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赵承嘏

赵承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569 更新时间:2023/12/21 3:26:17

赵承嘏,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他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几代药学研究人才。

基本资料

名:赵承嘏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885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6日

职业:药用植物化学家

毕业院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人物简历

1885年12月11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1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1912年,毕业于瑞士工业学院,获理科硕士学位。

1914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4—1916年,任日内瓦大学助教。

1916一1922年,任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研究员、研究部主任。

1923—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

1925—1932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

1932—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1935年,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9一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66年8月6日,逝世于上海。

生平概况

赵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个中药铺主家庭。清末科举中秀才。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20岁左右通过前清江苏省官费考试。

1905年,赴英留学。抵英之初,他先在中学进修一年,扎实地掌握了数、理、化基本知识,从而打下了进大学学习的坚实基础。

1906年,赵承嘏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当时以第一个合成染料闻名于世的有机化学大师金(W.H.Perkin,又译:帕金,1838-1907)在该校执教。赵承嘏勤奋学习,多次获优秀学生称号,并被潘金教授所赏识。

1910年,在潘金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去瑞士,在著名有机化学家毕诞指导下进行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并于1912年和1914年,先后获得瑞士工业学院理科硕士及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2年。

1916年,他受聘于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工作7年。在任期间,曾设计局部麻醉药普罗卡因的生产新工艺,得到专利。后来被提升为研究部主任。

赵承嘏身在异国他乡,时刻惦念着苦难深重的祖国,因而毅然辞去薪金优厚的法国药厂的工作,于1923年返回祖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数理化学部教授。

1925年,赵承嘏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开始了中草药研究工作,对麻黄、延胡索、莽草、贝母、钩吻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10篇,成为中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者。

1932年,国内成立了两个研究院:在南方以蔡元培为首的中央研究院和北方以石曾为首的北平研究院。赵承嘏辞去协和医学院职务,受聘于北平研究院,创建了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建所初期,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赵承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订购国外仪器设备、药品以及对工作必不可少的期刊,对过期本也陆续设法补全,使药物所成为国内化学期刊最完整的科研单位之一。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北平形势紧张,药物所南迁上海。

1935年,赵承嘏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这是科学界最高荣誉职务,化学方面只有他和庄长恭、侯德榜、吴宪4人当选为评议员。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赵承嘏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此时他虽年近古稀,仍不辞艰辛,在国内外网罗人才,以加强药物所的科研力量,不仅加强了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而且陆续建立合成化学、药理学和抗生素等研究部门,使药物所逐步发展成为化学和生物两大学科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具有发展新药能力的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赵承嘏毕生辛勤研究,其工作成果总结为论文64篇,分别在国内外有关期刊发表。

1955年,赵承嘏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贡献

20世纪初,虽然有机化学有很大的发展,植物化学的研究逐渐为化学家所重视,但在当时的中国,应用科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赵承嘏是中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赵承嘏在国外留学和工作时,曾致力于?二烯、酪蛋白、罂粟碱等天然产物的合成和药物工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生时期,他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术,出色地完成教授交给的艰巨任务,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在英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化学会志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由于他出生于中药世家,深知中草药是一个伟大宝库。于是,他毅然放弃有机合成的专长,决心以先进的实验技术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赵承嘏在英国留学的老师潘金教授,以重视实验室工作和精巧的实验技术而著称于世。这对赵承嘏影响很深。他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植物化学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结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的分离方法。当时,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经典方法是乙醇浸泡,这样得到的粗提物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分得结晶。鉴于植物有效成分多属生物碱,赵承嘏根据生物碱的特性,采用碱磨苯浸法,使提取物成分趋于简单,大大减少了进一步分离单体的困难。他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方法。他和他的学生们系统地研究了雷公藤、细辛、三七、贝母、常山、防己、延胡索、钩吻、麻黄等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的单体结晶,提供药理工作者进行药理研究,并选择其中有价值的推荐临床试验,从而建立了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学的一套科学方法。与此同时,他和学生们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中发表了许多论文,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和赞赏,享誉国际。

赵承嘏运用自己独创的一套分离提取方法,往往能从一种植物中提得多种结晶,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得到13种生物碱结晶;从不同品种钩吻中分得7种生物碱结晶;从常山中分得3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异构体。这种提取方法在当时国际植物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从三七植物中分得三七皂甙元结晶,并证明和人参二醇为同一化合物,比日本著名的化学家从人参中分得人参二醇早20年。

对经国外学者详细研究的一些中草药,经他重新研究后,往往又能分得新的成分。例如从麻黄中分得新生物碱麻黄副素;从曼陀萝中又分得曼陀芹和曼陀芹引等新生物碱。

赵承嘏从事研究工作,重视联系实际。他每得到一种生物碱,都要进行详细的药理试验。例如从常山中分得的丙种常山碱,其抗疟作用为奎宁的148倍;从延胡索分得的延胡索乙素现已在临床上作为镇痛、镇静剂应用,成为中国创制的新药,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青霉素试制生产过程中,青霉素钾盐未能获得结晶。但他用较短时间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使之得以顺利投产。

人物态度

赵承嘏热爱本职工作,不论有任困难,始终坚守岗位,从不间断他的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物价一日数涨,他动用所内全部余款,购置银元300多元,发给职工以维持生活,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当时勤杂工月资10元,而他自己每月只支5元,照常坚持工作。他平生无嗜好,以实验室工作为最大乐趣,常对人说:“一天不到实验室,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事中草药研究,50年如一日,临终的那天上午还坚持在实验室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药物所未能迁往内地。由于药物所颇有盛名,设备精良,被日本人看中,拟强行把全部设备抢走,运往日本。赵承嘏不顾个人安危,去当时法国驻沪领事馆,提出药物所的仪器设备是法国庚子赔款出资购买,非国民党产业,日本无权抢走。法领事馆即和日方交涉,并派负责教育的法国人亲自把设备留住。事后日本宪兵司令部曾多次传讯他,他无所畏惧,据理力争,为国家保住这份珍贵的财产,表现了科学者正直、无私无畏的崇高气节。

在科学研究方面,赵承嘏是一个严肃、严格和严谨的学者。他的论文不经反复验证,从不轻易发表;已发表的,一经发现有误,就立刻订正。

他的科研精神和道德风范,至为感人。他为祖国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为中国药学研究培养了几代人才。

主要论著

1赵承嘏.中国延胡索之研究(I).中国生理学杂志,1928,2:203—218.

2赵承嘏.中国延胡索之研究(Ⅳ).中国生理学杂志,1933,7:35—40.

3赵承嘏.中国贝母之有机碱质(I).中国生理学杂志,1932,6:265—270.

4赵承嘏.中国钩吻之有机碱质.中国生理学杂志,1931,5:345—352.

5赵承嘏.中国大茶叶中之植物碱.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10:79—84.

6赵承嘏,朱任宏.中国细辛之研究.中国生理学杂志,1935,9:261—266.

7赵承嘏,朱任宏.中国除虫菊之研究.中国生理学杂志,1934,8:167—170.

8赵承嘏.中国木防己中之两种新植物碱.中国生理学杂志,1935,9:267—274.

9赵承嘏,梅斌夫.中国雷公藤之研究(I).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10:529—534.

10赵承嘏,朱任宏.中国三七中的皂甙.中国生理学杂志,1937,12:59—66.

11赵承嘏.汉防己甲素的异构体木防已甲素.中国生理学杂志,1938,13:167—172.

12梅斌夫,赵承嘏.两种有毒植物黄藤和菜虫药及其鉴定.中华医学杂志,1938,54:37—39.

13赵承嘏,朱恒璧.从蚯蚓中分离6-羟基嘌吟的简单方法.中国生理学杂志,1938,13:265—268.

14朱任宏,赵承嘏.中药三七中之皂甙(Ⅱ).中国生理学杂志,1941,16:139—141.

15赵承嘏.木防己乙素的异构化.科学纪录,1950,3:107—109.

16赵承嘏,翁尊.使君子中之驱蛔质素.科学纪录,1951,4:75—76.

17赵承嘏,翁尊尧.蒲黄中之黄色素.中国科学,1950,1:349—350.

18赵承嘏,谢毓元.常山叶中之抗疟质素.中国科学,1951,2:455—457.

19赵承嘏.用杏仁酸分开消旋麻黄素.科学通报,1954,5:76—77.

20赵承嘏.中国乌头.科学通报,1954,5:54—55.

21赵承嘏.中国萝芙藤.科学通报,1957,8:51—52.

标签: 赵承嘏

更多文章

  • 夏功权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功权

    夏功权(1919—2008),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19年9月17日,曾任台湾驻新西兰大使、驻美代表处代表、驻乌拉圭大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永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2008年10月18日在午睡中安详辞世,享年89岁。毕生行谊勋懋刚毅,长幼

  • 谭竹洲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谭竹洲

    谭竹洲,男,1936年1月出生于山东平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由大连调北京学习,1956年赴苏联卡尔巴里特化工厂学习,1957年回国。曾任上海市化工局局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

  • 汪家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汪家鼎

    汪家鼎(1919.10.18-2009.07.30),重庆人,中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家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

  • 葛晓威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葛晓威

    他是称职的副班长,耐心教拉祜族战士说汉语,为哈尼族战士当陪练;他是优秀的军人,严格要求自己,在刻苦训练和严峻考验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他是时代的骄子,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献出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他,就是武警广东总队河源支队四中队反恐特战排三班原副班长葛晓威。武警广东总队追记葛晓威为革命烈士,中共

  • 刘富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富安

    刘富安,河南禹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钧瓷的重要创新发展者。出生于1948年9月14日,于2004年7月4日去世。1948年-2004年,五十六年,他用钧瓷艺术致力于生命的宽度,亲手砸掉了自己烧制的数千件“不合格之作”,仅留下存世之作400余件。中文名:刘富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

  • 陈克恢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克恢

    陈克恢,药理学家。长期致力于中药药理研究,是20世纪国际药理学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他的突出贡献是,首先发现麻黄素的药理作用,为推动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奠定了基础,并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起了典范作用。他还发现解救急性氰化合物中毒的方法,并被一直沿用。中文名:陈克恢国籍

  • 张品蕙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品蕙

    中国现代著名基督教传道人倪柝声的夫人。其父张汝舟是中国福建省福州人,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曾为医生,家境富裕。她有两个姐姐:张品琤、张品芳,一个弟弟:张宜纶。出生于福建,后迁至上海。1932、1933年间,张品蕙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她多才多艺,能弹琴跳舞,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名:张品蕙

  • 苏元复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元复

    苏元复(1910.419-1991.6.17),又名赓芳,字滢平,浙江海宁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创中国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及其研究机构。苏元复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37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元复长期

  • 徐贤乐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徐贤乐

    徐贤乐(1908-2006),江苏无锡人,原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夫人,出身望族。她的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造船工程师,化学教育家。祖父徐建寅18岁时,就协助父亲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后来又研发制成无烟火药,首次试制生成的无烟火药,理化性质很不稳定,遇热、撞击、摩擦、易燃易爆,在一次混合配料中发生爆

  • 马育华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育华

    马育华(1912-1996),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他对生物统计学和田间试验技术造诣很深,较系统地将数量遗传学介绍到国内,并结合大豆种质资源与育种进行应用研究;选育出一批丰产稳产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创建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成为我国南方大豆研究中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农学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