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淮

黄淮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816 更新时间:2024/1/15 12:42:31

地理名词,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黄淮地区一般是指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北部。主要范围是河南中部、安徽北部。主要城市有徐州、连云港、商丘、驻马店、周口、漯河、许昌、平顶山、亳州、宿州、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六安等地。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淮

外文名:HuanghuaiRegion

别名:黄泛区

含义: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地区

区域简介

黄淮:古代或称为“河南”,或称为“淮北”,也有称为“河南淮北”的,元朝曾设置“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秩正三品(《元史·百官二》),对这一地区进行管辖。从广义上说,它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而我们所要研究的黄淮地区,在范围上要比广义上的黄淮地区稍小一些,主要指沂蒙山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伏牛山区、桐柏山区和沂蒙山以北地区在内。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黄淮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地理区划

1、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

黄河至淮河间所含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的部分地区。

2、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

南北向以伏牛山、桐柏山连接处与苏鲁两省交界处为连接分为南部与北部,东西向以东经116度经线分为东部和西部。

划分依据

第一,这里的自然条件基本相同。这一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3°至35.5°之间,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加上这里又地处平原,灌溉条件便利,因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大约从新石器时代起,直至隋唐北宋,这里都是重要的产粮大区,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税源地之一。

第二,这里的文明发展程度基本相同。黄淮地区自西向东,从南到北,大多留有中华民族祖先们活动的印迹。1981年在山东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发现了一批猿人化石,被称之为“沂源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1954年在江苏泗洪县下草湾发现了新人类化石,被称之为“泗洪人”或“下草湾人”,距今约四五万年。这一南一北的发现,表明了黄淮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河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江苏地区的青莲岗文化等都具有典型意义,标志着黄淮地区是首先步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的居民统称为淮夷或东夷,他们与中原地区人民不断交往,最终融和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中去。从此,黄淮地区便成为汉族聚集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这里的历史命运基本相同。历史上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自史前时期,终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黄河没有夺淮入海,淮河及其主要支流都平静地流淌着,黄淮平原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阶段起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终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历时23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黄河多次决口夺淮入海,给黄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由于大多是时决时堵,尽管损失很大,却并未造成太大的环境破坏,因而黄淮地区的经济还是曲折地向前发展的。

第三阶段起于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终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历时100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王景治河、治汴的成功,使黄河、汴水各行其道,黄河夺淮之势得到有效控制。于是,黄淮地区就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的威胁,可以大力发展经济生产了。梁、晋、汉、周及北宋王朝的定都开封,充分说明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且在全国居于领先地区。

第四阶段起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终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70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竟然在今河南滑县扒开黄河,从而导致了黄河夺淮700多年的严重后果,使黄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无可挽回的破坏。

第五阶段起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终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历时90多年。在这个阶段内,由于黄河改道北行夺大清河道入海,黄淮地区免去了黄河夺淮的苦难,人民开始休养生息,整治土地,改善环境。不过好景不长,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南下进攻,竟然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滚滚的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也殃及了鲁南地区。这次黄河夺淮历时9年,不仅将前几十年黄淮人民辛辛苦苦改造家园的成果毁于一旦,而且形成了面积更大的黄泛区,进一步恶化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于周边地区。由此可见,黄淮地区各地的历史命运大致相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们才突破省级行政界限,将横跨四省的黄淮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必须指出,早在十多年前,学术界已经开始将黄淮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徐州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淮海发展研究院”,商丘师范专科学校的学报定名为《黄淮学刊》,另有百余篇专门研究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内容涉及农业、气候、土壤、麦棉、山药、甜菜、水文地理、玉米、蜂群、大豆、韭菜、石榴、岩层矿产、辣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应当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这一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气候条件

黄淮地区(淮河以北)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冷夏热,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最多。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标签: 黄淮

更多文章

  • 朱亮祖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亮祖

    朱亮祖(?-1380年),庐州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人。明朝开国将领。早年效力于元朝,屡败朱元璋。兵败归降后,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夏政权的战役,平定两广地区。洪武三年(1370年),赐“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册封永嘉侯,出镇北平,祭祀南海。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

  • 朱中楣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中楣

    朱中楣,字懿则,,江西南昌人。明宗室辅国中尉议汶次女,吉水少司马李元鼎室,礼部尚书李振裕母。关于其生卒年,李振裕《显妣朱淑人行述》(以下简称《行述》)中有明确记载:“淑人生于天启壬戌(1622)年五月初二子时,殁于今康熙壬子(1672)年二月十九日未时,享年五十有一岁。”著有《随草诗馀》、《镜阁新声

  • 黄娥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娥

    黄峨(1498~1569),字秀眉,明代蜀中才女、文学家,四川遂宁(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人,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之女,著名文学家杨慎之妻,又称黄安人,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黄峨擅诗词,散曲尤有名,著有《陶情乐府》、《杨夫人乐府》等名曲,与杨慎的夫妻合编相混词语也闻名遐迩,流传有《杨

  • 邹普胜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邹普胜

    邹普胜,黄州府麻城县邹家岗(今属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人。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少以炼铁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密谋抗元,携铁至他家,嘱代制锄锹等武器,普胜告之曰:“今天下尚须锄治耶?当为炼一剑赠君耳。”于是共谋大举,用红巾为号。徐寿辉称帝后,被封为太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

  • 堵胤锡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堵胤锡

    堵胤锡(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又写允锡,又名锡君,原名灵授,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为明末大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今宜兴市屺亭镇前亭村人。清军入关后任大明兵部尚书,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抗清活动。遭瞿式耜、李元胤的猜忌。堵胤锡等人主

  • 谭纶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

  • 王化贞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化贞

    王化贞(?~1632年),字肖乾,山东诸城人。明朝末年大臣。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迁右参议,成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内阁首辅叶向高弟子。分兵驻守广宁,出任辽东巡抚,与总督熊廷弼不和。背叛东林党,投奔魏忠贤。广宁之战惨败后,论罪下狱。崇祯五年(1632年),坐罪处死。本名:王化贞所处时代:明

  • 刘宗周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宗周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为礼部主事,四年起右通政,参与东林党活动,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崇祯元年(1628年)为顺天府尹、工部

  • 夏完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民族英雄。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

  • 龚鼎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龚鼎孳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故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鼎孳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在明朝任职期间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崇祯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