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傅说

傅说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684 更新时间:2023/12/8 22:53:01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约公元前1246年),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注:概述傅说图头像来源:中华英烈祠)

基本资料

本名:傅说

别名:傅氏始祖

所处时代:殷商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山西平陆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133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246年

主要作品:说命

主要成就:武丁中兴

读音:fùyuè

身份:商王武丁的相

职位:丞相

人物生平

傅说本无姓或氏,依武丁诏书,赐姓傅,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作为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傅说,商帝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主要影响

官拜丞相

武丁非常喜欢傅说,他们一起劳动,还从傅说那里学会了不少本领。临行时,武丁与之结成了好友。

武丁即位后,设法找到了他并拜傅说为宰相。傅说从整饬朝纲开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榜样。

国家大治

武丁言听计从,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大力推行新政。傅说不负众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

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在国内恢复生机的同时,他还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

严惩那些敢于进犯的小方国。终于,国家富强起来,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思想文化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国,缔造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尚书·说命》三篇有关于傅说的记载。

本次文化高峰论坛就“父乙就是傅说”“傅和父”“说和兑”“父兑和父乙”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与傅说有关的古迹都在在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此次对傅说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评价

傅说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辅相:他对商王的谏诤言论,大胆泼辣,精辟深刻,成为商王治国的座右铭;特别是他亲自实践,辅佐商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富国强兵,传达王命,调兵遣将,征伐常来侵扰的周边游牧部落和氏族、方国,扩大疆土,四方归服,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傅说以他思想理论的精辟深刻和行政实践的光辉业绩,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他与东周时代历来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在上古三代一前一后、一西一东,各自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由于傅圣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散,研究和宣传不够,特别是古文《尚书》的冤假错案影响深广,使傅圣事迹的宣传更增添了阻力。如今,学者们稽古钩沉,正本清源,让中国历史上最早“圣人”的思想理论和治政业绩大白于天下,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评价傅说是“见德之有报”的名相,庄子也对他极为推崇。

轶事典故

武丁举贤

典故所载故事梗概

武丁举傅说的故事先秦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是圣王举贤不择贵贱的典范故事之一,《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尸子》、《庄子》、《楚辞》、《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论衡》、《帝王世纪》、《水经注》等许多传世典籍中多有记载。故事大致如下: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是衰弱,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说话,国事都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一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韩非子·难言》说“傅说转鬻,舂于深岩以自给”就是这个意思。《尚书·说命》的《孔传》认为是虞、虢之间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为涧水经常泛滥冲坏道路,所以需要发动囚犯刑徒修筑,傅说是当地的隐士,也自愿和刑徒一起筑路,目的就是能吃饱肚子。说被带到商,武丁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番,认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结果殷商因此重新振兴起来。《史记·殷本纪》认为傅说原无姓氏,唯名“说”,因为他是在傅岩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为他的姓氏,称为“傅说”。

《拾遗记》所载版本考论

《拾遗记》卷二里的记载更具神异色彩,说当初傅说穷困,自卖自身为“赭衣者”,赭衣是古代囚犯穿的红褐色衣服,赭衣者就是囚徒,去当苦力,在傅岩筑城。这期间,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腾云驾雾,绕着太阳飞行。醒来以后,很奇怪,去找人打卦占卜,得了个屯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就是大吉大利,不要着急,很快就会到一个地方去,有利于成为公侯。因为太阳是代表君主,绕着太阳飞翔,就是说将来要为君王服务。过了一年,果然被武丁(原文讹作“汤”)重金聘请到殷商去,当了阿衡,是一个和伊尹一样的官职,相当于相。

也有学者认为《拾遗记》这段说的伊尹的故事,“傅说”是“伊尹”之误,比如李白的诗《行路难》里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据《李太白集》的《集注》解释,前一句是说吕望的故事,后一句引《宋书》认为是伊挚(即伊尹)的故事,其实其出典就是《拾遗记》。但古书里从来没有记载伊尹曾经当过囚犯,更没有人说过伊尹筑城的事,所以这肯定说的是傅说的故事。很可能《拾遗记》原文是记载了汤举伊尹和武丁举傅说两个故事,只不过在流传中发生了文字残缺讹谬,两个故事掺混在了一起,故举傅说的那个“汤”应该作“武丁”。

比于列星

傅说星由来

傅说为殷商操劳,辅助武丁复兴了殷商,厥功甚伟,据说死了之后上了天,变成一颗星,《庄子·大宗师》说:“傅说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是说傅说后来得道成神,变成了一颗星,即“傅说星”,骑在箕星之上。《淮南子·览冥训》就此事大大地阐发了一番,说“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云云说了好长的一大段道德之言,最后的结论是“此傅说之所以骑辰尾也”,就是圣人得道,惠及天下万物,所以才能得道成神,变成星辰骑在辰尾上。“辰”就是大辰房、心、尾,属于东宫苍龙七宿,辰尾就是指尾宿,傅说这颗星在箕、尾宿之间,这二宿都属于东宫苍龙的尾部,所以《庄子》说“骑箕尾”,《淮南子》说“骑辰尾”,其实是一个意思。

典故记载

傅说星又名天策星,《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焞焞”,杜预注:“天策,傅说星。”孔颖达《正义》:“‘天策,傅说星’,《史记·天官书》之文。《庄子》云:‘傅说得之,以骑箕尾。’傅说,殷高宗之相,死而讬神於此星,故名为傅说星也。”

古代历史中的人物,死后变成星星的不多见,不过就是傅说、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汉代的郗萌写的星占书里说“傅说星光明,王命兴,辅佐出”,就是说傅说星如果非常明亮,君王的基业就兴盛,还会有很好的辅佐大臣来帮忙,和傅说的传说很相吻合。

不过大部分星占书里不是这么说的,比如《黄帝占》就说,傅说星是帝王后宫后妃们祭祀的星,她们向傅说星祷告祈求,可以求得福庆,还能保佑子孙繁昌;如果傅说星不明或看不见,后宫的人就会有很多生病的,子孙也凶险,会有很多死亡。《春秋纬元命苞》认为“傅说,盖女巫也”,是主“祝章”的星,“祝”是祝祷,“章”就是大声祈求的声音,王后祭祀它,以祈求子孙众多。

天文学考论

这些说法都是很奇怪的,是否有古代的传说故事在里面已经不可确知。从天文学上讲,很可能傅说星本属于尾宿,《石氏星经》里说“尾者,后宫之场也,妃后之府也。”《二十八宿山经》里说“尾,天子之九子也”,《史记·天官书》里也说“尾为九子”,《正义》说“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尾宿与后妃和帝王的子嗣有关,那么傅说星也与后妃、子嗣有关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不是说在古代传说里傅说就是个女巫,或者是帝王的后妃。曾经有人根据这个揣测说傅说可能是位女性,类似武丁的王后妇好之类,根据很不充分。

标签: 傅说

更多文章

  • 晋文公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约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重耳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

  • 魏文侯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文侯

    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6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

  • 猗顿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猗顿

    猗顿(生卒年不详),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战国初年由鲁国到猗地(今山西运城临猗县)发家致富,殁后又埋葬在猗地,故称猗顿。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ì,母畜)”。猗顿千里迢

  • 介子推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本名:介子推别名:介之推、介子、介

  • 卫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卫夫人

    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本名:

  • 王通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通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祖籍山西祁县,后迁至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一说山西省河津市),隋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

  • 郭璞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

  • 王之涣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

  • 张巡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

  • 裴行俭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