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易伯鲁

易伯鲁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41 更新时间:2024/1/18 10:25:24

易伯鲁(1914年--2009年),中国知名的鱼类生态学家,武昌鱼的命名人,中国最早研究浮游甲壳动物的学者,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专业,先后就职于北平动物研究所、中央动物研究所,1971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入华农后一直任教于华中农学院。是水产学院水产系的创始人之一,水产养殖学科的奠基人。

基本资料

名:易伯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汉阳县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09年1月8日

职业:生态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主要成就:武昌鱼的命名人

人物简介

易伯鲁,(1915年——2009)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我国著名鱼类生态学家、水产学院创始人之一,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华农支社支委。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一年,后入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抗战期间迁昆明)任助理员,从事滇池浮游生物的研究。1945年转入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鱼类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位继续从事鱼类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曾兼任所务秘书两年。1956年任副研究员,1959年起任鱼类研究室副主任,鱼类资源组组长。1971年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参与创办水产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易老90华诞的时候,毕业学生重聚母校为他祝寿,以表达他对水产学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崇敬之情。2009年1月8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

个人生平

1945年,易先生在滇池工作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我国第一篇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论文“滇池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1955年,在梁子湖工作站工作期间,发现了鲂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团头鲂,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武昌鱼”,为全国池塘养殖增添了新的优良种类。1957-1958年在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期间,作为中方负责人,他主持了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了10种该流域在苏联境内未曾报道过的鱼类。1959-1968年,参加和主持了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查清了长江干流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和产卵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为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根据以前所做工作和水生所其他同事后期所做的工作,又整理出版了《葛洲坝水利枢纽与长江四大家鱼》专著,该专著已成为江河鱼类产卵场和早期资源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被美国同行看作是研究四大家鱼资源的范本,因而被翻译成英文,挂在政府研究机构网站上供读者下载和参阅。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他参加了由当时中共南京市委和湖北省委领导的外围革命组织“首都平津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团”,在湖北省黄冈地区农村、矿山和河南信阳等地进行了历时八个月的抗日宣传。解放后,易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就加入了党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三学社,先后任九三学社武汉市第三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届(1986)委员会委,1991年起历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顾问,作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支委,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科学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易先生积极参政议政,曾作为武汉市武昌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六至第八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为武昌区、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

人物亲历

70年代,“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等“极左”的口号在中国广为流传。“造反”成了工农兵学员的特权,教师、学校领导干部面临着被“改造”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华农的实际情况相对和平、安定。

“造反的情况实有发生,但不多。工农兵学员提出非教学方面的要求,找行政干部闹。情节严重的就发展成为校内游行。”易老回忆起曾亲历过的一次“造反”,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养鱼实验课上,一个工农兵学员带头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以罢课相要挟,易老耐心地劝说却依旧无济于事,不听劝说的学员掉头便走,眼看已经走到门口了。“课堂上还坐着其他学员,他们只是试探地在一旁观望。如果控制不好,随时都可能发生罢课。”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易老厉声喝道:回来!闹事的学员怔住了,在耐心劝说下,最终返回课堂。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干部的思想局限于“可以管的怕管,不该管的瞎管”的荒谬理论。虽然老师的处理方法与态度对事态的发展影响重大,但也不难窥出,那个年代,教师的地位与价值是得不到体现的。

动乱的“文革”在易老淡淡的叙说中远去,但其影响却铺成他心中不灭的记忆。“文革的动乱时期,工农兵学员弥补了高校无生源的断层,遏制了瘫痪格局的形成。就工农兵学员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夯实基础、积累知识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留下了不少国家发展的示与教训,随后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应该说也有‘文革’的一份‘功劳’。”

科学研究

易先生一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对待科研工作,从不挑肥拣瘦,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精益求精,不计名利,从不畏苦,甘之如饴。无论长江、黑龙江、还是在滇池,梁子湖、太湖,都留下了易先生忙碌的身影,追求的足迹。

对待科学问题,易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畏权威,不惧压力。在葛洲坝是否修建过鱼道设施的问题上,根据大量研究数据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其他专家一起提出了不必修建过鱼道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建设资金,并每年可为国家增加数以亿计的水电收入。作为知名鱼类生态学专家,曾担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鱼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被聘为国家科委水产组组员。

易先生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担任水产系系主任期间,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担负起《水生生物学》、《池塘养鱼学》、《鱼类生态学》、《专业英语》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任务,以及研究生《鱼类学文献选读及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1982年,由其编著的国内首部鱼类生态学教材——《鱼类生态学》问世,相继被许多院校相关专业翻印作为教材使用。1984年开始招收培养水生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水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师长,言传身教,堪为楷模。他所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已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教学结构的中坚力量。他的学生仰其为人,受其感召,捐资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易伯鲁奖学金”,资助了一批优秀学生。

1982年,由易教授编著的国内首部鱼类生态学专著——《鱼类生态学》问世。80年代中期,图书馆订了4-5种外国水产专业杂志。水产系的发展局面日益明朗,学科建设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标签: 易伯鲁

更多文章

  • 赵承嘏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赵承嘏

    赵承嘏,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他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几代药学研究人才。中文

  • 夏功权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功权

    夏功权(1919—2008),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19年9月17日,曾任台湾驻新西兰大使、驻美代表处代表、驻乌拉圭大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永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2008年10月18日在午睡中安详辞世,享年89岁。毕生行谊勋懋刚毅,长幼

  • 谭竹洲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谭竹洲

    谭竹洲,男,1936年1月出生于山东平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由大连调北京学习,1956年赴苏联卡尔巴里特化工厂学习,1957年回国。曾任上海市化工局局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

  • 汪家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汪家鼎

    汪家鼎(1919.10.18-2009.07.30),重庆人,中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家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

  • 葛晓威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葛晓威

    他是称职的副班长,耐心教拉祜族战士说汉语,为哈尼族战士当陪练;他是优秀的军人,严格要求自己,在刻苦训练和严峻考验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他是时代的骄子,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献出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他,就是武警广东总队河源支队四中队反恐特战排三班原副班长葛晓威。武警广东总队追记葛晓威为革命烈士,中共

  • 刘富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富安

    刘富安,河南禹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钧瓷的重要创新发展者。出生于1948年9月14日,于2004年7月4日去世。1948年-2004年,五十六年,他用钧瓷艺术致力于生命的宽度,亲手砸掉了自己烧制的数千件“不合格之作”,仅留下存世之作400余件。中文名:刘富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

  • 陈克恢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克恢

    陈克恢,药理学家。长期致力于中药药理研究,是20世纪国际药理学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他的突出贡献是,首先发现麻黄素的药理作用,为推动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奠定了基础,并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起了典范作用。他还发现解救急性氰化合物中毒的方法,并被一直沿用。中文名:陈克恢国籍

  • 张品蕙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品蕙

    中国现代著名基督教传道人倪柝声的夫人。其父张汝舟是中国福建省福州人,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曾为医生,家境富裕。她有两个姐姐:张品琤、张品芳,一个弟弟:张宜纶。出生于福建,后迁至上海。1932、1933年间,张品蕙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她多才多艺,能弹琴跳舞,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名:张品蕙

  • 苏元复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元复

    苏元复(1910.419-1991.6.17),又名赓芳,字滢平,浙江海宁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创中国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及其研究机构。苏元复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37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元复长期

  • 徐贤乐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徐贤乐

    徐贤乐(1908-2006),江苏无锡人,原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夫人,出身望族。她的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造船工程师,化学教育家。祖父徐建寅18岁时,就协助父亲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后来又研发制成无烟火药,首次试制生成的无烟火药,理化性质很不稳定,遇热、撞击、摩擦、易燃易爆,在一次混合配料中发生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