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恂

王恂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70 更新时间:2023/12/30 15:18:10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他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律计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注释》十二卷留传后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恂

别名:字敬甫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

出生日期:1235年

逝世日期:1281年

职业:数学家、文学家

信仰:科学

主要成就:用天元术建立和求解高次方程

代表作品:《授时历》

所处朝代:元朝

简介

王恂是元代数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生于元太宗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父亲王良曾经担任金朝中山府吏,辞职回乡后潜心研究数学和程朱理学,尤其对数学的研究颇有造诣。他的母亲也很有文化。王恂3岁的时候,母亲教他学习《千字文》,他就能过目成诵,13岁学习《九数》,演算勾股、线性方程难题,已经达到当时最高程度。他的父亲与元朝太保刘秉忠关系密切,刘秉忠发现王恂才思过人。征得他父母同意后,就把王恂带到磁州(今河北磁县)天文台培养深造。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1253年,刘秉忠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让他辅导太子裕宗,做了太子的伴读。中统二年(1261年),升为太子赞善(太子的老师)。中统三年,裕宗被封为燕王、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务,对王恂极为倚重,对两府的官员说:“凡有事咨禀,都必须让王恂听奏。”起初,王恂给元世祖讲解舜的善政,世祖让裕宗一起听讲。后来,就叫王恂管理裕宗的起居饮食。王恂兢兢业业,竭力辅佐,使不应该接触太子的人,都不得靠近左右。裕宗认为王恂学识渊博,是难得的一位良师,就诏令大臣的子弟们跟随王恂学习,一时间朝臣子弟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后来许衡接任了太子赞善的职务,他告老回家后,又由王恂继续教授,并任国子祭酒。

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改历,议修金《大明历》,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推步于下,遍考历书四十余家。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授时历》编制后,至元十八年,王恂的父亲去世。王恂悲伤过度,每日只能喝一小勺水,不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王恂死后,他的推算方法没有定稿,由郭守敬加以整理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由于王恂书生出身,家里没有什么储蓄,皇帝重赏他家。延佑二年(1315年),赠他为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从一品)、定国公,谥号文肃。王恂为我国天文、历法、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成长经历

王恂生于金朝末年,父王良曾任金朝中山府吏,因故辞职回乡,潜心研究数学和伊、洛之学(即程朱理学),尤其对数学的研究颇有造诣。其母亦有文化,是位旧时才女。这样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教环境,再加上王恂自幼聪颖好学,为他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恂三岁时,其母授以《千字文》,王恂即过目成诵,十三岁学《九数》(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商功)演算题二四六则达顶峰。当时其父与元朝太保刘秉忠交往甚密,秉忠拜会王良时,发现王恂聪明绝顶,才思过人,堪称神童。征得其父母同意,遂将王恂带到磁州(今磁县)天文台培育深造,这年王恂十四岁。

王恂到磁州后,在刘秉忠精心培育下,十八岁时被秉忠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任太子伴读。元中统二年任太子赞善。翌年裕宗被封为燕王、中枢令兼领枢密院事,他对王恂非常器重,口令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向王恂得知。此时王恂已兼管太子起居,常为裕宗讲解尧舜善政、治国安邦之道,并将辽金兴亡之事编成故事讲给裕宗听,让其区别善恶。王恂精通算数,深得太子赞赏,说王恂学识渊博,是难得的良师益友,召令大臣子弟随王恂学习。后拜为国子祭酒,掌管国子监所属各学校。

世祖忽必烈时代,所用前朝历法,因年代久远,常出现时差,意欲修订。知王恂精通天文、算数,遂令王恂组班修历。王恂受命后,举荐已告老还乡的许衡,并由郭守敬、杨恭懿等人组成精干的改历班子,开始修改历法。

成才之路

王恂的父亲叫王良,是金代末年中山府中的幕僚,曾救出离乱后无辜入狱的百姓数百人。不久辞职,广泛研究佛学、理学和天文律历,活了九十二岁。王恂六岁上学,十三岁开始学习算术,钻研精深。十四岁时,学者刘秉忠北上经过中山,十分欣赏他,回来时收他为弟子。十八岁,刘秉忠把他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让他辅导太子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1261年),升为太子赞善(太子的老师)。中统三年,裕宗被封为燕王,中书令,兼管枢密院的事务,对王恂极为倚重,对两府的官员说:“凡有事咨禀,都必须让王恂听奏”。

起初,王恂给元世祖讲释尧舜的善政,世祖让裕宗一块听讲。后来,就叫王恂管理裕宗的起居饮食。王恂兢兢业业,竭力辅佐,使不应该接触太子裕宗的人,都不得靠近左右。还常常给太子讲治国理政的道理。他精通算术,曾经循循善诱说:“算术,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元史·王恂传》)又把裕宗耳闻目睹的辽金兴亡的事实编成故事,帮助裕宗区分善恶,使他牢记在心。说:“许衡讲过,人心如印板,板本不差,再摹印千万张也不差。板本差了,印出来就没有不差的。”很得裕宗的赞成。裕宗认为王恂学识渊博,难得一位良师,就诏令大臣的子弟都随王恂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后许衡接任了一段时间,告老回家后,就再由王恂教授,拜为主管学校等事的国子祭酒。

当初,刘秉忠在世,根据天文学的发展,认为《大明历》承用了二百多年,渐渐暴露出它的不周密性,企图加以修正。刘秉忠死后,皇帝根据他的设想,知道王恂精通历算之学,就命他创制新历。于是王恂举荐了已经告老的许衡,同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四十多家历书,从西汉的《三统历》到唐代的《纪元历》,总结了一千多年间历经七十改、创法者十三家的普遍规律,大胆创新,进行了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王恂等人通考前代四十部历法,从汉代的《三统历》,到宋代的《大明历》,他们昼夜测验,参考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极为精密准确,研究总结了1280年以前、七十次改历经验,考察了十三家历律推算方法,前后三年派专人分赴全国四方,定点做日晷实地测量,精心计算,大胆创新,计算出一年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天,一月为二十九点五三0五九三天,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作为一个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历成功,以古语“敬授人时”之意赐名《授时历》,是年颁行天下。明朝实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果把这两部历法看成一部,《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年代最久的历法,历时长达三百六十四年。王恂在《授时历》中,提出了招差法(即三次内插公式),并运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又创造了“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准确率大大提高。至元十六年(1279年),王恂升为嘉议大夫、太史令,主管太史院,负责推算历法,观测天象。十七年新历法完成,根据古语“敬授人时”的说法,赐名《授时历》,当年冬天就颁行天下。

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恂丧父,去官守孝。守孝期间,因悲伤过度,不思饮食,饥馁染病而亡,享年四十六岁。王恂为国操劳一生,家无积蓄。他患病期间,朝廷曾派专人探望,死后拨钱二千贯办理丧事,又念其改历有功,拨帑银五千贯赐补家用。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赐王恂“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谥号“文肃公”。

人物贡献

王恂对于算学钻研精深。他十四岁时,刘秉忠北上经过中山,十分欣赏他,回来时收他为弟子。十八岁,刘秉忠把他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刘秉忠死后,皇帝根据他的设想,知道王恂精通历算之学,就命他创制新历。于是王恂举荐了已经告老的许衡,同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四十多家历书,从西汉的《三统历》到唐代的《纪元历》,总结了一千多年间历经七十改、创法者十三家的普遍规律,大胆创新,进行了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他们昼夜测验,参考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极为精密准确,如算出了一年为365.2425日,一月为29.530593日,将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作为一个节气,等等。

王恂死后,他的推算方法没有定稿,由郭守敬加以整理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延佑二年(1315年),皇帝赠他为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从一品)、定国公,谥号文肃。

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要推王恂、郭守敬、许衡等编制的《授时历》,长达三百六十四年。《授时历》,把古代历法体系推向高峰。王恂与郭守敬创立招差术,用高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在黄赤道差和黄赤道内外度的计算中,又创用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王恂、郭守敬在所编制的《授时历》中,为精确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的速度和位置,根据“平、定、立”三差,创用三次差内插公式,这在数学上是重要的创新,同时也把天文历法的计算工作推进了一大步。

人物评价

王恂在改历工作中的数学贡献是:多次使用三次内插法,并造了三次差分表;第一次研究了球面上弧与弧的关系;把高次方程用于历法研究。这些成就当时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自己没有著作流传,但世人对他的评价甚高,称他为“算术冠一时”的数学家。

王恂是中国古代天文家、数学家和历法计算学家,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历代所推崇。

一九八七年邢台市人民政府建郭守敬纪念馆时,也为王恂制作了陶瓷壁像,同郭守敬壁像镶于该馆正厅,以事纪念。

标签: 王恂

更多文章

  • 不忽木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不忽木

    不忽木(1255年-1300年),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时用,字用臣。元世祖侍从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许衡学习儒学,历仕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后为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后病亡。他汉化较深,主张兴建学校,重视儒学,反对任用敛财之臣阿合马、桑哥等。不忽木曾在至元二十

  • 完颜珣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完颜珣

    完颜珣(1163年4月18日-1224年1月14日),本名完颜吾睹补,大兴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完颜允恭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母为昭华刘氏。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9月22日-1224年1月14日)。初封温国公,授特进之职,后赐名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 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

    拙赤合撒儿(西里尔蒙文:ЖочиХасар,1164年—1214年到1219年之间)又作槊只合撒儿、合撒儿(Qasar)、搠只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西里尔蒙文:ХавтХасар),本名原来是拙赤,合撒儿是称号,据拉施特《史集》是猛兽的意思。也速该次子,成吉思汗同胞弟。他从少年时代起跟随成吉思汗,为

  • 范文虎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范文虎

    范文虎(?—公元1302年),江西丰城人,南宋降元将领,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公元1302年去世。与其妻陈氏的合葬墓于今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1956年考古发掘确认(有争议)。本名:范文虎别名:常败将军所处时代:宋末元初民族族群:汉族逝世日期:1302年主要成就:征日本籍贯:江西丰城官职:南宋殿前副都指

  • 元好问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

  • 朴不花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朴不花

    朴不花(朝鲜语:박불화),是高丽人,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朴不花生于元文宗时代,7岁时被送到元朝的宫廷内成为一名小太监。后来,朴不花的好朋友,同样来自高丽的小宫女奇承娘得到皇子妥欢帖木尔的宠幸,收入自己的府第。不久,妥欢帖木尔登基,即元顺帝,封奇洛为第二皇后,居住兴圣宫,并生下太子

  • 黄公望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黄公望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1-2]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

  • 陈友定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友定

    陈友定(1329-1368年),又名有定,字永卿,号国安,归化(今福建明溪)人。元末忠臣,与元人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为人沉勇,胆略过人。元朝至正年间,流寇四起,陈友定应诏加入元朝,因平贼有功,逐渐成为元朝将领,占据福建八个郡。朱元璋崛起后,陈友定多次与朱元璋交战,曾杀掉朱元璋部将胡深,

  • 张起岩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起岩

    张起岩(1285年—1354年),字梦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元朝首届科举状元,仕宦40余年,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对元朝中期政治贡献很大,他的史学、文学造诣极高,善篆隶书,有多种著作传世。本名:张起岩别名:字梦臣所处时代:元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

  • 姚天福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姚天福

    姚天福(1229-1302),字君祥,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其父姚居实,属未出仕的读书人,因避兵乱曾到雁门寄居进士赵泰家,与其女结合生天福。天福幼读《春秋》,深通大义,长及青年时,以过人才识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至元初年(1264),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