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中伟

吴中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21 更新时间:2024/1/10 7:40:30

吴中伟(1918.7.20-2000.2.4),江苏张家港人,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51年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气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吴中伟长期从事水泥、混凝土、砼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砼研究室,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砼外加剂即引气剂,在中国最早提出碱-集料反应等问题,研制成功硅酸盐自应力水泥与自应力砼,并研究钢丝网水泥,开发水泥船、管、杆等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研究开发膨胀砼并首创膨胀砼后浇缝,保证了砼建筑的整体性,首次提出砼中心质假说,为砼的组成结构和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资料

名:吴中伟

国籍:中国

出生地: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原属江阴)

出生日期:1918年7月20日

逝世日期:2000年2月4日

职业:水泥混凝土学家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要成就:提出混凝土补偿收缩模式

代表作品:《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

人物生平

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二十日,吴中伟出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七房庄一书香之家。父亲吴瑞祯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后回乡执教。吴中伟出生后刚满百日,就举家迁居江阴新桥外祖母家。吴中伟先后就读于新桥小学、无锡试验小学、梁丰初中。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高中,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綦江导淮委员会工作,期间参与研究石灰烧粘土水泥,开中国无熟料水泥研制应用之先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吴中伟赴美国深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学成归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学技术”概念,组织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队伍,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

1949年8月,吴中伟赴北京参加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中国建材研究院前身)筹建工作。

1950年起,吴中伟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介科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现场质量控制与冬季施工技术。

1951年,与季周合作研制当时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剂-引气剂,成功应用于塘沽新港、治淮工程等,提高了工程耐久性。

1953年,首先提出大坝混凝土工程碱一集料反应问题,同时协助长江科学院建立研究试验队伍以为三峡工程做准备。

1954年以后,吴中伟先后担任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他在任职期间,推进建材部领导提出的用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的方针,组织研究队伍,大力研制与开发一系列水泥制品。同年,评级时被评为一级工程师,但吴中伟再三谦让,后改评二级。

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

1959年,吴中伟首次发表“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开创了通过亚微观、微观方法研究混凝土组分、结构对性能影响之先河。

1974年,吴中伟重返建材科学院。

1978年,吴中伟兼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1991年,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技术顾问等。为解决混凝土的抗裂防渗问题,指导与推进膨胀混凝土的研究,吴中伟提出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模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推广。

1980年后,分别在建材科研院、清华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并担任国际性杂志《水泥与混凝土研究》编委。

1982年至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评审组成员,兼任武汉建材学院副院长、该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984年,任建材科研院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

1992年,吴中伟在国内首先提出研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建议。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针对中国水泥工业现状提出产业结构改革建议,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使水泥与混凝土逐渐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大宗建筑材料。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始,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等技术顾问。

1998年,评为资深院士。

1997年11月,吴中伟确诊患有癌症。

2000年2月,因癌症转移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吴中伟开拓了新中国混凝土科研事业,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学”的概念,组织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队伍,开展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科研工作,创造性的提出防止引起混凝土结构破坏的碱―集料反应的措施;他指导膨胀混凝土机理及应用的研究,为解决中国混凝土工程的抗裂、防渗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他开拓了中国水泥深加工全面研究,他倡导开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吴中伟通过对混凝土有关名词述语的确定和混凝土技术的介绍推广,开创了中国早期的混凝土科技工作。判明塘沽新港发生30吨大块混凝土崩塌事故系海水作用下冻融循环所致,提出以引气混凝土解决的正确方案,并于解放后得以成功实施。

1951年,他与王季周合作,研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剂-松香热聚引气剂(商品名“长城牌引气剂”)。相继成功应用于佛子岭水库等重要工程建设。1953年,首次在国内提出大坝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领导科研队伍开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工作,产品包括钢丝网水泥船,水泥压力输水管,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土空心砌块,预应力混凝土桩、农房构件等,节约、代用了大量的钢材、木材,满足了建设需要。其中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水泥农船等产量已居世界之首。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表的“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及其后进一步发展的“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心质假说”,是20世纪中国混凝土科技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他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首先提出研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建议,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

著有《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怎样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天混凝土施工法》《寸阴集》。

吴中伟集科技和教育于一身,不遗力,言传身教,培养硕士、博士生26名。学生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王栋民。

社会任职

吴中伟历任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

1962年起,任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硅酸盐学报》主编。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被聘为国际刊物Cement﹠ConcreteResearch编委。

人物评价

吴中伟不仅是中国建材总院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建材集团、建材行业的光荣与骄傲。(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志平评)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对中国水泥混凝土做出杰出贡献的战略科学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德龙评)

吴中伟同志在中国水泥混凝土领域所起的突出作用,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领域、钱三强在中国核能领域的作用是极相类似的,如果没有吴中伟同志的积极奉献,中国水泥混凝土与制品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如此之迅速。(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评)

吴中伟为混凝土科技事业奋斗拼搏的风雨历程,吴中伟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风范和平等待人、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颜碧兰评)

标签: 吴中伟

更多文章

  • 任之恭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任之恭

    任之恭(1906年10月2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物理学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中文名:任之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沁源县出生日期:1906年10月2日逝世日期:1995年1

  • 沈其震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沈其震

    沈其震(1906-1993),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沈荩侄孙。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

  • 李薰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阳,物理冶金学家、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获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冶金学科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选聘为中

  • 张含英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含英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

  • 朱偰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偰

    朱偰(1907年4月15日—1968年7月15日),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

  • 吴芳吉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芳吉

    吴芳吉(1896年——1932年)系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人士,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见《江津县志》),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中文名:吴芳吉别名:白屋诗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重庆江津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32年5月9

  • 金剑啸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剑啸

    金剑啸(1910—1936),满族,原名金承栽,又名梦尘,号培之,笔名巴来、健硕。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兼导演。中共地下工作人员。金剑啸很年轻时就创作了小说《星期日》、《夏娃的四个儿子》、《云姑的母亲》,剧本《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黄昏》、《母与子》、《

  • 崔涂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崔涂

    崔涂[唐](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朝江南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中文名:崔涂外文名:CuiT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今

  • 杜锡珪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锡珪

    杜锡珪(1874-1933),字慎丞、慎臣,号石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军事家,直系军阀。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曾率海军舰队镇压武昌起义,后来率领舰队在九江起义,投靠革命军。1923年,出任海军总司令,封将军府瀛威将军。1925年,出任海军总长。1926年,曾代理国务总理并

  • 沈家祥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沈家祥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2015年7月30日),江苏扬州人,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家,著名制药工程专家。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