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竑

王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39 更新时间:2023/12/24 9:36:04

王竑(1413年—1488年),字公度,号休庵、戅庵。湖北江夏(今属武汉市)人,生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明朝名臣。王竑为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土木之变后奋臂率众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名震天下。也先入犯,受命受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寻督漕运,再抚淮、扬。明宪宗初年,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后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1488年),王竑去世,年七十五。明武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

基本资料

本名:王竑

别称:王庄毅

字号:字公度

号休庵、戅庵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北江夏

出生时间:1413年

去世时间:1488年

谥号:庄毅

人物生平

王竑,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竑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王竑豪迈有气节,敢说敢为。

明英宗被俘时,郕王朱祁钰在午门摄理朝政,群臣弹劾王振误国之罪。大臣还没把弹劾奏疏读完,朱祁钰命大家出去待命。众人都伏地痛哭,请将王振灭族。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党羽,厉色呵叱议论者出去。王竑非常愤怒,奋臂而起抓住马顺的头发说:“你们这帮奸党,论罪当诛,现在还胆敢这样?”他一边骂一边咬往马顺的脸,接着众人都一起击打马顺,当场把他打死,朝班大乱。郕王非常害怕,马上起身入内,王竑率群臣跟在王爷的后面。朱祁钰让宦官金英问他想说什么。王竑说:“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党羽,请依法治罪。”朱祁钰命把两人拉出来,众人又把他们打死了,血染朝廷上的台阶。当时,王竑名震天下,朱祁钰也因此很器重王竑。朱祁钰还将言官们召来,备加慰问。朱祁钰即皇帝位后,也先侵犯京师,命王竑与王通、杨善守卫京城,升王竑为佥都御史,督率毛福寿、高礼的部队。敌寇退走后,诏令王竑与都指挥夏忠等人一起镇守居庸关。王竑到任后,挑选士卒战马,修缮关塞,弹劾不称职的将帅,使壁垒面貌一新。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浙江镇守宦官李德上书说:“马顺等人有罪,也应当请命再行诛杀,而诸臣竟敢擅自杀了他们。如果没有宦官的拥护,就危险了。这些人都是犯上的贼臣,不宜任用。”他的奏章被发下朝廷讨论。于谦等人上奏说:“上皇蒙受尘埃,这个灾祸实是贼臣王振所造成,而马顺实是王振的心腹。陛下监国,群臣共同请求诛杀贼党,而马顺还胆敢呵叱,在朝廷上的文武大臣以及宿卫的军士被激起忠肝义愤,所以无暇顾忌,打死了这三个人。这正是《春秋》诛乱臣贼子的大义。如果让那帮导致上皇流离迁徙的奸党还留在朝廷,那国家的安危就难以料想了。臣等认为这件事不足问。”皇上说:“诛灭乱臣是为了安定人心。廷臣的忠义,朕已知道了,各位爱卿不要因为李德的话而介意。”八月,王竑因病回到朝廷。不久皇上命他同都督佥事徐恭总督漕运,治理通州到徐州的运河。第二年,尚宝司找不到马顺的牙牌,马顺的儿子请向王竑索求,皇上批准了。言官们说:“马顺作为奸党,罪行重大,廷臣共同除掉了他,哪有功夫去问牙牌。况且这不是王竑一个人的事,如果向王竑索求,忠臣将感到恐惧。”皇上于是取消了先前旨令。这年冬,耿九畴被召回,皇上敕令王竑兼淮安、扬州、庐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抚,又命他兼理两淮盐税。

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因为灾异频繁出现,正是春天却非常寒冷,王竑上书说:“请下敕令责成诸臣痛加自我修身反省,减少刑罚和征敛,停罢无益的工程,严戒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培植国家根本。陛下应更加亲近儒臣,讲道论德,进用君子,斥退小人,以挽回天意。”他并且还请求罢免。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下诏修身反省,征求直言。

在此之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路上饿死的人相望,王竑上疏汇报,不待朝廷回报,便开仓赈济。至此山东、河南的饥民来就食的群集而至,仓米不够赈给。只有徐州广运仓还剩有储粮,王竑又想开仓全部发出来,掌管仓库的宦官反对。王竑前去对那个宦官说:“百姓早晚都有为盗的可能。如果你不听我的,万一有变,我就先杀了你,然后自请死。”宦官害怕王竑的威名,不得已答应了。王竑于是自己弹劾自己专擅之罪,并说:“广运仓所存的粮食仅够支三个月,请令犯了死罪以下的人,准许他们输纳粮食到灾区以赎罪。”皇上又命侍郎邹干带着库金驰往灾区,听凭王竑相机处理。王竑于是亲自巡行灾区,散财赈济,财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的商船,根据船只大小出米,王竑最后救活了一百八十五万多人。他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赈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拨给耕牛和种子七万四千余,使五千五百家百姓得以复业,安抚了从别的地方流入的饥民一万六千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备棺,饥民所出卖的子女全部帮他们赎了回来,想回原籍的人还给他们提供路费。人民都忘记了饥饿,纷纷歌颂王竑。当初皇上听说淮安、凤阳饥荒,非常忧虑,后来收到王竑因开广运仓而弹劾自己的奏疏后,很高兴地说:“贤哉都御史,他将救活我的百姓了。”尚书金濂、大学士陈循等人都称赞王竑的功绩。这一年十月,王竑就地被升为左副都御史。当时济宁也闹饥荒,皇上派尚书沈翼带着库金三万前往赈济。沈翼只发放了五千两,剩下的交回京库。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请将剩下的黄金仍用来换米备赈,皇上听从了。

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他上书说:“近年来饥荒频繁发生,人民严重受困。最近冬春之交,从淮河到海冰冻四十余里,人畜僵死者有一万多,贫弱的人卖妻卖儿,强悍的人肆行抢夺,百姓衣食之路断绝,只好到处流离。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处廊庙,不能看到这些情景。如果亲眼看到这样的情景,没有不为之落泪流涕的。陛下继位以来,并非不敬天爱民,但天变民穷却十分严重,臣私下担心圣德虽修但还不到家,大伦号正但还不纯厚,贤才虽用但还没收到成效,邪佞虽去但还没彻底铲除,仁爱虽施但百姓还没普遍得到实惠,财用虽省但皇上的供给还没有节省,刑罚虽宽但冤案还没得到平反,工程虽停但工匠还没得到休息,法制虽颁但奉行时还有的做了更改,赋税虽免但有关官员还有的进行牵制。这些只要有一项,都足以影响天和,招来灾变。衷心希望陛下敬修德行以刷新政治。敬重天命,效法祖宗,端正伦理,笃实恩义,戒除逸乐,断绝异端,这样就表明有诚心修德了。进用忠良之士,疏远邪佞之徒,公正赏罚,宽免赋役,节俭财用,戒除聚敛,辞退贡献,停罢工役,这样就表明有决心图治了。如果这样做了而灾变仍然不息,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皇上褒奖采纳了他的意见,敕令内外百官共同进行修身反省。

景泰六年(1455年),霍山百姓赵玉山自称是宋朝宗室的后裔,以妖术来迷惑众人作乱,王竑将其逮捕。王竑先后弹劾惩治了贪污的官吏,革除了害民的粮长,百姓大称便利。

英宗复辟后,废除巡抚官,改王竑为浙江参政。几天之后,石亨、张车兀追论王竑击打马顺之事,王竑被除名,编管江夏。过了半年,皇上在宫中看到王竑的奏疏,见其中有“端正伦理,笃实恩义”一句话,感悟了,命令派官把王竑送回故乡,敕令有关官员要善待他。

天顺五年(1461年),孛来入侵庄浪,都督冯宗等人出去讨伐。因李贤的推荐,皇上起用王竑,恢复原官,命他与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第二年正月,王竑与冯宗在红崖子川击退孛来。白圭等人回京,王竑仍留下镇守。到了冬天,才把他召回。第二年春,又命他总督漕运,巡抚淮安和扬州。淮人听说王竑再来,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明宪宗即位后,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人共同推荐王竑和宣府巡抚李秉可当大任。皇上交给廷臣讨论,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听从萧、吕等人的意见。皇上说:“古代的人君通过推梦占卜来求贤才,现在朕难道就不能听从舆论的取舍吗?”马上召王竑回来任兵部尚书,李秉为左都御史。任命下达后,朝野相庆。

当时将要用兵两广,王竑举荐韩雍为总督。韩雍刚刚获罪,众人觉得这事难办。王竑说:“天子正在弃瑕录用,你们说韩雍有罪不当用,我王竑不是曾因罪被废的人吗?”朝廷终于任用韩雍。王竑列出进兵剿贼事宜上奏,并说将帅出征讨伐,不得上奏携带私人,胡乱冒功。他又请恢复京营部队原有的数量,禁止权势之家和高级将领擅自役使禁军。于是皇上命王竑和给事中、御史六人检阅十二营的士兵。王竑认为择兵不如择将,共上奏罢免了营职军官八十余人,再慎选有才能勇武之士来补充。

兵部清理贴黄缺官,王竑偕同各大臣推举修撰岳正、都给事中张宁,被李贤反对,竟把这两人派出任外官,并废除了朝臣会举之例。王竑愤然说道:“我还能坐在这里吗?”马上称病求退。皇上正信任王竑,便优诏安慰挽留他,每天派医生去给他看病。王竑却请求得更为急切。九月,皇上命他退休回去。王竑任尚书一年,称病在家有四个月,人们因为朝廷未尽其用而感到惋惜。他走后,中外大臣推荐他的奏章不下一百篇,都没被认可。

王竑居家二十年,于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去世,终年七十五岁。正德年间,赠予他太子少保,谥庄毅。淮人立祠祭祀他。

轶事典故

当初,王竑把他的居室起名为“戆庵”。回来后,把它改为“休庵”。他闭门谢客,乡里的人很少能见到他。当时,吏部尚书李秉也被罢免回家,每天出入里巷,与故旧谈笑游乐。王竑听说后,说:“不恭啊,李执中是堂堂大臣,怎能不养重自爱,与市井小人游乐?”李秉听说后,也笑着说:“什么是大臣?难道立异于故乡,崇尚矫异激切才算是贤吗?”两人虽然看法不同,但都受到时人的称赞。

人物评价

姜洪:①切见兵部致仕尚书王恕、王竑,吏部尚书李秉,俱才德高茂,志节忠贞。(《陈言疏》)②臣访得吏部尚书李秉、兵部尚书王竑、都御史韩雍、夏埙、高明、李侃,历仕年久,颇有令望。或因谗谤而解官,或托微恙而去任。(《修政弭灾疏略》)

张廷玉:天顺、成化间,六部最称得人。王翱等正直刚方,皆所谓名德老成人也。观翱与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击奸党、活饥民,王复之筹边备,姚夔之典秩宗,林聪、叶盛之居言路,所表见,皆自卓卓。其声实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明史》)

家族成员

祖父:王俊卿,戍边驻兵河州。

父亲:王佐,字良辅,号纳齐,博学能诗,解缙谪居河州后常与交往,治家以程朱礼学为本。

史料记载

《明史·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标签: 王竑

更多文章

  • 叶梦熊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叶梦熊

    叶梦熊(1531~1597年),字男兆,号华云,惠州府归善县万石里(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叶春及之侄,明朝大臣、军事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南京工部尚书、太子太保,著有《华云集》《五镇奏疏》《筹边议》《关西漫稿》《靖氛外史》《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万世文字之祖论》等。

  • 杨一清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一清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

  • 王鏊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鏊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

  • 刘大夏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大夏

    刘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举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1502

  • 冯胜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胜

    冯胜(?—1395年),本名冯国胜,字宗异,安徽定远人。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明朝开国名将。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

  • 刘宗敏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宗敏

    刘宗敏,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文名:刘宗敏职务:原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冯国用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冯国用

    冯国用(1324-1359年),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的兄长。喜爱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联合冯胜结寨自保,归附朱元璋,建议“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之后,受命掌管亲兵,委以心腹之任。多立战功,累迁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去世,时年三十六

  • 张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溥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崇祯四年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 薛国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薛国观

    薛国观(?-1641),字家相,号宾廷,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莱州府推官。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擢户部给事中,数有建白。崇祯即位后,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后因先前曾附魏忠贤,被南京御史袁耀然弹劾,罢职归里。崇祯九年(163

  • 薛瑄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