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国钧

王国钧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70 更新时间:2024/1/15 9:57:01

国钧,特殊钢专家,长期从事特殊钢生产、科研工作。他组织创建了太钢电炉炼钢车间,主持冶炼出工业纯铁、硅钢、枪弹钢和炮弹用钢,组织研制和生产了多种新型钢材,为国防尖端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作出成绩。他积极推进不锈钢氩氧炉精炼技术投入工业生产。为把太钢由普通钢厂发展成为大型特殊钢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一批特殊钢技术人才。(《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王国钧——为中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基本资料

名:王国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16年3月20日

逝世日期:1993年7月4日

职业:太原钢铁集团总工程师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主要成就:特殊钢专家

太钢大型特殊钢基地的创建者

中国工业纯铁的主要开创者

军工用钢研究的开创者

背景介绍

王国钧,1916年3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织锦手工业者的家庭。因受国外人造丝织品倾销的影响,王国钧父亲经营的丝织品日渐滞销。家庭的衰落,激发了王国钧发奋读书的决心。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川省石室中学,当他到北平报考大学时,正逢“七·七”事变发生,民族危机唤起他“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1938年他考取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2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威远铁厂和四川机械公司工作。

出国经历

1944年考取留美实习资格,1945年5月赴美选学合金钢冶炼技术,他怀着发展特殊钢的抱负,把学习冶炼不锈钢、装甲钢、模具钢和高速工具钢技术作为自己实习的重点,积累和搜集了有关钢种的资料。

胸怀祖国

1946年冬,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同年,到鞍山钢铁公司技术室工作。1947年4月受丘玉池厂长之邀,他到抚顺制钢厂担任厂长室副工程师。当时留用了几名日本技术人员,为了尽快接替他们,王国钧等人除尽快熟悉该厂生产技术外,还培养了一些技术骨干。经大家一起奋力工作,抚顺制钢厂终于生产出一批特殊钢材,冠以“中国”字样商标,运到上海市场去销售。1949年跟随丘玉池筹建广州制钢厂,王国钧奉命负责从六河沟香港分厂拆迁一座1.5吨电炉到广州制钢厂,安装完毕时,正处于广州解放前夕,该厂关闭,王国钧从香港绕道回到四川。1950年他接受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副局长陆达的聘请,到了北京,在钢铁工业局技术室负责电炉炼钢技术工作,协助苏联专家到各厂巡视并指导工作。在这期间曾编译出版了有关电炉、平炉的近代炼钢技术的书;并因工作努力,获得钢铁工业局的工作成绩优良乙等奖。当时太原钢铁厂(1956年改称太原钢铁公司,以下均简称太钢)新建一座铸钢厂房,王国钧等人经过调查后,领导提出了利用该厂房发展特殊钢的建议。因此,王国钧于1951年1月被派往太钢,筹建电炉炼钢车间,成立了电炉炼钢部,王国钧任主任。从此王国钧拼搏在特殊钢第一线,直到1988年退休。在太钢他除担任电炉炼钢部主任外,先后担任了中心试验室主任、太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1956年6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王国钧还热心学术活动,曾任中国金属学会第二届理事、山西省金属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现为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他曾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7月4日于山西省太原市逝世。

基地创建

1950年,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副局长陆达派王国钧和几位有经验的专家深入到太钢调查研究。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开始,国家急需特殊钢。他们调查后,认为太钢地处华北,有煤有电又有中型轧钢机,太原兵工厂又是国家扩建重点,便提出利用外地现成的电炉和太原积压的汽锤以及正在建设的铸钢厂房,在太钢建设特殊钢生产车间的设想,经太钢同意后,王国钧等人即回京向陆达作了汇报。陆达认为此意见很好,后经重工业部批准,即派王国钧到太钢负责电炉炼钢部的建设工作。太钢原是山西军阀阎锡山于1934年建立的普通钢小厂,钢的最高年产量为一万多吨。1950年1月,王国钧受命担任太钢电炉炼钢部主任后,便开始了太钢由普通钢厂向特殊钢厂过渡的艰难起步。他从设计到施工,从生产准备到培训电炉炼钢和锻钢人才,日夜辛勤工作,经过一年多努力,建成了两座3吨电炉。1952年4月电炉流出了第一炉钢水,同年9月炼出了第一炉不锈钢。1953年7月,有两台3吨和一台1.5吨蒸汽锤的锻钢车间建成投产。1954年又建成两座8吨电炉,开始了太钢生产特殊钢的历史。从电炉投产到1956年,王国钧在电炉车间先后主持冶炼纯铁、硅钢、不锈钢、合金工具钢、合金结构钢等新品种71项。195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太钢电炉炼钢部,听了王国钧汇报后,非常高兴,鼓励大家继续努力,生产特殊钢。1956年,中央决定把太钢扩建为一个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大型钢厂。同年,王国钧担任太钢中心实验室主任,进行特殊钢厂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工作。他到任后,按照黄墨滨副厂长的指示,建立了电炉炼钢、平炉炼钢、轧钢、耐火、铸造等研究组,集中了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参加科研工作,并努力改善科研装备,到1958年,已使试验设备增加到80多台(件),使科研能力迅速提高,能对钢铁生产前后部进行多种检测,为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新的科研手段。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入大生产,他和副主任郝继隆等人创建了试验工场。1959年他担任太钢副总工程师后,更十分重视科研装备的建设,到1966年,先后兴建了检验大楼和特殊钢试验研究楼,装备了较新的理化检验设备,配备了真空和非真空感应炉、电渣炉、热轧和冷轧生产线,扩大了为科研服务的大型试验工厂,使科研手段更加完备。为适应国家对特殊钢的需求,他领导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产品,组织技术攻关。从1957年到1966年,太钢试制新产品1539项,其中,王国钧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1973年钢铁研究院院长陆达率领“太钢两板一片(不锈钢中板、薄板和硅钢片)攻关组”进驻太钢工作。攻关组提出不锈钢生产的重大改革——“氩氧精炼不锈钢工艺研究”。王国钧一直积极支持、组织和推进该项工作。1977年,王国钧担任太钢总工程师,继续坚持特殊钢发展方向,努力发展不锈钢,充分发挥了太钢进口不锈钢生产设备的优势。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王国钧和成副经理即抓住已研究10年的氩氧精炼炉,积极组织投入工业性生产。与钢铁研究院和北京钢铁设计院共同协作,于1983年建成我国第一台工业性生产装置18吨氩氧精炼炉,使不锈钢产量大幅度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一年便收回全部投资。接着,他努力推进不锈钢板坯连铸机的建设,获国家经委支持后,即主持连铸机的设计。由太钢、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天津重型机器厂合作,建成了国内第一台立式不锈钢板坯连铸机。同时,他还指导工人改进了自制的板坯扒皮机,使太钢不锈钢生产线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水平。1986年,他退居二线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后,仍积极为太钢和日本日新钢铁公司的技术合作努力工作,消化移植日新公司不锈钢生产先进工艺标准和管理技术,使太钢不锈钢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物贡献

工业纯铁是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十分重要的基础材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国钧担任太钢电炉部主任时,接受了744厂提出需要工业纯铁作真空管覆镍铁片的要求,用户提供了3个苏联钢号的成分。当时电炉要炼含碳0.025%的钢,难度很大。王国钧参照苏联技术标准和工艺方法,大胆提出在电炉冶炼沸腾钢,由于没有还原期,电炉炉底改用卤水镁砂打结,防止了增碳。用这个方法冶炼,终于冶炼成功我国大批量生产的第一炉工业纯铁。但是在轧制过程中,发生红脆区裂纹,经苏联轧钢专家指导,科研人员和轧钢工程师等人研究了特殊的轧制工艺,终于轧成成品,为用户提供了第一批国产工业纯铁。后来,由于沸腾钢含氮高,发生了纯铁的时效和夹杂气泡问题,王国钧和科研人员总结经验,又提出用铝来脱氧进行冶炼,但钢锭含碳量偏高,最后研究人员采用在成品上退火脱碳的办法,使纯铁成品含碳量满足了标准要求。经过一系列攻关,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合理的工艺程序,所炼纯铁经用户使用,性能良好,满足了需要。此后,又根据用户对产品的不同要求,发展了硅铝脱氧的纯铁,从此大批量生产,使纯铁的供应完全立足于国内,填补了国家空白,为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由纯铁专家和冶炼纯铁的工人能手组成的科研队伍,并为“两弹一机”提供了优质的纯铁。以后李成副经理又接受了国家核潜艇、人造地球卫星、通信卫星用运载火箭等国防尖端技术中所需各种纯铁和特殊材料的试制供应任务,王国钧组织科技人员攻关,满足了各种特殊材料的需要。1978年,王国钧接受了我国高能加速器所需纯铁的生产任务,他悉心研究,制定纯铁产品标准和工艺规程,组织科技人员攻关,研制成功高能加速器所需纯铁,提前交付了使用。用户制成样机后,性能达到先进水平,受到国际有关人士称赞。以后又组织研制成功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所用的纯铁块的任务,为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研究人员受到冶金工业部的奖励。经过王国钧和太钢纯铁科研人员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太钢的纯铁已由最初的三种发展为十几种,形成了太钢自己的纯铁系列,全国各个部门所用的纯铁,绝大多数由太钢供应,有的厂家用之制成电磁产品,出口国外。1984年太钢研制的电磁纯铁冷轧薄板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牌。

研究成绩

1952年,王国钧负责创建的太钢电炉炼钢部投入生产不久,就接受了试制炮钢的任务。他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精心组织冶炼,生产出了炮钢、钢锭,供应重机厂和炮厂。以后三方协作,不到一年,就由炮厂生产出用国产材料自制的产品,经靶场试验,钢的性能完全符合用户要求,为建设专门的炮钢生产厂,提供了技术数据。枪弹弹壳过去使用铜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用一部分苏联提供的覆铜钢板,以节约铜料。但以往采用苏联标准冶炼覆铜钢板,内部质量达不到要求,长期靠苏联进口。1956年,王国钧到中心试验室后的第一项课题就是研制覆铜钢。当时钢铁工业局虽请两位苏联专家到太钢帮助解决,但内部质量仍达不到标准要求。王国钧提出采用自己冶炼纯铁的经验,用铝脱氧来冶炼镇静钢,先在电炉试炼一炉,效果很好,然后,他与苏联专家制定在平炉研制的计划,经在平炉冶炼铝脱氧的镇静钢,内部质量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所炼覆铜钢制成军品后,完全符合要求,只是有的炉号抗拉强度偏高一些。王国钧认为军工用钢,必须精益求精,就制订了把钢的含碳量压缩到低限的技术条件,虽然冶炼难度加大,但大多数产品符合要求,对个别不合标准的另作他用,确保所供产品完全让用户满意。以后他又带领科技人员精心研制冶炼出炮弹壳用覆铜钢和全钢的枪体用钢,使中央军委提出的枪弹和炮弹都要“以钢代铜”的方针得以贯彻,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铜资源。太钢在冶炼冷墩钢、深冲钢中,也采用了生产弹用钢的经验,使太钢成为冶炼铝脱氧低碳钢有独特经验的特殊钢厂。炮弹用钢是要求很严的钢,不少钢厂都发生过大量质量问题。王国钧主动承担风险,提出就地试制供应炮弹用钢的任务。为生产出高质量的炮弹用钢,他多次率领有关人员到炮弹厂访问,研究如解决有关质量问题。他制定出严格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对所供炮弹钢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科研人员分析研究,务求解决,不断提高炮弹钢质量,使用户满意。1982年太钢生产的炮弹钢获冶金工业部优质产品奖。由于他对弹用钢材有较全面了解,1988年他应邀撰写了《军工冶金卷》一书中的“弹用钢材”一章。王国钧自担任副总工程师后,一直在组织领导太钢的军工生产和新型材料的研制工作。他长期坚持“军工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军工合同的完成情况和质量问题,确保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交货任务。在他主持军工生产科研的二十多年中,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质量事故。对重大研制项目,他都亲自负责领导攻关,在攻关中培养人才,不仅为舰艇、核能、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重要材料,也培养了生产各类钢的专门技术人才。1985年,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的国防军工协作工作会议上,太钢获先进单位奖状和奖杯,王国钧获先进个人奖状和奖牌。

培养人才

王国钧一贯重视技术培训,早在抚顺制钢厂担任厂长室副工程师时,就选拔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工人,给他们讲技术,教他们作统计分析,纠正他们落后的操作工艺。以后,厂里来了几个大中专学生,就安排他们到炼钢、锻钢、轧钢、检验等重要岗位工作,向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学习;他又对新招收的一批青年职工进行指导,在实践中教他们学技术。以后很多人成为抚顺制钢厂的技术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看到大学缺少新的教材,就把自己从美国带回的《近代电弧炼钢炉》和同事们从美国带回的《近代炼钢平炉》翻译出版,补充大学急需教材。他还兼任山西大学冶金系教授,撰写科学普及书籍,并在《机械工人》杂志上介绍材料性能知识。王国钧积极推广特殊钢生产技术,曾向大连钢厂介绍美国用白钨矿直接装炉代替钨铁冶炼高速工具钢的经验。为了提高电炉炼钢工人操作水平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1951年他草拟了中国第一部《电炉炼钢操作规程》第一稿,几经修改,于1955年在抚顺召开的全国电炉炼钢会议上讨论修改后,颁布施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电炉炼钢部工作时,还热心给炼钢工人上技术课,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各种特殊钢的冶炼技术。他还编写了《电炉炼钢生产程序》。几十年来,王国均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特殊钢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论著

1王国钧(编译).近代电弧炼钢炉.北京:重工业部科学技术出版社,1950.

2王国钧(编译).近代炼钢平炉.北京:重工业部科学技术出版社,1951.

3王国钧.钢材性能.北京:重工业部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

4王国钧.谈不锈钢.北京:重工业部科学技术出版社,1954.

5王国钧.钢的编号规格和用途.北京:重工业部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

6王国钧.钢材的规格性能和用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7王国钧(编译).不锈钢的选用和使用设计手册.太原:太原钢铁公司印,1981.

8王国钧.我国第一个特殊钢厂.抚顺:抚钢史,1985:262~273.

9王国钧.我从事特殊钢事业四十年.中国冶金史料,1986(2):71~78.

标签: 王国钧

更多文章

  • 耿宝林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耿宝林

    耿宝林(1913年-1973年),相声演员,师从焦少海。曾与马三立、赵佩茹、朱阔泉、王世臣、刘宝瑞等相声大家合作。中文名:耿宝林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3年逝世日期:1973年职业:相声演员代表作品:扭嘴儿师承:焦少海耿宝林(1913---1973),男,相声演员,北京人,后居

  • 黄文弼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黄文弼

    黄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

  • 费达生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费达生

    费达生,蚕丝专家,一生从事蚕桑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于二十年代即深入农村,组织蚕丝合作社,改进养蚕制丝技术。中文名:费达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吴江县出生日期:1903年10月1日逝世日期:2005年8月12日职业:科学蚕丝专家毕业院校: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主要成就:组织蚕丝合作社改进养蚕

  • 章梫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章梫

    章梫(1861-1949),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浙江省三门县海游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新中国外交家章文晋的祖父。清光绪三十年登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章梫1947年秋居上海

  • 武衡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衡

    武衡,地质学家、科学管理学家。早年从事抗日救亡与国防科学之宣传教育。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对于中国科学院若干机构之筹创、制度之建立有很大贡献。他对国家海洋局的设置、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开展,发明与专利制度的实施,以及若干大型的系统工具书、丛书的编纂等更有突出的贡献。中文

  • 吴学周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吴学周

    吴学周(1902.9.20-1983.10.31),谱号同棠,名化予,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学周从

  • 马茂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马茂元

    马茂元(1918--1989),字懋园,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编审、秘书。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

  • 刘子超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子超

    刘子超(1906—1941),抗日烈士,1906年生于广东兴宁。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长为党领导下上海社联青年理论家和鼓动家,曾参加闻名全国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等。1929年,先后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宣传部长、中共闸北区委书记,参加社会问题的论战,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两次被捕

  • 匡培根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匡培根

    匡培根(1924-2011),女,江苏无锡人。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24年12月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部)。先后任职于母校及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20世纪50年代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组建神经内科,被

  • 柯仲平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柯仲平

    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中文名:柯仲平别名:柯月华国籍:中国出生地:云南宝宁(今广南)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