979(3):1—2.

17王泽农.茶树光能利用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79(1—2):83—87.

18王泽农.磷对提高茶叶品质的功能.中国茶叶,1980(1):15—17.

19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王泽农.茶叶生化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1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一)磷对氮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1(1):1—27.

22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二)磷对碳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1):1—16.

23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三)茶树嫩梢中磷的再利用率.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2):1—10.

24王泽农.茶的药效作用.茶叶与健康文化研究论文集,1983年(10):20—24.

25王泽农.茶叶研究对生物化学的贡献.茶叶,1984(1):1—3.

26王泽农.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5(4):5—7.

27王泽农主编.英汉茶业词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8王泽农.茶园合理施肥与产量质量的关系.茶叶教学与科研,1986(1):6—15.

29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7(1):5—10.

30王泽农.综述茶叶保健功能.广东茶叶,1987(21):1—8.

31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2王泽农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标签: 王泽农

更多文章

  • 王庆瑞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庆瑞

    王庆瑞出生于1963年9月,现任临清市市长助理。其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是化学纤维工程专家,教授。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得中国专利12项,美国专利1项。中文名:王庆瑞外文名:无别名: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阳谷出生日期:1963年9月逝世日期:未逝世职业:教授

  • 方文培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方文培

    方文培,字植夫,1899年12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忠县(今属重庆),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1921~1927年,在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1927~1934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读研究生。1934~1937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37~1947年,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1948

  • 黄昌贤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黄昌贤

    黄昌贤(1910—1994),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30年代,他首次培育出的无籽西瓜被列入1938年世界生物学成就之一。在热带、亚热带果树的开发利用和优良珍稀果树品种的引种栽培研究,以及植物激素的应用等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大批果树园艺人才。中文名:黄昌贤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省汕头市出生日期

  • 马文昭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马文昭

    马文昭(188605.31-196512.13),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吗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

  • 汪堃仁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汪堃仁

    汪堃仁,中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在消化生理、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对促进中国大学和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文名:汪堃仁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省嘉鱼县出生日期:1912年3月7日逝世日期:1993年9月18日职业: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毕

  • 易伯鲁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易伯鲁

    易伯鲁(1914年--2009年),中国知名的鱼类生态学家,武昌鱼的命名人,中国最早研究浮游甲壳动物的学者,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专业,先后就职于北平动物研究所、中央动物研究所,1971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入华农后一直任教于华中农学院。是水产学院水产系的创始人之一,水产养殖学科的奠基人。

  • 赵承嘏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赵承嘏

    赵承嘏,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他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几代药学研究人才。中文

  • 夏功权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功权

    夏功权(1919—2008),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19年9月17日,曾任台湾驻新西兰大使、驻美代表处代表、驻乌拉圭大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永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2008年10月18日在午睡中安详辞世,享年89岁。毕生行谊勋懋刚毅,长幼

  • 谭竹洲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谭竹洲

    谭竹洲,男,1936年1月出生于山东平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由大连调北京学习,1956年赴苏联卡尔巴里特化工厂学习,1957年回国。曾任上海市化工局局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

  • 汪家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汪家鼎

    汪家鼎(1919.10.18-2009.07.30),重庆人,中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家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