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马祖光

马祖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313 更新时间:2023/12/24 11:42:57

马祖光(1928.4.11-2003.7.15),光电子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在二聚物准分子、固态三原子准分子、四原子分子准分子、真空紫外波段离子准分子等体系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实现激光荡十项,观察到新荧光谱区十七个,新非线性光学过程七个。对光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用于水下通信的紧凑型可调谐硫分子S2蓝绿激光器、高信噪比超窄带滤光技术、利用非线性效应改善光束质量、用位相共轭技术进行强激光传输畸变补偿、相位共轭自动跟踪飞行靶、外激光场中粒子间近共振能量转移等方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本资料

名:马祖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8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2003年7月15日

职业:教师、科学家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中科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28年4月11日生于北京。马祖光的父亲马克先早年肄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曾编著过、元、明史。

1932年,4岁的马祖光随父母到济南,父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操持家务。

1937年抗战爆发,马祖光一家来到西安,开始读小学。

1939年,马祖光又随家人从西安到四川。

1943年至1946年在国立六中(现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学习。

1946年至1950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9年10月,马祖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山东大学理学院的团委工作,并作为代表出席了青岛市第一届团代会,被评为优秀团员。

1950年7月,马祖光大学毕业。他是北京人,毕业后本可以回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但他却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选择了哈工大。

1952年月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后哈工大第一位入党的研究生。

1958年8月至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工大核物理专业,任主任、副教授。

1970年,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

1979年8月至1981年11月,他在LambdaPhysiks公司和Hannover大学作访问教授。

从1986年6月开始,他任哈工大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1994年,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任主任。

1996年,任哈工大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

从1982年开始,马祖光分别担任《光学学报》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务编委、《量子电子学》编委和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7年,马祖光第一批入选国家“863”激光领域专家、顾问。

198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

1990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1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200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7月15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岁。

人物成就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负责创建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

1965年,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年马祖光带领师生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了“快中子闪烁晶体”“γ―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核工业部专门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马祖光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

1971年,马祖光在国家没投一分钱,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开始创办中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建专业之初,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抽出时间去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翻译出来供同事们使用。

马祖光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被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很快开始了应用研究。期间,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的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方面,马祖光领导课题组先后研制了CO₂激光器、YAG激光器等。“八五”期间,马祖光参与指导的课题组不到一年就赶造出了第二代激光制导用的CO₂激光器。之后CO2激光器先后得了航天部的4个奖。

马祖光带着“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作为研究项目。这项研究是获得近红外连续可调谐激光的一个新方案,是当时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

当时52岁的马祖光利用实验室早晚无人使用时进行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通过寻找新激励途径,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Happer也观察到这一谱区的发射谱。Happer在文章中写到,他的工作证实了马祖光工作的正确性。

1985年及1986年,马祖光研究组用不同的激发机理都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荧光,1988年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跃迁激光,波长在892纳米附近。

一直以来,马祖光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Na荧光为主线,目的在获得其激光。同时研究了Li、K多种发光机制,以便在同族元素间进行比较。他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判断。在国际上马祖光研究组首次发现了13个新荧光谱区,4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其中“钠双支超喇曼散射”可以反映出中国激光光谱研究的新水平。他们还得出3种新激光,这三种激光有两种是在他们自己发现的荧光谱区中得到的;另一种是首次得到的Na脉冲蓝绿激光。S蓝绿激光超过同时期美国lllinois大学的工作水平;S紫外激光比美国的工作紫外推进了60纳米。

1987年,哈工大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1993年,依托光电子技术所建立了“航天工业总公司哈工大光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

1994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

主要著作

论文

《紫外泵浦Na2(B3∑g)—Na2(x3∑u)的发射光谱》

《Na2中紫外准分子发射》

编著

《激光实验方法》

编译

《原子核理论》

所获荣誉

1960年,马祖光被评为哈工大红旗手。

1982年至1988年,被连续评为校优秀共产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4年和1986年两次获黑龙江省特等劳模。

1986年,获中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被评为航天部预研先进工作者。

1985年9月15日,出席了全国党代会。

1987年10月25日,出席了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9月10日,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学习马祖光同志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忘我工作;学习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勤于探索、务实敬业;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中共国防科工委党组、中央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

马祖光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坚持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共黑龙江省委)

马祖光同志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教育部党组)

马祖光院士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对国防光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马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现实激光成果的少数先驱者之一。他为人谦虚敬业,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并培植了哈工大重点激光专业实验室,为现代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家大珩)

人物纪念

纪念书籍

由中宣部新闻局、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国防科工委办公厅联合编辑了《马祖光—祖国之光》,汇集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刊登的反映马祖光先进事迹的通讯、评论和马祖光不同时期的照片等,共34万字。

人物传记片

导演雷献禾执导、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摄制的《马祖光的24小时》生动再现了马祖光爱党爱国、献身科学、勤奋敬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电影以24小时重温了马祖光院士德艺双馨的一生,讴歌了马祖光院士克己为公、严于律己的奉献精神,塑造了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

标签: 马祖光

更多文章

  • 姜立夫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创建了一所学校——双灵小学,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麟头村。中文名:姜立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平阳县出生日期:1

  • 赵萝蕤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萝蕤

    赵萝蕤(1912-1998),汉族,赵紫宸之女,陈梦家夫人。浙江德清人。著名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1935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46年和1948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讲师。1949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西方语言文学

  • 程千帆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程千帆

    程千帆(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

  • 梅志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梅志

    梅志(1914—2004.10.8),女,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江西南昌,本名屠玘华,又名屠琪(或屠棘),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胡风的夫人。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梅志童话诗集》、《梅志童话》,童话长诗《小面人求仙记》、《小红帽脱险记》、《小青蛙苦斗记》,儿童文学《少年胡风》,回

  • 冯康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冯康

    冯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数学家、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为组建和指导我国计算数学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1997年春,菲尔兹

  • 翁方纲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

  • 陈去病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

  • 李寿民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寿民

    李寿民(1902年——1961年),长寿区人,笔名还珠楼主,曾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一生中的作品多达4000余万字。与“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在解放前的重庆籍作家中,李寿民是唯一在中国现代

  • 陈中伟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中伟

    陈中伟(1929—2004),浙江宁波人,骨科专家,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曾任该院骨科主任,副院长。1963年首创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1978年又获断指再植成功。在国际上首创了“断手再植和断指再植”等六项新技术。由于他在断肢再植与显微外科领域的突出

  • 朱东润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东润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朱世溱,泰兴县城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曾著有《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等。而《朱东润自传》既是他对自己在1896年至1976年八十年间人生苦旅的回顾和审视,也是对_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