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宗祜

张宗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810 更新时间:2023/12/26 18:49:04

宗祜(1926.02.19~2014.02.19),男,河北省满城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著名水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原名誉所长。曾任河北省科协副主席,院士联谊会专家组负责人。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11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宗祜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张宗祜长期从事中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主持完成百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是世界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地质学家。张宗祜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利用”,解决了河北省大区域复杂地质条件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难题。主要著作有《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等;主编了《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等。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张宗祜因病在中国上海逝世,享年88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宗祜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满城县

出生日期:1926.02.19

逝世日期:2014.02.19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地质系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1926年2月19日,张宗祜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幼年时随祖父在北京生活时间较长。祖父为清末秀才,父亲曾操律师业后从政。他在中学时,由于数学老师多次讲述有关矿物岩石方面的知识,对地质产生较大的兴趣。中学毕业,张宗祜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并被录取。经和同学们一起,骑上自行车,背上水壶,带上铁锤、罗盘去北京西山看地层,打化石,回来后还进行小结。这种坚持野外地质工作,培养了他细微调查观察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1948年7月,张宗祜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9月到甘肃兰州中国石油公司地质勘探处工作,担任工务员,并在中国石油地质先驱者孙健初领导下从事石油地质工作。

1950年4月,张宗祜调至北京地质调查所。同年进入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沙漠区和当时在永利制碱厂任职的钾盐专家李悦言在一起,进行碱湖的天然碱资源地质调查,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该荒漠地区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最早的一次碱湖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调查研究工作。1950年末,为了完成建国后中国第一条全部由中国自行勘测设计的铁路线——包头至银川线,张宗祜和姜国杰步行近600千米进行沿线工程地质调查。多次穿越近百千米荒无人烟的地带,穿过沙地盐碱滩,4次渡过黄河,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治安情况很差,虽有解放军保护,仍3次遭遇武装匪徒袭击。但他们坚持完成了这项系统的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1951年,张宗祜又前往山西太原西山进行石膏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这一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从事了石油地质、非金属矿产地质、铁道工程地质调查等不同方面的地质工作,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增加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深度和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兴趣,这对张宗祜以后业务上和学术上的成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1951年底张宗祜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研究生。导师为苏联著名工程地质学家И.В.波波夫。由于波波夫考虑到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与工程关系密切,因而建议张宗祜选择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研究方。这也成为张宗祜在以后30多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1955年,张宗祜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任工程师。先后参加了中苏专家组对长江三峡枢纽的地质鉴定,以及国家计委为制定第二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组织的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考察工作。1956年7月13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任土质学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名誉所长。此期间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科研工作,多有建树。

1955年3月至1957年1月,张宗祜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担任工程师。

1956年7月,张宗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月,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兼科技情报室负责人。1957年,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12年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5)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部分的编制。

1963年,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土质学研究室主任。1963年,参加过全国农业科技十年规划制订工作。

1973年,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1978年5月,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

1957年1月至1978年1月,张宗祜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

1978年1月至1980年1月,张宗祜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担任所长兼党委书记。

1980年1月至1988年5月,张宗祜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担任所长。

1980年11月,张宗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

1981年,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3年至1987年,任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1987年4月至去世前(2014.02),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8年5月至2014年2月,张宗祜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担任名誉所长。

1992年1月至2004年1月,张宗祜担任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名誉主席。

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副主任,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特约成员。

1994年,张宗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2001年1月,张宗祜担任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1年,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宗祜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48分,张宗祜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周岁。2月22日上午,张宗祜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云瀚厅举行,张宗祜院士亲属、同事及其生前好友前往送别。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1955年张宗祜回国后早期参加中国西北地区工业建设布局选址的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国内一些大江大河水利工程建设选址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后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的科研工作至今。对中国黄土高原的区域地质、地层、地貌及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土壤侵蚀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黄土的微结构与其力学性和黄土湿陷性变形、黄土的渗透性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的认识。

学术论著

张宗祜著有《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国地下水》等专著;主编了《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中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及说明书(1:250万)》、《亚洲水文地质图》、《黄土高原地貌图(1:50万)》等著作。

(苏)奥西波夫В.И.,

李生林,张之一,张宗祜

科研成果奖励

张宗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20世纪70年代,张宗祜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39个单位参加。该图集是中国第一部水文地质专业图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各种不同自然单元景观的复杂水文地质特征。1979年出版后,被列入《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系列成果内,于198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六五”至“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38项“华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对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了解决途径、方针及科学管理等意见,张宗祜是项目负责人,该项成果获1989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张宗祜组织指导《亚洲水文地质图》的编制,不仅对亚洲和中国的地下水环境和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系统总结,而且还填补了洲际水文地质图在亚洲的空白,从而获得国际水文地质界的高度评价。1993-1996年张宗祜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的负责人,和其他单位合作领导完成该项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预测。

地质研究

有很深的造诣,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是最早提出黄土高原第四纪下限年代为距今248万年左右的学者之一,为解决中国大陆第四纪下限问题提出重要依据。1983年以来,他倡议并负责主编、组织中国12个主要研究单位和专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书》的编制工作。这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包括海域在内的第四纪地质图件,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在国际第四纪会议上获得好评,1993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此同时,他负责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地质》(英文版),则全面总结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的发展史、各类堆积物的分布规律、新构造运动、气候演变、地层和古地理等。

地质问题研究

张宗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黄河的治理,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治沙,要把中游减沙和下游排沙结合起来,把产沙的重点地区作为治理的重点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治害”上。以“兴利”为目的的水利设施应考虑是否有利于黄河的治理。1988年他在中科院学部委员大会上提出了这一重要建议。在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时,他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并负责对中国地质环境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建议。曾先后对长江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及移民;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的海平面上升;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贵州、云南)及西北水资源情况等方面进行咨询考察,并提出对策研究报告供领导部门科学决策参考。此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云南澜沧江及攀西地区地质考察,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考察及咨询,地矿部及陕、甘、宁、青、新、内蒙古六省区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讨论,献计献策。

1990年代以来,张宗祜从全球变化的视角,进一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地质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上来,先后组织了晚更新世以来北方地区(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华北平原和渤海沿岸地带)地质环境的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多部门、多学科,环境地质领域创新的综合研究,侧重探讨地下水圈的环境演化问题,获得重要进展。

科研组织

张宗祜不仅从事上述主要地质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科的带头人,他还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个出色的科技管理专家。他深知任何重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地质领域,离不开科研群体的支持和创造。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创建中国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机构,即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的过程中,从规划、组建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张宗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建立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专业情报研究室,主持编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通讯。60年代在所内建立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土质学研究室。70-80年代,他多次成功地组织国家和部级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地质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研究项目。他兼任学术组织多项职务,都是不遗余力地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并亲自作学术总结。

50多年来,张宗祜一直坚持野外工作,到实地考察。即使已过古稀之年,仍然亲自到黄土高原、川西山地、云贵高原等地,带领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考察。虽然他对黄土地区已十分熟悉,但仍在这一领域内不断求索。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几乎遍布他的足迹。他治学严谨,善于综合分析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为我所用,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创造独到的学术见解。他平易近人,对同志循循善诱,对年轻人更是关心培养,言传身教,从不保留自己的学识心得,给人以深刻印象,是一位难得的严师良友。

社会任职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张宗祜长期从事中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主持完成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是世界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地质学家。张宗祜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利用”,解决了我省大区域复杂地质条件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难题。

张宗祜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参加石油、非金属矿、铁路工程和西北地区工业建设布局选址等地质调查工作,为三峡大坝选址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交通项目、水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指导、规划论证和决策咨询。他对中国黄土高原的区域地质、地层、地貌及黄土工程地质、土壤侵蚀规律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张宗祜先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是中国科技界的楷模和杰出代表。

标签: 张宗祜

更多文章

  • 董铁宝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董铁宝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抗日时曾冒着日军轰炸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1945年赴美获博士学位,后参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eniac的设计编程。1956年放弃一切,绕道欧洲,花费三个月辗转回国,任教北大,在1968年清阶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隔离审查,上吊身亡。中文

  • 李山甫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山甫

    李山甫,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北宋大臣、诗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神宗元祐二年(1087年),终年69岁。李山甫是李觏五服内堂侄,是南唐李氏在资溪的第二号人物,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官居二品,官至西京作坊使、澧州(今湖南澧县)知州。

  • 施汝为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施汝为

    施汝为(190111.19-198301.18)施汝为,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杰出校友。在铁磁合金和磁铁矿的磁晶各向异性、磁畴观察研究和铝镍钴系永磁合金磁性改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磁学研究实验室,培养了大量磁学专门人才。长期担任中

  • 经福谦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经福谦

    经福谦,江苏省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四川联合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历任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冲击波物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在内爆动力学、材料动态性质、高温高压物态方程、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物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冯宗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宗炜

    冯宗炜,男,汉族,1932年9月13日出生,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

  • 陈凤桐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陈凤桐

    陈凤桐(1897.2.25—1980.10.4),河南省内乡县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1921年(民国十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甲种农校。1929~1931年(民国十八年~民国二十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门部研究农业经济。1936年(民国

  • 顾景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顾景星

    顾景星(1621年~1687年)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中文名:顾景星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蕲春县蕲州镇出生日期:1621年逝世日期:1687年职业: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

  • 林山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林山

    林山(1910-1984年),男,民间文学家,广东澄海人。别名林仰可、林可。中共党员。1933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名:林山别名:林仰可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澄海出生日期:1910年逝世日期:1984年职业:民间文学家毕业院校: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信仰:中共党

  • 阎振俗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阎振俗

    阎振俗(1918年-1990年),秦腔演员。工丑行。代表剧目为《杨三小》、《教学》、《看病》、《打城隍》等。他曾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1960年与人合作编写的《送猪》获剧本、导演一等奖。由于成绩卓著,曾任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民盟会

  • 屠善澄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屠善澄

    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2017年5月6日),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