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晋文公

晋文公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72 更新时间:2023/12/8 12:41:28

晋文公(约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重耳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周襄王赏赐。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重耳逝世。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

基本资料

本名:姬重耳

别名:晋文公、公子重耳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曲沃

出生日期:公元前697年(有争议)

逝世日期:公元前628年

主要成就:拔擢贤能,强大晋国

联秦合齐,保宋制郑

勤王败楚,称霸春秋

谥号:文公

在位时间:前636年-前628年

典故: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主词条:骊姬之乱

据《史记》记载推算,重耳大约出生在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他是晋献公诡诸和狐姬之子。

重耳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重耳的舅舅)、贾佗、先轸、魏犨。

诡诸还是太子时,重耳就已长大成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武公去世,诡诸继位,即晋献公。当时重耳已二十一岁(虚岁)。

后来,献公宠幸骊姬。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十三年),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太子申生(献公与齐姜所生)与公子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献公让申生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在骊姬的步步紧逼下,申生不堪陷害,选择自尽。随后,骊姬又开始诬陷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他翻墙逃走,勃鞮追上,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流亡生涯

主词条:重耳流亡、醉遣重耳

重耳与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一起流亡到翟国,此时翟人正在和廧咎如打仗并俘获的两个姑娘,翟人把这两个姑娘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其中一个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另一个赐给了赵衰。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公子奚齐继位,骊姬为国母,荀息为托孤之臣,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趁机聚众作乱,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之后荀息立卓子为晋君,里克等人把卓子刺杀在朝堂之上,又将骊姬活活鞭死,并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重耳辞谢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还是改立别人吧。”于是里克让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的谋臣吕省、郤芮认为里克不让晋国国内的公子为国君,反而寻找流亡在外的夷吾,难令人信服,就商量以河西之地换取秦国支持夷吾归晋,并允诺夷吾为君之后以汾阳之邑封予里克。

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及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邳郑父与七舆大夫。晋人认为惠公言而无信,所以对他都不顺服。

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惠公恐晋国人依附重耳,就派勃鞮追杀重耳,在翟国住了十二年的重耳闻讯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翟,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这里距离晋国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时间久了,就希望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隰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我们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离开翟时,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回答:“等到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等着你的。”

重耳一行先是来到了卫国,卫文公看他落魄没有好好的招待他们,他们就离开了卫国。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时,重耳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向沿途的村民讨要点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样子,就给了他一块土让他吃。重耳大怒,赵衰安慰他说:“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便去往齐国。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族的一个少女齐姜嫁给重耳,陪送二十辆驷马车。重耳心满意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晋惠公八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贰臣竖刁等人发起内乱,而后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齐国内忧外患霸权不在。重耳在齐住了五年,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慢慢忘记了自己的鸿鹄大志,也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

有一天,赵衰、狐偃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齐之事,齐姜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偷偷告诉了齐姜。齐姜把此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重耳说:“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求安逸享乐的,管其他的事干嘛,我不走,死也要死在齐国。”齐姜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再不去追求,何时才能成功呢?“她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重耳才醒来,一弄清事情的真相,重耳大怒,拿起戈来要杀狐偃。狐偃说:“如果杀了我就能成就你,我情愿去死。”重耳说:“事情要是不能成功,我就吃你的肉。”狐偃笑说:“事情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怎么值得你吃!”于是重耳平息了怒气,继续前行。

重耳到了曹国,曹共公对他无礼,想偷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说:“晋公子贤明能干,与我们又同是姬姓,穷困中路过我国,您不能对他这般无礼。”曹共公不听劝告。僖负羁就私下给重耳送去食物,并把一块璧玉放在食物下面。重耳接受了食物,把璧玉还给僖负羁。

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重耳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刚刚被楚军打败,在泓水之战中负伤,听说重耳贤明,就按国礼接待了他。宋国司马公孙固与狐偃关系很好,就对晋文公他们说:”宋国是小国,又刚吃败仗,不足以帮你们回国,你们还是到大国去吧。”重耳一行人于是离开了宋国。

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瞻劝告郑文公说:“晋公子贤明,他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又与我们同为姬姓,郑国出自周厉王,晋国出自周武王。”郑文公反驳说:“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太多了,怎么可能都按礼仪去接待呢!”叔瞻说:“您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咱们的后患。”郑文公对叔瞻的劝告不予理睬。

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说:“你在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一般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楚成王很好地招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在宴席上,楚成王说:“如若您将来能回到晋国,您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楚成王说:“虽然如此,您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我会为您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子玉听后生气地对楚成王说:”君王您对晋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逊,请杀了他。“楚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排的,我怎么可以杀了他呢?况且他的话又有什么可以反驳的呢?”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病重从秦国不辞而别。秦国特别生气,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要把重耳邀请到秦国。楚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国国君很贤明,您好好去吧!”楚成王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太子圉的妻子(怀嬴/文嬴)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太子圉之妻,胥臣说:“圉的国家我们都要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这样岂不是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太子圉妻。秦穆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吟了《黍苗》诗。秦穆公说:“我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对秦穆公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复国登基

主词条:晋重耳争位之战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讨伐,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因为舅舅狐偃与狐毛都跟随着重耳没有回国,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

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怀公听说秦军来了,就派兵抵拒,可是民众知道重耳要回来,都不愿抵抗,只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郤芮不愿让重耳即位。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面对重耳即将登上大位,狐偃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我请求现在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

二月辛丑日,狐偃与秦晋大夫在郇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大臣们都前往曲沃朝拜。晋怀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晋怀公。己丑傍晚,吕省、郤芮意图放火烧死重耳,被勃鞮告密,吕省、郤芮逃到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

勤王周室

主词条:晋平周王子带之乱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于诸侯。

晋文公二年(前635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襄王的告急文书便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赵衰劝重耳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三月甲辰日,晋军抵达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并包围了温(今河南温县西),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图霸中原

主词条:晋文公欲伐卫、晋文公伐曹、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公孙固赶到晋国求援。先轸说:“报答恩人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占有曹国,而且初次与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一定救援,那么宋国就得到解脱了。”重耳编制三军,先讨伐楚国的同盟曹、卫。十二月,晋军攻下太行山以东,重耳把原邑封给赵衰。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春,重耳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八百乘南下。在讨伐曹国时,他向卫国借路,卫成公不答应。晋军只好迂回从南渡过黄河攻打曹国,讨伐卫国。正月,晋军攻下五鹿。二月,重耳与齐昭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重耳不答应。卫成公想与楚国结盟,卫国人反对,结果卫赶出卫成公讨好晋国。卫成公住在襄牛,公子买在卫国防守,楚国救援卫国,未能取胜,晋军不战而得卫国。三月,晋军南下攻曹,丙午日,晋军攻入曹都(今山东定陶),列举了曹共公的罪状,因为曹共公不听僖负羁的话,让三百个美女拉着自己华丽的车子。重耳下令军队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内,以报答他的恩德。

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坐收以逸待劳之功。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重耳想救宋,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自己有恩,重耳便不想攻楚,可宋国也对晋国有恩,如若不救,必会失宋,陷于战略被动地位,重耳为此举棋不定。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为此肯定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攻打宋国了。”重耳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了宋国。

楚将子玉骄傲自负,反对楚成王撤军,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因尝尽了艰难险阻,就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请兵说:“不敢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

此时秦穆公、齐昭公又心怀异志,与晋国消极合作,晋国面临着单独与楚决战的境地。重耳用先轸建议,让宋用土地贿赂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并告诉楚国这件事,制造秦、齐与楚国的矛盾,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楚国不愿放弃曹、卫,齐、秦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便不愿与楚国结盟,最后就无可选择的与晋国结成同盟,兵锋直指楚国。

城濮大战

主词条:楚子围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夏,子玉派宛春与晋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此为子玉一石二鸟之策,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如果晋国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狐偃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说:“子玉很没有礼,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则识破了子玉的机关,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计谋。”重耳采用先轸的建议,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很生气,带军北上攻打晋军,进逼陶丘。重耳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楚国军官问:“你们为什么退兵?”狐偃说:“过去我们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重耳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诱敌深入之计。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

四月戊辰,重耳与宋成公、齐国的归父和崔夭、秦国的小子慭率军驻扎于城濮(山东省范县南)。子玉率楚急进,依托郄陵险阻扎营,并有郑国、陈国、蔡国相助。子玉派斗勃向晋国请战,重耳允诺次日早晨开战。接着他在有莘检阅军队,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又砍伐了当地的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

四月己巳,晋军在有莘北摆好阵势。子玉带领六百兵卒作为中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左军,子上统率右军。晋国方面,胥臣带领下军,用虎皮把战马蒙上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军队远远的看到晋军披着虎皮的战马顿时吓破了胆,士兵四处逃窜,楚国右军被击溃。狐毛带领晋国上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栾枝带领晋国下军让战车拖着树枝装作大军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先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两面夹击子西,楚国左军溃败。最终,楚军大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国内自杀。楚国的盟友郑文公向晋国求和,重耳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同月甲午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宫。

称霸诸侯

主词条:践土之盟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丁未日,重耳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周襄王用甜酒款待重耳,并劝其进酒。周襄王命王子虎任命重耳为诸侯首领,并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重耳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周襄王写了《晋文侯命》,于是晋文公称霸,成为春秋时代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癸亥日,王子虎在王宫与诸侯结盟。六月,重耳恢复卫侯地位;诸侯围许时,又恢复了曹伯的地位。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冬,重耳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

晋文公六年(前631年)夏,重耳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

秦晋伐郑

主词条: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七年(前630年),为阻止楚国北进,重耳与秦穆公带兵包围郑国,想得到重耳流亡郑国时的恩人叔詹,叔詹听说后自杀。郑国人带叔瞻尸体给重耳,重耳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文公害怕了,就暗中派烛之武挑拨秦穆公,最终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重耳难以单独支撑,随后也撤军。

晋国虽未灭郑,但郑文公再也不敢对晋国无礼。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在位时始终是晋国的重要追随者。

寿终正寝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日,重耳逝世。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据说襄公奉重耳灵柩至曲沃,刚出绛城,柩中突然发出了如牛鸣般的巨大声响。晋大夫卜偃认为这是重耳在天之灵告诉众人,将有来自西方的军队越过晋国国境,只要到时候趁机攻击行动,必定大获全胜(结合后事来看,指的是崤之战)。

为政举措

政治

主词条:晋侯赏从亡者

重耳即位后,首先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赏赐随从自己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其次,宣扬德教,以培养百姓的纯朴德性,拨乱反正,大量起用受晋惠公、晋怀公时代受到迫害的旧族,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内务官,异姓中有才能的人担任边远地方的官。王公享用贡赋,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税,分给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领受俸禄,差役按其职务领取口粮,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

军事

主词条:晋国六卿、五军

随着晋国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重耳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以郤谷统帅中军,狐偃统帅上军,栾枝统帅下军。又因游牧民族对晋国侵扰而设立三行。晋文公八年(前629年),重耳又裁撤三行,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

在军事上,重耳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经济

主词条: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重耳在位期间,减免赋税,布施恩惠,舍弃禁令,分财给寡少的人,救济贫困,资助没有财产的人。减轻关税,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宽免农民的劳役。鼓励发展农业,提倡互相帮助,节省费用来使资财充足。在生产上,号召改进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方面,降低税收,积极争取邻商入晋。

历史评价

宁庄子:“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无建不可以立。此三者,君之所慎也。今君弃之,无乃不可乎!晋公子善人也,而卫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臣故云君其图之。康叔,文之昭也。唐叔,武之穆也。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苟姬未绝周室,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武族唯晋实昌,晋胤公子实德。晋仍无道,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公子也。若复而修其德,镇抚其民,必获诸侯,以讨无礼。君弗蚤图,卫而在讨。小人是惧,敢不尽心。”

公孙固:“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树于有礼,必有艾。《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君其图之。”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

左史倚相:“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轸诸侯,不敢淫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忧于二令君,而欲自逸也,无乃不可乎?《周诗》有之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臣惧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墨子:“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吕氏春秋》:

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於後世。

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於衡雍。

司马迁:

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班固等:“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王十朋:“逆旅栖栖十九年,五蛇夹负遂升天。却惭不及齐威正,卿相由无管仲贤。”

朱熹:“丁氏曰:‘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谓之五霸。’”

冯梦龙:

凤脱鸡群翔万仞,虎离豹穴奔千山。要知重耳能成伯,只在周游列国间。

晋国君臣建大猷,取威定伯服诸侯。扬旌城濮观俘馘,连袂王宫觐冕旒。更羡今朝盟践土,谩夸当日会葵邱。桓公末路留遗恨,重耳能将此志酬。

捍艰复缵文侯绪,攘楚重修桓伯勋。十九年前流落客,一朝声价上青云。

道路奔驰十九年,神龙返穴遂乘权。河阳再觐忠心显,城濮三军义问宣。雪耻酬恩中始快,赏功罚罪政无偏。虽然广俭由天授,左右匡扶赖众贤。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亭:“晋文公抓住机遇,救王室内乱,获赐黄河北岸‘南阳’的大片土地,公元前632年大败楚军于城濮,行践土之盟,内外整饬,迅速称霸,奠定了晋国霸业的根基。”

轶事典故

晋文公相关成语

典故名

出处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

《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

《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

《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

《左传》

渭阳之情

《诗经·秦风·渭阳》

晋文公重瞳骈胁

一般正史都强调重耳骈胁(胁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属生理畸形。古人认为这是圣人之像),《史记》中说”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民间有传说重耳为重瞳子。

晋文公清明寒食

主词条:割股充饥清明节寒食节

重耳流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次,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重耳归国即位、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重耳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文公逐麋

重耳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重耳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重耳开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重耳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重耳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重耳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晋文公对答秦客

晋献公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重耳便对秦国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我不能参加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再跟秦国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秦穆公。秦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已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人际关系

关系

称谓

简介

祖父

晋武公

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

父亲

晋献公

姬姓,名诡诸。

母亲

狐季姬

姬姓,又称大戎狐姬。

妻妾

文嬴

秦穆公之女。

逼姞

季隗

杜祁

齐姜

周女

姬姓,周王室宗女。

秦女

嬴姓。

秦女

嬴姓。

怀嬴

又称辰嬴,秦穆公之女。

儿子

伯鯈

母季隗。

叔刘

母季隗。

公子驩

即晋襄公,母逼姞。

公子雍

母杜祁。

公子乐

辰嬴所生。

公子黑臀

母周女,即晋成公。

女儿

伯姬

又作赵姬、君姬氏。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重耳的生年,是据史料中所记载的重耳出逃之年(僖公五年,前655年)的年龄倒推的,然而,不同的史料的说法却并不一致。《史记·晋世家》称重耳四十三岁开始流亡,由此推算,重耳可能生于晋武公十八年(将43岁视作周岁,前698年)或十九年(将43岁视作虚岁,前697年);《国语》则称重耳十七岁开始流亡,可以推算出晋献公五年(将17岁视作周岁,前672年)或六年(将17岁视作虚岁,前671年)这两个生年。梁玉绳、洪亮吉及现代学者多认同《史记》的记载,杜预、泷川资言和部分现代学者认同《国语》的记载。

后世纪念

晋文公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卫庄镇下村西南20米,墓高40米,圆形,周长200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春秋》

《左传》

《国语》晋语

《吕氏春秋》

《史记》卷39《晋世家》

标签: 晋文公

更多文章

  • 魏文侯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文侯

    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6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

  • 猗顿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猗顿

    猗顿(生卒年不详),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战国初年由鲁国到猗地(今山西运城临猗县)发家致富,殁后又埋葬在猗地,故称猗顿。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ì,母畜)”。猗顿千里迢

  • 介子推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本名:介子推别名:介之推、介子、介

  • 卫夫人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卫夫人

    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本名:

  • 王通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通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祖籍山西祁县,后迁至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一说山西省河津市),隋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

  • 郭璞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

  • 王之涣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

  • 张巡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

  • 裴行俭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

  • 裴度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