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子谦

张子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106 更新时间:2024/1/5 22:09:24

张子谦,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的《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基本资料

名:张子谦

别名:张益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市仪征

出生日期:1899

逝世日期:1991

职业:名誉教授

毕业院校:天津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

代表作品:龙翔操

基本信息

张子谦,原名张益昌(1899-1991),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正是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张子谦二十三岁离乡到上海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善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沉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生平事迹

张子谦先生1899年农历8月29日出生于江苏仪征。早年父母双亡。7岁入塾,塾师即广陵派琴家孙少陶先生。13岁时伯父为他买了一张古琴,和两个堂兄弟正式拜师,跟随孙先生学习古琴。两位堂兄兴趣索然,学无所成,而张先生于琴则情有独钟,很快掌握了基本指法,从入门琴曲《仙翁操》开始,刻苦练习,细心玩味,几年工夫,广陵派著名曲操《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已弹得颇有面貌,孙先生当时赞之曰“还有点天才”,甚至说“我不如你”。

1922年,23岁的张先生离开家乡,往天津中孚银行做练习生,后来转为行员,“客津沽辍弹五载”(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语均自《操缦琐记》),这期间不得不中断抚琴。此后他来到上海,在浦东公茂盐栈工作,“此来海上,携琴自随,始得时一温理。”说来也巧,似乎是命运的巧妙安排,张先生正在为“孤陋寡闻,索然无侣”发愁之时,却发现原来同楼里就住着弹琴妙手。

“甲戌(1934年)秋,获交修水查阜西、庐陵彭祉卿两先生,同居浦左,朝夕聚晤,弦轸乃无虚日。”查阜西善弹《潇湘水云》,琴界人称“查潇湘”;彭祉卿善弹《渔歌》,有“彭渔歌”之誉;张子谦善弹《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在当时的琴坛便有了“浦东三杰”之称,他们都是20世纪后无来者的古琴大师。

国难背景下的“今虞”琴社

1936年,三位先生崇尚明代琴家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和发展古琴艺术的功绩,开始商议创立“今虞琴社”,以勉励今人复兴琴乐。是年3月1日琴社正式成立于苏州。“海上同志既翕然麇集,而全国琴人得通风气者,更数十辈。躬逢盛境,诚为生平所未有。”

由于上海社友较多,赴苏州活动不便,又成立了沪社,浦东春江路17号张先生的住所,便成了今虞琴社在上海的地址。从此,先生在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古琴事业上,琴、琴友、琴社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琴社成立不久,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先生有感于兵荒马乱之中,世事无常,而有关琴坛诸事项,极必要记录以备将来查考,由此便萌生了写《操缦琐记》的念头。

他在自序中写到:“……燕巢危幕,一息苟安。瞻念前途,不知何若。安见聚者不可复散,胜者不可复衰乎。是今日之一举一动,弥足纪念。爰自八月廿一日始,凡关于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以志不忘。所冀吾琴人终不散,琴事终不衰,则余记将永弗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果可使余继续操笔写此者,则一二十年之后,当大有可观矣。虽然率尔操觚,但求纪实,文词之美瞻固然所计。倘他日以此为琴史之长编,或为大雅宏达之所撷取焉。”

自1938年至“文革”前的近30年间,张子谦先生秉笔直书,记录了这期间与琴界、文化界乃至工商界人士的交往,今虞琴社所走的历程和上海文化界乃至全国的琴坛情况。今天看来,此书不仅可以弥补此段时期的音乐史料之不足;还可知晓张子谦先生及其他琴家的艺术观点、琴学趣味。时至今日,书中所记很多重要资料确已弥足珍贵。由此可验先生当初所言之不谬。

1937年,《今虞》社刊问世,洋洋30万字和一部分珍贵的图片,内容包括琴论、琴史、琴曲、琴事记述、艺文等部分,汇集琴诗、琴曲,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也颇为丰富,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在古琴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是张子谦先生等琴友为古琴发展所做的第一件大事,然而随后的战乱却使得琴社不得不中断了活动。

沉寂了一年后,今虞琴社活动又逐渐恢复。但是战乱背景下的文人雅集并不乐观,诸多琴家为避难皆四散而去。张先生在《操缦琐记》中对这一阶段的记述,感慨良多。

“讵好景不常,玄黄易色,风鹤声中(程)午嘉避鄂;一至(柳希庐)走黔;查(阜西)彭(祉卿)二公之滇;余子亦星散不得聚。社址既化榛莽。余之藏琴、藏谱,亦多沦浩劫,此调不弹忽焉半载。追溯旧游,心绪灰冷,以为昔日胜概,殆不可再。不谓今春,如方旧雨,又稍稍来集,踪迹所得达二十余人,于是,琴社有继续召集之举。”

1938年8月21日,琴会在上海古柏公寓礼堂雅集。以后,琴社每月定期雅集一次。1939年7月始,又增添了每星期小集一次。讨论琴曲,切磋技艺,互通信息。其间,张先生得交各路琴人,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1941年1月4日,今虞琴社在浦东同乡会举行了一场公演,被张老称之为“琴社第一次重大举动”。从《操缦琐记》这天的记录中,可见当时琴社活动状况之一斑:“本日,本社公开演奏。穷十余日之力,各事均已就绪。入座券亦销罄。……购券者甚多,券已罄,无法应付,结果请其留下地址,以备月集时专函请其来听,始怏怏而去。会场迄五时后始布置妥当,台上置屏风八扇,高几四,杂置松树、盆景、瓶炉之属,尚觉幽雅。另装放音机一具,恐后座听不清也。七时,持券者开始入场。……演奏时,秩序极好,喘息俱无,诚为难得。”这样的雅集,在当时的国难背景下确实“诚为难得”。

个人名曲

“龙翔操”是张老的拿手好戏,曾有不少人慕名专门向他学习此曲。据张老《操缦琐记》记载:五十年代初,由于喜此曲者众多,他就每星期在琴会亲授,因此不少人弹的“龙翔”都得到过张老的亲传。“龙翔操”的音乐跌宕起伏,节奏变化万端,没有固定的2/4、3/8等节拍可依,而是多种拍子复合出现,并贯穿始终。张老演奏的“龙翔”,正是在这种多变的、别人听来似无固定节奏的音乐中驰骋。乐曲开始的第一句,虽然只有几个音符,就表现了明显的节奏、力度以及音色的对比和变化,这是其他琴家所没有的。乐句与乐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处理得丝丝入扣,使整首乐曲听来一气呵成。传统的琴书大都认为“龙翔操”描写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张老凭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则另有高论:依我的体会,她更象庄周梦蝶,有我无我,似有并无,似无却有,“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1984年张老写下“听弹‘龙翔’”的绝句:“抚弦动操间,龙翔去无迹。仿佛有余音,萦回绕天际。”这实际上是张老自己演奏境界的写照。

张老演奏的“平沙落雁”,音乐平静舒缓,如诗如画,静中有动,豁达大度。几处夸张的滑音,更是情之所至,信手弹来,使听者随之神游物外。在演奏技巧上,张老的“字字有吟猱,而吟猱不露”之主张在此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乐曲的旋律气疏韵长,魅力无尽。

张老的“梅花三弄”,不同于我们常听的那首“梅花三弄”。古琴音乐流派多,谱子的版本更多。张老所弹是根据清代《蕉庵琴谱》打谱的广陵派琴曲,乐曲前半部分恬静安详,后半部分动荡不安,表现梅花迎风摇曳、坚韧不拔的性格。因其泛音主题在不同音位上出现了三次,故称“三弄”。清亮剔透的泛音与张老右手略带斜势的偏峰触弦所发出的浑厚按音、散音,跳动的泛音主题和抒情的发展乐段,使音乐充满活力。虽然古琴的音量远不及其他乐器,但它可以在自己特有的音量空间内,向人们展现她极其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在统一中求万变。乐曲尾声处,一个远关系转调,会使您觉得耳目一新。张老曾赋诗《咏梅》:“一树梅花手自栽,冰肌玉骨绝尘埃。今年嫩蕊何时放,不听琴声不肯开”。

以上三首琴曲是张子谦最为喜爱和得意的曲子,也最具广陵派特色。几十年来,伴随他走遍大江南北,人称“老三曲”。

标签: 张子谦

更多文章

  • 谢彬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谢彬

    谢彬(1887~1948)名作法,字兰桂,号晓钟,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东阳石桥(今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群益村),生于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著名爱国学者、教育家、经济学家、旅行家、著作家。历任广州革命政府经济顾问、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秘书长、第八军秘书长和湖南省政府秘书长、陆海空军抚恤

  • 孟少农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孟少农

    孟少农(1915.12.12-1988.1.15),原名庆基,湖南桃源人,汽车工程专家,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1941年(民国三十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开创了汽车专业,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孟少农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

  • 欧阳山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欧阳山

    欧阳山(1908一2000),现代作家。原名杨凤岐,笔名凡鸟、罗西等。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寒几个月时被卖给姓杨的人家,从小便随养父四处奔波,在外流浪,接触过很多下层社会的穷苦人。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著有

  • 童庆炳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童庆炳

    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兼任中

  • 夏川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川

    夏川(1918~2005)原名卢镇华、卢向晨,笔名白炎。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1935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文名:卢镇华、卢向晨别名:夏川,笔名白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平山出生日期:1918年逝世日期:2005年职业:文学作家毕业院校: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代表作品:《夏

  • 陆家羲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陆家羲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诞生于上海市。1983年10月31日在包头病故,中国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历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九中学物理教师。包头市组合数学专家。陆家羲长期从事组合数学研究。1961年完成《柯克曼四元组系列》论文,后专攻“斯

  • 王守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守觉

    王守觉(1925年6月27日—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并在109工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应用于中国研制的晶体管化高速计算机。1959-1963年负责研究成功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

  • 张宗燧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宗燧

    张宗燧(1915~1969)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张东荪的次子。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1915年6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攻读学位。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去丹麦、瑞士进行科学研究。1939年回国并任重庆中央大学

  • 林献堂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林献堂

    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大椿,号澧园,字献堂,台湾政治家、诗人,民族运动先驱,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原籍福建龙溪,出身望族雾峰林家,人称阿罩雾三少爷。父亲林文钦是清末举人,与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是同辈。林献堂倡导台湾民族运动,以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

  • 李建彤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建彤

    李建彤(1919年3月26日-2005年2月14日)曾用名韩玉芝,笔名秋心、秋茵,中国共产党先烈刘志丹的弟媳,中共干部出身的作家,其小说《刘志丹》以“利用小说搞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著称,开创由中共中央专案审查文学作品的先例,成为中国历史上因文学作品株连最广的“文字狱”案件,1963年的专案审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