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范希衡

范希衡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89 更新时间:2023/12/23 3:22:18

范希衡(1906-1971),名范任,号范希衡,笔名范行、知人、任典,著名翻译家、作家、教授。1906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西乡,北宋名臣范仲淹二十九世裔孙,父亲是私塾先生兼儒医,妹妹是《风雨流亡路》作者范小梵。译著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任

外文名:FanJen

别名:范希衡任典知人范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省桐城市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1971年8月2日

职业:教授翻译家

毕业院校:比利时鲁汶大学

主要成就:将法国经典文学理论书介绍到中国

创造以十四言诗译诗的形式

比较文学的理论研究

法国文学作品翻译

代表作品:圣伯夫文艺批评文选;布瓦洛诗的艺术;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

人物简介

范希衡四五岁时即能吟诗作对,十来岁时习读四书五经,在乡里被誉为“神童”,名噪一时。据说,他的第一个对子作于三岁。一天,父亲抱他到私塾授课,教学生对对子,出了上联:“猫舔碗。”班上无人回应。三岁的小希衡却突然发声说:“鹤守梅。”把他父亲惊得大瞪眼睛。小希衡不是胡诌,因为学堂墙上挂着一幅画了白鹤与梅花的画。乡间还流传着他少时的一个对对儿佳话。有秀才出上联考他,说:“孔门三千子弟。”小希衡对道:“范老十万甲兵。”孔门指孔圣人自不必说,范老则指北宋名臣范仲淹。因希衡是其后代,此对儿就多了一层自豪的意蕴,令人赞叹。桐城县曾集有《神童片片录》,记载他幼少时期的诗联,可惜后来毁于文革。范希衡16岁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律。1925年因参加“五卅”运动被追捕,逃亡北京。同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1927年毕业后,他才21岁,当上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法文讲师。1929年秋,他破例获庚子赔款资助赴比利时鲁文大学,专攻法国文学、比较文学、历史语法、比较语法,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硕士和博士论文,获得双博士学位。留学期间,逢“九一八”事变,他受中国留学生组织委托,在巴黎起草了中国留法学生抗日宣言。1932年,他回国任北京中法大学教授兼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编审。七七事变后他转到上海,与胡愈之、郭沫若、盛成、王炳南等人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日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对法宣传。1941年任苏皖政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旋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后他怀着知识救国的热忱短时从政,出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社会处长,主管黄泛区救灾、社会服务工作。1948年于上海震旦大学重执教鞭,其间与徐仲年合编《法汉字典》。1950年代初,大学院系调整,范希衡到南京大学教法国语言文学。1958年,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10年身陷囹圄。1970年,他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被遣返原籍强制劳动改造。1971年8月2日,病死在安徽省桐城县挂车河公社前进二队第一生产队一间破败的祠堂里。1979年,他的“历史反革命”案得以平反昭雪。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范希衡作为“囚徒”、“劳改犯”,生活在耻辱和忧患中。但就是在这无情的岁月里,他却以超常的意志完成了《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波瓦洛文学理论文选》、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等译著,写下了《论<九歌>的戏剧性》、《18世纪法国蒙运动中的中国影响》等论著,选辑和翻译了《法国近代名家诗选》。

生平大事

1906年10月-1922年6月

1906年10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西乡小枫树村的一个私塾先生兼中医的家庭。四、五岁时能即席吟诗、作对,被称为“神童”,集有《神童片片录》。父亲范畏堂(1875-1948)通古文、精医术,母亲汪氏(1876-1949)能识字。十二岁前在家乡跟随父亲习读四书五经,后随父(任湖南《公言报》编辑))转入湖南长沙养中中学预科、安徽安庆六邑中学读书。

1922年秋-1925年秋

1922年秋考入上海震旦大学特别班专修法文,后入文本科二年级,1925年5月因参加“五卅”运动被除,逃往北平。

1925年秋-1927夏

192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插班三年级,攻读法文并兼修沈尹默的“词学讲座。同时,兼任大同中学法文教员及沈尹默主持的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秘书。1927年夏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

1927年秋-1929年夏

北京孔德学校法文教员兼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法文讲师。

1929年秋-1932年夏

1929年秋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拉丁语系语言学、拉丁语系古文及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语法、比较语法。

1931年以最优等成绩获硕士学位,旋住巴黎写论文《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之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与王炳南(中国对外友协前会长)和陈传璋(复旦大学教授)等部分旅欧学生聚集在巴黎意大利街讨论声援抗日,并受命于中国旅欧留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委托,执笔起草了旅欧学生的抗日救国宣言。次年回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

1932年以优等成绩在比利时鲁汶大学通过了博士论文,获得了拉丁语系语言学和拉丁语系文学双博士学位。

1932年在欧洲发表了博士论文《VOLTAIRETTSIKUIM-TSIANG--ETUDESURL'ORPHELINDE.LACHINE》parFANJEN1932(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之研究》)。当时鲁汶大学教授见其成绩优异,建议他留在欧洲继续做研究,但他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回国。

1932年秋-1936年夏

北京中法大学法文教授兼沈尹默主持的中法文化出版交换委员会编译。

译著:朗松《文学史方法论》范希衡译,北平《文史》,1934.1(1)/(2)。

论文:《时代的人生问题试解:献给找出路的青年》范希衡,上海《社会科学研究》,1935.1(2)。

论文:《中国文学的出路》范希衡,《社会科学月报》,1937.1(4)。

编辑《法文研究》杂志并著文如《诗经》翻译研究等,1932-1936。

译著(中译法):《LEVOYAGEDANSLACHINEANCIENNE》(江绍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FANJEN,中法文化出版交换委员会出版,1936,该书行销法国,稿酬全部捐献抗日。

1935年与孙其节女士结婚。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北京一女中校长孙荪荃(国务院参事、谭平山夫人)授意下,邀请法国教授邵可侣同去赚开阜城门,为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进城开道。

1936年秋-1940年夏

1936年秋-1937年冬,任中法文化出版交换委员会(上海)编审。

译著:《苏联诸民族的文学》范希衡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

1938年春-1940年夏与胡愈之、王炳南、刘思慕、盛成等人一起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日后援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任编译付组长,用法文翻译抗战宣传文章,与宦乡合作编写《前线日报》的每周“国际形势综述”。

论文:《一年来之国际风云与远东局势》范希衡,《前线日报新年增刊》26-3,1940。

论文:《唯“礼”的民族观》范希衡,《改进》,1940

1940年秋-1941年夏

苏皖政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福建崇安)

著作:《列强外交政策》范希衡,国民出版社,1940。

论文:《民族性之研究》范任,《苏皖政治学院季刊》,1941。

1941年秋-1945年夏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重庆)教授教《西洋文学概论》,兼社会部(重庆)社会行政计划委员会研究室编译组长,编辑《社会行政丛书》、《社工通讯月刊》。

论文:《关于社会建设的几个原则》范任,《中央周刊》,1942。

论文:中国民族性之研究范任《东方杂志》,1941-1943连载

中华民族之年龄39(1),34-36再论中华民族之年龄39(2),19-21中国人的团结力39(3),22-25中国人的社交性39(4),30-32中国人的组织力39(5),20-24再论中国人的组织力39(6),34-37三论中国人的组织力39(7),17-21中国人的同情心39(8),13-16中国人的保守精神与创辟精神39(9),21-24论“文”与“质”39(17)论古希腊罗马之“文”与“质”39(18)意大利民族之“文”与“质”39(20)1945年秋-1949年春安徽省政府委员、社会处长主管黄泛区救灾、社会服务工作。1949年2月辞职。论文:《社会工作与大同之治》范任,重庆《社会建设》,1948年复刊。1949年春-1952年夏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任教。与徐中年合编《简明法汉辞典》(A-M部分)。1951年秋,调苏州华东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返原校。应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李青崖之请将法文的太平天国史料翻译成中文,其中第一、二部分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上海小刀会起义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部分收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料研究室编的《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1983江苏人民出版社383-514)。译著:《这就是美国之音》范行,上海知识出版社,1950;

《人民的上海》(中译法)范行,江文新合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51。1952年夏-1971年夏1952年院系调整至南京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系任教。1954年妻孙其节在上海病逝。1958年4月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判十年。1961年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提出和支持的一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三套丛书”的编选计划落实,由于在编选计划选目中,译者是由编委会与工作组从全国的翻译界中慎重研究确定的、学风严谨的一流翻译家。其中世界名著罗梭《忏悔录》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圣伯夫文学批评文选》和《波瓦洛文学理论文选》列入《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后改为《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的出版计划,并确定译者由范任承担。1962年经中宣部、文化部周扬副部长的批示,是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所长、三套丛书编委戈宝权先生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三套丛书编委郑效询先生专程赴南京,先后与江苏省公安厅、南京大学交涉,同年6月以保外就医为由回家,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翻译。开始整理、修订初版布瓦洛《诗的艺术》,并按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的建议增译了布瓦洛《读龙穰感言》和《讽刺诗》等若干内容,将书名改为《布瓦洛文艺理论文选》。文革期间,这部分内容在出版社遗失,2009年《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出版时,仍以波瓦洛《诗的艺术》列入《外国文艺理论丛书》。1964年秋,应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求,对卢梭《忏悔录》上卷六章的组译稿重新作了一次校订和润色工作,提出了400多条修改意见。后来出版社提出重译上卷,范任鉴于尊重原译者的劳动,未肯予以重译,仅接受出版社要求翻译了下卷,该书自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一直发行至今。2011年10月第二次印刷时,《忏悔录》署名为范希衡等译,第一部黎星译范希衡校,第二部范希衡译,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约120万字)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稿后适逢十年动乱,之后由于三套丛书计划未及时落实,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因编审和经费问题而搁浅,现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2014年出版。1970年被下放到安徽桐城挂车河公社劳动并坚持译作。于1971年8月2日病死在农村。1979年5月江苏省高等法院撤消原判,宣布无罪。南京大学党委也恢复了其名誉。这一时期的译作“是他在长期的人不堪其苦和忧其忧的逆境的折磨之下”(贾植芳先生语)忍辱负重地完成的。

主要译著

1、《拉伯雷》范希衡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

2、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知人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文化大革命后改为范希衡译,至今仍在出版。该译本开创了科普幻想小说翻译之新路(朱光潜先生语),被选为教育部《大纲》新课标中学生语文课外必读书目。

3、《布封文钞》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002年改名为《动物素描》由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散文《马》、《松鼠》、《天鹅》、《鹰》三十多年来至今都被分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及中小学教辅书籍中。

4、波瓦洛的《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六五”、“七五”重点项目《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中,署名范希衡。

5、《法国近代名家诗选》范希衡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该书中绝大部分诗已被一些出版物转载。

6、卢梭的《忏悔录》第一部范希衡校,第二部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该书列入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六五”、“七五”重点项目《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至今仍在出版。

7、《上海租界当局与太平天国运动》梅朋著范希衡译《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383-468,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8、《维克多·雨果》范希衡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综合褒贬各家之说、兼顾其作家和思想家之全貌。

9、《论“九歌”的戏剧性》范希衡江汉论坛9,1983。

10、《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繁体字版范希衡台湾学海出版社,1992。简体字版范希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圣伯夫的文学批评文选》范希衡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波瓦洛的《诗的艺术》增补本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8。该书列入《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中。

此外,还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法郎士的《企鹅岛》,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参考资料,《欧洲民族心理素描》等,在1968年动乱期间被查抄而残缺。

译者的晚年是在十年动乱的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的,直至临终之夜还在精心润色着他的遗著《法国近代名家诗选》,他期待着“为中国新诗铸型工作提供一种模样”。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安贫乐道、忠于所业、死而后已的高洁晶莹灵魂。

评价及影响

1、范希衡先生是翻译界老前辈,译笔很有特色。

2、范希衡先生《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比较文学学术论文是他对历经劫难又重新掘起的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事业的一个崭新的高质量的贡献。

3、从范希衡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安贫乐道、忠于所业、死而后已的高洁晶莹灵魂。

4、范希衡先生翻译的布封《动物素描》中散文《马》、《天鹅》、《松鼠》、《鹰》三十多年来均选入中小学课文。

5、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范希衡译本被列为教育部新课标大纲指定初一年级语文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6、著名美学家、文艺家朱光潜这样评价范希衡先生”无锡才子是钱钟书,桐城才子是范希衡。

标签: 范希衡

更多文章

  • 朱文相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文相

    朱文相(1939年10月20日—2006年11月15日),男,戏曲理论家、教育家、活动家。原籍贯贵州省开阳县。生于北京。著名民主人士朱启钤之孙。曾先后担任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广电总局电视戏曲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央电

  • 陈君葆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君葆

    陈君葆,字厚基,广东省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三乡平岚村),后随父移居香港。陈君葆是香港知名学者,爱国教育家,文学家,宗教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柳亚子曾以萧何、苏武、马融、阮籍、孔璋等汉魏晋唐名人比拟他。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与当时到香港的中国政要及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交往,其中包

  • 徐处仁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处仁

    徐处仁(1062—1127)北宋应天谷熟(今河南商丘东南)人,字择之。神宗元丰间进士。大观间,知永兴军,反对童贯强平物价,以为如此则商贾不通,物价反增。入朝,奏请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中文名:徐处仁国籍:中国出生地:应天谷熟(今河南商丘东南)出生日期:1062年逝世日期:1127年职业:宋代官员

  • 黄胜年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胜年

    黄胜年(1932-2009)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太仓人。195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黄胜年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做过大量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等十多个裂变体系的实验,为铀、钚本底中子的测定建立了方法和

  • 赵连芳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连芳

    赵连芳,农学家、细胞遗传学家,毕生从事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先驱者之一,尤在水稻育种方面,主持培育出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秈等一批早期水稻良种,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对四川及大后方粮棉及外销农产品增产,解决战时军需、民用贡献甚大。抗战胜利后,

  • 魏燮均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燮均

    魏燮均(1812~1889)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伯阳、公隐,另号耕石老人,又号芷,老农,别号铁民、九梅居士。出生于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城南八里庄,1848年移居红杏村(今铁岭县千户乡红杏屯)。咸丰年间府学贡生,清代铁岭田园诗人、书法家。中文名:魏燮均别名:子亨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12年逝世日

  • 于眉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于眉

    于眉(1914-1980),早期革命家,原名于经海,蓬莱市安香于家村人。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共蓬莱县委第一任书记。中文名:于眉别名:于经海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4年逝世日期:1980年信仰:共产主义于眉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弘达中学,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开始阅读《国家与革命》、《

  • 穆恩之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穆恩之

    穆恩之(1917.9.30-1987.4.8),江苏丰县人,地层古生物学家。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和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其次研究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及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

  • 郝聘芝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郝聘芝

    郝聘芝(1936~2009)女,汉族,山西潞城县人微子镇。中共党员、戏剧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分会三、四届理事,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届委员、山西省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长治市政协常委、长治市人大代表、长治市戏迷协会会长。中文名:郝聘芝国籍:中国民族

  • 崔步青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崔步青

    崔步青(1901—1969),著名养马学家。我国现代马政建设和马匹育种改良事业的奠基人。擅长相马和育种。他率先从国外引进良种马在我国开展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工作,后来转入高等教育工作,对我国现代马政建设、马的育种改良和畜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文名:崔步青别名:亦平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滦县西区大齐