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锡爵

王锡爵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05 更新时间:2024/1/13 3:16:01

锡爵,男,原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1986年驾驶波音747货机回到祖国大陆,担任中国民航华北管理局副局长兼副总飞行师,1987年起连任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2009年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基本资料

名:王锡爵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遂宁

出生日期:1929年12月28日

人物经历

王锡爵于1929年12月28日出生于四川遂宁,1943年8月入读位于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国军空军幼年学校初中部,1949年随校迁往台湾东港,1951年毕业于空军官校卅期,正式加入国军空军服役,获颁“1957年度中华民国国军第八届克难英雄”,1963年赴美受训后加入黑猫中队,开始出生入死执行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台湾军方合作的U-2飞行侦察任务。1964年11月初。中情局派驻两架U-2在台湾执行任务,其首要目标是兰州,王锡爵第一次飞行没有建树,没隔几天,王锡爵又出任务飞一趟兰州,他先向南飞好几百公里,再直飞西北。就在飞进目标区50公里内时,萨姆导弹预警器突然亮起,显示兰州核能设施周围导弹已对准U-2。

几乎就在同时,电子反导弹装备也开始示警,U-2正准备转身逃逸,突然一道闪亮的光芒几乎刺得王锡爵张不开眼睛,正是萨姆二式导弹推进器冒出的火焰,还好它没在四周炸开来。惊魂甫定的王锡爵赶紧设定自动航向仪返航,曙光乍现时,终于在桃园落地,他才松了口气。红外线照片显示,地面至少发射了三枚萨姆二式导弹。

因为U-2任务的高度危险性,中情局规定飞满10次就“功成身退”。黑猫中队只有3人飞满10次,王锡爵是其中之一。

1967年6月16日退役进入中华航空公司,曾飞过波音707、波音727及波音747等机型。

人物轶事

1949年夏秋之交的动荡岁月里,王锡爵随着学校迁来台湾,没有想到,这一晃就是37年!

童年的美好记忆,家乡的故土亲人,无时不在他眼前萦绕。他太想家了,想生养自己的父母,想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

王锡爵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从事飞行事业以来,他的飞行时间多达2万小时以上,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王锡爵在台湾成家,生活上极为优越;但是,舒适的生活却难以弥补他思乡的忧愁。每每夜深人静,他常常不能入眠,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深深刺着他的心。有时,他刚刚入睡,却又被噩梦惊醒。躺在床上,他盘算着,父母若还在世,也该有80来岁了。他是不是还安康?他们是不是也在呼唤着这个远离家乡的、不孝的儿子?人生是这样的短暂,看当前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两岸是那样的僵持,“三通”又是那样的遥遥无期。有生之年,他还能不能见到高堂?年迈的双亲还能不能等到那天?一想到这里,他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

八十年代初,通过海外转寄的方式,王锡爵和四川的亲人通了信。得知高龄的父亲还健在,让他欣喜不已。几经周折,1984年,他终于和家人在香港见了一面。这更增加了他回到大陆,与亲人共同生活的决心。

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他的心头。

震惊世界的“华航事件”

1986年5月3日,一架机号B-198、由曼谷飞往香港台湾的“中华航空公司”波音货机突然降临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在宽阔的跑道上停稳,机门打开,机长王锡爵从舷梯上走了下来。刚刚得到消息的当地有关负责人正好赶到,心情激动的王锡爵一见到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和家人团聚,我要求到祖国大陆定居。”

当晚,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叶选平,在广州珠岛宾馆会见并宴请王锡爵,欢迎他驾机飞到祖国大陆。王锡爵激动地说:“我很想念大陆的山河和亲人,见到你们很高兴。台湾同胞都盼望两岸能够通商、通邮、通航。”

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德回忆,与王锡爵一同到达的还有副驾驶和一名机械师,还有22万磅的货物。中央领导人第一时间获悉此事后即指示要及时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妥善处理此次事件。

飞机着陆当天,大陆以民航局的名义,致电华航,阐明事件性质,邀请他们尽快派人来北京商谈有关人、机、货的处理。台湾方面极力避免与大陆正面接触,提出委托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或国际红十字会等与大陆交涉。中央毫不含糊地坚持“不让第三者插手”。

5月11日,大陆再次以民航局名义致电华航,重申这是纯属两个民航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还明确表示,如果到北京觉得不方便,也可以提出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来商量。

“台湾方面对此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于5月13日,通过香港太古集团常务董事姚刚先生向大陆方传话,表示愿意派人与大陆方在香港商谈。”杨斯德说。

杨斯德一行于5月15日上午抵达香港,随后与台方了四次会谈。根据中央的决定,除了强烈要求在大陆定居的王锡爵,其他人、机、物送还给台湾,这样的决定引起世人瞩目,受到了海内外普遍赞誉。台湾党政内部以及台湾舆论也纷纷质疑“三不”政策,提出应该允许老兵回家探亲。

23日,华航的货机从广州飞抵香港,两方交接。

杨斯德说,华航事件圆满解决,对日后的对台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争取了支持,在台湾争取了群众,在舆论上争取了同情,今后与台对话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香港《广角镜》杂志发表一位台湾老兵的文章:“30多年前,数以百万计的大陆各省人士,自愿或被迫地随国民党来台湾,多少家庭破碎,多少骨肉分离!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懔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最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谁无父母子女?谁无兄弟姐妹?从少年步人中年,从中年迈向老年,这样的等待到底还要持续多久?难道只有用这种非正常方式,才能和亲人见上一面吗?”

香港《中报》发表社论《通向历史的转折点》一文认为,“从不接触到接触,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台湾舆论认为,“谈判有益,有建设性。”“华航、中航虽然动机不同,但在香港举行会谈,标志着海峡两岸30多年的隔绝被打破,两岸首次面对面地谈判,这是一个突破,引起世人瞩目。”台湾各界人士反响强烈,台“立法委员”谢学贤在向台湾“行政院”提出书面质询中说,货机机长王锡爵说他飞到大陆是为了探望高龄老父。因此,出现这个事件,是台湾当局禁止民众回大陆故乡探亲造成的恶果。他指出,在台湾的大陆人都思乡思亲情切,基于人道立场,应考虑准许他们回乡探亲。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渐入垂暮之年,他们的思乡情绪日积月累,急切盼望能回大陆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成为了打破两岸僵局的重要推动力。而正是1986年王锡爵导演、主演的“华航事件”,直接点燃了老兵们一波又一波的回归故土的激情。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经过长达数月的抗争,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也就在10月15日当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一事,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谈话说:“……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

所以,王锡爵被人们称为“打破两岸坚冰第一人”。

为了祖国统一

1986年5月6日,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王锡爵驾驶着波音747货机,飞越多年来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长江、黄河,抵达北京的首都机场。当身着“华航”制服的王锡爵走下飞机时,前来迎接他的中国民航局局长胡逸洲和他亲切握手,欢迎的人群向他献上了鲜花。王锡爵对前来迎接他的人们说:“回到祖国大陆是我多年的心愿。今天我回来了,感到非常高兴!”神情激动的王锡爵,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祖国提倡大陆和台湾实现通商、通邮、通航,今天可以说是大陆与台湾的首航。我希望海峡两岸今后常往来,大家可以回来看望自己的亲人、朋友。”

得到消息专程从四川老家赶来的82岁的王伯熙老人,也到机场迎接儿子。鬓发花白的王锡爵,看到满面沧桑的老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父子相抱而泣,久久不能自已。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王锡爵的二弟王明安、四弟王平安和五弟王锡寿,也到机场迎接了大哥。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于王锡爵抵京的当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接见了王锡爵和他的父亲及弟弟。

田纪云对王锡爵回到祖国大陆定居表示欢迎。他说“王先生的行动,表达了炎黄子孙实现和平统一祖国的共同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王先生这次回来定居,还实现了同多年分离的家人团聚,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王锡爵说:“回到祖国大陆是我多年的愿望。在海外,我对祖国美好的河山、古老的文化,时时思念。在台湾像我这样想念大陆的人是很多的。”他表示回到大陆后,要到四川和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后要多为祖国同胞和发展大陆的航空事业服务。

田纪云说,“听说王先生还是愿意从事民航事业。我们欢迎你为发展祖国的民航事业出力,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祖国的民航事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今后将会出现更加可观的发展局面,相信你定会有所作为”。

田纪云还明确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思,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进一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我们愿意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多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为和平统一祖国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王锡爵的意愿,中国民航总局任命王锡爵担任中国民航华北管理局副局长兼副总飞行师,除了行政工作,年逾五旬的王锡爵也亲自驾驶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翱翔于蓝天之上。

1987年3月17日王锡爵被增补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又连续担任了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2009年5月,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会议选举王锡爵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年近耄耋的王锡爵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依然关注着海峡两岸风云。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祖国的统一。

标签: 王锡爵

更多文章

  • 朱慈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慈炯

    朱慈炯(1632年-?),男,汉族,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同是嫡三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别名朱三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流寇攻入京师,李自成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身为一个失踪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绰号朱三太子更为

  • 姜曰广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姜曰广

    姜曰广(1583~1649)明末抗清官员,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丰城市同田乡浠湖村)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马士英所忌,乞休归。后从金声桓反清,兵败投水死。中文名:姜曰广别名:

  • 王之仁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之仁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北直隶保定人,传为崇祯末年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堂兄弟,官苏松总兵。南明弘光时官至浙江定海总兵,统水师。清兵下浙东,曾奉表投降,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而悔之,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本名:王之仁别称:王九如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直隶保定去世时间:1

  • 张慎言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慎言

    张慎言(1577年—1644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明代思想家、诗人,他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一品重臣。在书法上与董其昌齐名,明有“南董北藐”之称,著有《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本名:张慎言别称:藐山先生字号:字金铭,号藐山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

  • 周道登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道登

    周道登苏州吴江人今江苏吴江,为宋朝理学的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明末大臣崇祯朝内阁首辅,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供职,天启元年升至礼部左侍郎旋即致仕崇祯初年复起,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正总裁。本名:周道登所处时代:明末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苏州吴江主

  • 侯峒曾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侯峒曾

    侯峒曾(1591年10月1日—1645年8月24日),字豫瞻,号广成,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闵行区)人,祖籍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雅好诗文,能书法,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经元,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为政有声,刚正不阿。与徐石麒、陈洪谧称“南都三清”,官至

  • 钱肃乐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钱肃乐

    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官员、抗清英雄。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清兵下杭州,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遣使请鲁王监国,任右佥都御史、进东阁大学士,卒于舟中。有《正气堂集》。本名:钱肃乐所处时代:明末南明民族

  • 倪元璐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倪元璐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天启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后出主江西乡试。崇祯八年(1635年)任国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落职。南归后居绍兴城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用为兵部右侍

  • 袁可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袁可立

    袁可立,字礼卿(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登莱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

  • 高攀龙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