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维

张维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60 更新时间:2024/1/16 11:44:59

维(1913.05.22-2001.10.04),北京市人,固体力学家、结构力学工程教育专家。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在国际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载荷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创办深圳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维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固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培养力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三次参加中国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并任土木建筑水利组组长和力学组副组长,推动了中国某些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板壳静、动理论。主编了《壳体献汇编》、《力学丛书》和《世界力学名著译丛》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维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4日

职业:固体力学家

毕业院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柏林高等工业学校

代表作品:《壳体文献汇编》、《力学丛书》和《世界力学名著译丛》

人物生平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5月22日,张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税务职员家庭。父亲张图是旧京师译学馆的学员,清末民国初年供职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任家庭教师。张维出生后两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张维出生后2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他5岁入北京小学,11岁考入北京四中,15岁转考至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16岁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学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张维醉心于数学与物理学,而数学尤为突出。大学期间学业卓尔不群。

1933年,20岁弱冠之际,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结构工程),获工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张维被分配到当时仍在西延伸的、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实习,辗转于潼关至西安的潼西段工地,在华阴、坝桥协理铁路施工。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4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助教。在这期间,他开始与力学结下不解之缘。

1933至1934年,美国公布了新版的铁路桥梁规范,张维查阅了大量力学著作和文献,撰写了对该规范内容力学理论根据的探讨论文。该篇论文以其独特的见地在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的报考与录取过程中,受到主审教授的高度评价。

1937年9月中旬抵达伦敦,在当时颇有声望的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皮帕德教授指导下学习,一年后即获帝国理工学院文凭。寒假他到德国进行考察,对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特尔克教授的壳体理论研究很感兴趣,并见到壳体理论将会在固体力学和结构工程研究中大放异彩,决定赴德国学习。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7月,到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在特尔克教授指导下进行壳体理论的研究。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张维与陆士嘉在德国正式结婚。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2月,任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力学教研室助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完成了隧道应力分析与弹性波石油勘探等项研究。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0月,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张维在论文中利用特尔克导出的方程,采用渐近方法与贝塞尔函数,在国际上最先解决了圆环壳受任意旋转对称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状态求解问题。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9月获准移居瑞士,在当时很有名的埃舍尔-维斯机械厂研究部任研究工程师,从事旋转机械中的叉管、圆盘叶片的研究工作,同时等待回国的时机。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毅然中止了合同,携妻女从法国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香港,历经艰辛,回到祖国上海。

1946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商得厂方同意,毅然中止了合同,不等银行解冻,带着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在中国驻巴黎使馆的帮助下,全家三人从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香港,历经艰辛,回到祖国的上海。他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又受聘于清华大学,与已在清华执教的钱伟长分担全校的力学课程教学。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

1951年起,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张维开始担任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1952年,他担任三校(清华、北大、燕京)建设委员会工程处负责人。

1954年任清华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为三校和清华的基本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2年到1956年,他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1956年,张维参加制定了中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并任土水建组组长。

1958年,他筹建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1957年以后,张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先后分工主管教学与科研,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62年,他又参加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担任科学发展规划的力学组副组长,与郭永怀、刘恢先等专家一起倡议,并第一次把抗爆抗震问题列入国家规划。

1957年以后,张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先后分工主管教学与科研,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77年,张维重回工作岗位。

1978年,他又参加了八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任理论和应用力学组务副组长,为中国工程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1987-1990年,又担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他受国家教委的任命,出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他率先对学生实行勤工助学制度,对教职工聘任、系科设置、教学计划等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建成深圳大学做出了贡献。

1980年到1987年,他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1987-1990年又担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中国工程院建立,他又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0月4日,逝世。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方面,张维在圆环壳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1944年,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荷载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在从事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的研究,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还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张维在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造诣极深。

张维创造性地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

张维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1947年秋来到清华园开始从教生涯,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张维通过授课,指导毕业班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作为清华的一位领导者对学校办学思想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社会任职

1962至1984年期间,他担任教育部工科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1980年到1987年,他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1983至1987年,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主席。

1956至1984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57至1982年,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1979年以前,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之后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在国际活动中,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德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工程教育》杂志编委、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法国里昂中法学院通信委员、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会员、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

1980至1987年,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获奖记录

1987年,荣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章。

1988年,荣获德国大十字勋章。

1992年10月,当选为教科文组织“思考论坛”成员。

1993年,列入美国《五百世界各界杰出领袖》名人传。

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奖等。

人物评价

张维院士为人与为学的优秀品质是留给大家的宝贵财富。(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评)

母校为表达对张维院士的深深怀念之情,特别树立雕像,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努力以张维院士为楷模,发扬爱国至上、爱校如家的优良传统,秉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顾利亚评)

师生们都将学习张维学长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爱国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先生的高尚品格为榜样,继承发扬我校土木先辈的光荣传统,抓住土木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一流的土木工程学院而奋斗。(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永久评)

不卑不亢、实事求是、量力而为、知足常乐”。(张克澄评)

表示,张维具有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献身教育的执著追求,以及宽厚仁爱的大师风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评)

后世纪念

2013年12月18日上午,张维诞辰100周年之际,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1号教学楼侧,张维院士纪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标签: 张维

更多文章

  • 沈安娜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沈安娜

    沈安娜(1915—2010),1915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35年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任速记,为党搜集情报。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来的指派下,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作速记员,以国民党特别党员身份作掩护,在蒋介石主持的党、政、军、特高层会议上为党搜集大量重要情报,并从未暴露,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

  • 郭峰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峰

    郭峰(1915.03~2005.04),曾化名郭风、高翔,男,吉林省德惠县郭家镇西刘家屯(现属郭家镇和平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顾委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中文名:郭峰别名:郭风,高翔国籍:中国出生地:吉林省德惠县郭家镇西刘家屯出生日期:1915年3月14日逝世日期

  • 唐杰忠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杰忠

    唐杰忠(1932年9月14日-2017年6月18日),汉族,生于北京,相声名家。1964年拜刘宝瑞为师,1974年开始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友谊颂》、《高原彩虹》等相声。1987年央视春晚上表演《虎口遐想》,1988年央视春晚表演《电梯奇遇》等一系列讽刺相声。曾被评为“十大笑星”,曾获得“侯宝林金像

  • 张国庶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国庶

    张国庶(1905—1930),张国焘之弟。别名张训年,化名周之德,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由中共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攻读政治。1929年冬回国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到上海各区巡视工作。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0年5月29日,张国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捕后,当时

  • 肖晓琳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肖晓琳

    肖晓琳(1962年8月——2017年7月),曾任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长沙电台工作,尽管当时的工作条件辛苦,但她没有放弃。长沙电视台成立后,她又成为了长沙电视台的第一批播音员。后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思考与观察》,也曾主持过《新闻联播》,给观众留下

  • 林梦飞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林梦飞

    林梦飞(1909年-1994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国民党少将,厦门起义将领,第六、第七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八届中央监委常委。厦门经济特区顾问,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27年,林梦飞做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部七十二团担任连指导员。先后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

  • 黄公略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黄公略

    黄公略(1898—1931),湖南省湘乡人,是红军将领、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黄公略曾在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同年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第三军军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

  • 柏杨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柏杨

    柏杨(192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

  • 赵丹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丹

    赵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赵凤翱,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是中国著名电影演员。他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中文名:赵丹别名:赵凤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扬州出生日期:19

  • 袁文才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袁文才

    袁文才(1898—1930)是江西宁冈人,他是一名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被龙超清等人于永新县诬陷杀害,被杀害时,袁文才年仅32岁。中文名:袁文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省宁冈县出生日期:1898年10月逝世日期:1930年2月23日职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