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薰

李薰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30 更新时间:2023/12/29 22:25:59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薰早年从事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研究钢中氢的科学基础。他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研究飞机引擎主轴断裂的原因中,发现钢中氢脆的奥秘和规律,证明了钢的内部发裂是由于氢的存在引起的,并以扩散、溶解度和钢的结构等,阐明了不同温度下钢材尺寸大小、时间与钢中氢含量的关系,对世界各国钢铁技术一直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薰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邵阳

出生日期:1913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1983年3月20日

职业: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生平

1913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二年),李薰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现属邵东县)仁凤乡井头村(现邵东县野鸡坪乡西湖村)。祖父是前清的举人。其父在前清时是贡生,与蔡锷同窗,民国初年,做过江西省南昌县知事,李薰未及6岁时蒙于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学,1925年小学毕业。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在长沙市长郡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岳云中学。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免试升入湖南大学矿冶系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连年获得奖学金。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大学毕业获工学士学位,任长沙楚怡专门工业学校教员兼做地质调查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湖南省举行公费留学考试,李薰报名应试,名列榜首,同年9月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1940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应聘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40-1951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生部工作,指导部分研究生。

1942-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在理论与实际方面都有卓越贡献。

1946年,中华国民政府曾授意中央研究院干事萨本栋教授聘请李薰回国就职,他托辞谢绝。

1950年,雪菲尔德大学授予李薰冶金学博士学位。在英国,该校是唯一以冶金学博士命名其高级博士学位的学府,李薰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李薰在谢菲尔德大学工作期间,主要从事钢中氢脆的研究。

1950年8月,李薰取道香港回到中国,应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钱三强的邀请,回国筹办冶金研究所。

1951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随即成立了以李薰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筹备处,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东北勘址,踏上了经东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阳南郊五里河子。

1956年2月16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科学家集中在北京编制国家十二年自然科学长远发展规划,李薰是冶金科学技术方面的召集人,并参加综合组的工作,规划出中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又多次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后出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历时20余年。

1956年,国家编制十二年自然科学远景发展规划纲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学技术部分,规划出中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

1957年,访苏归来,考虑到开拓喷气和航天技术的需要,发展高温和高强度是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动向,因而确定主攻高温合金等研究领域;在研究变形高温合金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分析其生产上和性能上难以进一步飞跃,又提出采用精密铸造工艺研究制造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1960年,在李薰和葛庭燧的积极推动和亲自参加下,先在长春召开全国性的有关位错和电子论的学习班,接着在沈阳举行了全国金属物理报告会,这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科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1962年起,国家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

1965年,国家科委成立稀土和铌在钢中应用的领导小组,他任组长,曾召开多次学术报告会,推动了全国有关研究工作。

1961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他多次规划中国冶金学科的发展,并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稀土和铌在钢中应用领导小组组长。并对钢锰合金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为促进中国低温无磁和耐热钢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8年5月,中国科学院设立沈阳分院,任命李薰为院长。

1983年初,李薰为探讨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面向冶金工业建设的新途径,全面考察中国新建的冶金工业。由宝山钢铁总厂回京不久,即赴攀枝花钢铁公司、长城钢厂、武汉钢铁公司等地考察,在考察中,途经昆明时,不幸于1983年3月20日凌晨溘然逝世。

主要成就

1938年-1950年,在此期间,研究工作主要是有关合金钢的质量问题和钢的冷加工性能。在钢中的含氢的问题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亲手设计制作了一台测定氢在钢中溶解度的仪器,并用这台定氢仪发现了钢中氢的发裂现象,以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全面地解释了合金钢中发裂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有关的工艺参数。从理论到实际解决了钢中白点(内部裂纹)问题的发生,在工业中得到了应用,为当时英国的军工合金钢工业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李薰在雪菲尔德大学安朱教授指导下,从事钢中氢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飞机曾发生过突然断裂事故。李薰苦心钻研,发现钢中含氢是造成事故的主因,并弄清了钢中含氢产生白点需要孕育期和钢中去氢的规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

李薰等找出了钢中氢含量及机械强度与发裂的关系,即每100克钢中含氢达2毫升时,就能降低钢的塑性。而当时一般生产的钢,其含氢量高达4~6毫升左右,钢的氢脆难以避免。造成发裂的钢含氢量一般较高,氢在钢中的扩散率和溶解度是钢产生发裂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李薰等提出一个理论,即在缺陷附近由于氢的聚集而产生内压,导致裂纹。此压力的形成,则是由于高温时原子氢向缺陷扩散,在室温下原子氢变为分子氢。这些分子氢不能扩散,因而产生巨大内压力,使钢发生裂纹。当有碳化物存在时,氢与碳化物反应形成甲烷,其压力也足以产生裂纹。冷加工时伴有缺陷生成,从而增加分子氢含量,促使氢脆萌生。李薰在1942至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受到人们赞誉。

20世纪50年代末,李薰引导金属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做较大转变。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他迅速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金属研究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重返地面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薰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为组建金属研究所,李薰努力罗致人才,先从留英人员中邀请了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等,又在北京特邀了葛庭燧、何怡贞夫妇,还有随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和拟议中的工业检验所合并来的张绶庆、谭丙煜、刘静宜、梁树权等高级研究人员。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回来的学者如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在李薰的礼遇下,也均来所任研究员,在各自开拓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论文

著作

社会任职

1939-1949年,任英国矿冶学会会员。

1939-1951年,任中国学生会雪菲尔德分会会长。

1940-1951年,任英国钢铁学会会员。

1940年6月,任冶金学院研究部研究员。

1945-1947年,任中国留英国工程学会会长。

1951-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金属研究所,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李薰为金属研究所所长。

1953年10月20日,当选沈阳市沈河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8月3日,当选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1月21日,当选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6年4月30日,中国金属学会编辑的《金属学报》创刊,任主编。

1958年12月8日,当选辽宁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3月20日,当选辽宁省科协副主席。

1961年5月,任国家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专业小组组长。

1978年5月,中国科学院设立沈阳分院,任命李薰为院长。

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并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届代表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代理主席等职。

人物影响

为纪念李薰毕生的卓越贡献,师昌绪、谭丙煜等主编汇集纪念文章和学术论文共50余篇,于1986年出版《材料科学进展》论文集。《金属学报》为继承并发扬李薰致力于科技进步的业绩,特设立《金属学报》纪念李薰奖金基金,定期颁发优秀论文奖、优秀审稿人奖和优秀编辑奖,用以提高金属和材料科学水平。

亲属成员

祖父:李增效,系清末举人。

父亲:李本深,曾与蔡锷将军同窗六载,考中清优秀廪贡生,民国初年两任江西省安远、定南两地知县。生有四子,李薰行三。

妻子:席玺玉,1915年出生在湖南东安县的一个封建大家庭,1936年初,李薰与妻子在长沙结婚。

大女儿:李发荣,1936年年底出生。

二女儿:李晓辉。

三女儿:李望平,原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办公室主任。

人物评价

李薰毕生为国家科技事业,特别是多次为规划中国冶金科技事业发展蓝图建树功绩,他是中国冶金学科领域享有最高荣誉的学者,是中国科技事业卓越的领导人。李薰勤奋好学,诲人不倦,廉虚谨慎,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研究中,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毕生战斗在科学事业的最前线。他有深湛的文学素养,加上思想敏捷,性格爽朗,善于诙谐,辛辣其词,而隽永深刻其意,常给人以难于忘怀的记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评)

李薰为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造成第一艘核潜艇等,研制某些关键和部件材料,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师昌绪评)

李薰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谦虚谨慎、坚韧不拔。在学术研究中,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科学事业的最前线。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加上思维敏捷,性格爽朗,幽默诙谐,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九三学社评)

李薰先生的精神,体现了金属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学习李薰先生豁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杨锐研究员评)

后世纪念

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启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金属研究所为纪念李薰院士,设立李薰系列奖,每年评选一次。表彰在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大影响、为中国材料科学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尤其是对我所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985年,金属研究所立李薰铜像。

标签: 李薰

更多文章

  • 张含英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含英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

  • 朱偰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偰

    朱偰(1907年4月15日—1968年7月15日),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

  • 吴芳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芳吉

    吴芳吉(1896年——1932年)系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人士,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见《江津县志》),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中文名:吴芳吉别名:白屋诗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重庆江津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32年5月9

  • 金剑啸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剑啸

    金剑啸(1910—1936),满族,原名金承栽,又名梦尘,号培之,笔名巴来、健硕。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兼导演。中共地下工作人员。金剑啸很年轻时就创作了小说《星期日》、《夏娃的四个儿子》、《云姑的母亲》,剧本《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黄昏》、《母与子》、《

  • 崔涂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崔涂

    崔涂[唐](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朝江南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中文名:崔涂外文名:CuiT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今

  • 杜锡珪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锡珪

    杜锡珪(1874-1933),字慎丞、慎臣,号石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军事家,直系军阀。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曾率海军舰队镇压武昌起义,后来率领舰队在九江起义,投靠革命军。1923年,出任海军总司令,封将军府瀛威将军。1925年,出任海军总长。1926年,曾代理国务总理并

  • 沈家祥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沈家祥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2015年7月30日),江苏扬州人,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家,著名制药工程专家。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

  • 石筱山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石筱山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中文名称:石筱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无锡出生日期:1

  • 王序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序

    王序(1912.3.8-1984.2.10),出生于江苏无锡。药物化学家。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40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

  • 邹荻帆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邹荻帆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当代诗人和翻译家。出生于湖北蒲圻(现赤壁市)。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