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龙,男,汉族,安徽池州人。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灿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池州
出生日期:1962年
人物经历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语言文字规范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立法用语咨询专家,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已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50多篇,一般语文评论文章50余篇。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论文
说“中国式”及其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有所X”式与“无所X”式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14年第4期。
关于汉语词类理论的两个问题,《中国语文法研究》2013年卷(总第2期),日本中国语文法研究会编集,朋友书店出版。
“是”字判断句名词宾语的指称形式,《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2期。
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中国语文》2012年第3期。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汉语学习》2012年第1期。
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
“谁是NP”与“NP是谁”的句式语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租”的论元的语义角色及其句法表现,《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五),商务印书馆2010年。
“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与肖奚强合著)
关于“adv.+加+V”结构中“adv.加”是否成词的问题,《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4期。
一个濒于消亡的主观性标记词——想是,《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
“服临”成词说献疑,《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中国语文》2008年第2期
试论“在”字方所短语的句法分布,《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
指称黏合的条件及其相关的语法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之所以”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6年第6期。(与肖奚强合著)。
关于“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存现句句法结构动因的多角度考察,《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
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连”字句的焦点与相关的语用问题,《庆祝〈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制约无定主语句使用的若干因素,《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
“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香港书面汉语中英语句法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与石定栩等合著)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为什么不能说“都以前……”,《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试论小句补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重动句补议,《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